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七星关的红色遗迹
所属图书:《黔史纵横》 出版日期:2013-12-01 文章字数:1339字

七星关的红色遗迹

夏曦同志纪念碑

位于毕节市杨家湾镇和赫章县平山乡交界处的七星关,因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夏曦1936年2月长征途经此处不幸牺牲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部分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而成了很知名的地方。

从威宁到毕节,七星关是必经之路。笔者过去也知道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夏曦同志的纪念碑就在七星关,但一直都只是坐车经过七星关桥、远远地望夏曦同志的纪念碑而已,没有下车来去认真参观过。前段时间到云贵乡开展工作,回来写了关于红二、六军团贺龙、萧克走过云贵乡的轶事《萧克走过云贵乡》一文。博友夏正君在此文评论栏里询问夏曦的墓碑和纪念碑是否是萧克题词。其实我也不太清楚,在这方面的资料平时没有多看,心中无数,所以不敢正面回答。带着这个问题,想寻找机会帮助夏正君博友回答这个问题。机会终于来了,2008年11月8日,天气格外晴好,参加完在毕节召开的全区政协信息宣传暨秘书长工作会议回来,到七星关,特意去参观了夏曦同志的纪念碑。

夏曦同志纪念碑前正好遇着两个放牛娃,放牛娃是两兄妹,是杨家湾镇七星村五组的人,哥哥叫潘锴,今年12岁,读六年级;妹妹叫潘榕,今年8岁,读一年级。还认为他们兄妹不懂夏曦同志的历史,谁知他们了解的历史还不少,交谈中能侃侃而谈。他们兄妹不但了解夏曦在此牺牲的部分历史,还了解诸葛亮在此七擒孟获、康熙在崖壁上题词的部分故事。在两位小向导的导游下,观看了夏曦同志的纪念碑、汉诸葛武侯祀七星处和康熙题词摩崖、民国时期修建留下的断桥。每一处两兄妹都作了详细的解说,从中进一步了解七星关的真面目。请两兄妹为我们照纪念相时,两兄妹照相技术还很熟练,令我感到惊讶,也令我感到佩服。不过也不难理解,毕竟两兄妹生于此,长于此,从小耳闻目睹夏曦同志的历史,加之经常有人来参观,听大人们讲和参观人员讲,好多东西久而久之刻骨铭心了。还有照相,来观看的人请照的不少,所以对照相也熟能生巧了。

虽然放牛娃两兄妹当了向导作了解说,但总觉得不完善和欠缺的地方还不少,内心很想再找一位当地年龄大、对夏曦同志牺牲此地前后、了解历史的老人更进一步作个全面了解,可是令人很遗憾,探问到的老人不在,外出闲游去了。便用手中的照相机拍下夏曦同志纪念碑、依稀可见汉诸葛武侯祀七星处和康熙题词摩崖、孟获藏身洞、不同时期修建的七星关桥。

七星关自明朝永乐年间架设七星关浮桥以来,历朝历代,从竹索到铁索,从木架到钢架,从木桥到石桥,屡毁屡修10余次。1936年,大地主朱益斋为阻红军而毁桥。是年3月1日,夏曦涉水过河,动员已改编为贵州抗日救国军第一支队的席大明部随军北上,不幸溺水身亡,成为红军长征途中最高职务的罹难者。

1985年,在南摩崖处不远,修建了夏曦同志纪念碑。夏曦同志纪念碑,高11米,碑名系时任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所书。

其实,毕节市人民为了缅怀革命先烈,早在1958年就在市区修建了烈士陵园,把夏曦遗体从七星关石桥边移到陵园。“夏曦同志之墓”也系萧克上将亲笔书写。

七星关桥,1939年修筑川滇公路,改为石礅钢架桥,上铺木板作桥面。1965年,改建为长50米、宽6米之六孔石桥。2002年动工修建了宏伟壮观的大桥,错开了很多险要路段,大大缩短了公路里程。七星关桥的变迁生动说明,贵州高原的桥梁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黔史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