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红二六军团与“盘县会议”
所属图书:《黔史纵横》 出版日期:2013-12-01 文章字数:1398字

红二六军团与“盘县会议”

红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是一部极为错综复杂的伟大历史,是一幅曲折迷离的宏伟画卷。万里长征虽然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但万里长征历程中仍有许多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至今鲜为人知。“盘县会议”就是其中之一,史学专家对“盘县会议”进行认真研究后认为,这次会议的历史性和重要性,仅次于“遵义会议”。

如果说首批长征的红一方面军四渡赤水解决了如何渡江北进的问题,那么“盘县会议”则解决了红二方面军(时称红二六军团)是否渡江北进的问题。这在当时是举足轻重的,是面对“两个正确”而要牺牲一个的抉择,所以说“盘县会议”在整个红军长征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会议。

还是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吧。

1936年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主力仅有九万余人,红军三大主力主要分布在全国三个地区。一万多人的红一方面军在陕北一带活动,近两万人的红二方面军在贵州盘县一带活动,拥有六万多人的红四方面军在川西(时称西康省)一带活动。当时,三大主力红军是否需要集中到一地、会合为一体仍是模棱两可的事,红军中央也没有明确的设想和决议。虽然设在四川的红军总部曾多次给红二方面军发报,谈及这支江南主力红军的发展方向和生存问题,但电报内容也多是商量和研究式的,并没有明确的指示和态度。

直到“遵义会议”召开以后,被中央军委指定为军分会主席的贺龙同志,才有一个“在江南留一支主力红军”的战略思考。他的主张是围绕乌蒙山区开拓新的根据地,组建以贵州为核心的“川、滇、黔苏区”。也就是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1936年2月下旬至3月下旬,二、六军团与敌军在乌蒙山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回旋战,为巩固和发展这片江南根据地夯实基础。贺龙的这一战略意图,也完全得到了军分会全体同志(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等同志)的支持。1936年3月下旬,当红二方面军粉碎敌人对川、滇、黔的围攻,结束了乌蒙回旋战,准备回师东进,在南北盘江地区扩大根据地时,红军总部从川西拍来急电,对二方面军提出了北渡金沙江的要求。当时,红二方面军同中央和中央军委早已失去了电讯联系,对一、四方面军的会合以及张国焘闹分裂的情况一概不知。但既然是总部的指示,红二方面军自然要慎重考虑。

于是,在云贵高原交界的盘县城九间楼,召开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盘县会议”。史学专家把“盘县会议”称为决定二、六军团去留的转折会议,这样的转折,不是一般概念下的转折,而是面对“两个正确”只能选择一个的抉择。在这次会议上,贺龙、任弼时同志向总部再次郑重请示南留与北渡的问题。

3月30日,总部回电催:“最好北渡。”

就这样,“盘县会议”最后作出的抉择是:“尽管当前情况有利于红二方面军建立川、滇、黔根据地,坚持江南斗争,但为了整体与全局的战略要求,决定放弃川、滇、黔根据地。”西入云南省,北渡金沙江,同第四方面军会合。

4月2日,红二、六军团撤出盘县,西进云南。

中国工农红军的征程是曲折复杂的,但“盘县会议”作出的抉择,对二、四方面军的会师,以及随后而至的三大主力红军会师西北,结为一体,对迎接全民族统一抗战高潮的到来,对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都有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

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盘县会议”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和研究,这是党史研究中的一大缺憾。写此拙文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希望在大力发展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的今天,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盘县会议”、宣传“盘县会议”。

黔史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