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在初创时期的军校及教官蒙九龄烈士
蒙九龄
在上世纪80年代,为填补我军院校史上的空白打算编写《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发展史》之际,在对红军院校广泛调研中,蒙九龄这个新鲜名字跃然纸上。但对他办学的情况不甚了了,于是致函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请求调查此事。此后2005年8月荔波县史志办主任何羡坤来国防大学参加中共中央党史室举办的培训班,他借机进一步发掘蒙的资料,特去中央党史研究室图书馆,在馆长孙振清帮助下,有关资料证实了他是广州黄埔军校三期生,其籍贯是“贵州省荔波县城南街”人。何羡坤曾两度前来国防大学找我,其意是想搞红、绿色旅游。所谓红色旅游是要搞展览馆。那绿色呢?荔波县是世界自然遗产地,是贵州南部重点旅游县,两者结合借以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要我撰文介绍我党我军在红军初创时办军校的情况以及蒙九龄烈士担任军校教官的问题。我当年跟何长工工作,在给他撰写回忆录时,何老回忆了1928年3月,从井冈山去湘南接应起义军回井冈山的艰难情景,在同追击之敌鏖战时,时任团长的蒙九龄及其爱人就牺牲在他们并肩战斗的战场上。
一、中国共产党创办军校的来由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大革命中,在苏联帮助下创办了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培养了一批国共两党共同奋战的高级军事人才;在这批骨干的带领下揭开了北伐战争横扫军阀制胜的序幕。但是由于蒋介石的叛变,汪(精卫)蒋合流,致使大革命彻底失败。共产党人及其革命左派惨遭屠杀,付出了血淋淋的代价,有了极其深刻的教训,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使全党认识到,有军就有权,军权必须要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所以在思想认识上开始了新的飞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建立人民的武装;二、大革命不仅是自党成立后进行武装斗争的首次可贵尝试,而且为我党训练了建军、治军、打仗的人才,这既然是黄埔练军进行战争,那么我们何不以黄埔练军进行革命;三、在北伐中,举国工农群众齐勇跃,特别是长江流域以南的人民群众,经受到大革命的洗礼,这就为土地革命战争打下基础,有了建立工农武装的沃壤;四、我党我军认识到“建军必建校”的重要性。“没人训练的部队是乌合之众,不讲战术的指挥员是无头苍蝇”。所以自1927年我党英勇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各地武装起义创立红军来看,成分较复杂,有来自旧军的和绿林好汉的,但来自农民居多,加之今天入伍明天就要打仗,不仅要使他们掌握军事知识,还要使他们搞清楚我军的宗旨、性质和任务。所以凡有红军、凡有苏区的地方,大抵都开办军事或政治学校以提高素质。
二、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军校分布状况
我党在全国各地武装起义中,建立军校最早的是广东东江地区根据地,开始名称叫“农民自卫军教养所”,到1927年间,中共五华县委负责人古大存,在成立东路工农革命军第七团时,在梅冈寺首创工农革命军教导队,由黄埔生古宜权担任队长。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转战井冈山时,在建立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在砻市龙江书院创办军地学员入学的教导队,由黄埔生吕赤(希贤)担任队长。八一南昌起义军在三河坝分兵后,朱德、陈毅所率领的唯一尚存建制的南昌起义余部,于1927年11月初在整顿部队时,在原来南昌军官教育团基础上,成立了号称“特务大队”(注:行军中的军校),由黄埔生龚楷、李奇中、蒙九龄先后主持工作,后又改称教导大队,黄埔一期生李奇中担任队长,黄埔三期生蒙九龄担任副队长。在海南陵水(今海南黎族自治县)县城圣殿,由东路军总指挥徐成章主持开展工农革命军干部学校,由黄埔生游济担任校长,为琼岛培养革命骨干。
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率部在井冈山会师,成立红4军教导大队,始由陈毅、后由黄埔生王良领导。11月,中共红四军第六次代表大会在井冈山新城召开,会议提出“健全军事政治学校”的建议,于次年元月由红四军、红五军抽调学员,成立以彭德怀为校长的红军学校,虽为时短暂,但这是最早红军学校的雏形,是可大书。红四军在朱毛率领下,开辟赣南闽西苏区的过程中,所属各纵队都办有随营学校,以及驻地闽西红军学校,都由黄埔生、留洋归国生办学。1930年初在赣西南的永阳等地亦在开办教导队的基础上开办红军学校。红一军团、红三军团都办有随营学校,1929年秋,红五军团重返湘鄂赣边,在浏阳汤河会同地方党委开办军政学校。
其他红军苏区办校也十分喜人,在赣东北有方志敏、邵式平领导的信江军政学校和红军第五分校,黄埔生邹琦为校长。洪湖水浪打浪的湘鄂西红色风暴中心的江陵沙岗和建阳,由黄埔生段德昌开办学生特务队和五县军政干部训练班以及列宁学校,贯彻贺龙提出的办校方针,以“贺龙风声”的匾额高悬校门之上。鄂豫皖和川陕苏区,先后建有红一军教导队和红四军彭杨军政干部学校,由黄埔生曾中生、蔡升熙主持办校。
