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村寨建筑
所属图书:《侗族文化大观》 出版日期:2016-06-01

第二节 村寨建筑

一、民居建筑

“干栏”一词是汉史书描述古代百越民族民居建筑特点的用词。如《环宇记》中说:“深广之氏,多依山建寨,以高栏为居,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号曰干栏。”古时干栏房是选几棵树为柱,在离地数尺的位置上用绳索将横木捆于树身,搭成悬空平台,然后用圆木堆砌成墙壁,人住其中,以避潮湿和瘴气。

侗族地区干栏楼房全为木质结构,由于人居住的二楼犹如住在悬空的平台上,平台下是支撑整个房子的柱子下半部分,看上去就像房子的“脚”,所以许多学者又将它们称为“吊脚楼”,根据所有柱子落地的形态,这些干栏式建筑还可以分为“高脚楼”、“吊脚楼”、“矮脚楼”等。

侗族民宅大多依地势设计修建,很少挖动土层,即使建房在斜坡上,地基也仅是稍加整修。侗族建筑师们能根据不同的地基设计出不同的楼房,并能够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将楼房建造得既美观又实用。因此,侗族村寨中很难找到两幢完全相同的房屋。侗寨的民宅密度大,鳞次栉比,高低错落,朝向不一。对此,人们常以“风水”、“龙脉”作解释。

“高脚楼”多建在地势较宽阔、地基较平坦的地方。居住在河边平地或田坝中间的人家,大多都建造这种高脚楼。而在坡度较大的斜坡上,则建造“吊脚楼”,楼房就坡面形成上下两级屋基或上、中、下三级屋基等,上级屋基的前排竖柱柱脚悬空,故称“吊脚楼”。“矮脚楼”的结构与一般干栏楼房相同,不同的是第一层距离地面只有1~2尺左右的高度,用于阻隔地面潮湿,下面可置鸡圈或鸭圈。

无论是“高脚楼”、“吊脚楼”还是“矮脚楼”,均为枋连排柱人字形结构木房,山式屋面,顶盖小青瓦。一般是四排三间,也有六排五间的,五柱、七柱不等,进深二丈八尺或三丈二尺,楼高三四层,也有的更多层;一般将五根或七根主柱穿串成排,然后将各排柱竖立,再以横穿枋连成架,上端加梁,梁上铺椽。楼房中,为了扩展空间而又不占地面面积,在正屋两头分别竖矮柱并横梁覆盖,称为“偏厦”。整座楼房都是竖装板壁,正面板壁都往后退一柱装封,形成“吞口”。“吞口”正中设大门,两边分别留窗户,装木质窗椽。楼房的“吞口”处为走廊。

传统侗族民居底层圈畜,二楼、三楼人居。在圈养家畜的底楼,人们在留下足够的过道之后,分别隔出猪圈、牛圈、鸡鸭圈、杂物房、碓房等;底楼四周围拦严实,如不打开大门,猛兽难以进入,足以保证家畜的安全。在气候潮湿的南方及野兽出没无常的深山林区,这种居住方式和习惯,能防止潮湿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能保证家畜的安全。人居的二楼,前半部不按间分隔、为通开敞廊,廊前以木板装齐大半腰为靠栏竿,富贵人家还在装板上雕龙画凤或芍药牡丹,栏杆外置若干楠竹长竿,专供晾晒衣物或禾把;敞廊是纺织、编织、刺绣和摆长桌宴等的场所,内进深8尺至一丈,置放加厚楠木或梨木长凳二至三张,供人休息;房屋正中墙壁设有祖宗灵位,正间后部分进深作堂屋,是家人的生活区;堂屋两侧各一间为主卧室。三楼的卧室较多,一般男子住中间屋,女子住两侧屋,老人挨近火塘间,后半部为谷物间、杂物间。若有兄弟多人,则长子居右边,其余按长幼顺序向左依次排开。偏厦除安置楼梯外,装修一间客房供接待客人居住。火塘(灶房)是侗族家庭必不可少的生活设施,设在二楼,是家人日常煮食、取暖、会客的中心。在火塘正上方,常年悬挂一长方形木栏或圆形的竹编吊炕,侗语称“昂”(ngangc),专用于烘烤粮食、熏制食品和其他物品,是侗族的“干燥器”。

到了当代,侗族人的干栏住所有较大的改变,为防火安全和用水方便,堂屋、火塘、厨房一般都搬至一楼,并铺上地砖;家畜、家禽被移到房子外面关养。堂屋依然是房子的中心,沙发、长椅、长凳等家具和电视机、冰箱、冰柜等家电也都摆放在这里,布置与装饰也焕然一新。

