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音乐
一、侗族大歌
侗族民间多声部歌曲,侗语叫“嘎老”(kgal laox)或“嘎玛”(kgal mags)。“老”和“玛”在侗语里是近义词,都有“大”的含义。但“老”还有“古老”的含义,而“玛”没有“古老”的含义。因此,把“嘎老”或“嘎玛”翻译成“大歌”是确切的。“嘎老”,原来只是侗族多声歌的一种,即男女歌队在鼓楼正式对歌时唱的多声歌。由于这种歌贯穿于鼓楼对歌的始终,其他多声歌只算是其中的插曲,因此它成为多声歌的代表。后来,约定俗成,侗家人就把“嘎老”视为多声歌的总称。
多声歌(大歌)主要在南部方言区即黎平、从江、榕江三县毗邻的“六洞”、“九洞”、“十洞”、“千七”、“千五”、“千三”、“二千九”、“千二”、“四脚牛”、“百五溪”(榕江县栽麻乡境内)等地广为流传。
由于演唱场所、表演形式和演唱人员性别及年龄的不同,大歌可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礼俗大歌”、“儿童大歌”、“戏曲大歌”;或者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混声大歌”等。
鼓楼大歌,侗语叫“嘎得楼”(kgal dees louc),这是不同村寨男女歌队在鼓楼对歌演唱的主要歌种。其曲调以中心衬词来称谓,有“噢嗬顶”和“干赛久”两种。其内容多为情歌。“噢嗬顶”是男女歌队在鼓楼对歌最先唱的歌,各地声腔大同小异,男女声共一曲调。“干赛”是正式对歌演唱的主要曲调,也是“嘎老”的主体,各地男女声都有自己的声腔,多以流传地区命名。如“嘎银潭”(银潭的歌)、“嘎滴”(曹滴洞的歌)、“嘎肇”(肇兴的歌)、“嘎虽王”小黄的歌等。每个地方的歌,至少可以分成男女声两个不同的曲调,还有的地方可以分为三四个曲调。男声大歌,气势磅礴,犹如江河奔腾;女声大歌,优美细腻,犹如流水潺潺。无论是“噢嗬顶”或“干赛久”,对歌时,有用一首还一首的,也有用一套还一套的。鼓楼大歌基本上属无伴奏合唱,个别地区男声大歌用三弦大琵琶伴奏。
声音大歌,侗语叫“嘎唆”(kgal soh),它不是鼓楼对歌的主要歌种,而是对歌过程中的精彩插曲。多数是应听众要求或歌队为了显示自己嗓音才演唱的,俗称“换嗓子”。声音大歌歌词短小,以展示音乐曲调为主,常常模仿虫鸣鸟叫,拉腔时由几个歌手轮换唱高音,此起彼伏,优美动听,最能发挥歌队的整体演唱水平。声音大歌男女声有不同的曲调,演唱时不分输赢,而是互相谦让。由于女声的声音大歌曲调多种多样,因此让女声尽量发挥,以满足听众的需要。歌名常冠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的名称,如“嘎伦朗”(蝉歌)、“嘎夜”(青蛙歌)、“嘎三月”(三月歌)等。特别值得提及的是“蝉歌”名目多,曲调丰富,已自成一个分支体系,可以说是声音大歌的佼佼者,百花园中的牡丹。
叙事大歌,侗语叫“嘎君”(kgal jenh)或“嘎尽”(kgal jebl)。它既是民歌的一种,也是曲艺的一种。按歌词体裁,可分为唱故事的“嘎君”和唱道理的“嘎乡”(kgal xangc)两种;按音乐唱腔,可分为“唆君”(soh jenh)和“唆尽”(soh jebl)两种。“唆君”除“腔头”和每段唱词的“腔尾”为合唱外,唱词的主体部分多为齐唱,个别地区也有分声合唱的情况。“唆尽”的第一段唱词为齐唱,以后各段唱词和旋律均由一两个歌手独唱,众人以持续低音“6”伴唱,然后合唱每段唱词的短“腔尾”和结束时的长“腔尾”。
