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红军长征过锦屏
所属图书:《黔史纵横》 出版日期:2013-12-01 文章字数:3557字

红军长征过锦屏

锦屏隆里古城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锦屏县的这片热土上曾经两次留下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足迹。

红六军团原战斗在以江西永新为中心的湘赣苏区,因第五次反“围剿”胜利无望,受中央电令组成了以中央代表、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为首,军团长肖克、政委王震参加的军政委员会,领导红六军团西征。这次西征实际是执行长征先遣队的任务。

红六军团1934年8月7日从江西遂川出发,经湖南通道,9月19日进入贵州省锦屏县境内,22日在剑河县与锦屏县的交界处渡过清水江。于10月24日先后到达黔东特区根据地与红三军胜利会师。

红六军团过后,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于1934年12月18日在黎平召开黎平会议,这次会议不仅在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得到初步认可,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打下了思想基础。会议之后,红军总部随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进入锦屏。红军兵分四路(新化—敦寨—铜鼓—稳江—偶里—平略—彰化—河口,隆里—八瓢—婆洞—甘塘—韶霭——河口,八里—八受—河口,固本—瑶里——河口)穿过县境南部,在西北河口乡瑶光村会合,而后西上剑河,其足迹遍及今县内新化、敦寨、铜鼓、大同、偶里、平略、隆里、启蒙、固本、河口、彦洞10个乡镇数十个苗村侗寨。12月17日,红一军团在启蒙镇八瓢村作两天休整。12月20日、21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在启蒙镇八里村和河口乡瑶光中寨村宿营。

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红军经过锦屏,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尽其所能帮助群众,在隆里古城与群众举行文艺联欢,与侗苗族群众结下鱼水深情,留下了坚忍不拔,矢志追求真理、追求胜利的精神。

红军树

偶里古称藕洞,位于锦屏县境中部,是东至西、南至北的交通要地和过往军队必经之所。偶里苗族同胞的住房散布在一长约5公里、宽约0.5公里的盆坝四周,素有“千家藕洞”之称。明代中期,李天保率领苗族人民起义反明,即以此为根据地。以前,清朝军队、太平天国部队、张秀眉和姜映芳的农民起义部队、国民党的军队都经过偶里,但不是烧杀就是抢劫,使苗族人民谈军色变,闻军必逃。1934年12月16日,红军六军团长征经过偶里千家苗寨,前后两天两夜。红军到来之初,有的群众照例外逃。

在皆阳村帛街山脚下有一棵大樟树,高约24米,西北直径1.85米,东南直径1.6米,树龄约150年。大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树枝向四周伸展,遮掩地面约30平方米。为使苗族群众免受惊扰,路过这里的红军不顾天气寒冷,不进群众家里借宿,而只露宿于外。这棵大樟树下成为了红军一个重要的宿营点。住在樟树脚下的一户苗家农夫,主人叫龙信保,主妇叫杨帛右,因家里穷,没有外逃,当红军来时,红军亲热地说:“伯妈,你别怕,我们是红军,不是国民党部队,我们不要你们的东西,我们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这样说的同时,红军还真正帮她挑水、劈柴。她看到红军果然与以前的部队不同,于是上山叫来逃走的群众。偶里四村八寨的人们便纷纷来到树下看红军,听红军讲革命的道理。

红军还在寨里张贴“打土豪分田地”、“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等标语,向苗族群众宣传革命主张。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帮助群众,与侗苗族群众结下鱼水深情。有的战士还到群众家里帮挑水、劈柴、舂米、喂猪,用银元向群众买米、菜、柴等生活品。有的妇女还拿鸡蛋、菜等到大樟树下卖给红军。有的红军战士还和苗族青年“打老庚”。红军离开时,将随带的识字课本、笔、帽子等送给群众作纪念,而有的苗族群众特地打糍粑送给红军,有的还送红军布鞋、草鞋等。红军走后,偶里苗族人民将红军曾经在其下宿营和开会、放哨过的大樟树尊称“红军树”。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中央决定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向全国征集名贵木材,偶里人民将“红军树”砍伐献给毛主席纪念堂。樟树运到北京后,中央作为文物将之保存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展览,后移至军事博物馆陈列。

1977年6月14日,中共锦屏县委决定在红军树原址植造红军树纪念林,建造红军树纪念碑。6月19日至21日,偶里学校200多师生在在该处义务栽植香樟107株,7月26日在此立下“红军树纪念碑”以纪念。碑为锦屏县打岩塘上等青石打就,高2.3米,四面均宽0.65米。正面碑写“红军树纪念碑”6个行书大字,左面刻隶体270字的《红军树的来历》,右面刻律诗《香樟献给纪念堂》:“苗岭山高清水长,万里长征过苗乡。播下革命星火种,苗族人民迎朝阳;百年樟树吐清香,红军树下站过岗。永远怀念毛主席,香樟献给纪念堂”。背面仿毛泽东书法字体刻毛泽东《七律·长征》。这块石碑是中国工农红军和苗族同胞之间的深情厚谊的见证,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爱民的见证。

