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建府史因
黎平府城图
位于黔、湘、桂三省交界的贵州黎平,其建府与贵州建省至今年已经整整600年时间,在明清时期一直是黔东南边陲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有600年的历史沧桑和文化积淀,黎平县城被命名为贵州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县城的翘街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据《明实录》记载:永乐十一年二月初二日(1413年3月3日)废思州、思南宣慰司,以思州二十二长官司分设思州、新化、黎平、石阡四府,以思南十七长官司分设思南、镇远、铜仁、乌罗四府,设贵州布政使总辖,设置流官。贵州行省由此而始,黎平建府也由此起设。笔者根据有关史料分析,认为黎平建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历史原因。
一、蛮夷管治的需要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政权后,对元朝原统治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大肆进行招降,至是来朝者,纳元的授宣敕印,上赐予官服,诏从之,官复其职,世袭治地。当时黔东南的黎平一带,由于世居的是侗、苗土著民族,边远闭塞,山高林密,瘴疠盛行,还被称为“化外蛮夷之地”,没有正式进入朝廷的统治视野,由潭溪、八舟、古州、洪州泊里、福禄永从、曹滴洞等处蛮夷长官司自治,每年向朝廷进贡。
这些深居在“化外蛮夷之地”且“天高皇帝远”的大小长官司,一方面他们对朝廷阳奉阴违,自己独霸一方,享有各种特权,拥有军队,私设监狱,为非作歹,常因夺地争利发生冲突,分化中央集权的统治,并且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明洪武十一至十八年,福禄永从司上黄兰洞侗族首领吴勉率当地农民起义,自称“铲平王”,号众二十万,席卷“八洞”,占据黔、湘、桂毗连的广大地区,震撼朝廷,黎平的十二处长官司便一齐响应之,后经明廷派出重兵征剿,镇压了起义,并废除这些长官司一段时间又复之。另一方面他们对百姓欺诈勒索,征赋派粮,拉夫差役,盘剥民脂民膏,弄得民不聊生,激化民族内部矛盾,导致社会阶级分化。明朝初年,潭溪长官司就管辖大小村寨380个,每个寨子每年有供养土司一天的义务,其中20个寨子负担土司过年的贡品,每年秋后土司便派司役到各寨征收钱粮,每户须缴50个银钱和一筒米,有的还交棉花、布匹、鸡鸭等,并要对征派钱粮的司役杀鸡宰羊款待,私塞小费,供奉土司过着“土皇帝”的奢靡生活。
随着这些长官司每年对朝廷的大量的朝贡,以及朝廷军事力量对这些地方的不断渗透,明王朝发现黎平一带地方,土地肥沃,物产甚丰,盛产木材,弃之化外朝廷受到损失。加之这些不受朝纲约束的长官司妄自非为,大量摄取社会财富,扩充壮大实力,不仅对朝廷造成威胁,而且激发各种社会矛盾,给朝廷带来不少麻烦,将其纳入朝廷管辖大有益处。
二、军政分治的需要
明朝初年,为巩固新生政权,明王朝大量派兵对西南地区元残余势力进行征剿和农民起义进行镇压,用军事力量征服这片未开发的疆域。与楚、粤接壤的“化外蛮夷之地”的黎平,因农民起义频发,成了朝廷派兵征战的主战场,仅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就四次大规模用兵进行征剿,其第六个儿子朱桢两次亲自率军征战这片“化外蛮夷之地”,首次是洪武十八年镇压吴勉领导的农民起义,他亲率30万大军步步为营,在黎平设指挥使司,驻军把守,并在诸洞派兵分屯立栅,降服当地长官司,与侗、苗民杂耕,逐步瓦解农民起义军队伍,最后以计诱擒吴勉父子,械送南京处斩,平息起义。在这次征战后,明廷开始在黎平屯兵戍守,用军事进行弹压,在现黎平县城设五开卫,首任指挥使为王载,隶属湖广,置16个所、72个屯、380个堡、8个驿,驻军33460人,圈占土地1450余顷。这些驻军有战事时参战,无战事时垦田种地,以劳养武,同时兼管地方行政事务。
