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已毁文物古迹存目
由于古代战争、自然灾害及政治运动、人为的破坏,侗族聚居地区许多文物遭到毁坏。现在这些文物实物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把它们对研究侗族历史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仍辑录于后。
一、寺、观、庙、祠、庵、堂
(一)寺
1.观音寺。在黎平府(今黎平县,下同)治西,洪武十九年(1386)总兵周骥建。(嘉靖《贵州通志》卷8)
2.北塔寺。即北塔,在黎平府城北门外里许,明崇祯年间建,清嘉庆年重修,道光七年(1827)知县双荃以罚款建,咸丰初年毁。
3.迎恩寺。在黎平府城东门外里许,明代建,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
4.万福山寺。在黎平府城东门外3里,明代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修牌楼、后殿、福履亭,咸丰五年(1855)毁,光绪十三年(1887)建。
5.白云山寺。在开泰县(今黎平县,下同)属平茶所,清乾隆间创建,嘉庆年间重修。
6.海潮山寺。在开泰县属新屯所,清乾隆二十年(1755)创建,道光三年(1823)重修。
7.圭壁山寺。在黎平府潭溪司,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建。道光年间重修对寺牌坊一,知县李亨谦题日:曲径通幽。
8.青云山寺。在黎平府城东90里,为名胜地,时住高僧。
(以上7条引自光绪《黎平府志》卷2)
9.观音寺。在锦屏县城东,明正德十三年(1518)建。
10.白云寺。在锦屏县城东南2里,明永乐八年(1410)建,嘉靖十四年(1535)毁,天启二年(1622)重建。
(以上2条引自乾隆《贵州通志》卷10)
11.吉祥寺。在镇远府(今镇远县,下同)治西。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建,宣德十年(1435)重修,(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5)。在镇远府治对江,明永乐年间初建,成化年间修,清总督甘文焜尽节处(乾隆《贵州通志》卷10)。
12.镇江寺。在镇远府治西南,明永乐年间初建,嘉靖间圮于水。万历六年(1578)僧宗淳募修,毁于兵。清康熙二年(1663)郡人苏金明募修。(乾隆《贵州通志》卷10)
13.龙会寺。在镇远府治西南5里,旧为田氏屯粮,土人何裕德舍为寺,疑在十万屯田宣慰屯兵处,下有白沙井,旁遗址犹存。(乾隆《镇远府志》卷19)
14.瑞云寺。在青溪(今属镇远县,下同)城中瑞云山上,多云气,楼阁嵯峨,可望100里外。
15.雷震寺。在天柱县东50里,近处有罗汉堂。
16.报恩寺。在天柱县南门外,明初建,名“太平寺”。万历中,知县朱梓更名“报恩”,后改“兴宝禅林”,清光绪中重修。
17.昙花寺。在天柱县城东50里新舟,清康熙年间,僧德桥带资建立,迄今七世,为邑第一丛林。
18.中和寺。在天柱县城北15里邦洞岩顶。
19.观音岩寺。在天柱县北,隔江数十里,累级而登,傍壁有洞,而其门极高峻焉。
(以上6条引自民国《贵州通志·古迹志》)
(二)观
1.北极观。在黎平府治东。(嘉靖《贵州通志》卷8)
2.真武观。在黎平府城内,明万历间建。
3.玉皇观。在黎平府城西,明正德中建。
(以上2条引自《大清一统志》卷400)
4.玉虚观。在锦屏县西,明永乐六年(1408)建,清康熙十四年(1675)火毁,十八年(1679)重建。
5.北极观。在锦屏县城北1里,明弘治五年(1492)建,万历二年(1574)重修。
6.上帝观。在锦屏县城南,明万历十三年(1585)建。
(以上3条引自乾隆《贵州通志》卷10)
7.真武观。在永从县(今属黎平县,下同),明万历间建。
(以上1条引自乾隆《贵州通志》卷10)
8.真武观。在镇远府治东,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建。
9.玄妙观。在镇远府治东,明永乐间建,天顺间重修。
10.玉虚观。在镇远府治南。
(以上3条引自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5)
11.太平观。在镇远府城东20里。《明一统志》载:上有小池,虽旱不竭,有太平观故址。(民国《贵州通志·古迹志》)
12.三清观。在天柱县东门外,久倾,清康熙二年(1663)重建。(乾隆《镇远府志》卷19)
(三)庙
1.文庙。在黎平府城内庆元街西南,明永乐十一年(1413)建。正统十一年(1446)李睿增修,成化二年(1466)杨纬重建,弘治八年(1495)知府张纲再建。清顺治十八年(1661)、康熙二十四年(1685)、六十年(1721)均重修。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建,嘉庆二十四年(1819)重葺,光绪七年(1881)、十六年(1890)、宣统二年(1910)重修。(摘自民国《贵州通志·秩祀志》)
