鳛国考略
习水丹霞谷
鳛国的史实。鳛,最早见于《山海经·北山经》记:“涿光之山,嚣水出焉,而西流。其中多鳛鳛之鱼,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遇狞怗,其音如鹊,可以御火。”《尔雅》:“鳛,《鱼龙》。”文学公《尔雅注》:“鳛,鳅。”郭璞《尔雅注》:“今泥鳅也。”清《康熙字典》释曰鲶(nián年,即鲶鱼)即是鰋鱼。近代《辞源》、《辞海》均说是鳅,即泥鳅。今世又有江团等说。
嚣水在何处,《山海经·西山经》记:“西山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腊。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嚣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铜。有鸟焉,其名曰【虫鸟】渠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显然,“嚣水”在华山西四十五里,北流注于渭河,位置在山西省,不在大西南地区。
鳛部。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江通鳛部。”
鳛部水。最早见于《水经·江水篇》:“江水东过符县,北邪东南,鳛部水从符关东北注之。”郦道元《水经注》:“鳛部水从符关东北注之。其鳛部之水,所未闻矣,或是水之殊目,非所究也。”
《遵义府志·建置》记:“鳛部水,即今仁怀赤水。然则仁怀为古鳛部地。汉之称鳛部者,或秦前有鳛国欤。”这里,笔者记下秦以前有鳛国这一传说。但是又说“今仁怀出一种鱼,土人皆名鳛鱼,赤水外无有也。古以此鱼名国与鱼鳖同类。古无推考及此者,故不敢质云。”
《遵义府志·水道考》记:“其鳛部水、安乐水,即今之高洞河。今此河自高洞以下,土人皆名鳛水。此水产鳛鱼,为他水所无,故于古地名鳛部;其水即名鳛部水。”这是“鳛国”引起争论的根源。《山海经》对鳛鱼早有详述。从古到今,说法很多,哪里是鳛部水独产鳛鱼呢?因鳛鱼命鳛部的说法,也不合情理。纵观历史,土人称“鳛水”很像是“鳛部水”的简称,不是因产鳛鱼而名之。
在古代,动物名命国名有,如“鳖国”,但用动物名命部落名的,没有。到现在除了神话、童话或寓言,也没有把动物群称“部”的。如“鳖国”,没有说成“鳖部”,不是鳖之国。“鳛国”,能说“鳛部”,肯定不是“鱼”之部。
《遵义府志》记述前后矛盾。显然,“鳛鱼”是“鳛鳛之鱼”的误传,“鳛鳛之鱼”是鱼的一大种类,“鳛鳛”,描状摹声之词,像《山海经》描述的“鳛鳛之鱼”,如前说,小类很多。因此,“鳛部”不应该是因产“鳛鱼”而得名,而是曾今有过“鳛”这一部落人群而得名。
《遵义府志》中说的仁怀,包括今天的仁怀、习水、赤水等地,而且,习水一带是主要的,今天的仁怀,主要是“怀阳”之后的仁怀地区。上世纪80年代,贵州出版的《贵州古代史》资料对鳛国有考证,有图解。古代鳛国大至与怀阳前的旧仁怀相当。
鳛国,大约存在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308年之间。“国”的称谓源于西周,当时诸侯称“国”。周礼天官太宰“以佐王治邦国”(注:“大曰邦,小曰国。”)。据历史记载,西周灭商以后,实行分封制,分给功臣封地或食邑,称为“国”。对分封的诸侯赐姓,形成众多诸侯国,一国一大姓。若干诸侯国组成王国,即“邦”。诸侯和国王负责“治国安邦”。“鳛国”正是这时期产生的,很可能是周王封赐“习”姓诸侯的国家(部落)。
鳛国不同于“邑”,在春秋时是诸侯封其属下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封地名“采地”,或“采邑”,大夫称家。众多的“邑”才组成“国”。这就构成了“国家”。
鳛国不属西南夷。古鳛国的产生早于古夜郎国,比夜郎国早统一,秦时已经设县,史称“鳛部”。始属商于之地巴国平夷部落,后隶黔中郡巴符关邑,汉时归蜀郡。《史记·西南夷传》:“南越食蒙蜀枸酱。蒙问所从来。贾人曰‘独蜀出枸酱。多持出窃市夜郎’。”枸酱产于鳛部一带,这充分说明,当时,鳛国已经属于蜀郡辖地,鳛部已经是地名。据《华阳国志》记载,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唐蒙“绕道鳛部”带回枸酱酒敬献给汉武帝。于是《仁怀厅志》有“尤物移人付酒杯,荔枝滩上瘴烟开。汉家蒟酱知何物,赚得唐蒙习部来”一诗。这“蒟酱”酒,《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考证说就是“枸酱”酒。随着历史推移,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庄蹻入滇灭且兰、夜郎与滇诸国,西汉在夜郎故地建牂牁郡,拆习部县置平夷县,隶牂牁郡,但是夜郎国已经不存在了。后来先后沿用“夜郎”这一称谓设置的夜郎郡和夜郎县,也未包括古习国地域。
古鳛国不在大夜郎范围。《贵州历史笔记》(作者:范同寿)说:“今德江、正安以北是古巴国的南境,绥阳、遵义、桐梓一带属于鳖国,习水附近归鳛国;赤水、仁怀为蜀国南境。而乌江以南,盘江以北,今从江县以西云南曲靖以东的广大地区,统统在牂牁国境内。当时的贵州高原,鳖国和鳛国都很小,只有牂牁国的势力最强大,几乎占了一半的地区,因此,学者们认为完全可以用牂牁来代表春秋时期的贵州。”