二、鼓楼建造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是侗族人聚众议事、迎宾送客、男女对歌、吹笙踩堂、聊天休憩的群众性活动场所,也是侗族村寨团结吉祥的象征,所以几乎所有的侗族村寨都会建有一座或几座鼓楼。

在侗语里,原来鼓楼被称为“堂瓦”(dangc wagx),即公众场所之意;有的地方称为“榜”(beengc),有累积或堆砌之意。后来受汉文化的影响,由“堂瓦”、“榜”改称为“楼”,是一种整体木质结构的古典塔形建筑。建造鼓楼的过程包含设计、选材、取材、放墨打眼、立架、盖瓦、装饰等环节。每一环节不仅要精挑细作,而且还要举行一定的仪式。

(一)选址

鼓楼的选址一般都在村寨的“子午线”上,即村寨“四维”(天、地、人、神)中“天”的象位上,这是村寨的中心位置,象征“天心”(太阳)。鼓楼位置的选定,往往就是村寨寨址与布局的确立,村寨的民房和道路等均以鼓楼为圆心向外延伸。由此可见,侗族鼓楼的中心地位显而易见。

(二)设计与建造

鼓楼的设计与建造由专门的掌墨师负责。掌墨师设计鼓楼时都没有图纸,全靠默记,数百根梁、枋、柱头的大小尺寸全凭掌墨师心中默算后便放墨建造,所以侗族人都称这些木匠为“sangh meix”(香墨,即木匠)。每当侗寨里要兴建鼓楼,墨师们便须对新鼓楼的建造进行整体构思,识字的墨师有的会画一张草图给寨老们讲解自己的构思方案,不识字的墨师则用芦苇秆等制作鼓楼模型进行讲解,当构思方案得到寨老们的认可后,就开始着手作建造前的准备工作。

鼓楼构思方案确定后就开始选材和取材的工作。掌墨师傅须制订选材标准,而后由村寨组织选择和采运,而采伐和搬运过程中还须遵循一定的习俗。例如,贵州省黎平县肇兴镇纪堂下寨建造鼓楼时,选中了做梢柱的1棵最大杉树,砍伐前村里杀一头猪,宴请去砍树的几十个男青年;砍树时,要让它顺山倒,并且不能让树干着地。材料运到施工地点之后,掌墨师傅便开始放墨打眼。这是一件细致的工作,鼓楼以榫卯穿斗结构为主,工作量极大,而且务必做到精益求精。在侗族人的观念中,鼓楼建造过程中的任何失误都意味着不吉利,所以木匠们放的每一根墨线都会关系到各家族甚至全村人的福祉。因此,为了不出错或减少出错,木匠们在放第一根墨之前,须用三尾腌鱼、一钵糯米饭和一个红包祭祀,请神灵保佑,以求一切顺利。

当鼓楼所有的构件制作好后,寨老们就会择一吉日进行“立架”。立架是指竖立中柱和穿斗上四方枋,鼓楼立架时有严格的仪式:立架在吉日凌晨鸡叫三遍时开始,之前要由掌墨师傅和巫师用水驱邪,祈祷神灵和祖宗保佑,确保立架师徒和全寨人的安全,使鼓楼与日月同辉;事先由寨老或各家族老人商议选择,确定几十名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家里没有非正常死亡者的男青年做帮手;工作时所有参加者都不得发出声音,师傅以手势指挥;中柱立好后即鸣放铁炮和鞭炮;全寨人闻听鞭炮声便涌向鼓楼坪,观看上梁仪式。这天上午,邻近村寨的村民挑上猪肉和酒等,抬着捐赠给鼓楼长凳和打扮新鼓楼的装饰品前往祝贺。

盖瓦装饰是鼓楼建造的最后一道工序。鼓楼的装饰极富民族色彩,翘角上雕塑的禽兽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屋檐上绘画的古今人物、花草虫鱼、龙凤鸟兽等玲珑别致、五彩缤纷。盖瓦装饰完毕后,寨老、各家族长老要组织举行隆重的踩歌堂仪式,庆祝三天。

(三)结构与形状

侗族鼓楼是侗族村寨最高的建筑,其外形结构是宝塔形,层层收束而上,宝顶尖端直插蓝天,犹如一株巨大的杉树屹立于寨子中间。侗族鼓楼的外观形状主要有四方锥体形、六方锥体形、八方锥体形和四变六或变八方锥体形四种,即所谓的四角鼓楼、六角鼓楼、八角鼓楼和变角鼓楼,且均为重檐式建筑,尖顶为攒尖顶和歇山顶两种。内部结构,以主柱分类,有独柱、四柱、六柱、八柱四种,称为独柱鼓楼、四柱鼓楼、六柱鼓楼、八柱鼓楼,所有主柱均从地面直通楼顶;主柱之外均加有边柱,边柱多少须依据主柱而定,但八根和十二根的居多。因楼柱多少不同,楼身相应形成的立面也不相同,这也是产生四、六、八面等鼓楼立面的原因。