2.城隍庙。在黎平府城内,明永乐年间建,天顺七年(1463)重建。(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7)
3.飞山庙。在黎平府治东,旧在靖州飞山,明洪武十年(1377)迁建于此。(嘉靖《贵州通志》卷7)
4.东岳庙。在黎平府城西城隍庙右,明弘治三年(1490)建,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修。
5.水府庙。在黎平府城西门口,明永历元年(1647)建,清乾隆年间重修。
6.五显庙。在黎平府城南向家坡西,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重修。
7.祠山宫。在开泰县属中潮所,清咸丰五年(1855)毁,光绪三年(1877),里人募资重建。
8.关帝庙。在古州厅(今榕江县,下同)城西门内田陇街,清乾隆年建,道光二十一年(1841)重修。
9.城隍庙。在古州厅城北门内道标街,清雍正七年(1729)建,嘉庆五年(1800)重修,有碑记。咸丰六年(1856)毁,同治年重修。
10马神庙。在古州厅城内卧龙冈侧,清乾隆年建,道光三年(1823)重修。
11.武侯庙。在古州厅城内西门坡卧龙冈,清乾隆十三年(1748)建。
12.天后宫。在古州厅城卧龙冈武侯庙前,系福建会馆,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建,道光十七年(1837)、光绪三年(1877)重修。
13.万寿宫。在古州厅城大东门外中河街,系江西会馆,清乾隆年间建,道光十四年(1834)、光绪元年(1875)重修。
14.玉虚宫。在古州厅城大东门外中河街,系广东会馆,清乾隆年间建,道光十四年(1834)、光绪元年重修。
15.寿佛宫。在古州厅城南门外下河街,系湖南会馆,清乾隆年间建,道光十四年(1834)、同治十一年(1872)、光绪十二年(1886)均重修。
16.关帝庙。在朗洞城(属榕江县)内正街,清乾隆十七年(1752)建,有碑记,五十八年(1793)修,道光十七年(1837)重修。
17.城隍庙。在朗洞龙王庙右,清乾隆三年(1738)建,咸丰年间毁,同治三年(1864)重修。
18.飞山庙。在朗洞城西街,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建。
19.二郎庙。在朗洞城北,清乾隆年建,道光十八年(1838)重修,咸丰年间毁,同治年间复修。
20.天后宫。在朗洞南街,系福建会馆,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建,嘉庆八年(1803)重修。
(以上17条引自光绪《黎平府志》卷2)
21.文庙。在锦屏县城东北,旧为铜鼓上学,属湖广,明天顺元年(1457)建,后圮。嘉靖三十四年(1555)重建,崇祯十六年(1643)改建,清雍正五年(1727)改县隶黔,七年(1729)迁建于城北,乾隆十七年(1752)迁建于城东隅,三十年(1765)邑绅捐资修,道光乙未(1835)、光绪乙亥(1875)重修。(摘自民国《贵州通志·秩祀志》)
22.关帝庙。在锦屏乡(治今锦屏县,下同)城内东街,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建,咸丰五年(1855)毁,同治三年(1864)重修。(光绪《黎平府志》卷2)
23.文庙。在永从县城内北隅,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建在县署左,五十七年(1718)改建今地,雍正七年(1729)毁,重建,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咸丰五年(1855)毁,光绪十六年(1890)重修。(摘民国《贵州通志·秩祀志》)
24.关帝庙。在下江厅(今属从江县,下同)城东关内,清乾隆年间建,嘉庆元年(1796)重修,咸丰五年(1855)毁,光绪元年(1875)重修。
25.龙神庙。在下江厅城东关内,清乾隆五十年(1785)建,咸丰五年(1855)毁。
26.马神庙。在下江厅城北关内,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建,咸丰五年(1855)毁。
27.水神庙。在永从县观音堂左,清乾隆年间建,咸丰五年(1855)毁,同治年间重建。
28.炎帝庙。在永从县观音堂右,清乾隆年间建,光绪十六年(1890)重修。
29.马神庙。在永从县守备署箭道内,清乾隆年间建,咸丰五年(1855)毁,同治年间重修。
30.万寿宫。在永从县南门内正街,系江西会馆,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建,咸丰五年(1855)毁,光绪五年(1879)重建。
31.关帝庙。在丙妹分县(今从江县,下同)东门外,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建。
(以上8条引自光绪《黎平府志》卷2)
