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文化交流
所属图书:《侗族文化大观》 出版日期:2016-06-01

第四节 文化交流

侗族文化交流主要是侗族大歌、侗族建筑的宣传和推介活动。

一、国内

1953年3月,黎平岩洞女歌手吴培信、吴山花、吴惜花、吴秀美四位姑娘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第一次向全国介绍侗族大歌。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唱侗族大歌(《蝉之歌》),受到观看演出的中央领导和首都观众的热烈欢迎,中国音协的专家给予了“幕落音犹在,回味有余音”的高度赞誉。

1955年,黎平岩洞侗族姑娘吴全妹等组成的黎平民间合唱团在北京演唱侗族大歌并第一次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

1958年,贵州省音协主席肖家驹等主编的《侗族大歌》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为搜集、整理、保存侗族大歌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同年12月,黎平、榕江、从江三县联合排演侗戏《珠郎娘美》和侗族大歌,参加国家文化部在云南大理举行的民族文化工作会议演出,受到好评。

1959年1月,著名音乐家郑律成慕名到黔东南采录侗族大歌,回京后热情宣传。之后,侗族大歌每次参加地区性、全国性的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民族音乐年会、各类大赛频频获奖。

1991年,贵州省艺术学校侗歌班赴北京参加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展示活动期间,应中国音协、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的邀请,在我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礼堂,为该院师生和首都音乐界作侗歌专场演出。著名音乐家、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吕骥看了演出后说:“大家的掌声已经代表我们的心声,民歌声韵,永葆青春。”

1993年,贵州省文化厅授予从江县小黄村“侗歌之乡”称号。1996年,文化部授予小黄村“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1994年,黎平县侗族女声歌队,被选调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联欢晚会,引起强烈反响。

同年,从江县小黄小学女童班童声大歌队潘美浩、吴培建等5名小歌手,应邀赴京参加“北京国际少儿艺术节”。

1995年,贵州省艺校侗歌班参加上海中国民族风全国56个民族音乐展演,她们演唱的侗族大歌《蝉之歌》荣获优秀奖。在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卫视播放。

同年,从江县小黄小学女童班潘美浩等5名小歌手,应中央电视台的邀请赴京演唱侗族童声大歌,并参加“六一”晚会现场直播。

1996年6月,从江县小黄小学女童班吴培建、潘艳月等5名小歌手,再次被中央电视台邀请赴京参加“庆‘六一’太阳的心愿”文艺晚会。

同年,贵州省艺校侗歌班应邀参加上海艺术节,并受上海民族乐团邀请参加“民族之声音乐会”。她们演唱的侗族大歌《终日想你难开颜》、《装呆傻》获演唱优秀奖。

1997年,贵州省艺校侗歌班参加中国贵州合唱节,表演的混声大歌《天地人间充满爱》,获“黄果树杯”特别奖。

l997年底,由中宣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电视台联合组织的民族系列专题片《中国侗族》l997年底在贵州从江开镜,摄制组两次到贵州从江、榕江、黎平,湖南新晃、芷江、靖州、通道,广西三江、龙胜等地拍摄,主要内容有《侗族大歌》、《侗族婚俗》、《祭萨》、《侗款》、《侗族建筑艺术》、《侗族雕刻艺术》、《侗族饮食文化》、《侗族服饰》及改革开放20年侗族地区的巨大变化,1999年春节前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1998年秋,贵州省艺校侗歌班和芦笙班为亚太地区大学联盟理事会演出“侗歌苗舞”,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赞誉。

2000年10月19日,黎平侗族大歌合唱团演员、工作人员及央视特邀嘉宾等一行31人前往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魅力12》栏目组录制《走进侗族大歌》专题片。该片长45分钟,已于当年11月4~10日在西部频道“贵州宣传周”期间播出。这是侗族大歌第三次走进中央电视台。

2000年,黎平县侗族女声歌队,参加在广州举行的中国第五届合唱节。

2001年春节联欢晚会,侗族大歌被放在中国各民族民歌的排头,其优美的曲调,漂亮的服饰,美丽的歌者也让数亿观众所折服。

同年4月,贵州大学人文学院社科所、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和榕江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室,在榕江举行侗语儿童歌曲创作笔会,中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侗语儿童歌曲创作问题,为侗语儿童歌曲的发展创新翻开了新的一页。

