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家庭
一、类型
侗族家庭分为小家庭、不完全小家庭、三代同堂家庭、不完全三代同堂家庭及隔代家庭、异型家庭、特型家庭等类型。
小家庭:在侗族社会中所占比例较大,即由一对处于家庭核心地位的夫妇和他们的子女组成。
不完全小家庭:在侗族社会中占有一定比重,这种家庭有两种具体形式:其一,由夫或妻单方同他们所生子女构成;其二,由有生育能力但未生育的夫妻组成。
三代同堂家庭:在侗族社会中比重仅次于“小家庭”类型,有三种具体形式:一是由父母亲构成家庭的核心,作为家庭的第一层次,儿子或媳妇,或女儿和女婿构成家庭的第二层次,孙子或外孙构成第三层次,形成三代同堂家庭;二是由父母亲构成家庭核心,为家庭的第一层次,两个或两个以上儿子同他们的媳妇为家庭第二层次,孙男孙女们构成家庭的第三层次,形成三代同堂家庭;三是由父亲和母亲构成家庭的第一层次,儿子媳妇或两个儿子、两个媳妇同他们的未婚兄弟姐妹作为家庭的第二层次,孙男孙女们作为家庭的第三层次,形成三代同堂家庭。而“三代同堂家庭”中,主要是第一和第三类型的家庭居多。
不完全三代同堂家庭:有五种情况:一是以丧偶的父亲或母亲作为家庭的第一层,儿子和媳妇或女儿和女婿作为家庭核心,为第二层,孙男孙女或外孙男女为第三层,形成不完全三代同堂家庭;二是以父母作为家庭的核心,为家庭的第一层,以丧偶的儿子或媳妇、女儿或女婿为家庭的第二层次,以孙子们作为家庭的第三层,形成三代同堂不完全家庭;三是以父母亲为家庭的第一层,是家庭的核心,以丧偶的儿子或儿媳和他们的未婚兄弟姐妹们构成家庭第二层,孙子孙女们构成家庭的第三层,形成三代同堂的不完全家庭;四是以丧偶的父亲或母亲作为家庭的第一层,以丧偶的儿子或媳妇、女儿和女婿为家庭的第二层,为家庭的核心,以孙男孙女或外孙男外孙女为家庭的第三层,形成三代同堂不完全家庭;五是以丧偶的父亲或母亲构成家庭的第一层,以丧偶的儿子或寡居的儿媳同未婚的兄弟姐妹们构成家庭第二层,以孙儿孙女们为家庭的第三层,形成不完全三代同堂家庭。
隔代家庭:即由祖辈和孙辈组成的家庭。有四类情况:一是由祖父母或祖父、祖母一方和孙儿、孙女们组成家庭,儿子和儿媳均已故;二是由外祖父和外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一方同外孙子、外孙女组成家庭;三是由曾祖父或曾祖母、曾外祖父或曾外祖母,同曾孙或曾外孙组成家庭;四是由曾祖辈、祖辈同曾孙组成的家庭;五是由曾祖辈同孙辈和曾孙辈组成家庭。
异型家庭:是指有婚姻关系而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即由岳父或岳母同丧偶的女婿组成的家庭。这种结构的家庭为数极少。
特型家庭:是当代侗族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家庭类型,即由丧偶的男子同寡居的妇女结婚后,由这一对夫妇和他们原来各自所生的子女组成家庭。
侗族家庭有三大主要功能:赡养老人,夫妻相助,教育子女。青年人在恋爱的时候,就会考虑所找的对象知否和能否善待老人,避开懒妇懒夫和悍妇野夫,也会考虑是否能够夫妻相助,想为教育好子女而找一个好爸爸(妈妈)。
二、分工