32.文庙。在镇远府学前,明宣德元年(1426)建,成化十五年(1479)迁建,弘治四年1491)重建(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5)。在府治东明伦堂前,旧为大成殿,弘治十三年(1500)徙于西。嘉靖九年(1530)改建,二十四年(1545)复徙于此。清顺治十六年(1659)知府宋应星建明伦堂,教授朱之光建棂星门,并前后垣墙。康熙三年(1664)重建,二十七年(1688)水灾漂没,三十一年(1692)巡抚卫既齐捐资重建,五十八年(1719)又被水冲决,学院张大受、知府李梦禺率属捐资重建,增高基址,于雍正元年(1723)告成。乾隆四十八年(1783),水决两庑、月宫门、周围墙垣,教授陈名、训导邵熊率生童补葺(民国《贵州通志·秩祀志》)。
33.文昌庙。在镇远府旧儒学内,明正统十年(1445),训导王哲建。
34.武庙。在镇远府治东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知府程炳建。
(以上2条摘自民国《贵州通志·秩祀志》)
35.神马庙。在镇远驿,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知府程炳建。
36.城隍庙。有两处,一在镇远府街东,明永乐十四年(1416)推官卢恩建;一在邛水司(今三穗县),通判杨薰建。
(以上2条引自嘉靖《贵州通志》卷7)
37.文庙。在天柱县城北,原属湖南靖州,明万历年间建于城东,后移城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改建城北,雍正五年(1727)割县归黔,初隶黎平府,十二年(1734)改隶镇远府。道光中迁建于县署左,同治初年毁,光绪三年(1877)重建于北门外故址。(民国《贵州通志·秩祀志》)
38.武庙。在天柱县治西门内,清康熙初年建。
39.龙王庙。在天柱县城东北之交,年久倾圮,清康熙初年复建。
40.火神庙。在天柱县东门外,殿宇狭小,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改建。
41.马王庙。在天柱县治东门外,清顺治十七年(1660)建。
42.净神庙。在天柱县治西门外,清顺治十八年(1661)重建。
(以上5条引自乾隆《镇远府志》卷19)
(四)祠
1.二侯祠。在黎平府城内赤龙山。祀蜀汉武乡汉寿亭侯。
(引自乾隆《贵州通志》卷10)
2.窦公祠。在黎平府城内大街,祀明知府窦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建。
3.刘公祠。在黎平府城内中街,祀明黎靖参将刘承允,明代建,久废,祠内有郡人何腾蛟、赵邦琦颂德碑。
4.杨公祠。即镇江王庙,祀杨五将军,在黎平府城南隅神鱼井右,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建,嘉庆十八年(1813)重修,为黎平会馆。
5.朱公祠。在黎平府城内,祀明朱万年。
(以上4条摘自光绪《黎平府志》卷2)
6.王龙标祠。在隆里所(今锦屏县龙里)城西里许,有状元阁,明天启间建,清知府蔡时豫有碑。乾隆八年(1743)重建,十二年(1747)工竣,府徐立御为之记。(民国《贵州通志·古迹志》)
7.徐公祠。在新化司(今属锦屏县),宋辰州太守,轶其名,奉命至小里,为贼所害,投尸于江,数日溯流而浮,里人异之葬于江干,建祠以祀。(乾隆《贵州通志》卷10)
8.文昌祠。在兴隆卫学西,明弘治三年(1490)建。(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13)
9.文昌祠。在镇远府旧儒学内,明正统十年(1445)训导王哲建。
10.汉寿亭侯祠。在镇远卫治东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知府程煽建。
(以上3条引自嘉靖《贵州通志》卷7)
11.武侯祠。在镇远府城内,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建,明末毁,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建。
12.东山祠。在镇远府城东门外,祀明知府颜泽、刘善、周瑛、刘武臣、程烯,同知何宣、通判杨追、清浪参将彭伦。
13.张公祠。在镇远府东山观迎仙桥左,祀明知府张守让。
14.忠果祠。在镇远府吉祥寺右,清总督甘文炮尽节于此,谥忠果,因以名祠,有记。
15.遗爱祠。在天柱县,明万历时建,祀地方之有功于民者渠阳储维,有碑,久废。
16.朱公祠。在天柱县,有四座,俱祀明知县朱梓,梓为设县初贤令。一在城东门内,一在城西门外3里钟鼓楼,一在宝带桥,一在社学桥。
(以上6条引自乾隆《贵州通志》卷10)
(五)庵
1.南泉庵。在黎平府治东南。
(引自嘉靖《贵州通志》卷8)
2.大兴庵。在黎平府玉皇阁右,明正德五年(1510)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光绪《黎平府志》卷2)
3.平宁庵。旧在镇远府治西60里,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建,景泰四年(1453)迁建于镇远卫城南。(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5)