礼俗大歌,侗语叫“嘎礼乡”(kgal liix xangh),是各种礼俗场合演唱的多声歌的总称。一般分为“拦路歌”、“酒礼歌”和“踩堂歌”三种,均由领唱和合唱构成,“拦路歌”是主客双方男女歌队在村口隔着拦路的障碍物对唱,男女声使用同一的曲调,歌词主体由一二人领唱或众人齐唱,结尾拉腔分成两个声部合唱。“酒礼歌”是酒宴上主客双方相互敬酒时演唱的歌,以领唱或齐唱为主,结尾拉腔时才分成两个声部。“踩堂歌”本来属歌舞范畴,现放在民歌部分来介绍。它由主客双方男女“耶队”在鼓楼坪或晒坪对唱,边歌边舞,其曲调有男女声同曲和异曲两种,歌词由男女歌师领唱,众人用衬词“耶”在低音“6”上轻声衬和,并重复每句歌词后面的三个字或全句,结尾方分声部合唱或齐唱。
童声大歌,侗语叫“嘎腊温”(kgal lagx uns),这是儿童游戏娱乐时唱的多声歌。歌词短小,曲调欢快,以齐唱为主,合唱为辅,一般合唱都出现在结尾部分。这种歌的演唱不受场合限制,歌名多根据内容来定,如《蚂蚁歌》、《捉螃蟹》、《小山羊》、《探外婆》等。
戏曲大歌,侗语叫“嘎瓦”(kgal wagx),即群众歌。用于侗戏开埸、结尾或官人、“仙人”出现的场合,由台前和台后的演职人员合唱。
侗族大歌有四个特点:历史悠久,艺术长青;种类繁多,传唱人众;特色鲜明,技艺精湛;作用明显,保寨养心。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专家评审委员会审议并批准,侗族大歌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对天籁之音——侗族大歌艺术品位的高度肯定,是侗族同胞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
二、南部方言区民歌
据研究成果表明,元代及其以前侗族的语言和音乐基本上是统一的,没有明显的差异。到明代随着汉文化由北向南、从东向西的影响,加上大山的阻隔,居住在北部长江水系支流清水江、阳河、沅江流域地区的侗族受汉文化影响较早较深,语言和音乐在传统的基础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居住在南部珠江水系支流都柳江、浔江流域地区的侗族受汉文化影响较晚较浅,语言和音乐仍沿袭传统在发展,因而形成南北两大方言和南北两个地区民歌的明显差异。贵州省境内黎平、榕江、从江三县属南部方言区,锦屏、天柱、剑河、三穗、镇远、玉屏、万山等县(特区)属北部方言地区。侗族民歌大体上分为南部和北部两个大的风格区,其分布与侗语南北两大方言区基本一致,其分界线甚至稍向南一些。如处于南北方言分界线的锦屏启蒙,其语言属南部方言,而民歌却属北部风格。
(一)有乐器伴奏歌
(1)琵琶歌。侗语叫“嘎贝八”(kgal bic bac)。因用琵琶伴奏而得名,流传广泛,遍及南部方言区。男女青年行歌坐夜唱的琵琶歌,叫抒情琵琶歌,由于各地风格不同,按地区可分成“六洞琵琶歌”、“三宝琵琶歌”(车江琵琶歌)、“四十八寨琵琶歌”(晚寨琵琶歌、尚重琵琶歌),“平架琵琶歌”(洪州琵琶歌)、“河边琵琶歌”(溶江琵琶歌)等;艺人唱故事或说唱故事唱的琵琶歌,叫叙事琵琶歌或者叫琵琶弹唱。清嘉庆李宗昉《黔记》对琵琶歌给予较高的评价,“车寨苗(该寨系侗族),在古州”,“男弦女歌最清美”。
(2)果吉歌。侗语叫“嘎果吉”(kgal kgoh kgis),因用果吉伴奏而得名。男女青年行歌坐月时唱的果吉歌,叫抒情果吉歌;艺人唱故事或说唱故事唱的果吉歌,叫叙事果吉歌或叫果吉拉唱。主要流传在黎平县和从江县毗连的“九洞”、“十洞”、“千七”、“千五”、“千三”、“二千九”和榕江县、从江县毗连的“三宝”、“八吉”、“平江”、“腊俄”等地区。
(3)笛子歌。侗语叫“嘎滴”(kgal jigx),因用侗笛伴奏而得名。流传于三省坡周围的侗族地区,男女青年行歌坐月时演唱,多为男吹女唱,贵州境内黎平美更、龙额、水口最负盛名。
(4)木叶歌。侗语叫“嘎罢每”(kgal bav meix),因用木叶伴奏而得名。大多数地区用木叶伴奏山歌,只有黎平、榕江两县“天甫侗”支系有专门的木叶歌,侗语叫“嘎优”(kgal yuis),为男女青年“隔山对歌”时演唱。