同年8月15~16日,中央电视台著名节日主持人刘璐,编导谢东娜,撰稿人蒋力及粟周熊等一行8人在锦屏县平秋和清水江沿岸拍摄了侗族北部方言区婚嫁歌和其他民歌。10月10日,国庆黄金周刚过,中央电视台3台于当晚10时在“走进音乐”栏目中播放“锦屏民歌”,时间为15~20分钟。次日还分别于6:00、10:45、3:45重播3次。这是侗族北部方言区的侗歌首次进入央视,在当地甚至凯里引起了很大反响。

同年8月24日,当年10岁的侗族小歌手杨雅薇获大奖——杨雅薇在参加全国少年儿童卡拉OK电视大奖赛中,以侗族儿歌《水母鸡》和《美丽的侗乡》获得整个比赛的最高分。这是侗族选手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大赛中获奖。之后杨雅薇在京参加了盛大的颁奖晚会。

2001年9月1日“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闭幕式及联欢晚会上,来自贵州省黎平县的20名侗族歌手应邀出席了闭幕式及联欢晚会,并演唱了优美的侗族大歌《AL SAMP NGEDX(三月歌)》。在大会闭幕式上展露风采,使侗族大歌这一朵民族艺术的奇葩在世界各国大学生的心灵中绽放。

同年10月2日晚,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组织的“黔东南好”歌咏比赛中,黎平县选送参赛的女声独唱《我的家乡是歌海》和小合唱《蝉之歌》在强手如云的竞争中以其古朴优美的曲调和独特的演唱方式脱颖而出,分别获独唱组和小合唱组两个一等奖。

2001年10月28日至11月8日,贵州电视台在黎平摄制了11集电视专题片,其中有《独柱鼓楼》、《明清建筑群》、《侗族人为何要戴银饰》、《侗家人的咖啡》、《是桥非桥看花桥》、《远离村寨的粮仓》、《侗家人的戏曲》、《七十二井》、《堂安生态博物馆》、《杉木之乡》、《缴瓜》等。其中《侗族人为何要戴银饰》、《侗家人的咖啡》、《是桥非桥看花桥》、《远离村寨的粮仓》、《侗家人的戏曲》专题片,分别于11月11日、14日、18日、24日、26日的20时20分播出。

2002年春,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应邀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高原如歌——中国边远少数民族音乐寻根之旅”作专场演出,同时赴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作专场演出。

2002年5月21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全国第十五届电视文艺“星光奖”的颁奖晚会,贵州电视台选送的以侗族大歌为题材的《人与山水的和声》在评选中获音乐专题片一等奖。

2002年1月20日,黎平侗族大歌艺术团到贵阳为贵州省人代会和政协会的代表演出《神秘之音》侗族大歌专场音乐会,两会代表800余人观看了演出,贵州省委、贵州省人大、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政协的领导全部出席,音乐会时长为一个半小时,场内观众无不为优美的天籁之音折服,贵州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说:“侗族大歌有望成为文化精品走向国际市场”。

2002年2月22日和23日晚上7时30分至9时,中国最高音乐圣殿——北京音乐厅里,10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的音乐爱好者如醉如痴,屏声静听、欣赏由吴永英领唱的侗族女声大歌《DAV LONGL LAIL LOUH》(《大山真美》)、《AL SAMP NGEDX》(《三月歌》);由杨胜明、石文辉等人演唱的男声大歌《AL XIBX NYIH NYANL》(《十二月歌》)、《SAIS ElS DOS AL MElV AL XIV》(《无心唱歌可惜歌》)反映出侗族人民勤劳、乐观的美好情操。男女一起登台演唱的叙事歌《XUL LANGC NYANGC MUIH》(《珠郎娘美》)反映出侗族人民追求幸福、不畏强暴的人生理念。一曲又一曲,一歌又一歌,首首侗歌合成一支歌——“人神山水歌”。2月24日《北京晚报》发表该报记者白宙伟的报道《如嚼甘饴 如饮源泉——昨晚听侗族大歌》。文章中说,如果说侗族大歌是中国民歌的一个活化石,那么,值得惊叹的是,这种民歌形式以较多的小三度、大三度,甚至五度的和声,呈现中国民歌难得的自然生存保留的多声音乐的文献意义。专程赶来听音乐会的天津音乐学院原院长、声乐教授石惟正对记者说,这只能说明,和声的出现不是专家的专利,而是原本存在于民间民众中的,和声的原始形态是老百姓表达歌唱内涵的需要,也许它的产生就没有什么为什么。石教授说,这说明侗族大歌是作曲家创作音乐灵感的源泉,是水、阳光和养料。