(六)堂
1.忠敬堂。在黎平府治内,明嘉靖四年(1525)知府祝寿建。
2.抚绥堂。在黎平府治内,明嘉靖十六年(1537)林益建。
3.玄真堂。在黎平府治东。
(以上3条引自嘉靖《贵州通志》卷8)
4.观音堂。在黎平府城西参将署右,明洪武十八年(1385)创建,崇祯十七年(1644)重修,有碑。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重修。
5.元真堂。在黎平府城东后街,明万历末年建,清嘉庆年重修。
6.观音堂。在朗洞北街城隍庙右,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建,道光年间重修。
(以上3条引自光绪《黎平府志》卷2)
7.同心堂。在镇远府治内。镇远府治,旧在镇阳江南,明宣德元年(1426),知府颜泽迁今址。
8.六梧堂。在镇远府治内,知府程炳建。
9.德礼堂。在镇远府同心堂后。
10.竹柏双贞堂。在镇远府玄妙观内,知府程炳改建。
11.筹边堂。在镇远卫都察院行台内,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建。
12.显允堂。在镇远卫都察院行台内,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建。
(以上6条引自嘉靖《贵州通志》卷8)
13.怀周堂。在镇远府署内,明正德中建。(民国《贵州通志·古迹志》)
二、楼、阁、亭、台、故居
(一)楼
1.东鼓楼。在开泰县大街中,又名中鼓楼,屡毁屡建,清光绪六年(1880)复毁,十二年(1886)重修。
2.三牌街鼓楼。在开泰县,明末何腾蛟建,清同治五年(1866)毁于火,清光绪四年(1878)郡人捐资重建。
3.四牌街鼓楼。在开泰县,明万历年建,清道光十七年(1837)毁于火,十八年(1838)重修,光绪十二年(1886)复毁,未建。
4.梅家鼓楼。在开泰县城西,明梅友月建,故名。
5.长街鼓楼。在开泰县城东门外,即明设黄团驿。
6.中角楼。在开泰县城南隅,年久颓毁,清光绪六年(1880)补修。
7.星拱楼。在黎平府参将署左,清道光十七年(1837)火毁。
8.中鼓楼。在锦屏乡(今锦屏县)城内十字街,清咸丰六年(1856)毁,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
(以上8条引自光绪《黎平府志》卷2)
9.鼓角楼。在镇远府治前,明成化十七年(1481)知府徐虔建。
10.石崖书屋。在镇远府治后圃,明成化二十年(1484)知府周瑛建并记。
(以上2条引自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5)
11.得晖楼。在镇远府治西,今废。
12.永固通津楼。在镇远府沙湾,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建。
13.拱辰楼。在镇远卫治都察院行台内,嘉靖二十八年(1549)建。
14.永安楼。在镇远府永安桥,嘉靖三十一年(1552)程炳建。
15.定西楼。在镇远府西门,嘉靖三十一年(1552)建。
16.云贵前门楼。在镇远府东关,嘉靖三十一年(1552)建。
17.大和楼。在镇远府北极宫内,嘉靖三十一年(1552)建。
18.君子居。在镇远府治,罗凤建,今废。
19.卧羲轩。在镇远府治内,今废。
(以上9条引自嘉靖《贵州通志》卷8)
20.状元楼。在镇远府城东镇阳江上,有桥,曰“祝圣桥”,为楚黔滇孔道,桥上有状元楼,光绪初,知府汪炳璈建。
21.天柱串楼。明宣德二年(1427)修建,天柱城墉上覆串楼一百八十三间,以立藩翰固封守。(以上2条引自民国《贵州通志·古迹志》)
(二)阁
1.思政阁。在黎平府治内,嘉靖年间,知府祝寿建,林益改名“后乐”。(嘉靖《贵州通志》卷8)
2.毗卢阁。在黎平府城南,明万历年间建。
3.玉皇阁。在黎平府城西,明正德年间建,清嘉庆年间重修。
(以上2条引自乾隆《贵州通志》卷10)
4.夕佳阁。在黎平府城南泉山,黄甲英撰碑记。(民国《贵州通志·古迹志》)
5.古欢阁。在古州厅五榕山,清光绪三年(1877)巡道易佩绅建。(光绪《黎平府志》卷2)
6.玉皇阁。在锦屏乡城西,明永乐六年(1408)建,清康熙十四年(1675)毁,十八年(1679)重修,咸丰六年(1856)毁,同治三年(1864)重修。(光绪《黎平府志》卷2)
7.朝元阁。在镇远府城内,明万历年间巡抚毕三才建。(康熙《贵州通志》卷28)
8.紫皇阁。在镇远府西北,石径盘旋,藤萝掩映,瀑布如练,上有小桥,登阁而望,西南诸山宛如图画。(乾隆《贵州通志》卷10)
9.玉皇阁。在天柱县治东门外,明初建。
10.文昌阁。一在天柱县玉皇阁之前,清康熙五年(1666)知县黄开运建;一在县西50里皮厦寨,乾隆五十三年(1788)土人龙姓建。
(以上2条引自乾隆《镇远府志》卷19)
(三)亭
1.积放亭。在黎平府治内,嘉靖二十四年(1545)王璧建。(嘉靖《贵州通志》卷8)
2.观亭。在黎平府洪州司东,士人为宋代名贤程子山建。(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7)