(二)无乐器伴奏歌
(1)河歌。侗语叫“嘎孖”(kgal nyal),山歌风格,为黎平县“四脚牛”(龙额、水口)一带侗族男女青年行歌坐月的主要歌种,曲调流畅,朗朗上口,后流传到周边广大侗族地区,可独唱,也可以对唱。特别是放排的后生最喜爱,唱着它闯过急流险滩,漫游平静深潭,因而获得河歌和流水歌的美称。近年来龙额乡,每年都举办河歌演唱比赛,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侗族河歌艺术之乡。
(2)坐夜歌。侗语叫“嘎鸟翁”(kgal nyaoh wungh),这里指用琵琶歌、果吉歌、笛子歌、河歌作坐夜歌以外的地区,侗族男女青年行歌坐月还有许多不同的唱腔,如天甫侗族支系唱的“嘎优”,地里侗族支系唱的“嘎勒久”,七十二寨侗族支系唱的“嘎报”、“嘎久”,四十八寨侗族支系唱的“嘎让”等,也统称坐夜歌。
(3)山歌。侗语叫“嘎拜今”或“嘎达”(kgal bail jenc或 kgal das),各地唱腔不同,多为人们在山野即兴演唱,借以抒情。只有“六洞”一带有单独的山歌唱腔,可独唱,亦可男女对唱。
(4)龙歌。侗语叫“嘎龙”(kgal liongc),玩龙是当地汉族的传统娱乐活动。咸同乱世之后,光绪年间榕江县三宝一带侗族社会相对稳定,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侗族款首、歌师杨志太倡导玩龙,把汉族玩龙活动与侗族“为也”(weex yeek)活动结合起来,创造了“抢宝对歌”的新形式。他首先创作了一套三宝地区的玩龙和“抢宝对歌”的活动。抢宝对歌,是玩龙寨子应邀到接龙寨子去玩龙,在舞龙烧龙(用铁花火炮)之后,接龙寨子的姑娘们便把龙宝抢到姑娘堂,玩龙寨子的后生尾随而去,姑娘们用一张方桌拦住大门,上面摆满招待客人的各种果品,双方隔门对唱龙歌,俗称“抢宝对歌”。
(5)酒歌。侗语叫“嘎考”(kgal kuaot),各个侗族支系都有自己的酒歌唱腔,多数节奏规整明快,曲调平和,音域不宽,易于传唱。酒歌演唱离不开酒席,可独唱、齐唱或对唱。内容视其对象而定,有赞主人、赞老人、赞小孩、赞村寨的,有赞房屋、赞酒菜的,也有嘲讽逗乐的;如果是男女青年同桌用餐,则多唱情歌。酒歌对唱,要数榕江县三宝侗族支系举行婚礼时伴郎和伴娘们的对唱最为热闹,观看的人挤满堂屋内外,喝酒是假,唱歌才是真。
(6)拦路歌。侗语叫“嘎啥困”(kgal sagp kuenp),多在村寨之间“为也”时演唱。“为也”是侗族民间村寨之间集体作客和集体迎客的一项社交活动,客人到来前,主寨在村口拦路,设下障碍物,待客人到来时不让进寨,双方对歌;主方唱拦路歌,客方唱开路歌,一问一答,答对了主人拿开一个障碍物,待把所有的障碍物全部拿开,才迎客人进寨。也可以说,拦路对歌是侗族特有的一种迎宾仪式。近年来,唱拦路歌的范围扩大了,不仅村寨之间“为也”唱拦路歌,欢迎会议代表、欢迎上级领导、欢迎外宾亦唱拦路歌。
(7)隔歌。侗语叫“嘎厄”(kgal kgegs),这是黎平、榕江两县天甫侗族支系特有的一个歌种,一般在两寨之间或两个“亲家”亲戚之间“为也”时演唱。此歌种的曲调多选自汉族的民间小调,填上侗词,调整曲调,加上许多侗歌和汉歌的衬词,幽默诙谐、活泼新颖,是侗汉文化融合的产物,深受人们的喜爱。
(8)戏歌。侗语叫“嘎戏”(kgal yik),用侗戏传统戏腔演唱的歌曲。侗戏为侗族人民喜闻乐听,上下句的传统戏腔人人都会唱。因此,在侗族民间套用戏腔来唱歌,所以叫戏歌。
(三)儿歌
侗语叫“嘎腊温”(kgal lagx uns),多为儿童游戏娱乐时演唱。还有用汉语唱的儿歌,此歌种歌词短小,可念可唱,轻快活泼。演唱时,可独唱、齐唱,也可以一人领众人和。曲调欢快、活泼、开朗,节奏鲜明。内容多种多样,有传授知识的,有游戏娱乐的。演唱场合,不受限制。