在北京圆满完成两个专场演出任务之后,他们又于2月24日动身赶往南方古都——江苏省南京市参加另外两个侗歌专场的演出活动。

2002年10月3日,第二届“黎平·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2000多人同唱的侗族大歌,成为侗族大歌演唱人数最多的一次演出。

国庆节期间,榕江县宰荡女声歌队应邀赴京参加“中国山东栖霞苹果艺术节”,她们演唱的侗族大歌,受到中外观众的高度赞誉。

在黎平举办第二届鼓楼文化艺术节期间,同时召开“侗族大歌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3年2月,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主持、由福特基金会资助的“侗族大歌抢救、保护、继承与发展”项目在黎平县开始启动,并选择黎平县岩洞镇为试点。

12月,黎平县岩洞、口江、黄岗侗族男女声大歌队和尚重琵琶歌队,应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邀请赴京参加“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歌舞晚会”,为出席“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国内外专家演出侗族大歌和侗族琵琶歌。

2004年元月,黎平侗族大歌、榕江车江侗族琵琶歌参加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举办的“西部民歌大赛”,分别获民族唱法银奖、铜奖和弹唱组银奖。

同期,榕江县金蝉少儿艺术团弹唱的《侗家娃娃爱琵琶》,代表贵州参加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校园之春”春节文艺联欢晚会,获演唱类节目一等奖。

11月,“侗族地区民族音乐进课堂经验交流会”在榕江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贵州省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天柱和广西三江等县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有部分县民族局、教育局的领导,有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的学者,有亲临会议指导的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大学艺术学院、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教育局的领导和专家共60人。这次会议影响很大,《中国音乐信息报》、《中国民族报》、贵州《群文天地》、《贵州民族报》、贵州电视台、《黔东南日报》等报刊和电视台都作了报道。

2005年,黎平县岩洞中学、口江中学联合组织的侗族少儿合唱队参加在云南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童声合唱节,夺得演唱类、创作类等6个金奖。

8月,黎平教师侗歌合唱队代表贵州参加国家教委主办的首届中国教师合唱节,获特别奖。

同年,从江县小黄女声大歌队参加全省举办“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夺得原生态唱法金奖。

2006年7月,黎平县侗族少儿合唱团参加在我国厦门举行的世界合唱节,一举夺得无伴奏合唱组金奖。

2006年7月25日、26日、27日晚,在中央电视台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个人单项决赛原生态唱法的三轮决赛中,由贵州电视台选送的“蝉之歌”组合的13位姑娘艺压群芳,让评委们青睐,让嘉宾们倾倒,让广大观众赞叹,最后荣获“CCTV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银奖,这是迄今侗族大歌在国家大型舞台上荣获的最高荣誉,也是影响最广的一次奖励。在8月6日晚举行的“观众最喜爱的歌手奖”比赛中,由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吴宇珍、杨丽等侗族姑娘组成的侗族大歌组合,最终压倒各种唱法的所有歌手,荣获“观众最喜爱的歌手奖”。一个组合荣获两项大奖。

同年,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6年7月,黎平县侗族少儿合唱团参加在厦门举行的世界合唱节,一举夺得无伴奏合唱组金奖。

2007年,从江县小黄男声大歌队参加贵州省举办的“第二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又夺得原生态唱法金奖。

2008年,黎平、榕江、从江三县侗族歌手联合组成的侗族大歌合唱团演唱的原生态侗族大歌,由贵州电视台选送参加全国第十三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与全国一流的合唱团角逐,最后夺得合唱组铜奖。

同年,榕江县被文化部授予“侗族琵琶歌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榕江县栽麻乡和黎平县岩洞镇被授予“侗族大歌文化艺术之乡”称号,黎平县龙额乡被授予“侗族河歌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2009年9月30日,由贵州省文化厅、黎平县人民政府作为申报主体,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资文化遗产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正式批准侗族大歌列入《人类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对天籁之音——侗族大歌艺术品位的高度肯定,是侗族同胞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