3.南泉亭。在黎平府城南泉山下,清光绪三年(1877)知府袁开第建,十七年(1891)重修。(民国《贵州通志·古迹志》)
4.守望亭。在镇远府西城上,明嘉靖三十年(1551)建。
5.岁寒亭。在镇远府玄妙观石崖下,嘉靖三十年(1551)程炳建。
6.有斐亭。在镇远府玄妙观竹园,嘉靖三十年(1551)程炳建。
7.济川亭。旧在镇远府沙湾渡口,今改建永固通津楼,旧亭移分司前。
8.茅亭。在镇远府忠武侯祠冈上,嘉靖三十一年(1552)建。
9.拙冥亭。在镇远府治后圃,知府周瑛建。
10.碑亭。在镇远平宁寺。
11.君子亭。在镇远府治,通判杨薰建。
12.演武亭。在镇远府演武场内。
13.天一亭。在镇远九曲冈上半山坳内,千户杨栋建。
(以上10条引自嘉靖《贵州通志》卷8)
14.独啸亭。在镇远府城北石屏山上。(《大清一统志》卷395)
15.稻香亭。在天柱县南,明知县朱梓建,有记。
16.环翠亭。在天柱县西千佛钟鼓洞前,明知县朱梓建。
(以上2条引自乾隆《镇远府志》卷19)
(四)台
1.读骚台。在镇远府石崖书室前,今废。(嘉靖《贵州通志》卷8)
(五)故居
1.何忠诚公故宅。在黎平府城南,后改为祠。
2.礅石山房。在天柱洛寨礅石溪上,为天柱进士杨昌江故宅。昌江官直隶、湖南知县,均有政声,著有《礅石山房集》。(民国《贵州通志·古迹志》)
三、衙署、学校
(一)衙署
1.黎平府署。在黎平府城内黄龙山,一名腾蛟山。明永乐十一年(1413),建府治于五开城南20里黎平寨之官团,宣德十年(1435)迁入卫城,建署于城西,弘治八年(1495)知府张纲改建于今地。清光绪十一年(1885),知府郭怀礼摊廉重修,未完。十六年(1890),知府俞渭捐廉重修。
2.永从县署。在城西门内后街,明正统七年(1442)建,清康熙三十年(1691),雍正七年(1729)两次重修,乾隆八年(1743)毁,知县杨名案重修。咸丰五年(1855)毁,光绪二年(1876)重修,光绪三年(1877),知县孙鼐珍请改建衙署于乐乡,领款兴修,今知县仍住永从,十六年(1890),知县黄大仟添修。
3.丙妹县丞署。在城东门内,属永从县,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建,咸丰五年(1855)毁,光绪十一年(1885)县丞唐芳藻捐修,十六年(1890)县丞周立言添修。
4.镇远府都察院行署。在镇远卫城内,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都御史李义壮建。
5.镇远府察院行署。在府东,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建,二十五年(1546)、二十六年(1547)相继重修。
6.镇远府布政分司署。在府东,明正统六年(1441)建,嘉靖三十一年(1552)重修。
7.镇远府按察分司署。在府东,明嘉靖元年(1522)兵备刘瓒、知府罗凤建,嘉靖二十九年(1550)知府程炳重修。
8.镇远府署。在沿江大街,明宣德元年(1426)知府颜泽建,久圮。清康熙三年(1664)知县张维坚增修,二十七年(1688)江溢漂圮,二十九年(1690)重修。
9.镇远县署。在沿江大街,旧在江之南,明弘治十一年(1498)建,久圮。清朝康熙年间知县洪恩、张瑚相继增修,二十八年(1689)知县朱三才改建于江北思石道署旧址。
10.天柱县署。在县城中,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建。
(二)学校
1.黎平府学。在府治东毓贤街,明永乐十一年(1413)建,久圮。天顺七年(1463)重建,明季毁于兵,清顺治十八年(1661)重修。
2.文星义学。在黎平府泮池左文星楼下,清乾隆十二年(1747)设。
3.天香书院。即黎平南泉山天香阁,明正嘉年间郡人何志清等建。
4.黎阳书院。在黎平府城南门内,清知府吴光廷倡建,始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八月,四十年(1775)六月告成。
5.秦山书院。在黎平府秦溪,清乾隆三十年(1765)设,道光十二年(1832)重修,咸丰八年(1858)毁,同治七年(1868)重设。
6.双江书院。在黎平府潘老寨,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建。
7.西岩精舍。在黎平城西半里,郡人何东凤建。
8.太平书舍。在黎平太平山中,郡人胡一中等重建。
9.南屏大舍。在黎平府,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知府李大章建。
10.古州厅学。在古州厅城北门内尘头岭,清道光十三年(1833)建,同治十年(1871)州民捐修,工未竟,光绪二年(1876),同知余泽春督修告成,七年(1881),巡抚岑毓英巡阅至此,以学宫规模狭隘,捐俸改建西冈。
11.东寨义学。在古州东寨,清雍正年间总督张广泗题请设。
12.朗山义学。在朗洞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设。
13.榕城书院。在古州城北门内道署南,道光十一年(1831)重修,乙卯(1855)乱,后毁。
