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从赤水至习水追寻闪耀的红色足迹
所属图书:《黔史纵横》 出版日期:2013-12-01 文章字数:8012字

从赤水至习水追寻闪耀的红色足迹

在丙安驻地的红一军团作战部

红军长征中有名的“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运动战战役。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3个多月,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另10个团,俘敌3600余人。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这是一段红军长征时贵州境内发生的大事件。今天,当我们回顾和学习历史时,重新走一下当年那些革命者洒下热血和汗水的路将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在赤水

在赤水,笔者走访了赤水市政协文史办,在该办主任杨学英的介绍下,和市政协委员、时任赤水市委宣传部的曾强副部长取得了联系。

曾部长长期从事宣传工作,对当年红军四渡赤水时的情况十分了解,对一些流传于当地民间的红军故事如数佳珍。在随即的采访中,笔者有幸从他那里获得了许多详尽的历史资料和有关红军四渡赤水时有关战役的地理位置介绍。

在曾部长的介绍中,他将“四渡赤水”称之为“长征路上的神来之笔”。

他说,红军长征在原赤水境内的几次战斗,拉开“四渡赤水”的序幕。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原计划渡过赤水河,经过川南北渡长江,进入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在四川创立根据地。

红一军团为右路纵队,为全军开路先锋,一路攻占良村、东皇殿(今习水县城),24日抵达土城后,随即抢占元厚渡口,然后兵分两路,欲迅速占领赤水县城。红一师沿大路经葫市、旺隆方向直逼赤水县城;红二师在元厚陛诏渡过赤水河,取捷径翻穿风坳,经丙滩(今丙安乡)、风溪再渡赤水、攻占复兴直取赤水县城,以形成对赤水县城的包围之势。

为了保证红一军团攻占赤水县城,军委决定红九军团暂归红一军团指挥。经长嵌沟沿习水河往官渡、长沙方向直插四川合江县,欲攻占合江县城,然后向泸州方向迂回,与红一军团形成包抄之势,以利红军主力北渡长江。

1月25日,红一师来到距赤水城12公里的黄陂洞,突然与川军章安平旅遭遇受阻。进驻丙安的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命令抵达复兴场附近的红二师向复兴场发起攻击策应,以减轻红一师的压力,待机攻占赤水。1月27日,红二师在复兴场完成策应作战任务,但攻占赤水未果,奉命随即撤出复兴场。

1月25日,红九军团在箭滩与川军特遣支队徐国宣部先头部队遭遇,双方在狭长的河谷地带展开激战。红军为保存实力,边打边退,退守官渡。27日,奉命到葫市与红一军团汇合。28日,警戒,阻击尾追之敌。

红一、九军团,在向赤水、合江三个方向推进受阻的同时,1月28日清晨,从遵义、赶水尾追而来的川军与中央红军主力在土城青杠坡决战。双方为争夺制高点而激战,伤亡很大。川军投入近万兵力,情况十分紧急。军委急电令红一军团红二师火速赶到土城参战。在川军步步紧逼,形势对红军非常不利的情况下,毛泽东召集当时在场的政治局几位主要负责人会议,当机立断,决定放弃原北渡长江的计划,保存实力,避开敌人主力,变被动为主动,向敌军力量薄弱的川南地区推进。29日3时,朱德总司令下达了《渡赤水河行动部署》的作战命令,由此,展开了光辉的四渡赤水之战。

曾强部长对红军四次渡赤水河的情况简叙为:

一渡赤水:1月29日凌晨,中央红军主力分三路从猿猴(今元厚镇)至土城一带第一次渡过赤水河,经古蔺、叙永地区,进至云南扎西(令威信)地区。

二渡赤水:中央红军一渡赤水河,进至川、滇、黔三省交界“鸡鸣三省村”时,川、滇敌军很快逼近。中央采纳了毛泽东“回师东进,再渡赤水”的意见,红军主力突然掉头东进,2月18日至21日分别从二郎滩至太平渡第二次渡过赤水河。

三渡赤水:红军二渡赤水河后,兼程疾进,攻占桐梓,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歼敌两个师又8个团,俘虏敌军3000余人,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斗志,沉重地打击了敌军的气焰。为了进一步调动敌人,打乱敌人的部署,寻求新的战略机动,3月16日至17日,中央红军从茅台渡口第三次渡过赤水河。

