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近现代史迹
一、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
在榕江县城古州中路西侧,坐西朝东,与“五一”广场隔街相对。军部旧址占地面积3011.8平方米,建筑面积1444.62平方米。有前后两厅,左右耳房,形似四合院。前后两厅明间有走道相连,使院内分为左右两个花园。两厅皆为木结构建筑,平房,歇山顶,上盖小青瓦。前厅通面阔48米,进深12.8米,高8.2米,有回廊(宽2.3米),共12排11间。明间有过道,左右次间、梢间系当年红七军军部人员居室,后厅通面阔23.5米,进深12.8米,高8.5米,前有走廊,宽1.5米,共6排5间。明间和左右两次间合为大礼堂,中有镇台,北梢间系当年红七军总指挥李明瑞、军长张云逸居室。
1930年4月30日,红七军第一、二纵队在李明瑞、张云逸率领下入黔,一举攻克榕江,设军部于此。时贵州军阀听到榕江失守的消息,急调军队驰援。5月4日,红七军前委考虑到转战黔桂边的战略目的,并非占领城池。“贵州榕江之行,主要解决部队经济困难与转移敌人的注意。”(引自《红军第七军军史》)于是,决定放弃榕江,班师回右江。红军在榕江期间开展了广泛的宣传群众活动。
军部旧址原为前清古州镇总兵署(亦称镇署或镇台衙门)。据《古州厅志》载,该建筑“乾隆元年建,道光十五年重修,咸丰五年毁,同治十一年重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建二堂。民国年间(1912~1949),常被作为兵营驻军。1929年,仅存大堂、二堂(即今军部旧址前厅、后厅)以及左右耳室。国民党地方政府拨出教育经费,将其装修成学校。1951年,为“五榕小学”。1986年、1991年、1996年,贵州省文物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物主管部门先后拨款修复。
1985年11月2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榕江红七军“五一”集会旧址
在榕江县城内。面积800余平方米,场内有古榕树五株。原为清道台衙门,今改建为古州镇第一小学校操场。
1930年4月30日,红七军攻下榕江县城后,第二天正逢“五一”国际劳动节,红七军政治部在广场召开了庆祝“五一”节的群众大会。会上,红七军领导讲解了纪念国际劳动节的意义和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并把从军阀、土豪家没收来的财物分发给贫苦群众。
这次大会,是贵州有史以来劳动人民庆祝自己节日的首次集会。
1982年2月23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黎平会议”会址
在黎平县城关德凤镇。原系胡荣顺店铺,晚清建筑。为青砖盒子式封火墙建筑,前低后高,五间大屋,共有小天井九个。通面阔17米,建筑面积414.8平方米,后院建筑面积382.8平方米,总面积为799平方米。是黎平城内有名的老式民居。
1934年12月上旬,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向湘黔边界通道地区进军时,国民党在红军北去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方向,布置了14个师兵力堵截;通道以南的湘桂边界,还有桂军两个军正加紧侧击。鉴于此,在通道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计划,避免和优势敌人决战,改向敌人防御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了大部分同志的赞同。12月12日,红军转兵贵州,进占黎平。14~18日,在德凤镇胡荣顺店铺内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有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朱德、王稼祥、张闻天、李富春和李德。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定》,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三个问题。
面积为600平方米,砖木结构,正房前壁为木雕花窗,左右接木楼厢房,前为“八字龙门”。于清同治八年(1869),由田大俞始建。
1934年7月21日,湘鄂川黔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召开了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成立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以贺龙、夏曦、关向应、夏国安、刘本玉等52人为委员,罗亨举、孙秀亮、秦育清、张均望、汤福林等34人为常务委员。主席孙秀亮,副主席秦育清、陈正国。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即设于此。
1980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加固维修。198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为旧址题字。2001年贵州省文化厅再次拨款维修。
1982年2月23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锦屏龙大道故居
在锦屏县城北9公里的茅坪镇茅坪上寨。为一栋三间木结构楼房,本地称“外书楼”,每排五柱七爪,两头各连小厢房,屋面相连形成“门”字形,为两层单檐悬山顶建筑。均盖小青瓦,正屋通面阔10米,进深8.9米,屋高8.9米,两厢房通面各阔3.5米,进深4米,正屋门额为花枋,雕有古花纹图案。大门外有小天井,右厢房是龙大道的书房和寝室。
龙大道(1901~1931),侗族,原名康庄。民国12年(1923)在上海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3年(1924)由党组织派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回国后,被派到上海从事工人运动,组织多次罢工斗争,同周恩来等一起组织和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民国16年(1927)4月赴武汉出席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留在武汉与刘少奇等一起在全国总工会工作。同年8月,他在发动汉阳兵工厂罢工的一次会上被捕入狱。在狱中,组织难友越狱成功。出狱后,他先后到浙江、安徽、上海等地从事革命活动。民国20年(1931)1月,在江苏省委工作期间,由于叛徒出卖,再次被捕。同年2月7日,被敌人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
1991年贵州省文化厅和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先后拨款对故居进行维修并举办有龙大道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展览。
1985年11月2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天柱王天锡故居
在天柱县城内,建于民国19年(1930),占地面积1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14.7平方米,故居中西合璧建筑,砖木结构。面阔30.1米,进深17.1米,通高13.6米,四周砖砌廊柱,前后各8柱,左右各5柱,转角柱合一,呈回廊结构。一、二楼廊宽对应相等,前后各宽3.7米,左右各宽3.35米。一楼无围栏,二楼围栏高1.07米,木构栏杆,直条排列图样。一楼和二楼的廊柱间为青砖拱圆封连,形似一排穹顶洞门,一楼拱顶到二楼地板高1.2米,二楼拱顶到天花板高0.6米。从天花板以下木构架均被砖墙含进其中,不露一枋一柱。二楼地板天花板均为木板装修。中间隔墙前后对应,前排明间和稍间置门,次间置窗,门均宽2米,高2.5米,门上有半圆窗高0.8米,窗子均为半圆顶方格式,装毛玻璃,宽2.05米,高2.92米。前排明间置木构旋梯上二楼,二楼明间置木构旋梯可通天花板上,屋面置有天窗6扇,天花板上面两头封墙各置一扇方窗,安有5级梯供人上下,以窥望外景。故居建筑为青灰色调,内部白色,回廊栏杆及楼梯木质部分漆土红色,各檐柱(廊柱)分节饰以4块白色棱形图样,整个建筑色彩和谐,大方美观。
王天锡(1893~1979),侗族,天柱县人。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副军长,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党第三方面军第四十九军前敌总指挥,奔赴湘西、桂北、桂林一带抗日。抗战胜利后,辞职回乡赋闲。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曾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第一届人大代表、省民革委员等职。1979年8月病逝于贵阳。
故居现状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