侗族实行男耕女织,男管食、女管穿。男子主要负责农田活路,如犁田、耙田、播种、插秧、打谷等,还有养牛、运肥、割草、砍柴等农事杂活也由男子负责,农闲时节还做木、竹、石、铁手工,或短途运输、小本买卖等。住在河边村寨的男人还要捕鱼,住在山寨的男人要上山捕鸟等等;女人主要是做家务劳动,养儿育女、做饭、喂猪、养鸡、鸭、鹅等,还有纺纱织布。
三、继承
过去侗族家庭财产有两种:主要财产(即房屋、田地、山林)和母亲陪嫁(金银首饰、布匹、纺织工具)财产。家庭财产继承权,与其在赡养长辈所尽的义务相适应:儿子是农耕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是家庭生活来源的主要操持人,还是长辈养老送终、传宗接代的主要承担者,不仅要照顾好长辈的日常生活,而且要负责代表家庭应酬各方面往来的支出。在父母去世时,男儿要平均分担丧葬费用,其中媳妇要承担制作分送大部分家族、亲友的孝帕用布的任务;而女儿负责分送小部分亲友的孝帕用布,女婿承担吹鼓手的费用并送水酒、全猪或全羊及祭帐等礼品。与此相对应,作为儿子便拥有了主要的家庭财产继承权。
主要财产如房屋、水田、旱地、鱼塘、茶山、松杉林等的继承权,由儿子们共享。多子女之家,在分割遗产时,要请母舅到场裁定公证,对主要生活来源的财产如水田的分配,除留一份养老田交由小儿耕种以赡养尚健在的父或母外,其余部分由男儿平均分配;也有的家庭再留一小份长子田,以酬谢长子协助父母抚养弟妹之劳。
母亲陪嫁财产或遗产如金银首饰、布匹等由女儿们继承;有条件的富裕人家有的留“姑娘田”,其收入作为姑娘的私房钱;在姑娘出嫁时,此田作陪嫁带到夫家,“姑娘田”、“姑娘地”、“姑娘林”继承原则是传女不传子,亦由她的女儿们继承,若无女儿,才由儿子继承;若无儿无女,则由娘家兄弟收回,按母舅家公有财产分配和继承。许多姑舅表婚的“回娘头”婚姻,即姑家之女嫁舅家之子,“姑娘田”经一代人使用之后,又陪嫁给姑姑的女儿返回,属于母舅家族所有。
年老有女无儿或儿女全无者家庭,可以招赘或立嗣养老送终、继承产业,房族无权继承。绝产则按“有房归房,无房归戚,无戚归众”处理。所有财产分配和遗产处理的方案和过程,要有家族长者和母舅参加商议和公证。
这些继承方法被社会公认,不遵守这样的规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直至为《侗款》所不容而受到制裁。现在仍维持习惯做法,虽然在国家《继承法》中规定遗产继承权男女平等,但至今为止,作为女儿一般也不会回娘家去争夺家产的继承权。
四、生育
侗族视人丁兴旺为福,重视人口数量的控制和质量的提高,从江县占里村、镇远县石坡堂村和玉屏侗族自治县的朝阳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口的增长都比较慢,或者是有计划的增长。最典型的是从江县占里村,其对人口数量的调适、对于新生与逝去生命的尊重及其习俗,是节育思想和朴素人口观的典型代表。
(一)占里侗寨的生育习俗
占里村属高增乡,距县城25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156户人家共762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几近为零。据《从江县志》记载,占里侗寨的祖先是在广西苍梧郡,因不堪连年的战乱和饥荒,为了生存来到从江占里。自觉控制人口增长起始于清朝中期,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伴随着人丁的逐渐兴旺,能开垦的田土少,寨里便经常发生土地、山林纠纷。