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语》中的茅台酒
民国时期的茅台一角
茅台酒的历史资料被学术界引用得最多的,除了《史记》载汉武帝饮了产于习部(今茅台一带)的“枸酱”酒而赞“甘美之”,以及郑珍《遵义府志》中“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第一……”而外,当数吴振棫《黔语》一书对茅台酒的记载。该书卷下《酒》云:
“南酒道远,价高至不易得。寻常沽贳,皆烧春也。茅台村隶仁怀县,滨河,土人善酿,名茅台春,极清冽。”
南方的美酒路途遥远,价格很贵以至不容易买到。沽,买。贳,赊欠。普通百姓所买所赊欠的,都是烧春酒。隶属于仁怀县的茅台村,河边的居民善于酿酒,所产美酒名叫“茅台春”。冽,清。茅台春清冽至极,味道醇美。
《浙江通志》载:吴振棫(1790—1870年),字仲云,号毅甫,晚年自号再翁,浙江钱塘人。嘉庆十九年中进士,二十年即充任贵州分试官,二十一年升贵州粮储道,二十三年擢贵州按察使,咸丰四年(1856年)署为云贵总督,《黔语》即成书于云贵总督任上。咸丰七年(1859年)还乡,在敷文书院讲学。著有《国朝杭郡诗续辑》《无腔村笛》《黔语》《花宜馆诗钞》及《续钞》《养吉斋丛录、余录》等。同治十年,吴振棫逝世于复任云贵总督任上。
吴振棫于贵州可谓有缘。在他三十二年的宦海生涯中,差不多有一半时间是在贵州度过的。在贵州任上,吴振棫留心黔地故实,以严谨的态度创作了《黔语》,于史事轶闻、人文故实、殊俗方物,可谓“考证翔实”。既具有史料价值,且“文笔流畅,属辞典雅”(赵藩《黔语跋》)。所以,成书后多次重印以飨学人,“播行中外,得者重若球琳”(陈炬《黔语跋》)。
《黔语》的成书晚于《遵义府志》20年,但作为贵州当时为数不多的地方史志著作,对茅台酒作这样的记述,是十分珍贵的。
文中还记载了蓼花酒和刺藜酒。“长寨人多以蓼花入曲酿酒”、“刺藜酒,色碧,味微甘,特不酽耳。”酿造时加入蓼花即成蓼花酒。贵州各地山野产刺梨,其果可食,也可酿酒。以刺梨酿成之酒即刺梨酒。刺梨酒风味独特,建国后粮食紧缺时期,黔北一带农民即以刺梨酿酒而食。
《黔语》卷下对咂酒的介绍,则更为详尽。《咂酒》云:“咂酒,苗俗也,古谓之‘竿儿酒’。其法:蒸野稗如面实之罂,而涂而口。卜日召客则设罂堂中,撤涂,注水与口平,浅则复注,逡巡酿成。以细竹筒插罂腹,众客环而咂之,以次轮转,水味淡则酒力竟矣。近汉民亦多仿此法酿酒者。苗性嗜饮,多以沉湎荡其家。常州周星颉作《咂酒诗》以儆之(星颉,名景益,乾隆辛卯进士,官古州直隶同知,有《寄千客吟稿》《雪帆吟草》《江行集》《晚香草》《蒙香草堂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