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年间的贵阳十二景
浮玉桥
郭子章《黔草》卷十五《贵阳十二景》分别是“东山雄镇”、“南崿峥嵘”、“藏甲遗踪”、“铜鼓留爱”、“犀潭澄碧”、“鳌矶浮玉”、“霞山仙洞”、“狮峰将台”、“灵泉印月”、“圣水流云”、“红桥春涨”、“龙井秋阴”。
一、东山雄镇
郭子章写道:山接夷嵎晓日晖,名山胜似此山稀。天开巨镇云常护,地拥雄图瘴欲晞。箐树摇空金剎动。江流远郭玉虹飞。居然别墅堪招隐,那得风尘学息机。
《贵州通志》卷五《地理山川贵阳府贵筑县》记载:“东山,在城东一里。翠巘崔嵬,琳宫缥缈,溪山阛阓,一览可尽。郡人杨大宾读书其上,题‘君山读书处’五字于石壁巅。左有振衣亭。”《贵州通志》卷四十五《艺文志》录郭子章“东山”一诗,即此。
二、南崿峥嵘
南山削出笔如椽,郭外□岏半插天。恍掇金茎披湛露,翻疑玉笋破苍烟。峻临万岛浮云外,俯看千家落照前。不是扶舆钟淑气,文明怎揭一峰悬。
三、藏甲遗踪
见说武侯此地过,旋擒孟获震黔罗。岩窥龙虎知藏甲,洞引风云为偃戈。石匣晓看嘘瘴疠,山精日落绕松萝。征南咫尺天威在,飞响犹疑奏凯歌。
四、铜鼓留爱
巍峨孤岭矗城东,罗甸犹高汉相功。岩谷深藏铜鼓在,天河一洗甲兵空。峰蟠羽翼三分烈,棠芾风霜百代雄。闻道几回阴雨夕,余音仿佛挂崆峒。
《贵州通志》卷四十五《艺文志》录郭子章《铜鼓山》诗,即此诗。郭子章《黔记》卷八《山水志上》记载贵州布政司宣慰司诸山时,写道:“铜鼓山,在治城东二里。高百余仞,山半崆峒,常有声如铜鼓,相传为诸葛公所藏者。贵阳景云‘铜鼓遗爱’即此。”
《贵州通志》在记载清镇县的铜鼓山时云:“在城西四十五里,相传武侯南征于此获铜鼔。”
五、犀潭澄碧
丞相祠边端气酣,雄潭疑是卧龙潭。日融水镜光涵碧,云绽江花色拖蓝。嘘吸千山收魍魉,萦回百堞濯烟岚。每逢晚寺铜声发,明月澄莹烛斗南。
此潭疑为涵碧潭,《黔记》卷八记载:“涵碧潭在圣寿寺前,即南明河之流汇而为潭。涵碧莹彻,深不可测。渔舟往来,岸木荟蔚,有逈隔尘凡之趣。”
《黔记》卷十二记载:“武侯祠在南门外、鳌矶右。正德间以旧寺改名。明宦嘉靖间巡抚徐问更名武侯祠。”
《黔记》卷五十五《方外列传二 寺观 贵阳府》记载:“圣寿寺,今改作武侯祠。”
六、鳌矶浮玉
楗石为鳌障急湍,明河潋滟镜中看。波涛不怕龙门陷,砥柱偏连狻岭寒。俯弄山光窥睥睨,直吞云影吐琅玕。芳亭夹岸风尘隔,铄钥地灵紫翠蟠。
七、霞山仙洞
山腰古洞说仙来,洞口栖霞石茎阍。媚日疑从丹窍吐,亲云似带赤城回。岩披锦色朝成幄,图挟金光暮洗台。几度登临携满袖,窥入猿鹤谩相猜。“楼霞山在城东,山腹有洞,曰‘来仙’”。
《贵州通志》卷五《地理山川贵阳府贵筑县》“楼霞山,在城东五里,山腹有洞,曰‘霞山仙洞’。明王守仁、郭子章俱有诗。”