嘉庆年间,德高望重的寨老吴公,召集村人众议、立下寨规,规定联姻只在本寨内部进行,郎不外娶,女不外嫁,绝对禁止姨表婚、姑表婚;提倡晚婚晚育,男子一般最大为26岁,最小为20岁;女子最大为27岁,最小为19岁;一对夫妇最多只能生育两个孩子,家有50担谷子的夫妇方可生育两个孩子,家有30担谷子的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若有违反此寨规,就按照习惯法来处置,并且由其亲属来执行。轻者将罚其杀猪宰牛供全寨人吃;重者将被逐出寨门。夫妻双方均不能闹离婚,特别是有孩子的家庭,更是如此。如有违反,除了让他们继续维持夫妻关系外,还要对他们进行物质上的惩罚:稻谷300斤、自酿白酒50斤、肉100斤,充公吃喝,以警示村民。
寨规不仅写进“款约”,而且编成歌谣传唱至今。有一首《劝世歌》这样唱道:“祖祖辈辈住山坡,没有坝子没有河,种好田地多植树,少生儿子多快活,一棵树上一窝雀,多了一窝就挨饿”;“家养崽多家贫穷,树结果多树翻根,养得女多无银戴,养得崽多无田耕,女争金银男争地,兄弟姐妹闹不休,盗贼来自贫穷起,多生儿女穷祸根”。这样,人口控制住了,矛盾平息了,治安稳定了,保持了安宁和谐的生活。这一寨规也被一代传一代,并形成了占里侗寨独有的生育习俗。
寨里人对人口变化十分重视,每当有新生儿出世,全寨各户都备上糯米饭、水酒、鸡鸭鱼、猪牛肉等,在第三天早上到他家中庆贺,为新生儿记录生辰八字、取名。若有10岁以上的孩子不幸夭折,他们要按大人的葬礼安葬,并全寨停工一天悼念。对有女无儿的家庭,旁系亲属主动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从来没有遗弃小孩、老人的社会丑恶现象出现。
(二)孕(产)保护
人口健康对家族繁衍、兴旺有重要意义,侗家人注重子嗣养育,从妇女怀孕到孩子降生,无论是家人还是亲朋乡邻,处处给予了尽可能的关照,体现着人们对新生命的期待。
孕妇受到特别保护。女子一旦怀孕,男方即挑着礼物派人去岳母家接妻子到家定居,女方家也以相同的人数相送。侗族把怀孕的女子送回夫家叫“还田”,“还田”时有的还在小范围内请客,举行庆祝仪式。此后,孕妇不再从事田间地头的生产劳作,仅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轻便活;家人在饮食起居上也给予适当照顾。家有孕妇忌兴土木,忌搬动孕妇房里的床柜,哪怕是钉钉子之类的小动作也在禁止之列,免惊动胎气,以保护胎儿正常生长。母亲和婆母及时告知一些孕期保护及临产的注意事项,将接生需要的用品如剪刀、包新生儿用的若干块柔软旧布片、被单、被子、尿片备齐,洗净并反复在阳光下曝晒后包捆成一包备用。孕妇忌吃兔肉,防生兔唇儿;忌高挂物件;忌生气影响胎气。
1.分娩。怀胎10月,临近预产期时,娘家母亲或家婆就会让孕妇吃娘家带来的饭菜,说是吃娘家的食品可以缩短产程、顺利分娩。临盆时家里人要严格保密,因为“多一个人知道,产程就会延长一个时辰”,造成产妇更加痛苦。忌讳男人接生,分娩时忌有男人在场,更忌生人入产房。孩子出生后一个时辰,不管产妇是否已经有奶水,就开始用母乳喂养,以刺激多产乳汁,第二天要让婴儿洗澡,在吃食上,一个月后吃一些较稠的米汤;满四个月后可以开荤;满六个月可以喂鱼吃,满十二个月后可以吃猪牛肉,以后进入幼儿期,吃的东西就与大人一样了。
