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山湖区的“关”和“官”
金关小学后面的广文和尚塔
贵阳市观山湖区的地名有个明显特点,就是“关”多,“官”更多。观山湖区东北角,观山东路南北两边,有个行政村叫大关,从大关村向南略偏西方向行走几公里,在兴筑东路两边,有个行政村叫阳关,从阳关村再向南走几公里,又有个行政村叫金关。区区十几公里之间,居然就有三个“关”。
有人说,贵阳多山,地势险峻,从前多于山隘险要处设关以为门户,贵阳境内有案可稽的关多达14个,这地方多有几个关不足为奇。然而,贵阳境内的关再多,也不至于这般密集吧?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三个“关”当中,只有大关是前人设置的关隘,阳关和金关都不是此种意义的“关”。
现在,我们从贵阳城区乘车由观山路去观山湖区,出小关隧道经小关特大桥到达桥西头,透过车窗向右看,会看见一座山,就是上面有一块红色牌子,牌子上写有“民兵封山林”字样的那座山,山西边的村子就是大关村。在这个山脚下距桥头一百多米的地方,有一段一米来宽的夹道,两侧各有一段两米多高的堡坎,堡坎东面有一条崎岖坎坷的小路通过小关特大桥下抵达小关水库,这条小路是从前贵阳通往四川的驿道。明朝初年,官方曾在这里设关驻兵守卫,清代在关上建有楼阁,那两段堡坎正是关楼的残址。据《贵阳府志》记载,这一道关隘叫老鸦关。前些年修观山路,关口南面的山已经挖平,如今的观山路比残存的关隘遗址还高,这关口看起来既不高也不险了,但在从前,此处山高势险,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当年曾经是贵阳城北门外的雄关要塞。后来,人们称贵阳城北关刀岩北面的文笔关为小关,称这个关为大关。明代在这里建老鸦关堡,隶属于贵州卫左千户,清代这地方隶属于贵筑县北上里,民国三十年(1941年)隶属于贵筑县茶店乡大关保,从此,官方正式使用“大关”作为这里的地名。现在的大关村即以此得名。
与大关的“关”不同,阳关和金关的“关”,本来都不是“关”,而是“官”。明朝初期,朝廷为减轻百姓负担,减少粮饷运输困难,实行军屯制,军士一部分守城,一部分屯种,命令卫、所士兵就地屯田,以百户所为单位,每个百户所占有一片土地,驻在屯堡的军户就地屯种。军户的屯地简称为“屯”,军户驻扎的城堡简称为“堡”,二者统称为“屯堡”。屯堡的名称,大多以百户长官的姓氏命名,守卫屯堡的百户长官姓什么,就叫什么官堡或什么官屯。
现在这个阳关村人口众多,规模庞大,从老阳关到新阳关有两公里多远,川黔公路穿村而过,每天都有很多人、很多车辆从村里经过。前些年,附近有阳关农场、阳关酒厂、阳关饲养场、阳关砖瓦厂、阳关小学、阳关居委会等等,好多个单位的名称都冠以“阳关”二字,近年又冒出个阳关小区,还有一条路叫做阳关大道,而且该阳关又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阳关同名,所以,阳关这个地名非常响亮,对于贵阳市民来说真有点儿如雷贯耳,很多人都知道它,不少人还以为这个阳关就像古时候丝绸之路上那个“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一样,是古人在这里设置的一个“关”呢,其实不然。如今观山湖区这个阳关,原来是明朝设置的屯堡,因为守卫屯堡的百户长官姓杨,当初叫做杨官堡,又叫杨官屯。后来鉴于军屯制的诸多弊端,朝廷废除了军屯制。清康熙年间,撤销卫、所并入州、县。原来的“屯”、“堡”已失去军事建制和行政建制的意义,仅仅成了地名符号了,一些屯堡的名称渐渐的就被人们随意改动了。杨官堡开初被人们简化成“杨官”,“杨官”与“阳关”同音,一些熟读王维《渭城曲》、酷爱古典音乐《阳关三叠》的文人(特别是当地官员)觉得“阳关”比“杨官”更富有诗意,不如取而代之,于是,“杨官”就演化为“阳关”了。民国二十年(1931年),这地方曾建立贵阳县第九区阳关乡,这是官方正式使用“阳关”作为这地方地名的最早记录。