《黔记》:“来仙洞在楼霞山半,其中平敞可居,为郡人游观之所。王守仁诗:古洞生寒客到稀,绿苔荒径草霏霏。字悬绝壁留僧偈,花发层萝绣佛衣。壶榼远从童寇集,杖藜随处宦情微。石门要锁阳明鹤。应关山人久未归。霜风清木叶,秋意生萧踈。冲星策晓骑,幽事将有徂。股虫乱飞掷,道狭草露濡。倾暑特晨发,征夫已先途。淅米石中(间)溜,炊火巗中庐。烟峰上初口(日),林鸟相嘤呼。情兴(意欣)与物(情)适,战胜癯色腴。行乐信宇宙,富贵非吾图。”后一首诗为《游来仙洞早发道中》,《王文成全书》卷十九的收录,但文字有出入。
八、狮峰将台
老将威棱振射雕,筑坛千仞瘴岚销。明河稳抱狮台胜。紫气疑衔鹊印骄。
诸葛风云留八阵,□庭干羽化三□,□然开国殊勋在,不数伏波汉柱标。
《黔记》:“狮子山有三,一在治城东,一在南,一在西,俱里许,皆以形名之。贵阳景云‘狮峰将台’即此。”
《贵州通志》卷七:“狮峰将台在府城西里许。明颖国公传友徳让武于此。”
《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九十一:“狮子山有三,一在府城东,一在城南,一在城西。《明统志》西狮山土山戴石颖川传友徳帅师南征,曾驻兵其上。”
九、灵泉印月
灵泉莹彻一泓深,入夜常招皎月临。直抱冰壶浮凈域,倒涵玉宇浸空森。山光朗度归猿影,桂魄香熏浴鹤心。独对姮娥诗兴胜,旋呼桑落酒频斟。
《黔记》:“灵泉在大兴寺内,泉极澄澈,几月出没,虽偏在东南,而泉中皆见影,今多不映,景云‘灵泉印月’即此。”
《贵州通志》卷五:“灵泉在城内大兴寺,泉极澄澈,旧传月出没时,虽偏在东西,泉中皆见影。”
十、圣水流云
神泉四水属昆仑,此水带云潄石根。素练飞花苍□□。日衣袜树碧池暄,镜中玉液通仙籁,谷底潮声接海门,天地虚盈元不毁,谁从一窍觅直源。
《黔记》:“圣泉在治城西五里,山麓涌出,消长如潮,镇远侯顾成筑石为池。覆以亭池,中置一石,盖以视消长。下流溉田数百亩,旁有寺,郡人几时咸游观焉。景云‘圣水流云’即此。今寺废,址存。”后录数人诗。
十一、红桥春涨《霁虹桥》
仿佛中流驾巨鳌,独撑春水跨江皋。祗疑螮蝀垂仙渚,那畏蛟龙挟怒涛。声击桃花红涨偃,色摇柳书绿云高,千秋镇逺行人颂,不独当年画六韬。
《贵州通志》卷六《地理 闗梁 贵阳府》:“霁虹桥在城外南明河上,明永乐二年,镇远侯顾成建。”
《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九十一:“霁虹桥在府城南门外南明河上,明镇远侯顾成建,俗名襄阳桥,故南明河,俗亦谓襄阳河。或云桥成而襄阳府济饷适至,故名。”
十二、龙井秋阴
曾闻龙井似龙湫,梧叶秋生井干秋。石窦泻来冰鉴莹,银汉出雪花浮。寒生玉液千家润,光吐丹砂万树稠。试问西湖名似者,清冷得共此中不。
《贵州通志》卷五:“龙井在城内龙王庙前,水出石隙,味甚清冽。安贼围城,龙井忽涸,有人探入,见一穴深窅,莫可穷极。”
《黔记》:“龙井在城隍庙前,出石隙中,清冽味甘,胜于他井,景云‘龙井秋阴’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