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的铜像台
解放前的铜像台
“铜像台”,位于贵阳市北门桥畔约15米处,因铸造有周西成一尊铜像而得名。约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开始筹建,历时两年半时间,于民国二十四年夏(1935年)建成。铜像台占地面积约15平方米,分内外两层,外层略带八角方形,全用白棉石细琢镂花围圈,高约1.2米,四方留有门道拾级而进。二层围栏略低,平台用方正石板铺垫,种有奇花异树供游人观赏。
内层仍设置石梯,细琢方石垒砌台座,下宽上窄略显塔状,高约2米,座中镶嵌有方块墨石,刻有周西成生平简介,字迹用金粉抹填,闪闪发光。座顶为周西成站像,其容貌举止是根据其人像片放大成模型铸造而成,身高约1.7米,体型魁伟,西装革履,敞襟透现出领带,右手插入裤包作稍息姿态,双目远眺。据说全像共用去乌铜约4吨熔化铸成,鎏金镀面。由于时间关系,风雨侵蚀,铜像逐渐变黑,后来有人戏谑为“黑教头”。
关于建塑铜像台,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1929年夏,军阀混战,周西成率部与滇军唐继尧部鏖战于镇宁黄果树一带,在战乱中不幸被暗枪击中死于鸡公背(地名),时年37岁,家人为谨仰修此铜像以祀缅怀;一说地方士绅为铭记周西成任贵州省主席时治黔有方,尤其是对贵阳的建设和在宋马刀(宋醒)的辅助下社会治安较为稳定有贡献,为不没功绩,自发捐资修建以资纪念。铜像前有石栏维护,人们只得站在石栏外观看。
当时的铜像台居于东连三民东路(即今延安东路),西接四杰花园(即今延安中路)、北靠广东街(即今中华北路)中心。后来逐渐建起了三四层的洋楼,银行、金店、百货、粮食、果脯、烟酒等商店也随之建立,人烟也日渐稠密。
到了1943年以后,由于人口逐年增多,人员成分复杂,形形色色的生活渗透,铜像台逐渐变成藏污纳垢的集散地。白天各种零售摊点成行,黄包车遍地,巫婆神汉、占卦算命、迷信活动比比皆是,摸包扒窃,敲诈勒索令人生畏,甚至公然做起人贩子生意来。夜晚,时明时暗的阴森恐怖的灯光下,抽卖大烟,卖淫嫖娼……五毒俱全。当时流传着“好座铜像台,稀奇古怪事,到处都传来”的顺口溜,这就是旧社会贵阳铜像台真实形象写照。
这座建筑独特,设计考究,以石为砌,工艺精湛,回廊石榭,具有石文化内涵、享誉筑城的“铜像台”,解放以后,党和政府为改善人民居住条件,重建城市环境面貌,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于1952年修建喷水池,扩建延安路,将铜像台拆除。据说,推倒周西成铜像那天,阴云笼罩,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这座伫立了17年的铜像台从此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