14.龙冈书院。在古州厅城西门内卧龙冈上,清光绪三年(1877)建。
15.锦屏县学。在城东北,旧为铜鼓卫学,属湖广,清雍正五年(1727)改隶黔,遂为县学。乾隆三十年(1765)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改锦屏县学为锦屏乡学。
16.兴文书院。在锦屏乡城西门外,清嘉庆十四年(1809)建,日“培龙”,二十四年(1819)易今名。咸丰五年(1855)毁,光绪二十六年(1900)迁建于城东街。
17.龙标书院。在隆里所(今锦屏县隆里乡),清雍正三年(1725)里人张应诏捐资重建。
18.龙溪书院。在龙里司(今锦屏县龙里),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建。
19.清泉书院。在湖耳司(今锦屏县境),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建。
20.双樟书院。在亮司(今锦屏县敦寨乡亮司),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建。
21.上林书院。在中林司(今锦屏钟灵乡),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建,里人杨绍泗有碑记。
22.养正书院。在中林司,司人吴师贤建。
23.兴文义学。在锦屏乡,道光年间,就兴文书院左厅闲屋一间设,咸丰五年(1855)毁。
24.永从县学。在城内北隅,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建在县署左,五十七年(1718)改建今地,雍正七年(1729)毁,重建,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咸丰五年(1855)毁,光绪十六年(1890)重修如制。
25.福江书院。在永从县守备署前,旧名格州书院,清嘉庆年间建,咸丰五年(1855)毁,光绪十年(1884)重建。
26.顿硐义学。在永从县,清同治元年(1862)设,光绪十六年(1890)修。
27.丙山义学。在丙妹(今从江县),清道光二年(1822)设。
28.镇远府学。在府治东,明永乐元年(1403)建,成化十年(1474)迁于治西,嘉靖二十三年(1544)仍徙故址,明季毁。清顺治十六年(1659)、康熙三年(1664)均重建,二十七年(1688)水灾漂没,三十一年(1692)重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修。
29.文明书院。在镇远城东东山麓,清光绪五年(1879)李春元等倡捐创修。
(以上6条摘自民国《贵州通志·学校志》)
30.阳书院。在镇远府城内,清乾隆六年(1741)建。(《大清一统志》卷395)
31.瑞云书院。在青溪县(今属镇远县)瑞云山麓,自改设县治时建,清末改为学堂。(民国《贵州通志·学校志》)
32.天柱县学。在县城北,原属湖广靖州,明万历年间建于城东,后移城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知县王复宗捐资改建于今地。雍正五年(1727),割县归黔,初隶黎平府,十二年(1734)改隶镇远府,学仍其旧。(乾隆《贵州通志》卷9)
33.开化书院。在天柱县东,明万历中建。
34.凤城书院。在天柱县,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建。
(以上2条引自《大清一统志》卷395)
四、城池、桥、塔、牌坊
(一)城池
1.黎平府城。初为湖广五开卫城,明宣德十年(1435),黎平府由官团寨迁治于此,因与卫同城。洪武十九年(1386)创建土城,二十三年(1390)瓮以石,永乐十二年(1414)知府司祥增修,正德间知府祝寿、嘉靖间知府孙继鲁、万历十九年(1591)知府袁表、崇祯间知府熊廷相、于元叶先后重修。清乾隆十年(1745)知府徐立御增修,光绪七年(1881)知府邓在镛、知县钟昌杰修葺。
2.古州厅城。相传蜀汉诸葛亮南征建营于此,旧名诸葛营,清雍正七年(1729)建土城,乾隆十年(1745)改石城,同治十一年(1872)修葺。
3.锦屏县城。原为铜鼓卫城,隶湖广,明洪武间筑,后圮,永乐元年(1403)修,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修,雍正五年(1727)改卫为县,隶黎平,道光十二年(1832)改县为乡,隶开泰。
4.永从县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知县包善始筑土城,知县李宗周重修,明末圮。清康熙初年,知县严一诏、王克昌、王宁长相继修葺,乾隆六年(1741)毁,八年(1743)知县杨名案详总督张广泗题建石城,咸丰六年(1856)毁。
5.天柱县城。原为天柱所城,隶湖广,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改县,知县朱梓增筑。崇祯六年(1633)迁于县东5里之龙塘,后以“苗乱”复还旧制。清雍正五年(1727)改隶黔,属黎平府,十二年(1734)改属镇远府。道光二十六年(1846)易土为石。
