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南厂新军起义
所属图书:《黔史纵横》 出版日期:2013-12-01 文章字数:2644字

南厂新军起义

大汉贵州军政府都督杨荩诚

在贵阳市南门外南岳山下,有一块三面环山、环境优美、地势开阔的盆地,俗称南厂。始为清代驻兵之所,历为驻兵所在,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州省军区驻地。

南厂军营,历史悠久,这里是孕育革命的场所,贵州新军在这里打响了武装起义的第一枪,为贵州光复建立了功勋。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湖北按察使岑春蓂调署贵州巡抚后,正式开始编练贵州新军,全称新式陆军。贵州原计划编练1镇(相当师的编制),因财政困难,仅编成步队一标(团),全标共1787人。调原湖北常备军营管带袁义保任标统,张进禄等3人为各营管带,统带、管带皆由湖北将弁学堂和北洋陆军速成学堂毕业生充任,以湖北和贵州人为多,湖南人次之,下级军官多系贵州省随营学堂和武备学堂出身。贵州新军编练后,在省城大南门外南校场(南厂)建造营房,至此,贵州新军驻扎于此。辛亥革命前,贵州新军有步队一标,炮队一队,另加一征兵营,共计1953人。

在贵州新军中,从湖北调来的下级军官多数受湖北革命的影响。到贵州新军后,曾有人参加过贵州科学会的革命活动;四川保路运动暴发后,自治学社成员、贵阳府人、新军正目杨树青一度打算在谘议局开会之日刺杀巡抚沈瑜庆“号召各团体起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从湖北随岑春蓂来贵州任巡抚而升任新军队官的赵德全倾向革命,自治学社与他联络,通过他联系新军广大官兵,在新军中传播革命思想。1910年12月,由贵州保送日军士官学校的杨荩诚在日本曾加入同盟会,毕业后回贵阳任新军教练官,同情革命。新军士兵主要来自贫困山区,出身农民或破产的手工业家庭,不满现实,带有强烈的反抗情绪,易于接受反清革命思想宣传和影响。所有这些为自治学社在新军中开展工作提供了条件。因此,新军南厂营房成为贵州武装起义的秘密基地。

宣统三年九月十五日(1911年11月3日),自治学社张百麟召开紧急会议,讨论起义日期,决定组织陆军小学堂与贵州新军于十六日(11月4日)晨起义。十五日(11月3日)晚9时,陆小原“历史研究会”负责人江务滋赴新军营告诉陆小业已发难消息,并称巡防营将包围陆小,望新军火速救援。这一晚,新军营也在酝酿起义问题,此时,自治学社胡刚来通知明晨发动起义的决定。赵德全、杨树青、艾树池等遵命鸣号集合,标统袁义保见势头不妙,尚想垂死挣扎,杨树青向天发了一枪,袁义保仓皇逃走。接着,杨树青又连放三枪,急呼“起义”“大事成矣”,杨树青这一枪对贵州辛亥革命成功,“兵不血刃”起了重要作用。枪声就是命令,所有在营新军纷纷拿起枪,走向操场整队。教官杨荩诚表示同情革命,赵德全也认为“荩诚学识资望出己上”。于是一致推定杨荩诚作指挥,在杨的指挥下,全标开拔至南岳山下,布置作战。新军营官兵打响了武装起义的第一枪,为贵州光复建立了功勋。巡抚沈瑜庆迫于群众斗争压力以及自治学社通过发动新军、陆小、会党,控制了整个局势而被迫投降。十六日(11月4日)大汉贵州军政府宣告成立,从而结束了清王朝在贵州统治的历史。大汉贵州军政府公推新军督队官杨荩诚、队官赵德全为军政府正、副都督。官绅组织的保安营撤离市区,南厂新军陆军小学学生整队入城,进驻各大机关,宣布全省光复。辛亥革命胜利后,贵州在宣布独立各省中名列第六,属先进行列。