2.坐月。产妇生育后“坐月”休息一个月,坐月初期,产妇尽量不下床,下床也只能在屋里走动,禁劳心伤神,忌房事。劳力多的家庭,产妇月内只是照顾婴儿,不干家务活,更不干重活;家庭劳力少的产妇,三天后就做些家务活。为了恢复身体并有足够的奶水喂养婴儿,饮食讲究温补,吃糯米饭、甜酒加鸡蛋,用鸡肉、猪蹄、猪肚炖汤吃,不让吃蔬菜,说是吃蔬菜婴儿会屙青色(烂)屎,不利健康。忌食辛辣之物、牛羊兔肉、螃蟹、煳饭等;穿戴宽松的衣物,相对保温,只能擦洗身子,不能冲凉洗澡、洗头,头包帕免日后头痛,穿鞋袜以防四肢着凉引起日后关节风湿痛。未满月时,产妇忌外出串门,不能攀爬高处。忌吃油腻之物和肥肉,做菜的盐巴先炒后用,鸡蛋只能整个地煮吃,忌吃荷包蛋和炒鸡蛋,不吃酱油。家有产妇,忌在房前屋后拆旧装新、挖补等。满月那天,家人到山上采集软筋藤、九节枫、蛇不过等若干种抗风湿、防皮肤病的草药,用大锅煮出药水让产妇蒸熏、洗头泡澡,从头到脚净身以预防疾病,此后便可以照常参加劳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婴儿未出世不准备新衣服,初生婴儿用洗净的柔软旧布片包裹成“蜡烛包”,外面再用带子缠绕三道,三五天后解开,说月子里不包手脚的孩子,长大后手脚不干净,爱偷窃;民间骂那些多手多脚者,是月子里不捆手脚的缘故。到了办“三朝酒”那天,先穿上外婆家做的新衣裳,以后才穿母亲缝制的新衣。
现在,孕妇早就准备好自己和婴儿在月子里所要用的衣物等应用品、食品,有的请接生员到家接生、有的到乡镇卫生院生产,安全分娩后回家静养、精心照料新生儿。为了让产妇很好地休养,避免婴儿交叉感染,有的将举办“三朝酒”和“满月酒”的时间往后推延,演变成了“答谢酒”。
(三)生育礼俗
1.踩生。新生儿降生之后,家里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用橙子、柚子树叶或禾草挂在门口上做标记,如果没及时挂柚子叶就有人无意识地冒昧进入,被认作“踩生”者。一般产妇家忌讳“踩生”现象的出现,认为“踩生”者的人生会影响新生儿的性格和一生的命运。担心对婴儿不吉利。因此,若各方面条件较差或生活状况一般者“踩生”,产妇家人极端不欢迎;若是儿女双全、家境富裕、身体健壮或公职人员“踩生”了,则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招待。为避免“踩生”,有的地方在大门上或产房门窗前挂东西标出是男孩还是女孩:吊放一字形辣椒是生男孩的标志,吊十字形草标加挂鸡蛋壳是生女孩的标志。从江的侗族有产妇的家庭在大门上挂一束禾把,生男孩的草上系3至5个红辣椒;生女孩的草上系宽约五寸的青布条。过往行人看见门上的禾把会意不再进门,并且知道他家新生儿是男孩还是女孩。
也有些地方却主动请人“踩生”,以避免不理想的“踩生”:若是男孩,就请男客;若是女孩,则请女客。也有的相反:生女请男客,生男请女客。实际上,不准“踩生”的习俗减少疾病的交叉感染,有利于产妇和婴儿的健康。而对“踩生”者的选择,反映了对新生儿未来生活富足的预期希望以及对成为公职人员的向往。
2.报生。侗族人家如有新生儿降生,第二天要派专人到外婆家报告小孩出生的喜讯,称为“报生”。报生者带上一只大公鸡,因为公鸡吃米头朝地,鸡叫时头朝天,司晨司暮,掌管一天的十二时辰,带它去报信,表示慎重、准确无误。外公家得信后会将早已准备好的一只公鸡、若干糯米及鸡蛋,及时送过来,熬成鸡肉稀饭给产妇吃,保证产妇有充足的营养,以利身体的恢复并有充足的母乳。三天内,家人尤其是新生儿的父亲不能随意到别人家去,甚至别人家的屋檐下也不能走过。