二、国际

1953年9月,黎平岩洞女歌手吴培信作为赴朝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成员,将侗族大歌唱到了朝鲜前线,成为第一位走出国门的侗族歌手。

1957年7月,黎平侗族歌手吴培信随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侗族大歌再次走出国门。

1985年5月,贵州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文化出版厅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联合举办“贵州侗族建筑及风情展”,先后接待观众近10万人次。

中国籍的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第二研究部教授周达生(时为副教授)参观展览后,于当年7月即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考察访问。回到日本以后,撰写《中国干栏式住房》的长篇调查报告。之后,日本奈良国立文化财产(文物)研究所、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摄影家协会等机构,与我国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贵州省建筑设计院、贵州省建筑专科学校,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的建筑学、考古学和民族学的研究者,联合组成中日贵州侗族民居调查研究委员会,从1989年1月至1990年10月,三次到黔东南侗族地区进行调查。调查以《关于贵州侗族干栏住居和集落构成的调查与研究》为题,分别两次在日本《住宅综合研究财团研究年报》上发表,在日本建筑思潮研究所编的建筑文化杂志《住宅建筑》上,分别以《中国·贵州干栏住居和集落》、《侗族苏洞村及其生活》两个特集,引起日本学界的关注。

1985年6月1日,贵州侗族(黔东南)建筑风情展在北京开幕,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外国使节的高度赞扬。

1986年10月,应法国巴黎秋季艺术节的邀请,贵州黎平县、从江县的侗族姑娘吴玉莲、吴水英、吴培三、吴培妮、吴培焕、陆俊莲、陆德英、杨水仙、石明仙9人(黎平7人、从江2人)作为贵州省黔东南侗族女声合唱团,在领队冀洲、杨林的率领下赴法演出。在艺术节上,侗族大歌共演出了6场。其中最后一场,姑娘们一口气唱了20余首歌,赢得了长达15分钟的雷鸣般的掌声,被鲜花簇拥包围着。卢森堡、马德里的电视台也现场拍摄并隆重推出播放。法国《世界报》发表了题为《迷人的侗族复调歌曲吸引了西方观众》的评介文章,文中称:“精练优雅的侗歌,可以和意大利歌剧媲美。”在法国的奥地利籍音乐家彼雷则赞誉道:“侗族大歌的多声音乐织体与一般合唱不同,它个性独特,优美动听,使人感到非常新鲜,然而又印象深刻。”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的台湾籍同胞丘淑华女士看完演出后眼含热泪同侗族姑娘长久地握手,激动得断断续续地发表观感:“好啊,中华儿女是好样的……我们高兴地分享了大陆同胞成功的喜悦!”侗族大歌在巴黎所展示的艺术魅力,震撼了秋季艺术节,令以高水平艺术欣赏力而闻名于世的法国巴黎观众为之倾倒。

1988年7月26日~9月8日,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团组成的“中国贵州民间艺术团”代表国家出访意大利、匈牙利、奥地利等国,参加世界民间艺术盛会——第一届奥地利克拉根福国际民间艺术节。参加这次演出的还有意大利、瑞典、墨西哥、南斯拉夫、葡萄牙、以色列、希腊、土耳其、奥地利、匈牙利、玻利维亚、捷克斯洛伐克、英国、瑞士、乌干达、巴西、苏联等20个国家以及意大利的两个地区的代表团等。这次演出先后到达5个国家,近40个城镇,行程12000多公里,共演出54场(其中街头演出12场),观众达167000多人次。侗族大歌在每场演出中都以富有东方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震撼南欧观众。西方媒体盛赞侗族大歌多声部合唱音乐,优美动听,极富感染力,是最具特色的民间音乐。

1988年,贵州省榕江县金蝉侗族少儿艺术团小歌手陈琼仙,应选参加中国少儿艺术团赴法国巴黎参加马塔国际和平儿童节建节十周年暨南特大众艺术节创立三周年庆祝活动,演唱的侗族童声大歌、童声琵琶歌、祝酒歌等,受到法国少年儿童的欢迎和广大观众的赞扬。

1995年,贵州省艺术专科学校侗歌班和芦笙班组团赴日本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在东京国立剧院演出。“侗歌苗舞”节目获演出金奖。

