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走进那段火红辉煌的岁月
所属图书:《黔史纵横》 出版日期:2013-12-01 文章字数:3987字

走进那段火红辉煌的岁月

英姿飒爽女民兵

现今,“半边天”已经成为妇女的代名词,众所周知,“半边天”就是妇女,是与男人相对的另一半。“半边天”这一称呼,带给女性思考、力量和鼓舞,深深地影响了新中国一代又一代女性们的生命历程。到现在,“半边天”已经成为了性别平等的一个象征词语,为国人乃至世界所认同。

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在贵州中部有一个小村庄被誉为“半边天文化发祥地”、“中国男女同工同酬第一村”——这个小村庄就是息烽县养龙司乡的堡子村。50多年前,堡子村的妇女在中国创造了一个奇迹,得到了毛泽东的亲笔批示,堡子村也因此荣获了“全国妇女教育基地”称号。

为了寻觅当年堡子妇女的足迹,挖掘整理半边天文化,我们无数次走进息烽县档案馆,翻阅历史资料与老照片,梳理息烽的历史进程。从大堆大堆档案中,我们发现无数零星闪光的碎片。在这些片段里,我们重温息烽的那些年那些事,重温息烽妇女走过的历程,重温堡子女人不畏男权、敢为人先、敢于斗争的精神!我们可以看到“男女同工同酬”在息烽的孕育与形成过程,看到半边天文化从堡子发扬光大!

现在,我们把息烽档案资料里撷取的文字资料整理成篇,和您一起走进历史,走进那些艰苦抗争的故事,走进那段火红辉煌的岁月!

息烽县第一个初级社

1952年息烽首批共建82个农业社,由224个互助组组成,其中常年组占73%,共有党员178个、团员242个,乡干积极分子494个,且大部分建立了党组织,成为合作化运动的中坚力量。据原堡子初级社主任文安伦回忆,息烽县第一个初级社是在养龙司堡子成立的,当时就有几名在旧社会受过剥削、压迫和思想进步的妇女主动要求入社。几年后,堡子还率先成立了高级社,包括高坡、袁家坝、老街等。在文安伦的印象里,堡子妇女有着敢做敢干敢闯的精神,干什么都冲在男人前头。

1952年底,二区飞越一八村(现堡子村一带)妇女在妇代会主任龙秉珍、廖陸珍的带领下,就有182个妇女和男子一道修沟补堰、开发水源、抢收油菜等。其他各区妇女也纷纷开展插秧、积肥等劳动竞赛,用事实证明:男人能干的事儿,女人也能做。

堡子第一任社主任

堡子初级社女党员邓春芬,在旧社会当过丫头、做过童养媳,尝尽了人间的苦辣。她和男同志一道,白天带头参加修沟补渠、播种插秧等生产劳动,晚上打着火把走寨串户,发动群众参加清匪反霸斗争。1953年初,邓春芬带头组织农民互助组任组长,建立了养龙司区第一个合作社,担任了党小组长和合作社主任。无论是犁田犁土、挞谷、担粪,还是挖井、修堰、开山造田,一点也不比男人差,每年出工都在300天以上,被公认为堡子合作社最能干的妇女之一。

第一届妇代会代表

邓丛芬生于1933年,家住养龙司堡子村龙坑组,是息烽县第一届县、区妇代会代表。解放初,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连记分员都压制女性,认为女的干活不如男的,一天工分要被减三四分。邓丛芬偏不信这个邪,号召王华英、汪宪民、吴文华、文安蓉等妇女不跟男人一起做工,男的做这一块,她们就在旁边做另一块,跟男人们比赛,证明妇女也能干男人的活儿。她还告诉妇女们:“国家的政策对女性好,山西都实现同工同酬了,我们就要拥护这个政策,把农业生产搞好。”

息烽县最早的有关“男女同工同酬”的历史记载:1952年底,我县开始在各区、乡部分互助组试行“男女同工同酬”,实行男女合理评分记工,防止将妇女评为“半劳动力”的倾向。

率先成立托儿所

1952年,堡子初级社在全县率先成立农忙托儿组,解除了10余名哺乳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拖累,大大提高了妇女出工的积极性,与男同志一道铲土坎、撒油菜、点包谷等。是年秋,全县农忙托儿组发展到21个。1956年,全县建农忙托儿所23个,托儿组84个,亲邻相帮150处,托管幼儿1169名,使878名妇女减轻拖累,集中精力抓革命、促生产。

无声的较量

1952至1953年,息烽县遭受旱灾、虫灾和洪灾,粮食普遍减产,人均吃粮不到300斤。堡子合作社许多男社员被派出去运加工米、修水库和铁路去了,劳动力严重不足,完成爱国增产任务形势严峻,迫切需要妇女参加劳动。

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堡子合作社把妇女看成半劳动力,而妇女们也不愿参加生产劳动,堡子合作社12名妇女中只有二三个极贫户女子出工,再加上工分普遍比男社员低,参加生产的妇女心里有怨言。由于劳动力少,集体的油菜薅不了草,管理和追肥跟不上,夏收时比计划减产一半。

有声的对抗

堡子合作社男女劳动包工定额不合理,包给妇女的生产任务,工分比男社员低了三分之一。妇女赵玉华就和吴柄柱撒菜籽比赛,结果赵玉华撒的菜籽又匀又多,给吴炳柱评了七分,赵玉华只得两分半。妇女们气忿地说:“做两三天才抵到一个男的,还不如给自己家里采猪草合算些!”以易华先、赵玉华等为首的出工妇女向合作社、社党支部提出抗议,同吴炳柱等保守派据理力争,并提出了“同出一天工,男女要计同样工分”的强烈要求。

