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央视“讲述”栏目片头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所属图书:《黔史纵横》 出版日期:2013-12-01 文章字数:2053字

央视“讲述”栏目片头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王德懿(前一)与同学们

每天,观众如果打开电视机,收看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十频道)的“讲述”栏目,在片头,就会看到一位老太太两手齐头平端一张老照片的“特写”画面。它虽无声无言地瞬息而过,却有形有图地在见证历史、展示历史、解读历史。

这位老太太就是我96岁高龄的母亲王德懿。

那老照片上反映的就是母亲最难以忘怀的一些往事。

1939年初,中国的抗日战争处于深重灾难的岁月,母亲自1936年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女生考取上海交通大学,随着抗战爆发,辗转到了大后方。随西迁到平越县(今福泉市)的唐山交大来到贵州。

学校迁到平越后,没有适当的校舍,于是利用平越县孔庙,作为学校本部;利用僧房,作为授课教室;利用旧时的考棚,作为学生宿舍。分别命名为“天佑斋”、“鸿哲斋”、“木兰斋”。

那时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笔记、传抄与背诵就是课本、教参和“图书馆”。生活也极其清贫,吃的是糙米杂粮,粗菜素食;住的是篱笆房,睡的木板床,夏遭蚊叮虫咬,冬受天寒地冻。每个学生配发了一盏小油灯,以供夜间的学习生活。全校师生员工学于斯、劳于斯、住于斯、生活于斯,坚守着中国教育和学术研究的阵地。

尽管如此,学生们并没有忘记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他们在中国共产党与外围组织“民先”的领导下,组建了学生会、读书会、女同学会、漫画学会、宣传队、歌咏队,并成立了各种进步社团,如“越光社”、“山城社”、话剧团,创办了平越的“大公报”——《越光周报》,平越的“新华日报”——《大家看》,以及《山城》《呼声》等壁报刊物。

为了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他们还配合抗战教育,在“万寿宫”成立了民众夜校,共开三个班,招收家境贫困子女入学,后来发展到男女老少都有,免费提供课本、文具;在热情给苗胞上文化课的同时,也积极进行时事教育,讲述抗日救亡道理,教唱抗战歌曲,夜夜上课,风雨无缺。

1939年元宵节,唐山交大的学生们还组织宣传队远出70里外的仙桥野鸡坡苗族村举行了一次大规模抗日救亡宣传的活动。

农历正月十四日这天,一场大雪刚停,大家兴致勃勃背上背包,轮流抬着服装、道具,冒严寒、踏冰凌,来到了野鸡坡苗寨。他们把带去最珍贵的两挑盐巴和几罐好酒及一些碗儿糖分送给了各家各户作为见面礼,进行慰问,受到苗胞们的盛情接待。入夜,宣传队在寨子里作公演,邀请了男女老少围坐在场坝四周,点上汽灯,燃起篝火,学生们高唱抗日歌曲《义勇军进行曲》、《九·一八》《抗战进行曲》《八百壮士》《延安颂》,演出抗战话剧《凤凰城》《塞上风云》,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等,盛况空前。通过这些绘声绘色的表演,激发了苗胞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决心。当晚,他们还被分住在苗胞家中,交心道情,谈古论今,畅说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使苗胞深受教育和感动。第二天,学生们又与苗胞一起联欢,穿他们的衣裙,学他们的语言,参加“斗牛”、“跳月”、“对山歌”等传统节目,苗胞称女同学为“幺妹”,男同学为“阿哥”,大家还同场围圈翩翩起舞。这次活动可以说是开教育界学生融进民族生活友谊之先河。

唐山交大开展的这一系列活动,对当地群众抗日思想的增强、文化水平的提高、民族团结的巩固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母亲深情地回忆到:在唐山交大读书期间,最难忘的是学校在著名科学家茅以升院长领导下,始终贯彻“严谨治学、刻苦钻研、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办学思想,从严治校,重视教学质量,坚持开展各科学术研讨会、报告会及讲座,茅院长还亲自担任主讲,造就了学校极浓厚的学习氛围。

茅以升院长身为著名的桥梁专家、留美博士,但却平易近人。那时期,他住在简陋的平房,室内仅有几件陈旧的家具,布置得十分简洁。冬天,他常常是身穿深色的粗呢子中山装,头戴一顶普通的旧式呢帽,中等身材,比较清瘦,脸上架着一副学者风范的棕色宽边眼镜,仍显得精神饱满,毫无架子。一次在去上课的路上,母亲碰上了茅院长,向他行礼。他问:“你就是41级铁道管理系的那个王德懿同学吗?听说你是独闯贵州,途经了异常的艰险苦难,回到母校的。作为女学生,又还有这么坚定求学的意志,很不简单。现在我们国家铁路、桥梁虽然还很落后,但将来需要大力发展,正是寄希望于你们这一代。愿你进一步刻苦用功,努力学习,今后报效祖国。”一席话使母亲温暖了终身。

1941年毕业时,母亲因品学兼优,获茅以升院长“业精于勤”的亲笔题词赠勉。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等众多新闻媒体均对母亲作了报道。2005年12月初,88岁老母亲重沿当年72道拐、娄山关、“掉尸岩”的流亡之道,再返唐山交大内迁到贵州的平越遗址,贵州都市报、贵阳晚报等报刊以“64年后,流亡学子重返贵州”专题介绍。2006年5月,老母亲又被西南交大特邀到成都参加了110周年校庆,为返校校友年龄最长者,并且会见了茅以升老院长的女儿茅玉麟,合影留念,被誉为超级校友。

黔史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