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王阳明谪黔遗迹
所属图书:《黔史纵横》 出版日期:2013-12-01 文章字数:2939字

王阳明谪黔遗迹

修文阳明洞

明正德元年,兵部主事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以忤权阉刘瑾贬为贵州龙场驿丞。他正德三年春到贬所,五年迁江西庐陵知县,离开龙场,在黔计两年整。两年在人的一生中是短暂的,在历史长河中更只是浮沤一朵,然而对阳明先生和贵州而言,都是很重要的。阳明在龙场的特殊环境里,悟到了“知行合一”之旨,并开始讲学,从此世间有了王学。对贵州而言,王阳明的讲学,为贵州培养了一批人才,更重要的是他开启了贵州的文教新风,在他及其弟子再传三传弟子的倡导和推动下,贵州文教出现了崭新的气象。以后宦游或避难、流亡来黔的官员、学者中,也颇有一部分有责任心的人,他们以王阳明为榜样,热心办学、讲学。正是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才使贵州较快地缩短了与东部地区一千多年的差距,有了现在的局面。数百年来,贵州人纪念阳明先生,是本着一种饮水思源的心情,现在笔者来寻绎他的谪黔遗迹,也如此。

一、平溪卫

他入黔第一站是平溪卫,即今玉屏自治县。“山城寥落闭黄昏,灯火人家隔水村”,是他当日见到的景象。古时贤哲都是功成名就,然后归耕垄亩,他此时才37岁,从正六品小京官贬为不入流的驿丞,与归田已无大别。想到这些,心中愤愤然,“畎亩投闲终有日,小臣何以答君恩”,抱怨一下又何妨。

二、月潭寺公馆

过镇远、过偏桥(今施秉县),一路颠踬,风尘仆仆,唇焦口燥,终于到了兴隆卫(今黄平县)地界。路边壁立一堵大石,其状如舒卷之云,石下有洞,洞旁有飞瀑澄潭,潭畔有乔林秀木,林中有佛寺、公馆。看到如此美景,阳明主仆忘记了劳顿。天色已暗,就住下吧,休息休息,乘此尽情游赏。晚上管理公馆的僧人请他写重修碑记,他高兴地答应了,挑灯一挥而就,记中赞曰:“天下之山聚于云贵,云贵之秀萃于斯岩。”

三、兴隆卫

又是黄昏。这次抵达的是兴隆卫(今黄平县),山城里楼台错落,戍军的营垒高高低低,号角在呜呜地吹响,该是有队伍出征罢。抬眼西望,明天要走的山路,从峰顶上蜿蜒而入,稀稀落落的行人背着斜晖下来。来路上野花夹道,莺啼不绝,是晚春时节了。想写一封家书报平安,写了又扔,扔了又写,写了也没有用,到哪里找信使?

四、清平卫

天天在山中跋涉,一路上阴雨连日,他心情糟透了,不料一到清平卫(今凯里市炉山镇),天忽然晴了。离家越来越远,春光将逝,天气渐热,身上的丝绵袍又热又重。而他的心比身上的棉袍更沉重,总觉得鹑衣卉服的少数民族在窥视着驿道上跋涉的他。“三尺竹箭七尺弩,朝出射人夜射虎”,这是三年前何景明出使云南时写苗民凶悍的诗句,想必他是读过的。

五、玩易窝

跋涉两个月,终于到达贬所龙场。但驿舍颓不可居,连个安身的地方都没有。南门外山麓有一露天石窟,他在窟外搭一间草庵暂栖。万里投荒,他感到很疲惫,一旦到了终点,找到一个栖身之处,即使是简陋的草庵,也得到暂时的满足。不久,一群当地苗夷就围了来,问这问那。他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但觉得他们心地朴实善良。他远道而来,除了失意、悲凉,还有恐惧,但见到的苗夷不像外界传说的那样凶悍,心中大感安慰,饮酒尽醉而不觉夜幕已降。

六、三人坟

《瘗旅文》太有名了,三人坟太渺小了。正在生死关前徘徊的他,偏偏遇到了三个野死的远客,引发了一场大悲恸。“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没有人知道远在天末的他此时的心情,包括身边的两个僮仆。他瘗旅,亦自瘗也。

七、阳明洞

阳明洞在龙场东三里龙冈山上,轩敞干燥,颇适人居,他于当年秋天迁入此洞。僮仆说,这洞还不错。他笑道,上古人就住在洞里,冬暖夏凉。但新鲜才过,僮仆就病了。他自己劈柴取水,熬粥喂他们;又怕他们太抑郁,为他们歌诗;他们还是不高兴,再唱故乡的越曲、说笑话给他们听,才使他们暂时忘记自己身患疾病、身在夷地。他沉默静坐,冥思苦想,终于一夜大悟,吼叫了一声,从者皆惊。“他年贵筑传异事,应说阳明旧草堂”,他自信地说。