除派兵到黎平戍守外,明朝还实行“移民宽乡”的政策,从江南迁徙大批汉人到这里定居,由于大量的屯兵移民征占田地,引起了当地土著侗、苗民的强烈不满,时常发生冲突。这些离乡背井来到“化外蛮夷之地”的新兵与移民,因思乡心切、水土不服,逃逸、病亡的时有发生,军屯民屯内部内乱不少。加之部分派到黎平戍边的军官与当地长官司狼狈为奸,充当他们的“保护伞”,也引起民愤,激发矛盾和惹来不少麻烦。据明洪武三十一年三月上谕五军都督府臣就指出:“近闻守边将帅多不究心,如五开守御指挥千百户私役军人,受贿弄法,以致军伍缺少,城寨不修,蛮獠窃发,攻劫屯戍,男女死者800余人,皆将帅怠弛之故也。”同时,为使这些屯兵移民安下心来,朝廷还在这里开办卫学、武学、儒学等,教化乡民,学文习武,并批准通商开埠,贩盐巴、布匹等商品。随着朝廷开发力度的加大,这里的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行政司法事务越来越多,靠军队统治政务,不仅暴露了不少弊端,也管不过来。因此,黎平建卫后的28年,明廷在贵州建省的同时在黎平设府,府城驻地在距卫城十多公里远的官团(今黎平县德凤镇黎平寨),首任知府为司祥(山东历城人),府属贵州管辖,下辖潭溪、八舟、古州、曹滴洞、洪州泊里、福禄永从、西山阳洞七处长官司,开始实行军政分治。明宣德九年(1434年),撤新化府并入黎平府,其原辖的新化、龙里、欧阳、亮寨、湖耳、中林验洞、赤溪南洞七处长官司统归黎平知府节制,同时将府城驻地由官团迁入现在的黎平县城,府、卫同驻一城。
三、土流并治的需要
因明初仍沿用元朝对西南地区的管治模式,贵州乃至黎平大都是由本地的土司出任长官司,他们世代据有其地,势力根深蒂固。明廷既要依靠他们管理这片未开发的疆域,使之各得其所,顺应历史潮流,保境安民,为明朝统治服务,但又要掌控他们的权势,弱化他们“土皇帝”的专治权。因此,为便于对长官司的控制和监督,永乐六年(1409年),明廷在赤溪南洞长官司境内始设双江巡检司,派驻流官巡检一员,并仍以当地土官为副。次年,又在古州、曹滴洞、八舟、洪州泊里、中林验洞、福禄永从、潭溪、欧阳、亮寨、湖耳、新化、龙里、西山阳洞十三处长官司各派驻流官吏目一员,开启了“土流并治”的肇端。
与此同时,当时管辖这些长官司的思州宣慰司使田琛与割据在现铜仁地区的思南宣慰司使田宗鼎两大土司,因争权夺利,产生分裂,相互结怨,矛盾越积越深,特别是为争夺两地交界沙坑的朱砂矿发生冲突,以致到了白热化程度。田宗鼎平生凶狠淫虐,生杀任性,曾与副使黄禧构怨,相互攻讦到朝廷,明廷以田氏最先归附,世守其土,曲予保全,而把黄禧调离思南,改任辰州知府。黄禧心存不服,便利用田琛与田宗鼎争夺沙坑的矛盾,与田琛暗相勾结,起兵图谋田宗鼎,田琛称天主,黄禧为大将,率兵攻打思南,田宗鼎大败携带家眷逃走,田琛杀死了其弟弟,还挖掘了其家的祖坟,戮辱其母的尸体,并在所过之处残害百姓,大肆烧抢掠夺。事后田宗鼎上告到朝廷,明成祖朱棣曾多次诏令田琛、黄禧赴京调和,皆拒命不至。于是,永乐九年(1411年),朝廷遂令蒋廷赞前往诏谕,同时遣镇远侯顾成率兵五万直逼思州,连夜派兵潜入州城,将其凶党击散,擒拿田琛与黄禧械送京师问罪。为救田琛,田琛之妻冉氏与下属长官司合谋,唆使台罗诸寨苗首普亮作乱,希望朝廷派田琛回来招抚,以免问罪被杀。可是明廷不但不放田琛回来,反而将其禁闭了起来,继而派镇远侯顾成、都督梁福等率军三万人前往思州镇压叛乱,拿下普亮等人的首级,平定了思州。而田宗鼎奏言其受害太惨,愤愤不平,非报复不可,朱棣以其平素凶恶恐回去再兴兵致乱,将他扣留在京师。随后田宗鼎又出诽言,攻讦其祖母与黄禧奸实造祸,窃取他的家产,欲杀其祖母,其祖母告他“缢杀亲母,渎乱人伦”等事。不久,朱棣以田琛悖逆不道,妄开兵衅屠戮善良,抗拒朝命,已正其罪;以田宗鼎尤为凶骜,绝灭伦理罪,不可宥其,分别将他俩进行革职斩首。这样,两大土司占地为王、争疆夺利的历史事件得到了平定。
通过平定“两思”土司之争的事件,使明成祖朱棣意识到必须瓦解贵州土司的自治权,全面实行“土流并治”才能巩固中央集权,于永乐十一年开始在贵州废司建省设府置州县,由朝廷调派流官到这些新机构掌权,与当地土官共同执政,贵州开始以第13个省的身份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上,黎平也由此成为贵州省的8个府之一出现。随着黎平设府后,明、清两代不仅推行“土流并治”,还逐渐推行“改土归流”,至清末黎平的长官司全部废除,下辖开泰、永从二县和古州、下江二厅。黎平设府经历了明、清及民国初年共500年的历史,至民国二年(1913年)才废除,改为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