第一个牵牛下田的女人

围绕男女能否同工同酬,堡子合作社引起了一场大争论。一些思想保守的男社员认为:“妇女下田,天干三年”,“婆娘掌犁,牛瘦脱皮”。贫农妇女赵玉华气愤地说:“解放前妇女没有下田,为啥天也干?妇女没有掌犁,为啥牛脱皮?”她鞋子一脱,裤脚一卷,第一个吆喝着牛下田。在她的带动下,女社员们鼓足勇气,边做边学,很快就有17名妇女学会打田、打耙、栽秧,原来看不起妇女的男社员说:“妇女下田,不是天干三年,而是一年跃过一年。”

妇女维权首战告捷

作为妇代小组组长的易华先广泛搜集妇女同胞的意见和建议,大胆向合作社、社党支部提出建议:新中国提倡男女平等,做工应评一样的工分。社党支部经过研究,最终同意了易华先的意见,批判了把妇女一律算作半劳动力的错误思想,并明确规定:实行劳动定额到作业组,评分到人,一律实行男女同工同酬,不论男女都应该根据生产质量的好坏和生产数量的多少来评定工分,充分调动妇女的生产积极性。

推行男女同工同酬后,堡子合作社23名妇女,除一个年纪较大的在家带小孩外,全都参加了集体生产,原来要十天才能完成的生产任务,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后,只要七八天就可以完成了。堡子附近的互助组如贺树组、刘正清组,田土都比堡子好,但两个组都减产15%左右,而堡子却增产了1.8%,到1954年,全社人均吃粮达500余斤。

合作社除了加强男女平等、劳动最光荣等思想教育外,还明确规定:不论男女都应该根据生产质量的好坏和生产数量的多少来评定工分。此举大大提高了妇女的劳动积极性,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当年堡子合作社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之后,堡子除完成国家规定的任务外,每年还主动向国家多交纳粮食1.5万斤。

妇女首次拥有话语权

解放初期,堡子合作社干部基本都是男的,不管大事小事,都是男的说了算。男女同工同酬的意见被采纳后,合作社、社党支部积极支持妇女工作,鼓励她们大胆发言、大胆做事,参与合作社事务管理。在13名社委中,有6名是妇女,其中两名是妇女队长。划分临时作业组,每一班都有一名妇女任班长或副班长,制定劳动定额,安排检查评工计分,都由妇女参加民主讨论才最后作出决定。随着妇女参政意识和水平的提高,有的妇女还被选为县、区、乡、社各级领导班子成员。

毛泽东题写“编者按”

堡子合作社率先实施“男女同工同酬”、促使粮食增产增收的典型事迹,被时任养龙区妇联主任肖贵荣(已故)写成简报,传到了贵定专区妇联等有关部门,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1955年10月,贵州民主妇女联合会《通报》第99期发表了堡子村《中国的农村社会主义高潮》收录了此文(第九十篇),毛泽东为该文题写了“这一篇文章不长,容易看,建议各乡各社普遍照办”的编者按。

“男女同工同酬”第一村

堡子村推行“男女同工同酬”的启示:一是堡子妇女敢于向封建传统习俗挑战,在生产劳动中展现了自身能力和价值,促使粮食生产年年增产,为争取男女平等、经济上独立创造了条件;二是堡子合作社让妇女参与生产管理,注意培养妇女干部,使妇女拥有话语权和参政权;三是合理使用女劳动力,对妇女给予“特殊照顾”,有效保护了她们的合法权益;四是社党支部注重加强男女平等的教育,堡子妇女在受教育、评分计工、参与管理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权利;五是堡子经验在“全国各乡各社普遍照办”,为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一个样板,成为率先在全国推行男女同工同酬的第一村。

“堡子模式”全国推广

得到毛泽东的重要批示后,堡子合作社妇女干劲更足了,在老党员邓春芬、妇女队长易华先等的带领下,组织妇女挖井、修堰、补渠、开山造田,日夜奋战,田边地角到处都是妇女的身影。堡子合作社推行男女同工同酬,率先在全县解决吃粮问题的成功做法,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耕牛),并戴上大红花在县城游行、演讲,成为那个时代最亮丽的一条风景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了堡子的先进事迹,各地纷纷组织人员到堡子参观学习。

1958年,息烽县九庄区第二生产队妇女,学习“堡子经验”搞起了妇女试验田。

上世纪60年代,堡子生产队有了粮食加工房,妇女已渗透到生产各个领域,劳动分工更加科学合理。当时的宣传口号“能开机器能种田,妇女能顶半边天”,体现了堡子妇女的先进性和示范性。

上世纪70年代,堡子妇女搞起了地膜育苗,依靠科技夺取农业高产。

1978年5月26日,贵州日报发表题为《坚持政治挂帅,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堡子生产队妇女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调查》的典型报道。

毛泽东题写的“编者按”,充分肯定了堡子合作社率先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做法,特别是“建议各乡各社普遍照办”的批示,把“男女同工同酬”和男女平等的宪法精神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了男女平等、妇女当家作主,从根本上提高了妇女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从此,妇女同胞以一种自信、自立、自尊、自强的主人翁姿态走上新中国的历史舞台,创造了更加绚丽多彩的“半边天”文化,而堡子则成了“半边天”文化的发祥地。

黔史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