搜索
   登录

目录

千古名臣丁宝桢
所属图书:《黔史纵横》 出版日期:2013-12-01 文章字数:1826字

千古名臣丁宝桢

丁宝桢

近读清人史籍诗文,发觉丁宝桢是黔中千古少有的伟人。其一生严刚有威,体恤民困,提携后进,政绩卓著,令人钦佩不已!

1820年,丁宝桢诞生于贵州省平远州(今织金县)一书香人家。其自幼勤奋好学,涉猎经史子集,诗文及书法为塾师所称道,稍长常言:“大丈夫当读万卷书,破千里浪”,表现其不俗之志向。宝桢23岁时中举人,34岁中进士,之后因军功,升任山东布政使,协助僧格林沁。宝桢初至山东,得知僧格林沁见客时,凡督抚以下的官员皆侍立的无礼态度后,便对门禁说道:“以礼见则可,不尔则宁不上谒。”僧格林沁以礼待之。坐定之后,宝桢当面指责其滥杀无辜,既言:“是民是贼,今不问曲直,一切用兵剿洗,是驱民做贼,贼何日平?”僧格林沁无言以对。

同治八年(1869年),丁宝桢任山东巡抚时,对太监用事时时忧虑,听说慈禧宠幸的太监安得海私自离京将路过山东时,便乘机执而杀之。安得海被杀的消息传出后,天下交口称颂,李鸿章对其幕客呼曰:“稚璜成名矣!”曾国藩对薛福成说道:“吾目疾已数月,闻是事,积翳为之一开,稚璜豪杰士也!”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丁宝桢较之曾国藩和李鸿章,更有胆识和勇气,其不畏权势的大无畏精神令人赞叹。

丁宝桢为官清廉,体恤民情。自咸丰五年(1855年)以来,黄河山东段“无岁不决,无岁不大决。”洪水导致民众流离失所,哀鸿遍野。宝桢在其任山东巡抚的10年间,前后上疏50折,提请朝廷重视水利之事。与此同时,其指挥民众修补、疏浚黄河河道,并亲赴抗洪现场,“与役夫同艰苦”,先后堵住侯家林、贾庄决口,节约国家库币数百万,使民众安居乐业。在其督川期间,亲赴都江堰视察,对这个多年失修,管理废弛,堤岸残缺朽败、灌溉河道淤塞的水利工程寄以深切关心。在宝桢的指挥下,成都人民挖淤泥、筑堰堤,用竹笼卵石修复人字堰、分水鱼嘴,又维修飞沙堰、白马槽、平水槽等导水工程,两年后,都江堰又重现昔日的风采,两岸田园肥美,川西十四州县无旱涝之苦。宝桢督川十年,捕诛盗贼,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实行“官运商销”的盐政,使过去官商层层盘剥的弊端得以废除,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由于施政得宜,致使四川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安乐,道不拾遗。

丁宝桢生处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瓜分豆剖、鲸吞蚕食,他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始终站在主战派一边,认为列强“用心也强狠”、“为谋也阴鸷”。断言“外洋和约,万不足恃”、“虽曰通商,仅有虚名,实皆借口以搅中国”。早在其巡抚山东时正是列强寻衅,欲犯我国海疆之时,宝桢择要设防,增添防兵,构筑炮台,使山东海防得以巩固。在其督川之时,悉心观察英俄在西藏的动向,认为英人在印度边境筑路,意在“窥伺西藏”,而俄官由新疆入藏,更是居心叵测。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丁宝桢派鲍超率五营兵马赴云南边境,并上疏请求亲临前线督战。同年11月初,又上疏请求派员带兵增援台湾的刘铭传。

丁宝桢与那些洋务派有着极大的差别,面对“船坚炮利”的严酷现实,致力于“求富自强”,主张自力更生,建立自己国家的机器局,仿照西法,制造枪支弹药。早在同治末年,宝桢即有创办山东机器局的动议,并保举薛福成、黎庶昌等人调山东办局。后宝桢由鲁调川,见四川洋务未兴,便奏请设立机器局。虽经官绅忌恨弹劾、清廷以“费用甚巨,制造未能精良”为由勒令停办,但宝桢据理力争,终于使机器局正式开办。四川机器局之创立,可说是该省近代工业之发端。

丁宝桢心胸博大,求贤如渴。他认为人才为安邦治国、求富自强之根本。他在山东和四川时,都能拨识精英,持平公正,精心考核,以推荐进士为己任。宝桢每到一处,即悉心查访,发现心术正大、才识卓越、明于笃实之人,无论其地位尊卑,亦不分省内省外,都加以保举。值得一提的是,在丁宝桢保举的人才中,不少人在中国近代史中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如满洲人长庚,后升任驻藏大臣,伊犁将军,在边疆屡建功勋;广东南海人张荫桓,后任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大臣;江苏无锡人薛福成,不仅是晚清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著名的外交家,其后任英、法、意、比四国大臣;贵州遵义人黎庶昌,其后出使欧洲、两任驻日公使,是一个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江苏无锡人徐建寅,不仅是科学家,而且曾任驻德参赞。

丁宝桢不愧为清代政坛上一颗光芒四射的巨星,不愧为黔中古今以来的伟丈夫。正如黎庶昌在其《诰授光禄大夫赠太子太保四川总督丁文诚公贵州专祠碑文》中所言:“黔自建省以来,名臣硕望接踵代兴,考其勋德之隆,未有如丁公者。”

黔史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