鼓楼的层数忌用偶数,均选用奇数重檐,表示鼓楼是阳刚之物。侗族鼓楼的楼层大多都在1~29层以内,高度也不取用偶数和整数。而因为楼层的不同,鼓楼的高矮也就不同,楼层越多也就越高。

鼓楼上部为奇数重檐,楼顶下大多放置有“信鼓”;下部则有“干栏式”、“阁楼式”、“门阙式”、“民居建筑式”、“厅堂式”等,为人们活动之场所。下部为“干栏式”的鼓楼,是架空的干栏式构造,鼓楼下层架空不围装,做人行通道,而集会大厅设在二楼,类似干栏民居,如榕江县晚寨鼓楼;下部为“阁楼式”的鼓楼,其特点是层与层之间的距离较大,瓜柱较长,层与层之间的高度相同,可登高望远,如从江县庆云鼓楼和银良鼓楼等;“门阙式”鼓楼,是指用阙作为对鼓楼的衬托建筑,这类鼓楼多分布在村寨的入口处;“民居式建筑式”鼓楼类似于平房加重檐而成,如榕江县的加所鼓楼;下部为“厅堂式”的鼓楼,在侗族地区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又分为无遮挡、半遮挡和全封闭的厅堂式三类,如黎平肇兴、榕江车江、锦屏飞山庙鼓楼等等都属这类鼓楼。

(四)鼓楼功能

鼓楼是村寨议事、宣传、迎宾、娱乐活动、对外交往等的场所,其功能是多方面的。

聚众议事和宣传的场所。在以往,凡村里发生大事,都由传事击鼓召集村民到鼓楼议事,如制定款约、对外抗敌等,至今仍部分地保留这一功能:当发生有关全村的大事时,寨老、村干们会召集村民到鼓楼商议;要村民知晓的告示,如约定举行某些活动或节日的时间内容等,寨老都会在鼓楼里开会或出告示通知,以便人人知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乡规民约靠寨老口传,每年春节、农历三月春种和九月秋收时节都要选择一天,召集全体民众到鼓楼去,听取寨老传达宣讲规约内容,俗称“三月约青,九月约黄”。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的地方将其写在木板上钉在鼓楼柱上,让村民知晓,如黎平县三龙寨等地方的乡规民约就是这样。

娱乐与迎宾活动的场所。每逢节日或喜庆之日,鼓楼经常举行群体性的活动,如本村寨的祭祀活动、节日里的多耶踩堂活动,以及寨与寨之间的“为也”(weex yeek)活动等等,尤其是“为也”活动中的迎宾、送客、赛歌、赛笙、演唱侗戏等,无一不在鼓楼中进行。所以鼓楼是群众娱乐和对外活动的主要场所。

平日里,老年人在鼓楼里休息聊天,年轻人在鼓楼里消遣娱乐,所以鼓楼也是村民休闲、摆古聊天、讲述历史和传授生产技能的场所。

三、花桥建筑

花桥是从侗语“jiuc wap”中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翻译过来的,汉语则称为风雨桥。人们通常都将花桥修建在寨脚或村头的溪流上,用以“聚气”和“拦挡风水”。

花桥的长度根据溪河的河面宽窄而定,一般宽为3~5米。青石筑墩,桥墩多少视溪河面宽而定,少则三墩,多则十数墩。桥身为纯木质结构,由梁木、廊架、桥亭、装饰四大部分组合而成。桥身坚固,造型优美,既可供人畜行走,又可遮风挡雨,同时也是人们休息和迎送宾客的场所。其功能除了便于交通之外,还起到“拦挡风水”的作用。

侗族花桥之所以被人们视为“福桥”,是因为它有“聚气聚财”、“拦挡风水”、“交通与配景”等功能。人们认为它能给人们带来福祉,因此在桥的两头或正中间的阁楼往往设有神龛,神龛面朝上游、背靠下游,认为这样神灵才能镇桥护寨。