3.过三朝。庆祝第一胎子女出生的“三朝酒”,这是侗族的人生大礼之一。“三朝酒”并非第三天举行,多数是在孩子出生后第三至十五天内,选择一个奇数日子办酒席,庆贺新生儿的诞生。不论新生儿是男是女,都会大宴宾客。其目的一是向亲戚和社会公布好消息,此后亲戚和邻居可以探视,开始送礼;二是接受对新生儿的祝福,密切和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三是扩大本家庭和家族的社会影响。“三朝酒”有大办和小办,头胎之后一般小办,只请几个至亲到场,简单地办一两桌酒菜。头一胎婴儿出世,则是杀猪宰鸭,大宴宾客。
吃“三朝酒”那天早晨,房族中两位老妇人为新生儿洗澡换衣,抱出产房外后,主人便在堂屋设案备酒礼祭祀祖先、天地,祈求它们保佑婴儿健康成长,一生平安,之后便着手准备宴请亲朋好友。上午九、十点钟开始,客人便陆续前来道喜,客人进家时要先吃甜酒鸡蛋,再喝油茶,然后等待共进午餐。当天的客人,主要以新生儿外祖母家亲戚为主,其次是本家至亲和本房族的女性。不论路程远近,每家至少会派出一名代表参加,都必须在中午之前赶到,但是外祖父却在日落后前往。吃“三朝酒”送的礼物,以外祖母的礼物最为丰厚,习惯上包括猪肉、糯米、鸡蛋、侗布、侗锦、酸草鱼、银项圈、银锁、银手镯、两床新被、一对木箱或梳妆台等。此外,外祖母还必须支付操办“三朝酒”的一半肉类和主粮,因此,她家的礼物往往十几数十担。在一些地区,外婆还亲手制作银帽、花背带,以及采集草药如枫叶、四眼草、斑鸠窝等熬水给婴儿洗澡,以防疱疮,祈求无病无灾。旧时习惯,在婴儿出生前不能为其准备衣帽,出生后也只能先用柔软的旧衣裙包裹,只有吃过“三朝酒”,才能穿上新制衣服。所以“三朝酒”时,女方亲戚,特别是姨妈、舅妈等往往格外忙碌,要为婴儿赶制衣裳、背带、裙片等衣物。
晚宴过后是庆贺仪式的又一个高潮,除了主家请歌师弹琵琶唱赞颂歌祝福婴儿之外,在场的老人、长辈有的唱歌、有的念祷词祈求神灵护佑,最后大家亮开歌喉为婴儿唱祝福歌,盛赞小宝宝健康伶俐、祝福他将来茁壮成长、聪明能干。“三朝酒”散后,所有女宾在回家时,主家都要送用竹签串起的三块或五块重约四两的肥肉,亲戚将串肉带回家后一般用来打油茶,并请左邻右舍的女性品尝,以转告喜讯,分享快乐,俗称“串肉礼”。第二天,还有专门的一次聚餐,是产妇最要好的女性朋友一起吃晚饭,请村里已经养育过孩子的妈妈们向年轻的新妈妈传授育儿经验。
4.满月酒。满月酒大多数是在新生儿满月当天举行。主家设宴感谢曾前来送礼探望、祝福的亲朋好友及寨邻毗舍。有的村寨在婴儿满一周岁至两周岁之间要举行由母亲抱着“跨水盆”的隆重仪式,届时全寨同一年出生的婴幼儿都到现场,大家互相祝福并互相分吃各自送来的鸡、蛋、糯米饭等礼物,经过这一仪式后,孩子才算成为人了。南部方言地区婴儿满月后,母亲要先背抱婴儿回娘家后,才可以到寨上亲友邻舍家串门。从娘家返回时,有的地方还将带回的红鸡蛋切成片,送给村里的小孩、大人,一人一片,表示小孩长大后能和他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锦屏的侗族则在约定好的日子,婆家邀约本房族的妇女到婴儿家祝贺,带上糯米、鸡、鸡蛋、布料、甜酒、红糖、背带、包被、衣服、鞋袜帽等,主家则组织自家房族妇女接待。席间,外婆受到格外尊重,主人及众客均向她敬酒、唱歌,祝贺她有好福气,养了一个好女儿,并祝愿她长命百岁。在榕江车江等地,若是认亲(私奔结合的婚姻)的满月酒,其场面更为热闹。婴儿满月这天,男家房族妇女们抬着鸡、肉、蛋、糖、米等礼物(上面还覆以红条幅)浩浩荡荡地来到婴儿婆家认亲、做满月酒,一来表示娘家已认可了这门亲事,喜酒与满月酒一同举办;二来为外孙子或外孙女祝福,届时大宴宾客,主客两家均放鞭炮,宾主尽欢。从此,亲戚之间就正常相互走动了。