四渡赤水:红军三渡赤水河,进入川南,蒋介石以为红军以要北渡长江,急忙调重兵围截。红军又突然挥师东进,折返贵州。3月21日晚至22晨,红军主力从淋滩至太平渡,一夜之间全部秘密神速地第四次渡过赤水河。

红军第四次渡河后,向南急进,实破乌江天险,佯攻贵阳,分兵黔东,诱出滇军,强渡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终于摆脱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之战,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为完成伟大的长征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曾强副部长介绍说,赤水,因美丽而神秘的赤水河贯穿全境而得名,更因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制胜而名扬中外。它已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规划,将成为遵义红色旅游精品线上的一颗明珠。

赤水至丙安段

此行,笔者将从现在的赤水市走到习水的土城来追溯这段光辉的历史印痕。

行程的起点就从赤水市郊的赤水红军烈士陵园开始。

赤水红军烈士陵园位于市郊南郊杉树坝的一座小山上,小山前的平地上建有陵园大门,大门内的广场边有纪念馆,里面图文并茂地详细地介绍了红军四渡赤水的战史。广场面向山的一面建有一道钢枪铁索式的陵园大门,大门由4根红柱组成,其形有如4支步枪,每支枪上有白色花环,象征着红军四渡赤水的光辉业绩。古朴的大门上横书“赤水红军烈士陵园”,是当年任国家主席的老红军杨尚昆题写的。

沿着那高高的石阶路,拾级而上,可达红军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呈锥塔形,碑高16.5米,红色的碑柱间是白色的碑面,上刻“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几个红色大字,是原老红军、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将军题写的。纪念碑的底座四面都镶嵌着汉白玉浮雕,展示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红军四渡赤水的伟大壮举。基座浮雕上还有一层装饰,在白色石板上镶嵌着红色的镰刀斧头,是红军的象征。沿着纪念碑后面的台阶继续向上,是红军烈士墓区。墓区前的平台上立着一面黑色大理石石板墙,上面刻着“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碑记”,详细地记录了红军四渡赤水的战斗经过。石墙后是红军烈士墓地,依山势分几排呈扇形安置了108座红军坟。这些红军指战员牺牲在赤水城附近的几个战场上,以前就埋葬在战场旁。在建立红军烈士陵园时,从各地将他们的遗骸迁葬于此。墓区两边有英武的红军战士石像,既让人们看到红军的英勇形象,也是让他们为牺牲的战友持枪站岗!

而烈士陵园墓区的最高处,是一座长34.2米、高9.5米的长城式屏风墙,墙的两边筑有碉堡,墙上刻着毛泽东手书体《长征》诗,气势磅礴极为壮观。

这座红军烈士陵园建设过程中,当时的中央领导十分重视,杨尚昆、聂荣臻、张震等都为陵园题了词。陵园建成后,常年都有许多人从四面八方来拜谒红军烈士,学习红军精神,因此这里成为“遵义地区重点保护单位”、“贵州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遵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特别是解放军部队的指战员和解放军军事院校的师生,经常到红军烈士陵园来缅怀革命先烈,学习四渡赤水这一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还将这里确定为他们的“教学教育基地”。

从烈士陵园出来,很快就走上了赤水至习水的县道上。

这条公路就蜿蜒在赤水河旁。而它的沿途,就有许多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遗迹。

据资料载,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鱼洞乡大洞口,流经云南的威信县、贵州的毕节市、金沙县、四川的叙永县、贵州的仁怀市、四川的古蔺县、贵州的习水县、赤水市,最后在四川的合江县注入长江。赤水河共有40多条一、二级支流,大小支流352条,全长524公里,流域面积2040平方公里,共辖3省13个市县,数百个乡镇,故被称为川、滇、黔三省共享的“界河”。赤水市境内,有支流14条,总长230公里,流域面积1195.25平方公里。较有名的有大同河、习水河、中渡河、劳溪等,都可以分段通航,赤水河通航里程达700余华里,曾在川盐入黔的运输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由于河床落差大,从海拔1500米的发源地递降到海拔203.1米的入江口,故一路河岸峰峦叠嶂,滩险水急。明代诗人吴国伦在《赤虺河》一诗中作了生动描述:万里赤虺河,山深毒雾多。遥疑驱象马,直欲捣岷峨。筏趁飞流下,樯穿怒石过。劝郎今莫渡,不止为风波。

公路穿复兴镇而过。现在,沿公路两侧的房屋都已经是近几年来新建的小楼房了。如果不到镇上深处的老街去走一走的话,谁会想到这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呢?