诓儿歌,侗语叫“嘎搂努”(kgal loux nungx),是大人(妈妈、奶奶、外婆)哄婴幼儿时唱的歌曲,曲调舒缓,轻声慢唱,曲调轻松柔和,优美抒情。
三、北部方言区民歌
明代以后,侗族北部方言区不仅是受汉文化影响,而且已经大量引进汉族文化。《玉屏县志》写道:“宋元以来,土夷杂处,自明开设语言,服习大类中州。”清同治年间,官府在偏僻的剑河县小广侗乡,立了《永定风规碑》,其中写道:“嗣后凡讨亲者,不拘舅家外姓,必须以礼相求,不得以还娘头……所穿之服,亦宜汉形。尔等速行改革,倘有不遵守,即提案,决不姑宽。”强迫当地侗族改变婚俗和服饰。与此同时,掌握了汉文化的侗族知识分子,他们崇尚封建礼教,认为本民族男女青年行歌坐月的传统习俗有伤大雅,而把汉族的“明媒正娶”视为正宗,加以效法。随着北部方言区婚姻习俗的改变,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场所由室内转向室外(山野),玩山凉月取代行歌坐月,因而玩山歌也就代替了坐夜歌。其音调也逐步引入汉族民歌音调,为了适应新的唱腔,民歌的演唱也由用侗语演唱为主,转向用汉语演唱为主。其中主要歌种有“山歌”、“玩山歌”(凉月歌)、“酒歌”(好事歌)、“伴嫁歌”、“儿歌”和“劳动歌”等。
(一)山歌
即在山野唱的歌,其中有独唱或男女对唱等表演形式,其旋律高亢明亮,节奏自由。演唱者不受年龄或性别的限制,但以青年男女为多。凡民族节日盛会,常举行赛歌活动,民间俗称“赶歌场”。赛歌时所唱的歌内容广泛,有表达男女爱情的,有唱历史传书的,有唱现实生活的等等。歌手们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各地山歌曲调大同小异。
(二)玩山歌
即男女青年玩山赶坳时唱的情歌。北部方言区“行歌坐月”的习俗逐步消失,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改到山野进行,俗称“玩山”、“凉月”。玩山是白天男女青年邀约到女方寨边或仓脚相会,谈情对歌。玩山凉月唱的歌统称“玩山歌”,分为高山腔和河边腔两种。高山腔有的悠扬婉转,有的高亢辽阔,音城较宽,节奏较自由使用较多的装饰音和别具一格的波音,形成独特的风格。河边腔曲调朴素自然,装饰音较少,节奏也较规整。各地玩山歌曲调不尽相同,风格多姿多彩。
(三)酒歌
即人们在婚礼、起新房、为小孩打“三朝”、为老人祝寿等酒宴上所唱的歌,亦称好事歌。酒歌分两种:一种是中、老年人同桌用餐时唱的“阿煞”,主要用于席间劝酒,相互祝福,也用来互相盘问,考验对方,答不上就罚酒,其曲调舒畅,节奏自由。另一种是中青年男女在喜庆场合对唱的“阿哦里”,演唱时分主客两方,各方由歌师领唱,众人帮腔,多为唱历史故事,其旋律起伏较大,热情奔放,演唱时真假嗓并用。
(四)伴嫁歌
即姑娘出嫁前与女友对唱的歌,有的地区称“姊妹歌”,有的地区称“伴嫁歌”。这种歌有多种曲调,有的平和舒畅,有的欢快跳跃,其节奏规整。镇远报京、剑河小广的侗族在姑娘出嫁前夕,便邀请过去的情人来陪坐,新娘与女友为一方,情人与他的男友们为一方,开展对歌,这种歌当地人也叫伴嫁歌。
(五)劳动歌
即人们劳动时唱的歌。其中有两类:一类属劳动号子,如《拉木歌》,歌词短小,节奏鲜明,句子规整,演唱时为一领众合,既统一劳动节奏,又活跃气氛、减轻疲劳。另一种是放排工人放排过险滩之后唱的“放排歌”,其旋律流畅,节奏自由。这两种劳动歌都广泛流传于林区。
(六)儿歌
是儿童游戏时演唱的歌或母亲诓娃娃时所唱的歌。游戏歌曲调欢快、活泼、开朗,节奏鲜明。诓娃娃歌,曲调轻松柔和,优美抒情。
除以上歌种外,还有“孝歌”、“祭歌”、“佛歌”等,与当地汉族地区流行的同一歌种大同小异。
