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节令节日
所属图书:《侗族文化大观》 出版日期:2016-06-01

第一节 节令节日

节令性节日是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节令节日在时间上比较固定,过去的节令节日大都按传统侗历推算,明清以来,由于在侗区推行汉族农历,名曰“奉正朔”。侗族的节令节日逐渐按汉族农历推算,随着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汉族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令节日也逐渐推行到侗族地区。侗族的节令节日具有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如在侗族地区流行的农谚“清明下早种,谷雨下迟秧”,把清明、谷雨这些节日节气用以指导农事生产安排,反映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界气候规律的掌握,并将其运用于农业生产的经验与智慧。

一、春节

侗族地区普遍都过农历春节,但是各地节日长短不一,在山区的一些侗寨春节只过正月初一至初三,而在一些坝区或侗汉杂居的地方,春节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各地春节的习俗大同小异,农历年底家家户户杀年猪、打糍粑、酿酒、开田捉鱼,除夕那天阖家团聚、供饭祭祖、燃放鞭炮、守岁迎新年。春节期间互相拜年,宴请亲友、吹芦笙、踩歌堂或耍龙灯,青年男女“行歌坐月”。一些地方村寨还举行“为也”等联谊活动,村寨之间还互邀歌班、戏班演出。北部方言区一些村寨,正月初一要到井边挑水、到山上拾柴,有挑“银水”、捡“财”进家的寓意。

二、二月二

很多侗族地方都兴二月二过“敬桥节”。在侗族人民心目中,桥是一种实体建造物,也是一种象征物,是积善的标志。相传从前有一对夫妇,久婚无子,心里很着急。一天,他们在溪边干活,看见有个白胡子白头发老者,一瘸一拐的走来,想要蹚水过溪去。正值春天涨水,老者过了三次都过不去,坐在溪边叹气。夫妇俩见了,就砍下三根长长的杉树架成桥,让老者过溪。老者从桥上走到了对岸,也不谢一声,转眼间便不见踪影。过了一年,这对夫妇生了一男孩,白白胖胖的,夫妇俩很高兴,就去溪边敬老者走过的桥,这天正好是二月初二。他们久婚无子、搭桥生子和敬桥感恩这件事很快传开了,人们效仿着在二月初二这天去架桥,有了孩子又选这一天去敬桥。世代相传,便成了风气,一直保持到如今。现在不同的是,有的并不架真正的挢,而是架象征性的桥。如请道士来选位置在平地上架,或干脆架在堂屋到里屋的门边。所用的材料则是三根削成长约一尺二寸四方形的小杉木,合排在一起,钉在地上或堂屋靠里屋的门边(人经常踩到)。架桥时,道士念念有词,代表主人祈祷保佑、实现所求的心愿,请鬼神恩赐。所用的礼品是肉块、米团、酒菜、香纸等。若以后生了孩子,去敬桥报恩时就不用请道士了。孩子长大成家后,就由孩子自己提供祭祀品,年年都在二月初二这一天去敬桥。

无需求子的人,也积极架桥敬桥。侗族人家相信架桥敬桥能修阴功、积阴德,消灾消难。所以,人们都乐意参与架挢、修桥、敬桥。不同的是,他们有的是架让人能行走的桥,有的架的是让人心灵相通的桥。比如在生活中,替人家互通信息、撮合生意,使两家都受益,是为人搭桥;当青年人的恋爱介绍人,也是一种架桥方式。

三、三月三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镇远、三穗、剑河三县交界处的侗族青年在报京隆重聚会,欢度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俗称“讨笆篓”、“讨葱节”,亦称“恋爱节”。初二这天,姑娘们腰系笆篓,下田捞鱼虾,送给情人作礼物。男青年接到这些礼物以后,便到山上烧火做菜,邀请姑娘共同进餐。然后,小伙子又把一些礼物装进笆篓里,并与姑娘约定送还的时间。初三这天,姑娘们穿上节日盛装,提着装有香葱的篮子,结伴来到金塘洞莫嘎树边的山坡上等候各自的情人。当男青年来到之后,姑娘便主动将葱篮赠给对方。男青年则将准备好的布料、针线等礼物放在篮内作为谢礼。中午,所有的外村客人都来到芦笙场,他们按照男内女外顺序围成多个圆圈,欢跳芦笙舞和踩鼓舞。初四举行歌会,报京寨四面山上,到处是男女青年对唱情歌。直到初五,男女青年才吹着芦笙,鸣放鞭炮欢送客人离去。

有关“三月三”侗族节日来历的传说很多。其一,农历三月将开始农时播种,为预祝播种顺利,秧苗易长,秋天丰收,村民们便举办农忙前的播种节,痛痛快快地玩几天。一旦过了“三月三”节,寨上将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他们不再吹芦笙,跳舞,走村串寨,一心一意地搞好农业生产。其二,三月春暖花开,是男女青年播种爱情的好时光,男女青年借此机会互相认识、了解、沟通感情。

