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公路”在哪里
“史迪威公路”
在200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一些地方报刊和全国性发行的重要报刊以及一些电视台,都误将处于黔滇公路(贵阳至昆明公路)黔西南自治州境内晴隆县城西约1000米处的“二十四道拐”作为“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来宣传。为正视听,笔者将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整理成此文,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黔滇公路民国时期属京(南京)滇(云南昆明)公路末段,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主要是修安顺至盘县段,由贵州省建设厅工程师汤云台、技士窦善祥主持勘测,省拨经费,由沿线各县征调民工修整路基土石方工程。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安南(今晴隆)、普安、盘县绅商筹资修建,同年4月省派技正吴扬泽率小型测量队勘测,9月省公路局副局长刘节光复勘,由于政局影响,时修时停,进展迟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月,省政府决定由沿线各县组织常工队,每县至少征调民工300人,常工队由地方政府开支,县、区、乡、镇长负责监督管理,修路工程有所进展。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7月国民政府密电贵州省政府从速修路,11月黄果树至盘县公路分为黄果树至盘江桥、盘江桥至盘县两个总段同时施工。征调安南、兴仁、普安、盘县、兴义、关岭、郎岱等9县民工18950人,加委各应征县县长为督工员,贵州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刘千俊充任督工专员。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月,应征各县又增加民工二分之一,总计27887人,2月又从普安、织金、广顺、紫云等县加征民工10000人,另从应征各县及安顺、普定、都匀、独山等县共23个县征调石工3050名,先后调裕庆公司石工3000名参加施工。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月,行营公路处致函贵州省政府,为体恤民艰,奖励工作,将民工津贴稍有增加,力图赶修通车。同年9月全线竣工通车,即由贵州省政府建设厅组织养护。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1日由交通部西南公路管理处接管(见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交通志》)。以上事实表明,黔滇公路是1936年9月竣工通车的,设计者、修筑者都是中国人。它与1942年3月来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毫不相关。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担任中国战区统帅,电请罗斯福指派美国高级将领一人来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1942年2月,美国政府来电,拟派史迪威来华任中国战区参谋长。1942年3月,史迪威到重庆就职。史迪威就任后,主要在缅甸、印度指挥中国远征军对日作战,任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总指挥(见杜建时《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英关系及其矛盾》,载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从国内战争到共同抗日》;郑洞国、覃异之《中国驻印军始末》,载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1943年1月,美、英首脑谈及战争形势,提出拟打通滇缅公路。1943年春,史迪威先后派出美国两个工兵团和中国工兵第十团、第十二团作为基干的中美工兵部队,在美国供应处的惠来少将及阿鲁斯密准将的指挥下,开始修筑列多(又译为雷多)及野人山区的中印公路(见郑洞国、覃异之《中国驻印军始末》,载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由史迪威所指挥的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新一军和新六军也参与了修筑中印公路,一面向前攻击日军,一面修路开道,1944年春进入缅甸境内(见宋希濂《远征军在滇西的整训和反攻》,载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1945年1月27日,远征军驻印军会师于畹町附近芒友,至此,中印公路完全打通,数以千计的载重汽车,装载着大批物资,通过这条牺牲数万士兵鲜血所构成的中印公路运入内地。
中印公路,从印度列多起,经野人山区、新平阳、南折至孟洪、密支那、迄八莫与滇缅路衔接。
史迪威1942年3月来中国任中国战区参谋长,1944年10月20日离开重庆经印度回美国,在中国的时间约两年八个月。1946年史迪威病死,蒋介石唁电美国政府,对史迪威病死表示沉痛哀悼,并把中印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这就是“史迪威公路”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