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革命的播火者——段雪笙
所属图书:《黔史纵横》 出版日期:2013-12-01 文章字数:2163字

革命的播火者——段雪笙

段雪笙(右二)

2001年是我省最早加入中共党员之一、北方左翼作家联盟第一党团书记段雪笙同志诞辰100周年。

雪笙1901年4月出生于贵州赤水城内乐后院段家大院。雪笙生名段泽杭,字翰荪,从事党地下工作后改名雪笙。雪笙生于待朽人家,幼时即习诗,有良好的古典文学基础。雪笙的童年是在家道落魄、民生凋敝、军阀横行中度过的,因此在他童年的思想中就种下了扶弱济贫的种子。1919年,18岁的雪笙就读江安四川省立三中时,便领导了南溪、叙府的学生联合反对军阀杨森干涉教育,雪笙虽然被开除了,却受到锻炼。1924年,雪笙到了北平,寄住在亲戚律师廖劲伯家。在廖家他得到一部四川方言《蜀语》。这时的北平,陈独秀、胡适等正提倡平民文学,雪笙把《蜀语》译成白话。北平大学学院孙炳文教授在廖家发现雪笙是个思想进步、有胆有识青年,有意培养他。雪笙将白《蜀语》向孙教授请教,孙教授却将《蜀语》推荐给北大校长蔡元培,蔡元培极为赞赏,认为提倡平民文学大有好处,于是让雪笙列为北大文学研究院的旁听生。于是雪笙便有更多的机会向鲁迅、范文澜、林浯堂等教授请教,对新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5年,孙炳文介绍雪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孙炳文是在法国留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因革命的需要,孙炳文离开北平到广州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后方留守处主任,雪笙随孙炳文也去广州,担任孙炳文的秘书。大革命失败后,留守处的任务是负责掩护当时在广东的中央委员转移到外地,其中包括毛泽东。

1927年,孙炳文奉调武汉政府,被叛徒出卖,船从广州抵达上海码头时,被探警逮捕,“四·一二”被杀害于龙华。“七·一五”政变后,雪笙回上海继续革命工作。

雪笙在上海一面以教授身份在法南区委从事地下工作,一面利用空余时间写文章,以稿费维持生活,可见工作和生活都十分艰苦。1927年到1930年间,雪笙为文艺界的许多问题,常向鲁迅请教。1930年6月,雪笙奉党派遣回到北平,参加中共北平市委宣传部工作,负责与潘训筹建北方左翼作家联盟,领导北平、天津几个大城市的左翼文学运动。后来在女师大女生党支部找到《从军日记》的作者谢冰莹,组成了中心小组开展工作。1930年9月18日,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在北平大学文学院宣布成立,会上选出雪笙、潘训、谢冰莹等9人为执行委员,雪笙任党团书记,潘训任候补书记。为团结争取更多的党员和进步人士支持左联工作,雪笙得到台静农、李霁野、范文澜等的支持。雪笙领导北方左联工作时间虽不到一年,却为北方左联奠定了厚实的基础,继任领导又争取到朱自清、郑振铎、曹靖华等的支持。这段时间,北方左联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创办了《前哨》《北平文艺》《榴火》等刊物。同时,与鲁迅保持着密切联系,在鲁迅日记中,曾有多次记载。

雪笙在工作繁忙之余,挤出时间写有大量作品发表。《女护士长》《两个不幸的友人》《飘零的路儿》《林康节》,悼念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坚、殷夫五烈士的《五人祭》,诗歌《一颗会歌唱的心》,影评《党人魂观后》,书评《不走正路的安得伦》等。为避免暴露身份,多用笔名发表,除《两个不幸的友人》《一颗会歌唱的心》《不走正路的安得伦》三篇作品外,遗留的遗稿遗墨在十年浩劫中被革掉了。现存北京图书馆的《两个不幸的友人》曾获我省2000年文学评比三等奖。

1931年,北平党组织被叛徒出卖,遭到严重破坏,雪笙被迫回赤水家乡暂时隐蔽。雪笙在家乡隐蔽期间,协助中共赤合特别支部,联系一批青年组织了“流波社”文学团体,演讲“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外形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雪笙的影响和启发下,不少青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贾若瑜、江浩然、罗明、秦川等。

1932年,雪笙任成都《四川日报》总编辑,贾若瑜在成都读书,雪笙为他介绍时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李铁生(原名罗世文),使若瑜受到了党的教导,后来参加了长征。1933年,雪笙为了传播革命火种,隐蔽斗争,在西北大学任教半年后,转移到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1936年又转移到山东省立临沂中学。战场转移了,时刻不忘传播火种的雪笙,利用语文教师的有利条件,介绍鲁迅、郭沫若、蒋光慈等人的作品,间接宣传马列主义、党的救国主张,使学生深受教育,不少学生去了延安。

1938年回到四川,在岳池中学教书,中共川北工委建立岳中支部,雪笙任组织委员。在雪笙的启发教育下,岳中先后有12人去了延安。

1939年,雪笙到南溪当了两年教员,又受聘宝元南商店的文化教员。雪笙不仅向店员宣传党的政策,还注意搜集金融动态,为党的经济斗争提供资料。繁重的工作使雪笙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在重庆就医时,阳翰笙为照顾雪笙在重庆治疗方便,想把雪笙安置在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此时雪笙已接受周恩来的指示,要他留在商业界,于是仍回到南溪。1945年,雪笙奉党的指示,改做西南军阀和黄埔军校第三期学生的工作,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贡献。

雪笙一生艰苦清贫。在北平收入月200元左右,任《四川日报》总编收入月300元。收入的一部分作了党费,一部分接济同志或支持创办刊物,购买书籍。秦川去延安,雪笙一次便送了他300元,叮嘱说:“去了就不要回来。”雪笙十分讲求为劳苦大众服务的形象和工作方法,与雪笙接近过的许多人,都不知道他是共产党员。

1946年8月,雪笙因病情恶化医冶无效,病逝于四川南溪女子中学。

黔史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