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侗族地区人文生态博物馆
一、侗族生态博物馆——堂安侗寨
堂安侗寨距全国知名景点肇兴侗寨6公里,位于弄报山(Jenc Longl Baol)半山腰上,海拔935米,是中国与挪威两国政府共同创建的“侗族生态博物馆”。堂安侗寨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由一条公路分隔为上寨和下寨,是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黔东南侗族村寨》18个重点村寨之一。全村共有居民170多户,800多人,以嬴、陆两姓为主,散居于抱博、几定两岭之间。村寨依山就势,建筑沿山体等高线布置,并以鼓楼、戏楼为中心。整个寨子依山而建,傍泉而居,梯田错落。这里保留着传统的侗族民俗和生活习俗,居民的生活节奏缓慢而悠闲。
1995年,挪威生态博物馆专家约翰·杰斯特龙先生考察堂安后,感叹地说:“堂安侗寨是人类返璞归真的范例。”侗寨优美的环境、丰富多彩的侗族文化、热情好客的民风,都让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兴奋不已。2005年6月6日,中国和挪威合作,在这里建立了世界上首座侗族生态博物馆。
堂安生态博物馆没有固定的馆舍,涵盖了堂安及其周边侗族社区居民生活、生产及其环境。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了侗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鼓楼、梯田、寨门、民居、戏台、花桥、古墓群、萨坛、古瓢井,以及风俗习惯、民间艺术以及侗家人的生产生活等内容。位于村寨上端的“资料信息中心”,浓缩了整个社区的诸多文化信息。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致力于收集、整理和研究侗族的生态和历史文化,通过实物陈列、形象表演及音像储存展现侗族文化的发展过程。
堂安侗寨自然景物和古朴的建筑与民风,是生态博物馆的一部分,任何实物都可能成为该社区、人民过去的历史记录。寨子中间山坡上有10余座墓地,多为清代所建,雕龙刻凤,卷草花纹等工艺精美,是堂安侗文化遗产的另一种体现。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运转过程,是侗族文化的一个缩影,有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人类生态保护价值。这座活生生的生态博物馆的保护与建设以及整个社区的遗产保护,将给当地旅游业带来广阔的前景。
二、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地扪
地扪侗寨位于黎平县茅贡乡境内,全村有5个自然寨,500余户,2300多人。地扪,是根据侗语音译的地名,侗语的意思,“地扪”直译为泉水不断涌出的地方,象征村寨吉祥、人丁兴旺。根据地扪侗族古歌传唱的内容,唐朝时期就有侗族人居住在这里,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
地扪侗寨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和农耕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沿袭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和谐共生的社会风尚,保留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民族秉性。传统的种养业是生存的主要依靠,近年来劳务输出(外出打工)成为当地居民重要的收入来源,并可能影响其文化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以地扪侗寨为中心的侗族文化社区,保存着完好的侗族原生态文化,物质类文化资源包括寨门、民居、鼓楼、花桥、戏台以及传统街区、村寨聚落、禾仓群、古井、古道、凉亭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包括侗歌、侗戏、原始造纸技术、传统纺织印染技术、刺绣技术、传统饮食习惯和制作技艺,以及民族节日、地方风俗、道德风尚等。
2005年,由香港非政府机构——中国西部文化生态工作室资助,在这里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办生态博物馆,帮助当地社区村民传承民族文化、发展地方经济,并为关注和有志于研究侗族文化的人士提供支持和帮助。博物馆由文化社区、社区文化中心和社区文化研究中心三部分组成。社区文化中心和社区文化研究中心建设在地扪村,博物馆的文化社区包括地扪、腊洞、登岑、罗大、樟洞、蚕洞、己炭、中闪、额洞、茅贡、高近、流芳、寨南、寨母、寨头15个村、46个自然寨,覆盖面积达172平方公里、覆盖人口15000余人。
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是由黎平县政府批准建立的一个公益型、非牟利性质的民间文化管理和研究机构,它是促进社区文化保育、传承和发展,推动社区居民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的重要载体。博物馆由民间机构协助村民共同创建,属于社区居民共同拥有。在博物馆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的重要原则是:强调社区居民是文化的主人,尊重社区居民的传统风俗习惯,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投入,保障社区居民优先发展的权利。
三、侗乡汉族生态博物馆——隆里古镇