复兴镇旧称复兴场。现在,当地的老人们中间仍然会这样亲切地叫它。这里最早是一个小渔村,北宋大观三年即公元1109年,朝廷设仁怀县,县城就建在这里,至今已有890多年历史。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平播之战,县城被毁于战火,以后仁怀县城重新选址,就修到了现在的赤水市区。一片废墟的古县城,直到清代乾隆九年即1774年才重新修复,并正式改为“复兴场”,有“光复兴建”之意,但民间仍称这里是“老仁怀”。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翼王石达开过境入川,也曾先后两次攻占复兴场。

那些久远的历史已经湮没在年月的长河中,再也难以看到印痕。

但是,那个在年前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将注定在中华文明中留下丰碑般的闪耀记忆。而这种记忆也印证了这个民族的人民那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从复兴镇往丙安镇方向走,在将出镇子的路口小广场上有一座石碑式雕塑。整座纪念碑全是由红色的丹霞石雕刻而成,显得格外庄重。石碑上塑有3个正在奋勇战斗的红军形象,塑像下的石碑上刻着“复兴场红军战斗遗址”。

1935年1月26日,红一军团的红二师在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的率领下向复兴场开进。可是,没有想到,川军达凤岗旅的2个团已经先于红军占据了复兴场,控制了复兴场周围的高地。由于敌情不明,红军没有急于发动进攻。这时传来了右路的红一师在黄陂洞受阻,没能进入赤水城边。为了减轻红一师的压力,红二师在27日清晨,向复兴场发起进攻,拟扫除障碍兵逼赤水城。战斗先是在复兴场附近的几个山头高地展开,双方为抢占山头进行了激烈的交火,处于一种对峙的局面。红军为了打破僵局,在占领一处高地后,便以机枪火力作为掩护,一部分红军战士在指挥员欧阳鑫的率领下,击退了川军守军,攻入复兴场内,展开了巷战。至今古战场的复兴场老街,仍然保持着70年前的老样子,它是那场激战的历史见证。由于川军的增援部队越来越多,而且红军不熟悉地形,受到敌人的夹击伤亡惨重,连指挥员欧阳鑫也牺牲在巷战之中。为了保存实力,红军撤出复兴场,以一部分兵力阻击追敌,大部分兵力撤回到丙安,再后撤到元厚场。在元厚,红一军团接到命令,西渡赤水河,向川南的古蔺、叙永推进。

从复兴走到丙安,大约15公里,途中经风溪渡。

当年红二师撤出复兴场战斗后,就是从这里过赤水河撤回丙安场,再撤回元厚场集结的。

据一些资料介绍,红军四渡赤水共经过22个渡口,架了16座浮桥。比如“一渡”,就是先后从土城的浑溪口、蔡家沱渡口及元厚的沙沱渡口、川主庙风溪口三个渡口渡河的。风溪口红军渡和丙安红军渡,应该是红军一渡的前奏。

行经风溪渡后,再走五六公里就到了丙安古镇。

相传丙安原为“炳滩”,原因是旧时常发生火灾,人们认为可能与“炳”字从“火”有关,于是改“火”为“水”,此后果真少有火灾。汉字规范后便改为“丙”。“滩”究竟是因河滩而得名,还是因场市而为“滩”无从考证。1962年建人民公社时,就改叫“丙安”了。据说是为铭记治理赤水河,使大、小险滩恶水变为平安之水的功绩而取的。

丙安是个典型的川南黔北交界的古老场镇,三面濒临滔滔东去的赤水河。除新修一座铁吊桥外,至今只有一条水路可到城堡脚下,隔河望去,少了外界的纷扰,整个古镇基本保持了明清以来赤水河谷的古城堡原貌。

距河滩10余米高,两座保存完好的石门把守着东西场口。两寨门旁,各有一株苍劲古朴的大黄桷树,沿崖壁掏出一凹槽,错错落落地建有许多吊脚楼。这些年代久远的老楼多掩映在绿树丛和芭蕉林里,沿崖壁修筑的石阶延伸到河滩边。

