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的海军学校
西迁桐梓的海军学校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策划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日本是一个海军强国,中国海军力量与日本海军力量相比悬殊。中国海军无力在海上与日本海军交锋。每次交锋都付出惨重的代价。1937年9月的江阴大战,“应瑞”舰受到重创,“平海”、“宁海”两舰被炸,沉入江中。1938年2月,日本海军第五舰队31艘舰艇和10多架飞机进攻厦门,将厦门炮台设施全部炸毁。厦门要港司令部无力抵抗,将驻守厦门海军撤到马尾,与马尾要港司令部合并裁撤。厦门既失,福州难保。在这种形势下,马尾海军开始了西迁的历程。
1938年7月18日,海军训育主任周宪章、教官欧阳宝奉命到贵州寻觅海军学校新校址。他们在贵阳、清镇、安顺等县城寻觅房屋。在贵阳寻觅,发现由他处迁来的单位很多,没有余房可赁。清镇房屋少,饮水又不方便,不适合办校。安顺环境太坏,不宜训练未能入选。最后寻到桐梓,虽然桐梓县城街市狭小,但地方干净、清静,是川黔公路的中间站,离贵阳、重庆均为一天的路程。经过反复比较,选定桐梓县城内的金氏节孝祠。是年8月27日,民国海军总部收到周宪章的选址报告,并同意将民国海军学校迁往桐梓。是年10月下旬,海军学校师生从湖南湘潭陆续迁到桐梓县城金家楼上课。
西迁桐梓的海军学校管理体制是军级建制,直属海军总部管辖。有第六届轮机班,学生18人;第七、八、九三届航海班,共55人。1941年7月,海军司令部举办抗战中的第一次全国招生,招收学员68人,次年招生64人,1943年招生134人,1944年招生52人。学制俗称“八年四”:即在校学习5年,上舰或进造舰厂学习3年,完成学业休假一个月,到舰上或工厂实习,才能毕业。学校采用英国皇家海军的教育制度,全年分为两个学期,总计上课300多天,没有寒暑假。每周上课6天,周日整理内务。一年中只有元旦、春节各放假一天。校课内容有国文、公民、天文学、航海学、海道测量学、地文学、罗经差、物理、化学、静力学、水力学、动力学、应用力学、高等代数、微积分、弧三角、解析几何、平三角、几何、代数、算数、中国历史、中国地理、外国历史、外国地理、英文、兵操及体育。除国文、公民及本国史地外,其余课程都用英文教学。兵操全用步兵训练项目。海军少不了游泳。每年夏天的下午均安排游泳。桐梓无大江河,也无游泳池。游泳训练在城东的溱水河实施。300公尺为及格,3000公尺为满分,4小时内游5000公尺计小功一次,8000公尺记大功一次。虽然在大山里,全校学生没有一个游泳及格的。
海校的学生生活比较丰富,设有各种类别的干事。伙食与监厨干事,对买菜到烹调进行全程监督,确保伙食有营养和卫生。福利干事专管学校的一个小型福利社,出售日用品。理发干事专门负责同学的理发。图书干事管理学校的小规模图书馆。养鸽干事负责照顾学校的几十只鸽子。壁报干事负责学校的《水平》壁报。康乐方面有海涛口琴队,周一、周四下午集中练习,在学校晚会上表演。知音乐社有国乐组、国剧组和话剧组。国乐组主要练习二胡、月琴、提琴的演奏;国剧组主要是练习唱歌;话剧组排演话剧。曾排演抗日名剧《金指环》。铁甲歌唱团的组织比较庞大,参加演唱的同学比较多。演唱歌曲以抗日歌曲为主。主要有《黄河大合唱》《新年颂》《太行山上》《义勇军进行曲》等。
海校在桐梓期间,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最为艰苦的岁月,身处大山之中的海校师生一刻不忘国恨家仇,始终充满抗日的豪气。“雪甲午耻”匾额悬于学生活动中心的“甲午楼”门楣上。每天集队唱的校歌是:皇皇华夏,集合着最优秀的子孙,来担负起救国救民,救济全世界人类的责任。我们要学习,活泼严肃,坚苦卓绝,奋斗图存,忠勇壮烈,不惜牺牲,发扬我们海军传统精神,向光明伟大的道途迈进、迈进!建设超然大无畏海军,我们要做卫国保民的前锋!
直到1946年1月,海军学校才从桐梓迁往重庆山洞海军总部。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里,桐梓海军学校作为中国海军司令部唯一的海军学校,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办学,为抗日前线输送数百名合格的海军初级指挥官。部分海军学校师生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自动离校奔赴抗日前线或者到革命圣地延安,走上革命道路。
从桐梓海军学校出去的同学,有不少参加了抗日战争,战功累累。1942年7月,航海第七、八两届合并后,即派往湖南布雷队和长江中下游布雷队服务。在抗战四年中,布下数千具水雷,封锁湖、江,使日舰不得溯江而上侧击两岸友军,促成二、三次湖北会战大捷。朱星壮、甘敏同学在敌后布雷时,被日军射中身亡。李耀华在湖南沅江布雷时,不幸发生水雷爆炸而殉职。还有不少同学被派往英国海军学校“中国班”深造。1944年6月6日,英国海军学校“中国班”的很多学员被英国派往各舰队到欧洲战场参战实习,参加14国盟军发起的诺曼底战役,航八、九、十班、轮十班、造舰班的16个学员在战斗中全部牺牲。1949年2月25日,海军最大巡洋舰“重庆”号舰长邓兆祥和副舰长刘荣霖率全体官兵574人起义。1949年3月,“长治”号副舰长郭成森(海校第8届航海班毕业,1947年秋曾在航海12班任教)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指示,以联络感情为名,召集航12班在泸学生聚会,讨论举舰起义响应解放军渡江(航12班十多人在各军舰上担任航海官)。1949年4月23日,舰队司令林遵率30艘舰艇100多官兵于南京芭斗山江面起义。林遵、吴健安、戴熙愉、欧阳晋、王熙华等都是海校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