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州田氏土司考
田氏土司古建筑群遗址
思州,是今日岑巩的古称,历史悠久,存史千古,是贵州乃至大西南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最先发源地。思州田氏土司是黔中历史上最著名的大姓,史学素有“思播田杨,两广岑黄”的称誉。“思播田杨”,其意思为思州乃田氏土司的天下,播州乃杨氏土司的天下。
据《史记》记载:“(武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人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早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于是始开濮地而有之。”上述文字说明,田氏在战国时代就已开始统率濮地或称蛮夷地,同时说明田氏乃楚地之望族也。推之,田氏居楚率蛮夷地已有2710年历史。
确切地说,田氏应该是居在楚国的黔中地,依据《资治通鉴》载:“周纪二,显王七年(公元前362年),秦献公薨,子孝公立。孝公生二十一年矣。是时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余,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又《战国策》载:“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上述文字,是说黔中地属楚。依据其文字描述之情景,黔中地理应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存在。
从《太平御览》的记载知:“涪陵蛮时,有冉氏,何氏、田氏。聚落最盛,大者万户,小者千户……太和十七年(493年),蛮帅田益宗率部曲四千户内附。”面对蛮夷地,土地之宽广,人烟稀少的黔中,能拥有四千户的民众,确实不易,这足以说明田氏系望族,拥有很大一片疆域。
那么涪陵之名,起源于何时呢?据《汉书》知,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置涪陵县隶巴郡。《华阳国志》云:“涪陵,巴之南鄙。”《通鉴注》云:“汉涪陵,地大而远,唐之夷、思、费、播及黔府五州郡悉涪陵地。”据《沿河地理志》载:“永嘉(307年)后,涪陵郡没于土著豪长,历256年。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涪陵蛮帅田思鹤以地内附周,建德三年(574年)改奉州为黔州。”《沿河县志》载:“随文帝开皇二年(582年),田宗显为黔中刺史。”《寰宇记》云:“思州,自战国后,土地与黔中同,晋陷蛮夷,无复郡县。至周方得其地。”这些资料,说明古思州疆土与黔中地同,而“黔州”便由“黔中”衍化得其名,当然黔州就是古思州之地也,肯定了田氏居黔中之地,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古思州之地。
根据上述史料,分析其情景,田氏土司自战国至汉至周,均是黔中地或思州之地的一大望族。
又根据民国《沿河县志》引《田氏宗谱》载:“随文帝开皇二年(582年),黔中夷苗屡叛,大臣苏威保奏(田)宗显为黔中刺史,同子惟康赴任年余,黔中大治,文帝诰封为国公节度使之职。旋陕西天鹅山白莲教金头和尚为乱,调宗显往征,兵至天鹅山与贼战,贼败奔四川、成都。宗显追至,贼复败走渝城朝天门,潜往小河,追及复战,贼又败。兵至漆地安营,访贼至石马,问往民何地,民以石马即庸州答之,宗显详观地形,山环水抱,下居焉。迨贼授首,奉命镇管黔中思州十八堡,沿治四十八渡。旋加封为宣慰荣禄节度使金龙护国公,子孙世袭宣慰职,军民两管。”
依据《元史》《明史》《贵州通志》《思州府志》《思南府志》《镇远府志》《沿河县志》《铜仁市志》《岑巩县志》《田氏雁门堂记》等史料记载:
元至正二十五年七月初七(1365年7月27日),授思州军民宣抚使兼湖广行省左丞,以武功靖乱,加朝烈大夫,管古州八万军民事的田仁厚,派遣都事林宪、万户张思泉首先纳款,随即将田氏世守的二府、十县、三十四州(长官司)地方图册献纳明朝朱元璋。
明永乐八年(1410年),田宗鼎袭思南宣慰使;明武洪二十八年(1935年),赠怀远将军。明永乐八年(1410年)田宗鼎与思南宣慰副使黄禧构怨,奏讦累年。朝廷以田氏世守其地,又先归诚,曲为保全。明永乐九年(1411年),思南宣慰使田宗鼎又与思州宣慰使田琛为争夺朱砂矿井发生战争,朝廷知晓后屡禁不止。田琛与湖南辰州知府黄禧(黄与田宗鼎结怨多年,朝廷改黄禧任湖南辰州知府)联合兵攻思南。田宗鼎闻之携家眷出走,田琛杀其田宗鼎之弟,随即挖田宗鼎之祖坟并戳田宗鼎的母尸,尽掠人货财物。朝廷据田宗鼎投诉,累敕田琛、黄禧赴京自辩,都抗拒不去。明成祖朱棣以田氏飞扬跋扈,屡不接受朝廷的禁令,为“不何令田氏遗孽复踵为乱”,以达到地置郡县、改土归流的目的,便果断地采取军事行动来解决二田氏争端,予田琛“构煽旁州,屠戮善良,抗拒朝命”的罪名,命镇远侯顾成率官兵五万讨伐,先后擒田琛、黄禧至京师。为救田琛,田琛之妻冉氏与部属合谋,扇动和唆使台罗(峨)诸寨苗普亮作乱。明成祖朱棣大怒,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将田琛革职,斩首。没过多久,因田宗鼎在数日前于京师时,因与田琛互揭祖母罪,“宗鼎言,因发祖母杨氏阴事,谓与(黄)禧奸,造祸本。杨氏亦发宗鼎缢杀亲母,渎乱人伦事。”朝廷便以灭伦罪为由,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三月初五日时将田宗鼎杀掉,并没收家产。相传执宗鼎之日,锦衣旗校数人,以辰时至,当即执以登舟下蜀。次日,有都指挥一员,领兵籍其财物,毁其宫室。当时,宗鼎禁民居不得瓦屋,不得种稻,虽有学校,人才不得科贡。属官俱以喜怒予夺生杀之,日刑数人于香炉滩,今其水底见有血色如花状,俗名香炉滩开花,则必有覆溺者。呜呼!徽文皇之英断,则此邦何由见天日也。永乐十一年二月初二日(1413年3月3日)废思州宣慰司、思南宣慰司,以思州之地置思州、黎平、新化、石阡四府,以思南之地置思南、镇远、铜仁、乌罗四府,设贵州布政使总辖,设流官,贵州行省由此始。倘若思州、思南二田氏和睦相处,中国历史上是否出现“贵州”一省这是很难说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断改善,社会必将愈来愈进步,土司最终会消亡在历史的烟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