从明清时代起这里一直为上下客商歇息之地,因而丙安场上客栈、饭店、茶馆比比皆是,镇上多数居民以此为业。外来商贾也相继在场上开店,湖南、湖北人还在此修建禹王宫,即两湖会馆。自清乾隆年间赤水河进行大规模治理后,丙安成为来往盐船、商贾停泊过夜之地,场市更加繁荣。

史料记载,1936年1月红军四渡赤水前夕,红一军团团部、红二师师部曾在丙安扎营。至今红一军团团部、红二师师部的遗址仍存,丙安古镇也因为这段历史入选2005年公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丙安至元厚

从丙安行至元厚,途经葫市、金沙等地。

元厚镇当年叫猿猴场。在当年四渡赤水战役中这里也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元厚渡口,也是红军一渡的主要渡口。

红军从遵义出发时,中央命令林彪领导的红一军团,先行向赤水城进军,准备占领赤水城,为全军开路。但是,没有想到这时川军已进入贵州北部堵截红军,在今赤水市的元厚、黄陂洞一带与红军交战。

1月25日,红一军团红二师五团二营的部队到达元厚场,这时黔军2个连防守并在赤水河对岸筑了防御工事。入夜后红军虚张声势,佯装渡河,疲劳守敌。

1月26日凌晨1时,30名红军突击队员从元厚场渡口悄悄地泅渡到对岸,消灭了守敌,找到渡船,红二营主力迅速抢渡过河,并将守敌赶出10多里。元厚场战斗凌晨3时结束。这一战斗的胜利,使红军占领了元厚场渡口,为后来红军一渡赤水打开了一条宝贵的通路。

红军除了行军打仗外,还发动和组织群众,帮助建立革命政权。1935年1月,帮助建立了元厚苏维埃政府;2月,建立了醒民红军之友社。苏维埃政府和红军之友社,组织召开群众大会,广泛宣传红军主张,从各方面支援红军,给红军筹备给养、送柴送菜、架桥、带路。红军开仓分米、分盐给群众。群众多方面为红军服务,对大部队转战中的伤员尽量保护,多方联络治疗受伤留下的红军,及时揭露敌人散布的反共谣言,组建党的临时支部,将中共党员的红军组织起来,保护了赤水地域和毗邻地域的红军革命种子,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从公路边驻望对岸。在别人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了桥右侧不远处伫立的“红军渡”元厚渡口纪念碑。

元厚至土城

从元厚至土城,路程约10余公里。

走进土城老街巷,历史的遗迹仍在。小镇虽小,人却很多。临街的木屋许多已成了商摊。沿着老街再走深一些,商摊少了,人也少了,一切又归于平静。在那些虽显陈旧,但仍然留着昔日面貌的土木结构建筑夹着的青石窄道上,似乎历史又深刻地显露出来。

而在1935年的腊月,其后来在中国军史中描述的“土城之战”,却可用惨烈来形容。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同志曾对这首作于四渡赤水战役期间的《忆秦娥·娄山关》加了一段批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土城镇团结街,一座原称“花园”的中西合璧两层砖楼,当年是红三军团司令部驻地,现在是四渡赤水纪念馆。

“土城之战是一场异常惨烈的胶着战。”纪念馆解说员告诉笔者,“红军装备较差,每人只有20发子弹。但他们不怕牺牲,对敌人阵地发动数十次冲锋。不足2平方公里的葫芦形山谷里,倒下了3000多名红军将士。”

1935年1月28日,从拂晓到傍晚,红军在距土城4公里的青杠坡与尾追的川军“模范师”展开激战。

此役,红军总司令朱德亲上火线指挥,干部团团长陈赓冲锋在前,五团政委赵云龙牺牲,营、连、排级干部牺牲数十人。聂荣臻元帅曾说,红军打仗打的是干部,打的是党团员,每打一仗下来,党团员伤亡数常常占到伤亡总数的25%,甚至50%。这是红军军心团结和士气旺盛的关键因素。

在之前的1月24日,红一军团赶到赤水河边的土城,与黔军侯之担部遭遇。被乌江之战吓破了胆的侯之担部,还是采取枪声一响掉头就跑的应对方法,跑得飞快,红军追都追不上。而且敌人早就做好了逃跑的准备,事先就在河上架好了浮桥,成四路纵队退到河的西岸,过完之后便把浮桥拆断。下午四点,红一军团开进土城。是日,红三军团进至土地坝、东皇殿一线;红五军团进至后滩、庙堂坝一线;红九军团进至习水至良村之间;军委纵队到达图书坝。