四、侗寨公共建筑

(一)寨门

侗语称寨门为“dol singp”。寨门一般都修建得比较简易、朴素。比较大的寨子就要把寨门修建得高大一些,装饰也要讲究一些。侗乡的寨门形式大同小异,风格各有特色。寨门根据村寨的大小、通道的多少分前、左、右三门或前、后、左、右四个寨门。“侗族琵琶歌之乡”尚重寨,寨门长17.334米,进深宽2.548米,高13.888米,总投资32万元。门楼顶部安放着五鼎宝塔,重檐为六层,寓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正面门楣上镶嵌着“尚重”两个烫金大字,门柱上镌刻着两副金字对联,背面门楣上雕琢着“双龙戏珠”的彩色雕画,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充分集结了黔东南侗族文化的精髓,是迄今贵州最大最雄伟的侗寨寨门。

(二)禾晾和禾仓

禾晾和禾仓(侗语称为liangv 和sox)均为木质建筑。禾仓一般都建在自家的鱼塘上,距水面约1~3尺,这样一方面可防火,另一方面可防老鼠进仓。由于禾仓为木质结构,有防火、防潮、通风、干燥、防鼠、防虫、恒温等优点。禾晾则是专门用来挂糯禾的,它结构简单,由两根立柱支撑,两根立柱之间架有很多横杆,形成“天梯”状。到了冬季,禾把被太阳晒够、被风吹干了,就可以放禾下晾、收谷入仓。

(三)鼓楼坪

侗寨鼓楼前的歌坪(sagx louc),是侗寨社区中的小型露天文化广场,是从鼓楼延伸出来的活动空间。鼓楼坪多用鹅卵石铺就,并镶嵌出日月星辰等图案。寨子里的大型仪式和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四)戏楼

戏楼(taic yik)一般建在寨子的中央,与鼓楼、歌坪构成文化娱乐、歌舞表演的中心。逢年过节,寨子里的男女老少云集于戏楼前,唱侗歌、演侗戏、吹芦笙、踩歌堂。

(五)萨堂

“萨堂”(dangc sax)是村寨的祖母神坛。萨堂多是建在鼓楼坪边,与鼓楼连成一体。侗族“萨堂”有露天坛、屋宇坛两种。露天坛多在地势僻静之处,屋宇坛多建在寨中心。有的村寨在“堂萨”四周筑围墙,平时不让人随便进入,安排专人管理,定期给萨岁上香敬茶。

村寨内的巷道也比较讲究,一般都用卵石或青石板铺镶,有的每一栋木楼的四周,每一方水井以及周边都镶嵌青石板。因而显得清洁、卫生、优雅。

五、当代建筑

随着社会的发展,侗族村寨的民居建筑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汉文影响较大的北部方言区,传统干栏建筑已经较少,只有少数山中村寨依然保存着,取而代之的是小平房和混砖结构建筑。南部方言区则保留着相当多的传统干栏楼房建筑,但也出现了部分砖混结构楼房,新建的房子大多为砖混结构。

砖混结构民居建筑在侗族地区的出现并非偶然,它与一定的社会变化相关。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侗族地区受外来文化影响逐渐增强,侗族在建筑审美观和居住习惯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民居建筑形式也就发生了变化。其次是防火意识的增强。传统的干栏民居建筑的全木质结构和“火塘”设在二楼的居住习惯十分不利于对火灾的防范,过去侗族村寨火灾较为频繁。砖混结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这一不利因素。第三,木材价格的上涨也促进了砖混结构房子的增多。过去在侗族地区杉木资源十分丰富,建造房屋的木材较多,人们很少用砖来建房,砖的成本大大高于杉木的成本。如今随着环保意识和生态建设意识的增强,用砖建房的人逐渐增多。

侗族地区的砖混结构民居是一种砖木混合结构,底层用砖砌成围墙和隔墙,二楼以上保留传统干栏楼房样式。砖混结构建筑也是人字架结构房顶,房顶一般用瓦片盖。房顶遮蔽面积较大,二楼保持三面封闭一面敞开的传统格局,二楼敞开一面以半身高栏杆围住,并设有宽敞长廊。人在其中的居住格局与传统的干栏房屋存在一定的差异,砖混结构住房一楼住人,设有堂屋(客厅)、火塘、厨房等。二楼一般作为卧室、堆放谷物之用。砖混结构房子的建造过程与传统干栏建筑有一定的相似性,一般先按照传统房子建造立架之后,然后根据需要用砖砌成各扇围墙和隔墙,形成一楼可住人的房子。由于“火塘”、厨房都设在一楼,一楼的地板一般为混凝土或泥土,加上周围的砖墙,这大大提高了火灾的防范能力。砖混结构房子一般都漆上桐油,以保持其崭新面貌。

侗族文化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