5.开荤。一些侗族地区有给新生儿开荤的习俗,婴儿三至六个月期间任意时候都可进行。开荤不设专门的酒席,也没有专门仪式。将鱼肉末或猪肉末蒸熟,选一位家境富裕、丰衣足食的“福人”喂少许给婴儿吃,此后便可以喂吃晕菜,保佑他一生有“口福”。有的地方要打麻雀肉给孩子开荤,寓意是希望小儿像麻雀一样机灵。剑河一带民间有“男开四季,女开六春”之说,即婴儿的开荤一般在男婴四个月、女婴六个月后举行。也有的在本家或别人家喜筵上或逢年过节有丰盛的荤菜时进行,用酒席上的肉食抹一下婴儿的嘴唇,就算是开荤了。“开荤”的习俗是给婴儿喂食肉类的开始,锻炼婴儿对动物蛋白质的消化适应能力,有利于保护婴儿消化系统的健康。
(四)成长
1.取名。侗族取名有求吉避灾的取向,蕴藏着期望子孙后代繁盛和家庭、家族兴旺的内涵。在一些侗族地区,婴儿出生三天后,一般由家族中年长者取名,或在“打三朝”时由外公、外婆或姨妈取名。在黎平等地,取名仪式由巫师主持。巫师念祷词后先由外公开始取名,每说一个名字,巫师就打一卦。如果是顺卦,则表示新生儿和祖宗都同意这个名字;如不是顺卦,要依次往下由族中其他长辈取,直到顺卦为止。确定名字后众人饮酒庆贺,先由主家向取名者敬三杯答谢,然后在场亲戚用银子“压名”,寓意要稳住新生儿名字,使之稳重如山,永保昌盛。压名时的礼金以外公的为重,由外公开始压,后面的人看他压的分量大小,再决定自己的分量,若如有人在外公压名之前下银,或者下的银两比外公的多,则被视为狂妄,不懂尊重长辈,不识礼貌和规矩。
在锦屏侗乡,孩子取名时,慎重者还将其“八字”请阴阳先生推算,根据命中所犯或所欠,在“金、木、水、火、土”中作选择,欠缺的给予补,犯或克的给予解除。有的为使孩子免受病灾,故意取、“猫”、“狗”等贱名,以求如猫、狗一样好喂养。
随着小孩的成长,以后还会取鼓楼名(“冠楼”,guanl louc)和学名(“冠列”,guanl leec)。
取鼓楼名。在汉文没传入侗族社会以前,侗族人的大名是在村寨的中心鼓楼中对男青年举行命名仪式的,因而称鼓楼名(“冠楼”,guanl louc)。
取鼓楼名的规则是“不连父,要连祖”或“靠祖父连曾祖”。有的村寨青年人取的鼓楼名和自己曾祖父的鼓楼名相连,有的和祖父鼓楼名相靠。有的村寨取鼓楼名的意义较为庄严,请求取名者,年龄要在40岁以上,儿女双全,家境较宽裕,有处事能力和有一定威望的人。这种在壮年时才取大名的人,是请求社会对自己前半生成就的一种肯定,是一种荣誉,是取得一定社会地位的表现。有的村寨以农历腊月27日为取鼓楼名的日子,凡本寨年龄到15岁的男青年,每人提一篮子盛着鸡鸭、鱼肉、酒到鼓楼举行命名仪式。届时全寨男子到场,由被取名青年的舅父提名,征求到场人员的意见,若无异议,此名就算成立。定名后,把带去的鸡鸭、鱼肉分给到会者,每人一份,酒则由大家共饮。这意味着获得鼓楼名的青年人,取得了成年人的资格。鼓楼名是侗族人专供在鼓楼内社交使用的人名,由于鼓楼是带有娱乐性的场所,因而在选字取名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取得诙谐、幽默、风趣。