八、日本人书“阳明小洞天”

这是日本人所书。阳明学于明代中叶传到日本。日本人认为,阳明自身的人格是进步,他不墨守,不盲从,只以他的心为本,琢磨日新的工夫,以日新之志自勉,所以他学风是活泼向上的、进步的,思想是变革的。后来的明治维新运动,受到了阳明学的影响。日本人甚至说中国只把阳明学当成一种学理,日本才是阳明学的理想国。

九、《何陋轩记》手迹

龙场人不以他穴居为陋,天天来看他;不忍让他久居洞中,相与伐木,就地构轩以居之。苗夷没有典章礼乐,却真情率遂,中土常见的“爱憎面背,乱白黝丹,浚奸穷黠,外良而中螫”,这里是没有的。他感动了,忘记了自己身居夷地,说夷地不陋,吾轩亦不陋,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十、龙冈书院

他在这里正式开始了他的讲学生涯,“知行合一”之说,由此始播天下。他喜欢讲学,他从中获得了愉悦。这群质朴的夷汉弟子令他眷恋,他对待他们平易、和蔼,多方诱导。学生们先是很腼腆、拘谨,但很快就放松了,自然了。问答,切磋,歌咏,弹琴,饮酒,谈笑风生。他想起了千年以前的孔子,觉得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与孔子是一样的。

十一、《象祠记》手迹

龙场是水西土司属地,水西土司正式的名称是贵州宣慰使司,首领是宣慰使。他贬谪龙场时,宣慰使是安贵荣。他获罪的原因,安贵荣肯定知道,心中敬重他,遣人送来粮肉柴火,他拒收;再赠财物,他不便再拒,收下柴米鸡鹅,金帛鞍马坚辞之,并作书致谢。后来他感觉到安氏的态度是友好的。他应安氏之请,为水西象祠作记。此文因与《瘗旅文》同收入《古文观止》而家喻户晓。

十二、文明书院旧址

他应邀主讲贵阳文明书院(其址在原贵阳市政府处),用馀姚话教学生们诵读、歌咏,百十年后,外省人士来贵阳,听到贵阳士子的书声中还有越音。

十三、詹母墓志铭

他在贵阳只有一个熟人,弘治十二年的同科进士詹恩。可是在他贬谪贵州前一年,詹恩就死了。他来到贵阳,詹恩的母亲也死了,只见到了詹恩的弟弟詹惠、儿子詹云章。詹惠请他为母撰墓志铭,他说,我来不及为詹恩作墓志铭,为他的母亲作又何辞?

十四、南霁云祠

他想不到贵阳会祭祀七百年前的中原名将,更想不到五百年后贵阳人还在纪念他。(南祠又称忠烈宫、黑神庙,即今达德戏馆。)

十五、南庵

他暇时喜欢到处游走,在龙场,他到过六广驿、西园、汪氏园、水滨洞、天生桥,在贵阳,来仙洞、太子桥、南庵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去得最多是南庵(今翠微园一带),这里碧水萦迴,渚清沙白,梵宇参差,钟磬悠扬。“松林晚映千峰雨,枫叶秋连万树霞”,多美的景致;“岩寺藏春长不夏,江花映日艳于桃”,多好的气候。但毕竟不是家乡,“年年岁晚长为客”,不禁黯然神伤。

十六、镇远旅邸书札

终于结束了三年的贬谪生涯,这是他日日盼望的,但一旦离开,又感到难舍难分,“颇恨眼前离别近”,“归心别意两茫然”。弟子们在城南饯别老师,又追送到龙里,陪他住了一夜。夜深了,他说,“莫辞秉烛通宵坐,明日相思隔陇烟”。到了镇远,给弟子们写了一封信,说“别时不胜凄惘,梦寐中尚在西麓,醒来却在数百里外也”。勉励他们“努力进修,以俟后会”。接着提了二十几人的名字,嘱咐这,嘱咐那,有点语无伦次。他上船走了,一步一回头。

十七、燕服小像

这是他的燕服像。燕服者,便服也。他神情安详,双手合拱于大袖中,微微前倾,似在家中与生徒闲谈。此像传自明末,上有小品大家张岱题赞,为其裔孙王个峰家藏,清代末年,个峰随父游幕黔中携来,贵阳名士罗文彬刻诸阳明祠。

黔史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