与阳关的情况相似,金关原来是明朝设置的金官堡,又叫金官屯,隶属于贵州前卫,清代隶属于贵筑县西上里。明永乐年间,金关堡兴建了一座寺院,叫永兴寺,“文革”期间拆毁永兴寺,以寺址兴建金关小学。现在的金关小学门当贵黄高速公路,小学后面的山上有两座和尚坟,两座塔,其中一座塔是永兴寺僧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为广文和尚建造的,塔志文字显示,此地当时叫金官堡。民国二十年(1931年),这里是贵阳县第一区军官乡,“军官”二字显然由“金关”演化而来。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在这里建立贵阳市三桥镇金关保,从此开始启用“金关”这个地名。由此可见,阳关和金关的“关”,是由“官”字演化而来的。
大关、阳关和金关原来都是乌当区野鸭乡的行政村,2006年野鸭乡政府撤销以后,归金阳街道办事处管辖。2007年,金关村划归云岩区,现归云岩区金关街道办事处管辖。
以上所说的三个关,都位于观山湖区的东边。观山湖区西部的地名中没有“关”,却有几个“官”,它们分别是朱昌镇的郝官、窦官、李官、赵官和金华镇的何官。与上述杨官堡、金官堡一样,这些带“官”字的地名,都是明代军屯制的产物,军屯制废除以后,人们把“官”字后面的“堡”字、“屯”字省去不要,于是就成了这样的地名了。
在这几个“官”字号村寨当中,赵官寨前的水井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有“赵官堡”字样。窦官村在二十年以前,还残存着少许古屯堡遗址,一些村民对军屯历史缺乏了解,他们根据村里的少许古屯堡遗址进行推测,估计窦官曾经出过达官贵人,于是穿凿附会,说窦官曾经出过一个“都阁老”,却说不出这个“窦阁老”叫什么名字,也说不出他居官从政的具体朝代,更拿不出任何证据。他们很可能把唐朝的窦德玄、窦怀贞这两个窦阁老当成窦官村的先民了。窦德玄、窦怀贞父子的确曾经先后官居宰相,一个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一个是唐睿宗时期的宰相,二人都是大名鼎鼎的窦阁老,但历史文献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这两个窦阁老是唐京兆始平人氏,即现在陕西兴平人,与这个窦官村没有任何瓜葛,如今不该再这样以讹传讹了。其实,窦官村里那些遗址,或许就是屯堡的遗迹。
何官据说从前叫“鹅官”,相传古时候村里有一对石鹅,常跑到外地去糟蹋庄稼,遭到周边百姓痛恨。有一年正月,平坝马场的一些农民借着玩龙灯的机会,带上铁锤、钢錾来到这里,乒乒乓乓一阵敲打,把那一对石鹅“消灭”了,从此,鹅官村就改称何官村了。当然,这只不过是当地老百姓杜撰的“聊斋”罢了,今人谁也不会信以为真的。倒是窦官村里从祖上流传下来的一个故事,似乎还多少有点儿可能。现在的窦官村有点儿奇怪,村寨以“窦”命名,村里却连一家窦姓村民也没有,据说窦姓家族原本是这里的望族,明末清初,此地曾经发生战乱,窦姓家族七百余口皆死于战乱,仅剩下少数人远逃他乡一去不归,所以,窦官村后来就没有窦姓村民了。故事的“根据”是,这里原有一座“万人坟”,相传是窦姓家族惨遭杀害以后,当地僧人出面,请人将殉难者合葬一处,并立了一块墓碑,请一位秀才写了篇碑文以记其事。据村民们说,墓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战天斗地”的时候毁掉了,此外再没有任何物证。至于这故事到底有多大真实性,有兴趣的专家学者不妨进一步考证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