贵州反正后,都督杨荩诚、副都督赵德全将原有新军扩充为4个标,叶占标为第1标标统,辖杨树清、萧规等3个营;萧鸿宾为第2标标统,辖艾树池、马繁素等3个营;鄢元发为第3标标统,辖胡刚、郭润生、曾广义等3个营;刘显世为第4标标统,辖王文华营。11月22日,武昌军政府都督黎元洪致电贵州派兵援鄂,贵州以新军第2、第3标改为混成协(缺第2标艾树池营和第3标胡刚营)共2000余人,组成援鄂军,由都督杨荩诚亲自率领,12月14日离开贵阳向湘鄂进发。11月22日,重庆同盟会联络四川新军在重庆起义,成立蜀军政府,亦要求派兵援助,贵州即以新军第1标组成援川军,由标统叶占标任先遣司令,率部前往,驻防重庆一带。

1912年2月底,云南唐继尧率滇军入黔。2月29日,叶占标率领的援川新军第1标第2、3营及炮队奉命由川返回贵阳,当夜被滇军四面围攻,叶战死,余部约七八百名新军未进行抵抗,次日被滇军解除武装后,押往螺蛳山下,用机枪集体杀害;杨树清率领的第1标第1营新军,3月下旬亦由川返筑,驻贵阳南门外昭忠祠,唐继尧以调杨任军警局谍查科长为名,暗令警务部长梅若愚将杨杀害,所部被缴械遣散。

杨荩诚率领的援鄂新军于1912年1月9日抵达湖南常德后,2月3日,接黎元洪电称:“南北统一,无需用兵,请率所部回黔,保卫地方,勿庸来鄂。”援鄂黔军因遭到入黔滇军阻挠,未能返黔,暂驻湘西。后将第2、3标新军编为83、84团(团长席正铭、萧洪武)。8月1日,黎元洪电告湘督谭延,将驻湘黔军改编为陆军第42旅,周儒任旅长,辖第83、84团。周于28日接管驻湘黔军后,将83团团长席正铭免职,由萧健之接任,引起黔军反对。于是,黔军第83团和84团之一部拥席正铭为荡寇总司令,10月25日在湖南辰州誓师,决定武装回黔。11月初,席正铭在铜仁与滇军刘法坤部激战,失利后,退入四川秀山。11月24日,被袁世凯令湘鄂川3省派兵弹压解散,席正铭亦宣布脱离黔军。第84团余部约400余人,编成1营,由旅长周儒率领,于1913年1月27日返回贵阳,3月5日被唐继尧遣散,官长受训,士兵一部退伍,一部被补充到刘显世的部队。

新军第2标艾树池营,辛亥革命后,奉贵州军政府之命,驻防黎平。唐继尧入黔后,命吴传声大队前往诱歼,艾闻讯率队入平茶(黎平县境),遭吴军伏击,败退入湘后,随席正铭攻铜仁,又败退秀山,军散。

新军第3标胡刚营,于1911年10月,调到思南一带剿匪。唐继尧入黔后,曾5次电调进省改编,胡以当地府县议会名义电唐挽留,唐怒,遂扣发其给养,由地方款供给。1912年8月,唐又强令胡营缩编为贵州东防国民军第7营(每营240人),属刘显世所辖,仍驻思南。1913年11月4日,新军第4标王文华营,因系扩军是刘显世的部队,唐继尧优予补充,按滇军编制,改编为1个人队,由王文华任大队长。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卖国贼袁世凯窃夺了,独立各省政权亦先后易手。贵州被袁世凯支持下的滇系军阀头子唐继尧与贵州反动势力所攫取,贵州新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被唐继尧、刘显世等人有计划地分化,终于全部瓦解,有的标统和士兵还被杀害。但贵州新军与陆军小学堂联合发动的武装起义,对贵州光复功勋永存,值得人们永远怀念。

黔史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