(二)桥
1.成德桥。在黎平府城西门外百余步,石井山诸水经焉,即福禄江也。明万历间郡人梅友月建桥,以成父德,故名。砌石为桥,为拱者三,上建成德亭九间,以憩游人,又名福禄江亭。清乾隆十三年(1748)知府徐立御重修,咸丰五年(1855)毁,同治五年(1866)重建。
2.玉带桥。即北塔桥,在黎平府城北门外里许,为福禄江下流之水所经。明崇祯年间,参将刘承允倡捐建石(桥),与北塔相连,以锁府城水口,有郡人何腾蛟碑记,字迹残毁,不可识。上有玉带亭,清光绪年建。
3.广泗桥。在黎平府城南3里许,清总督张广泗驻兵于此,因此得名。
4.天官桥。在开泰县城西南5里,石井山诸水经焉,明万历间郡人梅友月建石(桥),清道光二年(1822)重修。
5.长安桥。在开泰县城东5里,山脚屯之水经焉,明成化年间,都指挥庄荣建,俗名五里桥。
6.青云桥。在开泰县城东20里,明崇祯时建,罗团溪水经焉,郡城诸水汇其下为双江口。清光绪七年(1881),郡人朱占元、谢恩、黄祖礼捐资重建。十七年(1891),恩子文模添建继志亭于上。
7.潮门桥。在黎平寨,距城20里,其水发源新峒,由滴峒绕黎平所至此。明建府治于官团,明永乐十一年(1413)即建桥,以通往来,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重修,光绪十一年(1885)水泛冲塌。
8.中潮桥。在开泰县城东石三巩,上有亭,潘老江之水经焉,通洪州道,清乾隆年建,光绪十一年(1885)水泛冲塌丈余,是年,里人募资补修。
9.乐城桥。在开泰县中潮所,清乾隆辛卯(1771)创建,上有八角亭,亦当洪州所孔道。
(以上9条摘自光绪《黎平府志》卷2)
10.中林桥。在中林司(今锦屏县钟灵乡)东北,距城80里,桥上有亭三十余间,龙溪之水经焉,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知府杨焯重修。(光绪《黎平府志》卷2)
11.福禄桥。在永从县城南门外,福禄江之水流其下,清乾隆乙酉年(1765)建。
12.朝阳桥。在永从县东关外,清乾隆乙酉年(1765)建。
(以上2条引自光绪《黎平府志》卷2)
13.高桥。在镇远府城东15里宛溪上,亦称宛溪桥。旧有桥名日“高桥”,因水势汹涌流急易圮,清康熙己酉年(1669)重修,约十数年复圮,道光二年(1822)郡守淮南凌泰交倡捐复建。(民国《贵州通志·建置志》)
14.圣宫桥。在镇远府,原以木架桥,清初,知县王宁长捐修,易以石,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溪水泛溢冲圮,五十四年(1789)知县胡其章捐俸重修。
15.宝带桥。在天柱县东5里,明万历乙巳年(1605)之秋,朱公鼓舞民苗共立之,解银带以镇桥,遂名。后韩君、闫君、黄君续修之,更名保泰桥。
(以上2条引自乾隆《镇远府志》卷3)
(三)塔
1.西门坡文笔塔。在开泰县,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建,后因方位不利,废。
2.马鬃岭文笔塔。在开泰县北门外,清道光元年(1821)建。
3.北斗坡文笔塔。在开泰县城北3里许,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建。
4.升平堡文笔塔。在古州厅城东北。
5.青龙塔。在锦屏乡,距城5里,道光二十九年(1849)建。
(以上5条引自光绪《黎平府志》卷2)
6.北塔。在永从县花桥迤北。
7.文光塔。在永从县北关外,清咸丰五年(1855)毁,未重建。
8.培文塔。在永从县北关外,咸丰五年(1855)毁,光绪五年(1879)重建。
(以上3条引自光绪《黎平府志》卷2)
(四)牌坊
1.一代伟人坊。在黎平府城内三牌街,清嘉庆十八年(1813),知府沈乐善为明何腾蛟建。
2.司徒大夫坊。在黎平府,明户部郎中周大谟建。
3.旬宣楚省坊。在黎平府城,明布政司左参政赵邦琦建。
4.忠靖坊。在隆里所,明为郡人董三谟建,获赐“节烈可风”额。
5.文明坊。在锦屏乡城北街,书“北望葵倾”四字。
6.雄镇坊。在锦屏乡署前,书“楚西雄镇”四字。
(以上6条引自光绪《黎平府志》卷2)
7.世科坊。在镇远府永安桥,为举人何天衢、何硒、何驯、何砸等建立。
8.鲲鹏继化坊。在镇远府治,为举人时顺等建。
9.世牧坊。在镇远府儒学东,为通判杨薰立。
10.登云荣遇坊。在镇远府儒学西,为推官杨再春建。
11.梓腾芳坊。在镇远府永安桥对河,为举人熊祥、熊宗吕父子建。
12.天下第一流芳坊。在镇远忠武侯祠,程炳建。
13.卧龙冈坊。在镇远忠武侯祠,程炳建。
14.拨秀坊。在镇远府吉祥寺西,为举人李懋建。
(以上8条引自嘉靖《贵州通志》卷8)
五、历史人物古墓
(一)古墓
1.唐王昌龄墓。在开泰县龙标山。王昌龄,被谪龙标尉。
(引自乾隆《贵州通志》卷7)
2.明浙江杭州府教授顾亮墓。在黎平府来威屯顾家脑。
3.明工部侍郎谪五开卫黄团驿陆洙墓。在黎平府北郭外里许,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府经历盛熔建华表旌之。
4.明云南布政司左参议周大谟墓。在黎平府东关外里许。
5.明大理寺评事晋少卿龙起雷墓。在黎平府城东凤形山麓。