牂牁古国即所谓大夜郎。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云:“考牂牁古国,见于《管子·小匡篇》,在蹻前四百余年。又,既云改且兰为牂牁矣。”牂牁古国远在牂牁江流域,今习水不可能属之,古鳛国与之并存。
秦夜郎:《太平寰宇记》云:“唐播州、夷州、费州、庄州,即秦且兰、夜郎之西北隅。西高州有夜郎县,牂州建安县有古夜郎城。”这是秦置且兰、夜郎的证明。《贵州通志·前事志》云:“秦夜郎与汉夜郎异,秦夜郎亦与竹王兴遁水者异。”《十道记》:“播州,秦夜郎西南境。”说明秦有夜郎县。而今的习水,遵义文史《遵义胜境·历史文化名镇土城》(作者禹明先)上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此设鳛部县。”这说明与夜郎县是并存的。
汉夜郎:《前汉志》载:“元鼎六年,且兰国灭。初置牂牁郡,领县十七。故且兰、镡封、鳖、平夷、漏卧、同并、谈指、宛温、毋敛、夜郎、毋单、漏江、谈稿、句町等县属之。外有西随、都梦、进桑三县。”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云:“鳖,今正安、湄潭、桐梓地。夜郎,今归化以南,贞封、罗斛及广西泗城府地。”今习水属平夷县,与夜郎县同属牂牁郡。《安顺志·牂牁夜郎二国本末》记:“秦略通五尺道,夜郎、且兰诸国颇置吏焉。其可考者,有夜郎县,汉阳县,皆略夜郎国地置也。夜郎县,治今桐梓故夜郎城。”
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记:“武帝元鼎六年,分广汉置犍为郡。元封元年,分犍为置牂牁郡”,“考汉牂牁诸县,鳖为故犍为郡治”,“鳖,当今遵义府之正安州、遵义、桐梓、绥阳,及平越州之湄潭,石阡府之龙泉县等地”,“犍为郡,孝武建元六年置,时治鳖,属县十二,户十万。鳖故犍为地是也”,“唐蒙请通夜郎道,上许之,乃拜蒙为中郎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符关入”,“还报,乃以为犍为郡,郡治鳖,即秦夜郎县之旧疆也”,“又考,犍属有符县,即接鳖之西北境,今贵州之仁怀、四川之合江二县是其地”。
唐夜郎: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云:《旧唐·传》记:“昆明东九百里,即牂牁国也。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遣使者来朝,以其地为牂州,拜龙羽刺史,封夜郎郡公。”“牂州,按其地即与播州同。”又云:《新唐志》、《遵志》载:“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更播州恭水曰罗蒙,十六年(公元642年),更罗蒙曰遵义,置珍、溱二州。珍州,管县三:夜郎、丽皋、乐源,并十六年开山动洞与州同置。”夜唐郎在今桐梓、绥阳遵义一带。
《康志》载:“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李白长流夜郎。会赦还。”“干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以黔中郡为黔州都督府。复义泉、播川、宁夷、涪川、秦溪、夜郎、卢阳、潭阳、龙溪等郡仍为州。”
《巢经巢文稿》云:“循娄山、崖门西南至渭河北岸,是为鳖旧境。娄山、崖门之西,今仁怀地皆符县境。”
《遵义府志·艺文四》载《永安即事》诗一首:“绿窗朱户永安庄,蓑草荒台半夕阳,惟有夜郎天外月,随风犹自照西廊。”永安位于今习水县南部永安镇,永安炮台尚在。“惟有夜郎天外月,随风犹自照西廊”亦说永安不属夜郎。
鳛国不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古《从古到今说习水》(作者詹克勤)认为:鳛国不属“西南夷”范围。文中说,《史记》曰:“西南夷……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巴”指微人后裔在今重庆市巴县一带建立的巴国,“蜀”指蜀人后裔在今四川成都一带建立的“蜀国”。
文中分析:从地理的角度讲,“西南夷”是指巴国、蜀国西南以外地区,鳛国在巴国、蜀国结合部的正南方,而不在巴国、蜀国西南以外,显然,鳛国地域不属“西南夷”范围。必须明确,古代所说的“西南夷”和当今所说的“大西南”概念不同,“西南夷”是四川、重庆西南外少数民族聚居的小范围,而“大西南”则是指川、渝、黔、滇、藏的广大地区,后者包括前者地域范围,但二者不能混同,特别是不能把地处大西南的今习水和古西南夷混为一堂。
顺理推断:在习水这块土地上,秦以前曾经建过鳛国,它的范围大致是今习水以及比邻仁怀、赤水,古蔺、叙永、合江、江津、綦江、桐梓等县市交界地区,可能包括遵义、绥阳、道真等地区。它早于夜郎国,也不在后来的大夜郎范围内,不属史记所称“西南夷”之列。按《华阳国志》记载和《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考证,“西南夷”是指汉代巴郡、蜀郡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南粤地区。习水历史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