此时,川军潘文华部已于川黔边境布防,封锁长江沿岸,并派出三个旅,包括川军模范师郭勋祺旅向土城地域的红军尾追过来,企图与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吴奇伟部夹击红军。

1月25日,彭德怀、杨尚昆率领的红三军团抵达土城。

而国民党川军三个旅已尾随红军到达温水一带和红军后卫部队接上火。此时,国民党川军的江防部队也已沿赤水河南下,堵截红军过江。用杨成武的话讲“一时间,赤水河边人嚷马嘶,刀枪林立,军阀们各显神通,企图组成一个大包围圈,一举把红军消灭掉。尤其是郭勋祺倚仗人多枪好,气焰十分嚣张。”郭勋祺是川军模范师三旅的旅长,他的部队跟进得最快,一时成为中央红军最难缠的敌人。

1月26日,红三军团军团部及第五师进至土城,第四师进至土城至回龙场之间;红五军团集结于木南坝、三元场地域;红九军团留习水向合江警戒。当天,军委纵队由东皇殿出发来到土城。而毛泽东及其他几位军委首长在向土城的行军途中,对青岗坡一带的地形发生了兴趣,构思出一个在该地区集中优势兵力,合围夹击川军尾追部队的设想。

1月27日,凌晨三点三十分,军委就电令红一军团停止向赤水之敌进攻,军团司令部及二师转移元厚场集中,第一师继续阻击由赤水南下之敌。当天下午,军委总部获悉从温水尾追之郭勋祺部四个团约六千余人,正向土城方向孤军前进,遂下决心在此打这一仗。军委命令“三、五军团及干部团应以迅速干脆的手段,消灭进占枫村坝、青岗坡之敌,其具体部署及战场指挥统由彭、杨指挥令行。”电文对其他部队的行动也做了具体安排。当晚十点,军委又发布补充命令,鉴于“川敌廖部约四个团,二十七日继续向五军团攻击前进”等敌情,要求三、五军团及干部团明天拂晓前迂回包围川敌廖部并全部消灭之。

1月28日清晨,毛泽东从土城驻地出发,沿老街经铁炉沟向后山大埂上疾走,当时随同的有周恩来、张云逸、李富春、左权等,他们站在山垭口,清楚地看到青杠坡的地形,并在这个山头上指挥中央红军主力与川军在土城青杠坡地区的决战。红三军团、五军团从土城附近水狮坝分兵两路向青杠坡川军阵地发起攻击。红军首先抢占了石高嘴对面的桐子窝、楠木山、猴子垭、老鹰石,双方为争夺石高嘴、尖山、营盘顶等制高点而激战,伤亡很大。此时川军廖泽、潘佐两旅赶来增援,敌人投入了近万兵力。为扭转战局,军委电令红一军团二师火速赶到土城参战。朱德亲临红三军团前卫四师在桐子窝指挥,刘伯承亲临红五军团在尖山指挥。在红二师尚未到达两个小时内,战斗更加激烈,红五军团阵地被敌军突破,川军步步向土城逼近,一直攻到了军委指挥部的前沿阵地。山后就是赤水河,若挡不住敌人的进攻,就会导致背水作战的严重局面。毛泽东命令干部团发起冲锋,在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的率领下,干部团以猛烈攻势将川军阻击。跑步前来增援的红一军团二师随即参加战斗,连续反攻。形势仍然对红军非常不利,面对当时形势,毛泽东于当日下午在土城(原商会,现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心)召集政治局几位主要负责同志开会,为打破敌人的围追堵击计划,跳出敌军的包围,决定放弃红军相机攻占赤水后,在川南泸州至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原计划。为保存实力,变被动为主动,避开敌人主力,并在运动战中消灭故人,必须立即轻装向川南前进,从土城、元厚一带西渡赤水河,向敌军力量较薄弱的四川古蔺、叙永地区推进。会议决定毛泽东、朱德、刘伯承留前线指挥部,周恩来负责组织在赤水河上架桥,陈云负责组织安置伤病员和处理笨重物资。29日3时,朱德总司令下达《渡赤水河行动部署》的作战命令。由此,展开了光辉的四渡赤水之战。

黔史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