四、新创音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80年代中期,50~60年代成长起来的侗族音乐工作者,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磨难和洗礼,已经成为侗族音乐创作的骨干;艺术院校、专业文艺团体或文化馆、艺术馆又培养了一批新的年轻的音乐工作者,他们是侗族音乐创作的生力军。
新创音乐主要是在进行侗戏改革中,为侗戏设计了新的音乐唱腔(统称“新腔”)。进行音乐改革的侗戏剧目有《丁郎龙女》、《抢秀才》、《甫桃》、《芒岁流美》、《孤独的王乔星》、《竹篮》、《琵琶缘》、《双招亲》、《银耳环》、《送礼》、《三媳争奶》等。如创作新唱腔较多的《丁郎龙女》一剧,在湘黔桂三省(区)毗邻的侗族地区巡回演出时,受到侗族群众的肯定和好评,认为“《丁》剧的音乐既继承了传统,又有所突破,并且突破而不脱体,一听就晓得是侗族的。”一是保留侗戏的上下句普通腔并贯穿全剧;二是博采侗歌,把侗族大歌、琵琶歌、果吉歌、踩堂歌、山歌、吟诵歌用进去为剧情服务;三是设计的新腔饱含侗戏、侗歌音乐元素;四是伴奏乐器以侗族拉弦乐器果吉为主奏乐器,加上侗族琵琶,突出了侗族特点。由此可见,侗戏音乐的改革和创新是成功的。
这一阶段,无论是音乐创作的品种或是发表、演出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前所未有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以下这些。
(一)歌曲作品
1981年,在贵州省首届“苗岭音乐节”评奖中,侗族女声大歌《莫装傻》、《满山杉树满山歌》(王车、杨国仁、吴定邦作词,冀洲、张冲编曲),侗族男声大歌《劳动歌》(吴定邦、王车、缪徵海改编),侗族琵琶歌《美丽的金鸡》、《莫学燕子飞》(曾纪明作词,杨林编曲),(吴少光、龙廷才作词,龙廷才编曲)独唱《请来侗寨看花开》(吴少光、龙廷才作词,龙廷才编曲)、(罗迎贤作词,张中笑作曲)《侗乡的笑容有多美》(罗迎贤作词,张中笑作曲)等作品参赛,并获奖。
1983年,《侗家心里暖暖的》(柳朗作词,杨林作曲)参加全国民族团结歌曲评奖,获优秀奖。
1984年,在全国职工“建设者之歌”评奖中,《侗乡歌声美》(杨昌全、郭达津作词,蒋步先编曲)获二等奖,《清江放排歌》(徐思萱作词,杨刚男作曲)、《谁不把我林场夸》(龙廷才作词)获三等奖。
1986年,在贵州省第二届“苗岭之声音乐节”评奖中,《请来侗家吃油茶》(张世灯作词、龙廷才编曲)、《侗寨花桥美》(阮居平作词,龙廷才编曲)、《侗乡放排歌》(龙廷才作词,徐开编曲)等作品获创作奖。
同年,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我伴侗家醉侗乡》(蒲葆强作词,蒋步先编曲)获创作三等奖。
1988年,在中国少儿歌舞会演评奖中,(普虹编曲译配)侗族童声大歌《小山羊》、《探外婆》获创作二等奖。
1988年至1994年,在全国和贵州省征歌活动中罗斌创作的歌曲《南京月夜》、《侗家儿童迎客歌》、《我们把赤诚献出来》、《当我们走上讲台》、《太阳越照花越红》等获一、二、三等奖。
1996年,《最亮的星 最好的人》(罗斌曲)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广播新歌”征集评奖金奖。
1999年,歌曲《种下一千九百九十九棵团圆树》(罗斌曲)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二)舞蹈音乐作品
1982年,《盼归》、《银项圈》(杨林作曲)获贵州省音乐创作评奖三等奖。
1990年,贵州省黎平县民族艺术团创作的民族风情歌舞《侗女神韵》(吴定国作词,吴支柱、吴远隆作曲)出席贵州省业余文艺会演,受到好评。