以上是我军在初创时在游击战争环境中学校办在脚板上的大致概况,这足以说明我党我军重视办学,“有军就建校”,红校遍苏区的辉煌历史,创造了古今中外教育史上的奇观。随着红军和地方武装的不断发展壮大,苏维埃工农武装割据的扩大,战争形态和武器装备的复杂,到1933年前后,作为为阶级斗争服务、为战争服务的军校也发生了变化:经由随营学校、教导队、红军学校等等形式的办学道路,发展成为创办红军的最高军事学府——工农红军大学和苏维埃大学,以及创办各类专业学校。办校体制也形成多样化,有军队办,也有地方党政办,还有军地合办。这些从红军运动的初期,置身于频繁战争的军校,从实际出发,时间短、效果好,在极其艰苦环境中培养大量实用型人才,源源不断地为红军和地方党政军输送干部,这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红军时期办学模式。
三、蒙九龄烈士所在教导大队的前后沿革
要说有关以龚楷、李奇中先后担任大队长,以蒙九龄为副大队长的湘南起义军教导大队的来源与发展变化,还得先从朱德的南昌起义军官教育团说起。
朱德于1927年1月受中共中央之令来到南昌,利用原云南讲武堂同学及滇军旧部的关系开展工作。受国民革命军第五方面军总指挥朱培德之托,到第三军筹办军官教育团。教育团虽挂国民革命军牌子,实际受中共中央军事部领导,许多共产党人加入其中,朱德担任团长,朱德原讲武堂同学赵熔担任团书记长,陈奇涵担任参谋长,曾天宇等参与办学,郭沫若、方志敏等前来演讲。学员主要来自两部分:一是朱培德第三军下级军官,一是招募的学生队。南昌起义爆发前,第1、2营学员提前毕业分配到第三军、第九军任职,而留下的第3营三个连直接参加了南昌起义。
在南昌起义军撤离南昌南下时,朱德受命担任原滇军第九军军长,他一上任,就整编参加起义的军官教育团,并吸收一部分铁路工人和青年学生组成第九军教育团。蒙九龄在南昌起义时,担任25师73团3营长,属于周士第部下,在南下三河坝分兵时,才划归朱德领导,此后一直跟随朱德、陈毅北上湘南。
在北上路途中,朱德实行边行军、边打仗、边整顿的“三边”政策。这支南昌起义余部到达湘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山区,这里是有利于开展游击战的地形地貌,朱德抓紧时间在天心圩、大庾和上堡,进行了三次整训,解决了部队的政治思想、部队整编、怎样作战的问题。
1927年10月底,部队在大庾整编,取消了军师团营编制,从实战出发,整编为一个纵队、直属步兵连、重机关枪连和迫击炮连,共有九个连,同时还编制了一个特务大队(见粟裕、杨至成南昌起义回忆文章,载《星火燎原》选编之一)。这样既便于指挥,又便于游击行动。这是大浪淘沙保留下来的精英,整顿后的部队,成为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武装。
所谓特务队,并不是特务组织,而是学校性质的组织,亦叫学兵队或学生队,开展随营军政训练。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江西崇义上堡的军训,“每隔一两天上次大课,小课则天天上。为了适应客观要求,当时已提出了新的战术问题,主要是怎样从打大仗转为打小仗,也就是打游击战的问题,以及把一线式战斗队形改为“人”字形战斗队形等。当然这只是萌芽,……”(见《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版)。
1927年12月上旬,接到中共中央来函指示,要朱德率部参加广州起义,入粤境忽闻广州起义失败,于是部队在韶关犁铺头停顿下来,利用战争空隙的大好机遇,对部队进行休整,教导队也得以新生。朱德充分发挥教导队的教育职能,在当前敌强我弱形势下,为保存这支部队并能发展壮大,朱德以新的军事思想和新的战术来训练部队。朱德任命李奇中(黄埔一期)为这支南昌起义余部的教导大队大队长,蒙九龄(黄埔三期)为教导大队副大队长。朱德首先给李奇中、蒙九龄、区队长等教导大队领导上课,亲自讲授游击战法,共商训练之计,然后由教导大队把朱德口授教材,整理编写成简易教范,在教导队学员学成后,分赴部队任教,使朱德新的军事思想和新的战术得到层层推广,使部队军事技术水平大为提高,(见李奇中《朱德同志教我们战斗》一文,载《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征文》第一卷第一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朱德重视办学,他在南昌起义前后,开办军官教育团,在率领南昌起义余部转战中,他整编部队成立特务大队,在粤北韶关又称教导大队,在1928年1月湘南起义爆发时,称为湘南起义教导队。
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率部在井冈山会师,成立红四军教导大队。这些军校在时间上具有先后承继关系,它们是我党创办军校的主要源头。
我在拙著《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发展史》一书中,写有由李奇中、蒙九龄担任正副队长的湘南起义教导大队,需要说明的是:这支教导大队正副队长及其学员,为支持湘南各县的武装起义,都被下到各县领导农军起义了。李奇中被派去担任资兴县独立团团长,蒙九龄被派去担任郴州第七师第三团团长。龚楷(黄埔6期)分配到宜章任独立营营长。由此可见,湘南起义教导队只有名称,实际工作因为分散下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发动起义,军校教育没有开展起来。说湘南起义教导大队更无从可论,若有还有待这方面的史料发凿,敬请期待。
蒙九龄烈士在我党我军院校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是黄埔军校生,参加过东征,随后又随叶挺部参加北伐战争和八一南昌起义,他具有军校经验和实战经验,被朱德委任为南昌起义军余部的教导大队副大队长和湘南起义教导队副队长。朱德口授的游击战法教材,通过教导大队,层层推广直到部队基层,这部简易教材,也是我军游击战法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