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三杰
嘉庆十二年(1817年),石阡府成世王宣、张海澜、徐培琛同科考中进士,因他们三人同出石阡府,相距不到10华里,特别是张海澜与徐培琛家互为邻居,一墙之隔。被京城名宦誉为“贵州三杰”,凸现出“十里三进士,隔墙两瀚林”的美誉,一时在华夏大地传为佳话。对他们三人的政绩、诗词、书画造诣在清朝许多典籍中均有记载。
成世王宣(1790—1842年),清朝石阡府人,字师薛,号琨圃,亦号兰生。自幼聪敏,勤奋好学。嘉庆九年(1804年)府试第一名,院试考取生员,旋补廪生。嘉庆十八年(1813年)选拔贡并乡试中举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赴京会试,中第14名进士,入翰林院进修为庶吉士。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授翰林院编修,供职司空署。
道光五年(1825年)任杭州知府时,闲暇之余作《西湖鉴影图卷》,图中设色画成氏小影,便服坐于舟中作观水状。图后题跋诗文者有70余人,都是嘉庆、道光期间著名人物。有不少是卓越的诗人、书法家、画家,如梁章炬、石温玉、汪日方等,以及贵州籍名人徐培琛、唐树义等,这些人不但诗文有功力,书法也出类拔萃,一卷在手,可谓叹观止矣。省博物馆还收藏有成世王宣书画,并附有难得的清朝名士的题词。
道光二十年(1840年),任江宁(今南京)布政使司,当时正值鸦片战争暴发,英国侵略军进攻定海,两江总督裕谦御敌阵亡,由成世王宣署理两江总督。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帝国主义侵略军侵犯吴淞口和镇江等地,成世王宣力主抗英,并积极组织抗英斗争。因军务紧急,用度浩繁,又遇江淮洪水泛滥,无数灾民需筹措赈济,诸事纷至沓来,数月之间,每日咯血数次,仍不偷安调息。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4月18日,力尽身颓,忧劳卒于任所。
成世王宣病逝后,按其身前遗愿,将灵柩溯长江而上渡船进乌江经龙川河回到故乡石阡府,择吉日葬于府城西北15公里大沙坝西坡成氏墓地,与成世王宣曾祖(清乾隆乙丑进士)成人等相守一处。墓地经多次扩修,形成了以成世碹等为主,共10多座墓组成的占地5平方公里的成氏墓群,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墓群规模仍呈现其宏大别致,尤其雕刻、墓志书法可见一斑,属明清名人学士之珍品,是难得的贵州明清时期墓葬中的瑰宝。
张海澜,清朝石阡府人,清嘉庆廿二年(1817年),他与同乡徐培琛、成世王宣上京会试,同时高中进士。中进士后,张海澜与徐培琛同入翰林院,两家同住石阡府城内,仅一墙之隔,故又有“隔墙两翰林”之称,历任内阁中书、川东道、四川华阳知县等。张海澜关心人民疾苦,为使农作物不受虫害,狠刹滥捉田鸡之风,效果良好,被当地人传为佳话。离任时,百姓夹道欢送,并竖功德碑以示纪念。
徐培琛(1779—1858年),字资之,号松泉,又号梅花道人,清朝石阡府人。幼时家庭困难,从事过小贩生意,但勤奋好学,参加县、府、院初级考试,连考四场,均获第一。后家中连遭不幸。清嘉庆八年(1803年),他的母亲、祖母、父亲、妻子和第二个孩子相继去世,身心备受摧残。他在绝望中寻求生路,带着三弟和大儿子,一面教书糊口,一面刻苦学习。他还到省城的贵山书院学习,结业时获第一名,三弟获第九名。他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考中举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科考中进士,改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户部员外郎云南司事、陕西主事、直隶州知州、江西司员外郎兼办八旗现审处、大司农捐官、江南道监察御史等。他刚直不阿,铁面无私,兼办八旗现审处重职时,大刀阔斧地审理了别人不敢审理的数十起案件,打击了贵族及八旗特权。任监察御史时,屡劾权宦,甚至不畏触抗旨意,冒死要求处理皇帝爱妃的父亲,险遭杀身之祸,有“刚正不阿徐御史”之称。他与河南刘光三被京城人士誉为“朝阳鸣凤”、“西台元气”。他对家人亦严格要求,他在石阡府城的家与同科进士张海澜家仅一墙之隔,县城疏浚河道,要拆他们的墙,张家已同意,他家不同意,给他去信,他回信说:“千里修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徐培琛终因直谏冒犯皇帝,遭罢官离京。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到扬州,受两江总督陶澍之聘,主讲乐仪书院、梅花书院等。在扬州期间,著作颇丰,可惜散失殆尽。还善书法,长于水墨山水画,贵州省博物馆有他的书法作品。
成、张、徐三人同出一府,同科进士,同朝瀚林,清朝时在京都美誉为“贵州三杰”,品行、文才迄今仍在贵州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