1996年,贵州省艺术专科学校侗歌班和芦笙班受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派,组成中国民间艺术团赴西欧参加法国民间艺术节、瑞士第六届音乐节,演出的“侗歌苗舞”节目获得极大成功,并获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颁发的“文化交流荣誉奖”。

1996年7月16日,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侗族歌手吴婢銮、吴婢建、吴婢爱、吴婢花、吴美号乘飞机前往法国,参加巴黎艺术节和弗洛朗艺术节,她们以清润的歌喉,感人的曲调演唱的侗族大歌,令巴黎观众为之倾倒。

2000年8月,以侗族大歌为主题的黎平侗族风情展演赴新加坡演出,新加坡总统纳丹及夫人到现场观看并与演员合影留念。

2007年4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期间的“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中方开幕式在东京举行。开幕式上《守望家园——中国无形文化遗产特别公演》,小黄侗寨9名侗族小姑娘上场演出,获得成功,受到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评价。(见本章第二节)

2007年12月,中国侗族文学会会长邓敏文和黎平县侗族文化旅游促进会会长吴定国先生等8人,应日本国学院大学及东亚歌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之邀,赴日本进行文化交流,包括一个由6人组成的黎平侗族大歌队,他们是吴玉莲、吴玉珍、吴学美、吴培圆、石定兰、吴良明。由侗族歌师组队出国访问,这在侗族文化发展史上是第一次。侗族大歌及相关文化在日本进行专场展演和讲演,在侗族文化发展史上也是第一次。这次访问,得到了黎平县人民政府、日本国学院大学、日本东亚歌垣和歌挂基础研究项目组、日本国学院大学院友会、日本折口博士纪念古代研究所、日本侗族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前后共有900多人出席了讲演会和侗歌演唱会,其中包括许多著名的日本学者和日中友好协会的官员等。访日期间,以日本国学院大学辰巳正明教授为代表的日本侗族文化研究会宣告成立并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这是迄今所知的以研究侗族文化为主要目标的第一个国际学术团体。研究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侗族文化研究工作和学科建设正朝着国际化的道路迈进。

2011年10月,黎平县岩洞农民大歌队一行10人,进行了一次“跨国巡演”。10月20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邓敏文研究员和领队兼艺术指导吴再锋带领下,岩洞农民大歌队从北京飞抵东京,受到日本国学院大学辰巳正明教授、小川直之教授等的热烈欢迎和接待。次日,该大学校长赤井益久等接见歌队并互赠礼品。22~23日,歌队在该校百年纪念讲堂公演的《岩洞之歌》非常成功,一些日本友人是从数百里外的京都、大阪、名古屋等地专程赶去观看的。有的观众登台和歌手们一起踩歌堂,当歌队用日语演唱侗族大歌《美好时光》和日本民歌《樱花》时,场内爆发雷鸣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观众纷纷赞叹:“没想到侗族大歌如此优美!”“真没想到一个村寨的农民歌队会有如此高超的演唱技艺!”

至此,50多年来,侗族大歌漂洋过海,既在东方国家,也在西方国家的音乐殿堂上留下了永久的记忆,唱响世界,誉满全球。

三、港台地区

2001年10月9日,黎平侗族大歌队赴港演出成功。应中央电视台、中国演出管理中心的邀请,由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局组织,黎平县七位侗家姐妹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参加了《香江秋月明歌舞晚会》的演出。这是黎平侗歌队继参加中央电视台2001年春节联欢晚会、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重要演出活动后参加的又一项重大演出。本次赴港演出的队伍档次高、阵容大,演出领队是国务院台办副局长戴肖锋、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副主任赵安。国内著名歌唱家宋祖英、腾格尔都参加了演出。黎平七位侗家姐妹演唱的《布谷催春》、《蝉之歌》等八首多声部合唱的侗族大歌,在晚会中再次引起轰动。

2007年10月18日,黎平侗族大歌首次赴台湾演出。黎平侗族大歌合唱团6名侗族姑娘从贵阳出发,前往南宁,与广西艺术学院民研所杨秀昭教授会合,然后乘飞机经香港抵达台北。此次黎平侗族大歌合唱团赴台是参加在台北举办的“国际民间合唱学术研讨会”,全球共有14个合唱团参加演出,黎平侗族大歌合唱团是中国大陆唯一一支参演的团队,这也是侗族大歌首次走进台湾。

侗族文化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