(三)曲艺音乐作品
1986年,在全省曲艺新曲(书)目比赛评奖中,侗族琵琶弹唱《杨小娥的月堂歌》(李瑞岐作词,王承祖编曲)获音乐二等奖,《红军长征过朗洞》(普虹音乐设计)获音乐三等奖,《侗乡一枝花》(胡锐作词,杨林音乐设计)和《歌唱侗乡护堤榕》(普虹词曲)获音乐鼓励奖,侗族说唱《憨巨与婢翠》(王应生、普虹作词,普虹音乐设计)获音乐三等奖。
同年,在全国曲艺新曲(书)目比赛评奖中,侗族琵琶弹唱《杨小娥的月堂歌》获文学二等奖和音乐三等奖。
1990年,在贵州省第二届“杜鹃书会”评奖中,侗族琵琶弹唱《考县长》(李瑞岐作词,王承祖音乐设计)获三等奖。
1992年,侗族琵琶弹唱《歌唱学法模范婢欢妈》(普虹作词编曲),由榕江县文化馆侗歌演唱组表演,出席贵州省首届法制宣传文艺调演。
1997年,侗族琵琶弹唱《“三五”普法传侗乡》(普虹词曲),由贵州电视台录制并在贵州卫视播放。
2004年,侗族琵琶弹唱《说不完的情和爱》(李瑞岐作词,杨春霞、杨春菊编曲),参加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曲艺展演获第二名。
2005年,侗族琵琶弹唱《侗寨歌节猜歌谜》(李瑞岐作词,杨春霞编曲),参加贵州省第八届曲艺节获二等奖。
(四)器乐作品
1981年,在贵州省首届“苗岭音乐节”评奖中,侗笛独奏曲《侗家造林忙》(王化民、邰秀武作曲,石威演奏)获创作奖。
1983年,在贵州省“器乐作品征稿”评奖中,《侗家喜唱丰收歌》(龙廷才、张冲作曲,刘厚富演奏)获创作奖。
1986年,在贵州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果吉独奏曲《喜看侗戏》(蒋步先作曲并演奏)获二等奖。
(五)歌剧音乐作品
20世纪60年代初期,贵州省歌舞团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团先后把侗戏剧本《珠郎娘美》改编成歌剧演出,为侗族题材歌剧的创作做了有益的探索。
20世纪70年代末,黎平县民族文工队再次把侗戏剧本《珠郎娘美》改编成方言歌剧《珠郎娘美》(吴定国编剧,谌贻佑作曲),在侗族地区巡回演出,受到侗乡各族群众的欢迎。
20世纪80年代,侗族地区掀起了编演侗族题材方言歌剧的热潮。顾名思义,方言歌剧即用汉语方言创作和演出的歌剧。音乐为了更好地反映侗族题材,多以侗族民间音乐为素材加以提炼和发展;有采用现代歌剧作曲手法的,有用戏曲音乐发展手法的,也有两者兼用的,可以说百花齐放,各显神通。代表性剧目有《蝉》(黄能赋编剧 石平姣等配曲)、《善郎娥美》(吴定国编剧 谌贻佑作曲)、《良山传奇》(周恒山编剧作曲)、《鱼郎螺姑》(吴帮平编剧 杨昌武编曲)、《侗箫奇缘》(陶光弘编剧)、《官女婿》(梁维安编剧)等。
(六)电视剧音乐作品
电视剧音乐创作刚刚起步,代表性的作品有下列几种。
电视音乐片《侗族大歌风韵》(王化民编导,吴定邦、王化民音乐设计),1988年由贵州电视台摄制,被列入中国西部系列音乐片,在全国放映。获西南电视评奖三等奖。
电视音乐专题片《山水与人的和声》(杨映科编导,张勇、吴定邦、石平姣音乐设计),1988年由贵州电视台摄制,中央电视台放映。获全国电视文艺专题类“星光杯”三等奖。
电视剧《侗女贝仙》(根据侗族作家腾树蒿、腾剑鸣小说改编,刘于夫编剧,杨林、吴定邦、杨宗福音乐设计,贵州省艺术学校侗歌班演唱),由贵州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中央电视台放映。1990年获全国少数民族电视艺术“骏马杯”三等奖。
