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莫友芝与曾国藩
所属图书:《黔史纵横》 出版日期:2013-12-01 文章字数:1875字

莫友芝与曾国藩

曾国藩

莫友芝

莫友芝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学者,他祖居贵州独山县。1823年夏天,12岁的他随父亲莫与俦迁至黔北居住。满腹经纶的莫友芝曾四次进京应试皆榜上无名,但他“西南巨儒”之称却声名远播,作为一介布衣的莫友芝却与当时大清的湘军统帅曾国藩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847年,36岁的莫友芝第三次进京试第,到京后,他借住在一个叫虎坊桥边的寓宅里,这里距琉璃厂很近,他常去那里看书、买书。三场考试后,莫友芝又一次金榜无名。某日,莫友芝又来到琉璃厂看书,欲买些好书回黔。他在书肆索检书目时,正巧遇到来肆内阅书的当朝翰林院侍讲大学士曾国藩。曾国藩是当时治国安邦、著书立说、显赫大清的重量级人物,他见莫友芝相貌平平,但是遴选的书却非同一般,便主动与莫攀谈起汉学、朱程理学等。在交谈中,曾不禁为莫的渊博知识而叹服,曾问莫姓名、籍贯之后,不禁叹道:“黔中固有此宿学耶。”从此“西南巨儒”之称不胫而走,广为人知。张之洞后来有诗写道:“蚤年高名功帝都,西南莫郑称两儒。”可见当时莫友芝在京华一带的影响之大。书肆一别后,曾国藩将这一发现告诉了好友国子监刘菽云,其实刘菽云早与莫友芝交往多年,视为兄弟,于是曾国藩与刘菽云二人亲自来到虎坊桥莫友芝寓所里置酒订交,席间两人彼此倾心相谈,一时被传为佳话,此后,二人虽各在东西,但是鸿雁不断,交情甚厚。咸丰七年(1854年),莫友芝之父莫与俦去世,千里之遥的曾国藩在公务繁忙之中撰写墓表,以寄哀思,可见二人情谊之深。

1861年7月初,莫友芝来到江南东流戎幕会见离别10年的曾国藩。老友相见,格外亲热,曾国藩便请莫友芝作其幕僚,莫却毅然谢绝了老友的好意。曾十分了解老友的性格,便留他在府上做客卿。曾国藩每次宴请宾客、幕僚时,都当众大赞莫友芝的才华。如果莫友芝不在,曾也要在自己的旁边设一个空座位,赴宴之人不解,问曾公此位是为谁设置的?曾国藩即回答:黔南莫夫子。1864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是莫友芝的忘年交。因缺乏州县官吏,特将莫友芝等13名有识之士申报皇上,请旨发着知县补用。次年腊月,谕旨下达,莫友芝“捡”得一顶江苏知县的乌纱帽,莫友芝却执意不愿做官。这时老友曾国藩又一次劝说莫友芝出仕,以解家中窘境。但他又一次拒绝了,并说:“庚申出都时,已绝意仕途,今就一官,不相矛盾吗?”竭力辞之。

两次谢绝曾国藩的诚心推荐后,莫友芝向曾力荐黔中饱学之士郑珍,并出示郑珍的著述,惜才爱贤的曾国藩便嘱莫友芝写信予郑珍来他府上做事。当时黔地号军起义,郑珍收到信后未能成行,1863年莫再次写信寄予郑珍,信中说:“国内豪俊,趋湘乡公(指曾国藩)如龙门,干济之才殆以百十计,尤其优待于我,湘公极思一见我兄(指郑珍)。”此信到遵义已是1864年的春天,郑珍卧病在床,不久去世,曾国藩也留下了未与西南又一硕儒相交的千古遗憾。

莫友芝自看透仕途后,潜心汉学,声名卓著,已是国内有名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他的书法行、草、隶、篆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别是隶、篆体书法自成风格。

1963年,效力于国藩帐下的莫友芝九弟莫祥芝,将张兼臣赠予莫友芝的《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从祁门县带回安庆。莫友芝阅后,十分惊喜,随即着手研究。他经过数月的努力撰写成《唐写本说文本部笺异》。曾国藩阅后,认为很有学术价值,立即慷慨解囊出资刊印,并作诗以高度评价,同时褒扬了莫友芝的致文精神。

湘军统帅曾国藩攻取天京(今南京),大清渐趋安宁,莫友芝随之来南京居住。期间先后受聘于金陵书局任总校勘、总编校。曾国藩还请他到扬州、泰州、南通、苏州、常熟等江南各地搜寻因战争失散在民间的文宗阁和文汇阁(即四库全书)藏本。已是高龄的莫友芝,不期重望,披风浴雨,深入到江南各地搜寻古籍。1871年秋,莫友芝在扬州、苏州一带访书,在寻访中听到乡人说里下河完善区有不少遗书善本。莫友芝心中甚是窃喜,不畏远涉之苦,决意绕道去看个究竟,当船行至兴化县时,不幸患上风寒,终日虚汗不止,形容消瘦,于次年9月19日病逝舟中,临终前他手中还拿着正在校勘的《黔诗纪略》文稿。

曾国藩得知老友辞世后,立即率司道府守令数百员手捧香案灵牌,息马停轿,步行到莫愁湖畔祭奠。他在书写挽联时,悲痛欲绝,双手颤抖不止,两行老泪滴滴坠落在洁白的绸锻上。他写下的挽联是:“京华一见便倾心,当时书肆论交,早钦夙学;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酒樽和泪,来吊诗人。”字字凝泪,反复读之,不禁让人伤感至极,足可见曾国藩对莫友芝的浓厚情谊和真切怀想,同时,曾国藩还按莫友芝遗愿,批准其九弟莫祥芝护送莫友芝灵枢回遵义安葬,所需经费1000两银子由曾国藩支付。

黔史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