过隆里

1934年10至12月,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两次经过隆里古城,与古城人民结下浓厚情谊。是年9月15日,红军第六军团从新化方向进入隆里。时值秋收,群众正在田间打谷。因连年有国民党川、黔、滇、湘等军过境,每次均对群众大肆劫扰,群众谈兵色变。加之国民党反面宣传,得知红军入城,田间打谷者纷纷弃活逃散。红军一面以口头、标语和传单等形式向群众宣传革命主张,一面派战士到田间呼回逃散群众,并帮逃散者打完已割未打之谷;同年12月20日前后,中央红军一股部队从黎平鳌市方向进入隆里。此次古城群众非但不跑,甚而准备鞭炮和标语推派夏丁贞等人出东门迎接红军。红军在龙标书院门前搭台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打土豪分田地和北上抗日等革命主张,晚上还和古城群众举行联欢晚会。红军在城里帮群众医病、舂米、打扫街道庭院,群众则主动捐集大米、油、柴等物资支持红军。红军离开时,群众敲锣打鼓、鸣放鞭炮送出北门。红军取道状元桥,往婆洞方向前进。红军之经过,为这座有600多年历史的军事古城增添不少光辉色彩。

红军渡

9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从启蒙翻甘塘坳至韶霭村,欲从韶霭走冉西道过塘东达河口。得知红军到来,国民党地方反动势力遂将各主要通道悉数挖断,借以阻止红军前进。韶霭至塘东的主要通道冉西路亦然。红军主力被迫从韶霭寨脚渡过乌下江。时乌下江正涨秋水,以致韶霭渡口江阔水深。沿江渡船均被国民党地方势力收缴,红军多方努力,仅寻得一只每次能渡四人之雀尾小船。韶霭村民龙承德、姜永德等四人轮流为红军摆渡。船小人多,连渡三天三夜。最后一船载四名战士和首长一匹坐马,船至江心,浪打马惊,将船蹬翻,众人落水。船工奋力救出两名战士,余两名不幸溺水而亡。为感谢船工,首长临别赠铜筷一双给龙承德作纪念。次日,龙承德等将两名牺牲战士尸体捞出,安葬渡口边。2006年三板溪电站水库蓄水,渡口被淹,韶霭村民将两战士坟迁至新渡口边。

河口战斗

红军第九军团1934年12月16日抵达河口。

河口位于清水江与乌下江的交汇处,因“一渡两江三上岸”而得名。对面是千户苗寨瑶光。瑶光坐落在陡峭的山腰上,两面临江,守可封锁江面,控制河口;退可溯河而上,隐身密林,地势十分险要。两条大江自然成了瑶光守敌的天然防线。在此以前,敌人对于突破道道封锁线、挥戈西进的红军极其畏惧,故早于此摆下重兵(约两个团)把守,企图凭借河口天险,阻止甚至消灭红军,演一场“石达开梦断大渡河”的美戏。当时扼守瑶光的是黔军杜肇华第一旅,他垒筑碉堡,广积粮草,并勾结当地反动势力,挖坏道路,伐木拦路,清缴船只,拆毁浮桥,造谣红军为“匪”,并要百姓把粮食藏匿起来,妄想使红军“寸步难行”。

红军先头部队费尽周折,由塘东到达河口,到河边一看,船、桥皆无。这给渡河带来了极大困难。为使大部队顺利过河,必须先消灭瑶光守敌。先头部队决定涉水强攻。指挥员挑选了熟悉水性的战士,组成突击队进行强渡,并集中机枪和火炮作掩护。机枪吐出串串火舌,火炮发出声声怒吼,突击队员跳入乌下江中,开始强渡。此时正值隆冬,乌下江水不深,强渡比较顺利。突击队进到河中时,敌人见状,立即集中火力封锁河面,弹如雨下,队员们被迫退回。碉堡里的敌人以为红军撤退,呼喊着冲出来,妄想消灭突击队于水中。这时,红军神枪手一阵猛烈射击,弹无虚发,敌人纷纷倒下。不死的,狼狈逃回碉堡里,以铁砂火炮与对岸的红军对打。

突击队员再次进行强渡。此时,由八受沿乌下江而下的另一支红军部队,获知河口战事激烈,即从瑶光里寨、后龙山赶来增援。困兽犹斗的敌人回头一看,见自己阵地上方红旗遍地,喊声震天,丢下一两百具尸体,转身往清水江上游逃命。敌人设在瑶光清水江北岸的另一处所谓“防线”,也土崩瓦解。红军先头部队乘胜沿敌人溃逃的清水江南岸前进,追击残敌,后续部队则在河口乌下江上架设便桥,让中央纵队等更多的大部队通过。21日,红军总部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进驻瑶光寨。红军三四万人从河口过了七天七夜,顺利走出锦屏,进入剑河县境。

2001年国家重点水电建工程三板溪电站动工建设,2006年1月大坝建成蓄水,红军经过和战斗过的遗址河口已永眠水底。

黔史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