隆里古镇,位于贵州锦屏县西南。距县城45公里,距黎平机场21公里,省道公路穿境而过,是锦屏县通往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主要通道。原称龙里,清代名为隆里,谓“隆盛之理所”。隆里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是明代盛行的军事制度——卫所制的屯堡遗存,是明代以来中央政权强化对边远地区统治和中原文化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渗透的产物,为明代重要军事城堡。隆里为一片开阔的山间盆地,良田千亩,阡陌纵横,四周群山环抱,景色优美,是“田园风光游”、“历史文化游”和“民族风情游”的理想目的地。1999年被贵州省政府确立为全省重点保护和发展的民族文化村镇,同年又被列为中国与挪威王国文化合作交流项目——贵州四个生态博物馆之一。2003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4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之一。
古镇有居民760户,3280人,他们多为明代屯军时来自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江西等九省籍汉族官兵的后裔。古城民居建造精良,街道布局巧妙,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和民居建筑群。古城文物古迹众多,如城墙、古建筑群、书院、寺庙、古井、大街、古桥、古墓、古碑等,其中以王昌龄龙标书院、状元桥、平水石桥、书坊桥最为著名。隆里以汉文化为主,特别以江南文化最为厚重,儒、佛、道家文化都根植于这块土地上,同时也融合了当地苗族和侗族的文化元素,形成有别于中原文化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亚文化群体,即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文化社区。
隆里城设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东门叫清阳门,上建雄伟的三层戍楼。东门是官员、军队进城之门,取“紫气东来”的祥兆。南门为正阳门,西门称迎恩门,除了上建两层的戍楼外,还设置了内外两道城门,即在门洞前筑有一堵围墙,出门洞后,需转90°弯,再出一道门,才能到达城外。这种形似“瓮城”的结构,明阻暗通,虚虚实实,使那些不明底细的骑马将士,误以为门洞堵塞而勒转马头,故称“勒马回头”。北门常年闭而不开,这大概因为“败北”一词,失败后从北门逃遁为兵家大忌,被视为不吉之门。同时,龙溪河自南向北流去,按照传统风水观念,水为财之兆,隆里人不愿财水向北流去。于是,不但紧闭北门,还在城楼上建庙,供奉菩萨,以祈安宁、幸福。不过,北门却是危急时刻的撤离之门。北大街有意不与古城的东西干道相通,而从一条名叫安定街的曲折隐蔽小巷,通往北门。倘有战事,先将随军家属和老弱病残,疏散到外人不易找到的安定街。万一战事失利,便通过北门下面的一条秘密地道,把老弱妇孺转移到城外去。
隆里城街道布局严谨奇特,以明代千户所衙门旧址为中心,往东、西、南开三条街。这三条大街又分出六条巷道,这些巷道将隆里分成相对独立的九个居住区域,俗称“三街六巷九院子”。古人的风水观念与军事防御相结合,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奇异布局。例如一般街道相交,多为十字街,既交通方便,又显得整齐。然而,这里多为丁字街,说是十与失同音,别犯兵家失败的大忌;而丁字寄寓着人丁兴旺。此外,丁字路的布局让街巷错综复杂,格外利于御敌巷战。全城20多条大街小巷,全用鹅卵石铺就路面,花街还用白石嵌出的各种图案。南大街是一条蜈蚣形:传说因清初吴三桂入贵州,不但派员撤掉这里的守御千户所,还将“军户”改为“民户”,那些失去享受世袭俸禄的隆里人,对他恨之入骨,借蜈、吴谐音,把街面砌成蜈蚣形,让大伙天天脚踩吴三桂。在疏散老弱妇孺的安定街上,路面砌了不少古钱币图案,寓意“路路见钱”。而正对一户院门的古钱图案,则是“出门见财”。隆里还有一条沿着城墙根的内环城路。为方便官员及其眷属驾车出城,环城路路面还用无数细石条,砌出两道V字形的车辙,这既减少了车轮的阻力,也减轻了车子的颠簸,让人们坐车更加舒适。
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的军士,还给隆里民居带来了江南特色的建筑。那些临街排列的宅院,白墙、青瓦、兽脊,特别是俗称封火墙的两侧山墙,翘角凌空,使人宛若置身江南古镇。南大街的“武举第”,是清代武举人陈敏所建。院内虽也画栋雕窗,然而从防火缸雕刻的古代兵器方天戟,大门两侧放置的一对大石锁,以及大门后的地面上设置的顶门石槽、顶门杠,无不显示隆里军屯人家的尚武传统。这里的后院也开一门洞,与邻家相通,万一有匪盗攻袭,便于联络与撤离。
隆里鼎盛时期,曾有“城内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之说。那时,大街、小巷、衙门、宅院都有井。古井有圆有方,用青石板砌井阶井栏,用鹅卵石砌井壁。在现存的十多眼水井中,西大街的董氏水井,井栏高约一米,至今井泉汩汩,清冽甘美。每姓都有自己的井,各用各的,且近在咫尺,取用方便。万一失火,也有消防之水。倘若发生战事,敌军围城,截断水源,靠着这些水井,城内军民可照常生活。隆里的城里城外,还有不少古书院、古祠堂、古庙古桥、古碑、古墓。
隆里是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贬谪的地方,有许多与王昌龄有关的著名的景点景观,有“龙标书院”、“王昌龄祠”、“状元桥”、“状元墓”等,最著名的当属“龙标书院”和“状元桥”。王昌龄因一首《梨花赋》而遭人中伤,被朝廷贬谪龙标尉,故又称为王龙标。诗仙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著名诗句写的就是这件事。古镇内还有张应昭墓、土司墓、龙里花桥、碑刻龙溪、真武山等景点。
隆里的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其中民间花脸龙尤具特色。花脸龙自北宋以来,已有1000余年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传承至今。“花脸龙”,顾名思义,即在舞龙人的脸上,用颜色画上五彩脸谱,生、旦、净、末、丑都有,舞龙游街时兴腻粑粑,故又称“腻粑龙”。贵州省文化厅命名隆里为“舞龙艺术之乡”。2007年,隆里古镇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