2.取学名。也叫书名(“冠列”,guanl leec)。是侗族人上学堂读书时才取的名字,是侗族学习汉语文的开始。由于侗族使用汉语较晚,没有谱牒,因而一般无排行字辈。使用的汉姓大多是依附当地土官、大姓,有的姓氏其字辈仿照汉族的方式,或吸收汉族同姓族谱为自己家族的族谱,有的则无一定顺序,各代以第一个取学名的人为准,其余兄弟姐妹依照同一字辈取名。到了第二代,又以第一个取学名的人辈分为准,依次取名。
过去老一辈的书名,多由乡村干部或教师取,多以“姓氏+父或母名+孩子名”为书名。现在孩子上学读书时,父母多请有文化的长辈、尊者或老师为孩子取书名,并根据各姓氏的字辈和对孩子的美好期望来命名。随着汉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如今父母给孩子取名的优雅程度也相应增加,意义更深远。
(五)成年礼
侗族没有专门的成年礼,但民间的一些习俗,实际上具有成年礼的意义,其性别角色表现更加突出。过去锦屏许多地方的侗族女孩有绣眉的习俗,一般是在青春期,一生只绣一次。绣眉时,对男孩要保密,在一位大姐姐的指导下进行。先用火炉灰擦眉毛 [1] ,然后再用麻线夹拔不规则的部分,使留下的眉形符合要求。一般而言,侗族讲究细眉,眉形有弯月形、镰刀形、柳叶形等,其长度、弯度,往往视脸形而定。在锦屏、天柱、玉屏等地的侗族,男孩有打泥巴仗的习俗。届时,寨上的男孩们找一块烂泥田,邀约邻寨男孩一起扔烂泥巴。有的地方大人也来帮忙,大家非常尽兴地打泥巴仗。认为打泥巴仗来年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只有经过打泥仗,才懂得成长的艰辛,才学会勤劳和忍耐。
(六)祝寿
侗族老人在做寿诞时,有一种“百家菜养百寿人”的习俗。当老人年届花甲,逢寿诞之日,亲戚朋友无须邀请届时会主动前来贺寿,备办寿礼较为简单,只需提一只鸡或一只鸭,或提一挂重约斤半或两斤的猪肉和一两壶糯米酒就可以了。本寨子的人,只要知道有老人生日,不光家族兄弟侄子提着装有酒菜的篮子来向老人祝寿,寨子里其他人也会不请自来,用篮子装上酒菜到做寿的老人家里,为他增福添寿。
这天,寿诞老人家里的后生待祝寿的客人到齐后,就把自己家里事先准备好的菜肴,连同贺客们送来的鸡、鸭、肉煮熟做好和同寨各家送来的酒菜尽偕摆上大桌子上,然后团团围坐,共进贺寿午餐。酒席问,客人除纷纷向寿诞老人敬酒外,还要请老人品尝自己带来的菜肴。如当时吃不完,就用碗盛着,待以后慢慢受用。这叫作“百家菜养百寿人”。百寿人吃百家菜意思是为老人增福加寿,祝老人健康长寿!
寿星老人在大家的祝贺声中,也向大家道谢,举杯谢大家共尝这百家酒肴,共同享受增福加寿的祝福。寿宴的气氛既热闹又很有秩序,一般都要畅饮到太阳快要落山才兴尽罢席。
宴罢,主家要把剩余的菜肴、寿酒收集一起,视其多寡,分成一碗一碗的打包,装入客人提来的篮子里,作为回敬寿礼,给客人带回去阖家共尝,这叫作“陪盘”,含有“侗家通盘友好”之意。尽管这是残羹剩菜,大家都乐意笑纳,因为据说吃了寿星老人的祝寿菜肴,可以健康长寿。
这种简朴、热闹、情深、敬老的祝寿风俗,既省钱、省事,菜肴又丰富、多样、实惠,对主人和客人都很方便。因为这种家家备酒菜给老人祝寿之风,对形成人人敬老的美德有极重要作用,因此流传至今。
[1] 经火炉灰擦抹处理后被拔掉的眉毛不再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