大型音乐艺术专题片《人与山水的和声》(艺术指导冀洲,编导唐亚平、徐晓燕、周洋,音乐编导吴定邦、张勇、邓承群),2000年由贵州省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电视台联合摄制,获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奖”和2000~2001年度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专题类一等奖。
五、演唱场域
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侗族地区出现了像陆大用、吴文彩、吴万麻、张宏干、固岚、吴金随、杨志太、乃告化、杨成林、梁普安等一大批有名有姓的民间文艺家,他们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使侗族民歌的内容越来越丰富。随着内容的不断丰富,歌手们演唱时又不断地进行加工和创造,因而曲调也越来越多样化了。因此民间出现了许多歌堂,为歌师们教歌传歌,为爱歌的人们学歌唱歌提供了广阔的课堂和舞台。
拦路对歌——侗家人热情好客古已有之,为了加强村寨之间的联姻以及团结和友谊,农闲时村寨之间经常举行集体作客和集体迎客的活动。侗语称这种活动为“为也”(weex yeek)。“为也”时,主寨的人们于村口拦路,不让客人进寨。主方唱拦路歌,客方唱开路歌。拦路对歌是侗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一种迎宾仪式。
耶堂对歌——侗族信奉至高无上的女神萨岁(萨玛),每年正、二月间各寨都举行祭祀萨岁的活动,人们聚拢萨岁坪或鼓楼坪“多耶”,男子手搭肩,女子手牵手,绕成圆圈,对唱耶歌,边唱边舞。后来村寨之间“为也”,也开展耶堂对歌活动。
坐夜对歌——男女青年社交兴行歌坐月。农闲时,要好的姑娘们晚饭后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家比较宽敞的堂屋或火塘间,纺纱织布,挑花绣朵,学歌练歌,每当夜幕降临,后生们结伴拉着果吉、弹着琵琶到姑娘堂来玩,谈情说爱,唱歌对歌。
玩山对歌——男女青年社交兴玩山赶坳。各地赶坳都选在农闲的时候,找熟悉或不熟悉的异性歌伴,谈情说爱,唱歌对歌。这里一簇人,那里一簇人,歌声此起彼落,整个花坡成了歌的海洋。
隔窗对歌——少数地区(榕江七十二寨、黎平大稼等)男女青年社交兴爬楼探妹隔窗对歌。晚上姑娘在自家专设的闺房里,夜深人静,后生们弹着琵琶来到姑娘窗下,设法在附近人家找来单梯,架到姑娘窗外,然后爬上去,与姑娘隔窗谈情说爱,唱歌对歌。
鼓楼对歌——鼓楼是当地侗族人民集会、议事、休息、娱乐的公共场所。村寨之间“为也”或歌队外出访友时,主客双方男女歌队都要在鼓楼对唱大歌。对歌时,楼内楼外挤满了观看的人群。鼓楼对歌是“为也”活动的高潮,歌逢对手时,有时要连唱几天几夜。
歌堂对歌——黎平、榕江两县交界的四十八寨和七十二寨侗族,节庆时摆开歌堂由村寨出面邀请外寨著名的男女歌手到歌堂来对歌。这一地区盛行琵琶歌,男女歌手都能自弹自唱。对歌时,本寨的后生和姑娘都要盛装打扮,跟随在男、女歌手的后面,绕成圆圈,缓缓行进,以壮歌堂声威。
酒席对歌——男女青年在婚礼或佳节喜庆之日,同桌用餐,相互敬酒,对唱酒歌。在这种场合,敬酒是假,对歌是真。
抢宝对歌——榕江县三宝地区侗族在春节期间,由主寨将龙灯玩到客寨,客寨在用钢花火焰烧龙之后,把龙宝抢到姑娘堂,玩龙后生尾追而去,姑娘们用一张大方桌拦住大门,桌上摆满招待客人的各种果品,双方隔门,对唱龙歌。
隔山对歌——侗族男女青年,有换活路的习惯,每年开春以后,山上的树木长了新叶,男女青年们换工打秧青或做其他农活,男的在一边山,女的在一边山,休息时,木叶声伴着歌声,一会儿从这边山飞向那边山,一会儿从那边山飞向这边山,隔山对歌,互不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