6.明通政使司副使梅友月墓。在黎平府西门坡梅家脑。
7.明福建都司转盐运使司周九龄墓。在黎平府东关外万福山塘之南。
8.明广东高州府知府梁文炳墓。在黎平府城东五里桥。
9.明广东高州府知府黄朝英墓。在黎平府城南15里包仰高乐冲。
10.明光禄寺丞董三谟墓。在隆里所莲花山。
11.明赠太常寺卿朱万年墓。在黎平府城北郭外文笔山北。
12.明赠中湘王何腾蛟墓。清康熙十五年(1676),由湖南湘潭归葬黎平府城西西佛崖。
13.明袭定兴侯佥都御史何文瑞墓。清康熙十五年(1676),由广西南宁觅遗骸归葬城南枧冲瓠芦形。
14.明湖广布政司左参政赵邦琦墓。在黎平府城西。
15.明云南曲靖府知府王惠卿墓。在黎平府城南。
16.明湖广按察司兼巡察御史胡天玉墓。在黎平府城东5里桥。
17.明湖广武冈镇总兵黄飞鸾墓。在黎平府城南30里石井山,有碑。
18.明都指挥戚安墓。在黎平府城北戚家老园。
19.明指挥佥事刘继光墓。在黎平府城北掌形。
20.明河南道御史云南布政司参议高继元墓。在黎平府平茶所。
21.明礼部仪制司郎中倪秉元墓。在黎平府平茶所。
22.明户部浙江清吏司郎中江国选墓。在黎平府平茶所。
23.明工部左侍郎高光映墓。在黎平府平茶所。
24.明太仆寺少卿江见龙墓。在黎平府平茶所。
25.明湖南按察司副使倪知化墓。在黎平府平茶所。
26.明直隶涿州知州袁世琦墓。在黎平府平茶所。
27.明户部云南司郎中胡学戴墓。在黎平府平茶所。
28.清广东南韶道孙开甲墓。在黎平府城南升官坪。
29.清翰林院检讨王运元墓。在黎平府城东将台山。
30.清赠奉直大夫王家齐墓。在黎平府城东10里铺道旁,有神道碑记。
31.清顺天府治中赵世模墓。在黎平府10里铺老庄。
32.清奉天府治中刘廷让墓。在黎平府平茶所。
(以上31条引自光绪《黎平府志》卷2)
33.宋徐知府墓。在新化司(今锦屏新化乡新化司)东南。(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7)
34.明四川川东道按察司副使陈养素墓。在隆里所。(今锦屏隆里)
35.明赠指挥吴得墓。在隆里所。
36.明赠千户井孚墓。在隆里所。
37.清鸿胪寺卿张应诏墓。在隆里所飞凤坡。
(以上4条引自光绪《黎平府志》卷2)
六、摩崖、碑刻
(一)摩崖
1.石门石刻。在黎平府城东门外8里花坡,石峡如门,刻“石门”二大字,明参将邓子龙书。(光绪《黎平府志》卷8)
2.太湖石刻。在黎平城东门外5里桥岩间,镌明参将邓子龙书“太湖”二字。
3.白岩塘诗刻(明永乐)。《黎平府志》:明白崖塘诗刻在黎平北清水江白崖塘上,土名鸡公关。嘉靖十五年(1536),都司梁福破五溪蛮,作诗刻石记事,诗曰:“万丈深潭挂碧崖,此关高踞实难开;辰蛮不识将军计,疑是神兵天上来。”按:梁福于永乐中将兵平苗,白崖塘诗若果粱福所题,则当在永乐时,黎平志谓在嘉靖十五年,相隔太远,恐误。
4.飞山诗刻。在黎平飞山庙,有明万历十年(1582)参将邓子龙“登飞山”诗石刻,行书。
(以上3条引自民国《贵州通志·金石志》)
5.祠山宫诗刻。在黎平府东中潮所祠山宫后岩壁,镌万历年间五开卫陈天策游祠山宫诗,并里人孟道善和诗。
6.“烟霞洞天”石刻。在潭溪(属黎平县)南3里石壁,明人书。
(以上2条引自光绪《黎平府志》卷8)
7.铁溪石壁题字。在镇远城东铁溪隔岸石壁,万历中,郭青螺粉书“濯缨”二大字于石壁。
8.沅埕塘石刻。晏斯盛《黔中水道考》:天柱沅埕塘绝壁有字,摩挲可视明永乐十二年总兵梁福等进讨诸苗还所记也。
(二)碑刻
1.成德桥碑。在黎平府成德桥上,万历年间贵州巡抚王三善撰书。
2.玉带桥碑记。玉带桥即北塔桥,在黎平府城北门外里许,有郡人何腾蛟碑记。
3.颂德碑。在黎平府城内中街刘公祠,祠内有郡人何腾蛟、赵邦琦颂德碑。
4.黎平府学碑记。在黎平府学宫内,万历十八年(1590)贵州布政使司参议史旌善撰书。
5.夕佳阁碑。在黎平府城南泉山夕佳阁,万历丙午年(1606)郡人黄甲英撰书。
6.观音堂碑。在黎平府城内观音堂,崇祯十七年刻石。
7.三哨禁革常规碑。在黎平府城,崇祯间郡人何腾蛟撰书。
(以上7条引自光绪《黎平府志》卷8)
8.北塔碑记。在黎平府城北,碑有二,一北塔寺记,赵邦琦撰;一北塔桥记,何腾蛟撰。均崇祯间撰。(民国《贵州通志·金石志》)
9.清德碑。在古州妹寨北拢带坡南,相传洪武初楚王“征蛮”至此,刻石以纪事。
(以上2条引自光绪《黎平府志》卷8)
10.平播纪事诗碑。在镇远府城东凌元洞,万历三十年(1602),镌副使路云龙所撰大将军陈龙崖平播道经镇远纪事诗并序,碑尚存,惟字已多漫灭。
11.钟鼓洞题字。在天柱县西2里千佛钟鼓洞石壁,万历中,邑令朱梓题“天下第一奇洞”6大字。
12.天柱县初建县学碑记。在天柱县城内,万历二十七年(1599)黎靖湖广按察司副使徐榜撰,典史周嗣元立石。
(以上3条引自民国《贵州通志·金石志》)
13.天柱县秩官题名碑记。在天柱县,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朱梓撰。(民国《贵州通志·建置志》)
14.建铜鼓卫学碑记。在黎平府锦屏乡学宫,明洪武三十(1397),卫人陈敬宗撰书。
15.“银子湾”石刻。在锦屏乡城东四湾石壁,明人书。
(以上3条引自光绪《黎平府志》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