“三月三”还是一个爱情悲剧的纪念日。相传很久以前,报京寨有一对青年男女相爱,男的叫桥生,女的叫良英。良英的父母嫌桥生家穷,不愿把良英嫁给桥生,硬把良英许配给一个富家子弟。良英极力反对这门亲事,背地里继续和桥生相会。三月初三这一天,良英到田里捞了鱼虾,到园里扯了葱蒜,约桥生到寨边金塘洞旁的莫嗄树下相会。两人脱下草鞋挂在树上,表白忠于爱情,并煮食了葱蒜鱼虾,发誓永不分离,后来两人却遭到寨头及族人的围追,双双跳崖殉情。后人为怀念桥生、良英反对封建包办婚姻,每年三月三,附近村寨的青年男女来到金塘洞边聚会,谈情说爱,瞻仰桥生、良英留在莫嗄树上的鞋印。相誓要像桥生、良英一样,永远相爱,至死不渝……

在黎平县、从江县与广西三江县富禄镇、林溪乡等黔、湘、桂接边地区,三月三是隆重的花炮节,是全寨人请客会友,广会亲朋,说爱谈情,经商贸易的综合性节日。

四、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日,是侗族地区的“牛王节”。“牛王节”亦称敬牛节,侗语称为“脱生尼”,意为“牛的生日”。在黎平、锦屏等地,侗族每年四月八都有过牛王节这一习俗。牛王节主要是为了纪念终身为人们付出辛勤劳动的耕牛,以及对耕牛表示谢意,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民间约定不准使唤牛干活,还要喂好、护理好牛。在节日这天,各地侗家用从山上采来的乌米饭叶子捣碎、泡水、沥渣,用沥渣过的水浸泡糯米8~10小时,然后把米沥干放到甄子里蒸熟,倒出拌上备好的熟猪油、食盐等,就成为喷香的乌米饭了。食用时再配上腌肉、腌鱼等食品,更让人垂涎。据传牛王节人们吃乌米饭,是为了表示对牛的谢意,因为乌米饭其颜色与牛粪接近,在这天吃乌米饭是为了让牛误认为人心甘情愿地吃牛粪,从而使牛能够继续为人们付出辛勤的劳动。久而久之产生了祭牛节吃乌饭的习俗。

锦屏九寨侗族过牛王节这天,不准放牛打架,更不准宰牛吃肉,也不准牛劳动。同时人们在这天还要观测天气,预测年成,如果当天是个太阳天,人们会认为这是牛王爷显灵,降给人间吉祥。

五、端午节

侗族地区有过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每年端午节各家大门口悬挂菖蒲、艾草,在门口或屋边洒雄黄酒,包粽子、杀鸡鸭等,已嫁的姑娘还要提粽子、米酒和猪肉回家看望父母。进餐时,要饮雄黄酒,认为这样可以驱病避邪。

镇远每年端午节还要举行寨龙舟活动,当地把端午赛龙舟活动称为龙舟节,镇远县龙舟节兴起于明代,繁盛于改革开放时期,现已成为黔东南地区最负盛名的民族节日之一。龙舟文化节活动内容形式多样,精彩纷呈,主要有传统祭龙、彩船水上游江、龙舟竞技、抢鸭子游戏、放河灯、民族风情文艺演出一条街等系列活动。

一些地区端午节有特殊的禁忌。在锦屏县九寨侗乡圭叶寨,人们包粽粑时要由家中一位年纪最大的妇女来包,粽粑包好后要首先拿来祭供蛇神和祖宗。剑河县化敖、小广等地侗家,虽然居住山区无江河赛龙船,但俗规古礼同样是为了纪念屈原,借屈原阴灵正气以驱邪气。泡米包粑之时,须禁忌说话与唱歌。用草索捆粽粑,不能直说包粽粑,却要说是打火把。需要红毛雄鸡和十二斤新鲜田鱼祭祀祖宗,要把鱼说成是水虫,不能直接说鱼。从包粽粑到祭祀祖先结束,才取消说话、唱歌的禁忌。如果违反这些禁忌,则意味对屈原的缅怀不诚心,将家门不幸,各类虫蛇、邪气进屋作祟。节日期间,除了杀鸡、鸭,捉鱼、称肉打酒隆重过节,还要走亲戚,家有娃娃上学的,要用竹篮装一刀肉、一串粽粑、一葫芦酒向先生拜节,表示对有学问的人的尊敬之情。除以上活动外,还要吹芦笙、斗牛、演戏。

六、六月六

六月初六日是黎平侗族节日之一,当地将六月六也称为“粽粑节”。在节日这天,每家每户都采摘艾叶和菖蒲挂于房门之外,用雄黄酒遍洒每个屋角。从山上摘来百草熬汤洗澡,并采摘野菜熬汤喝。在节日里还包粽子,杀鸡、宰鸭、捉鱼,宴请亲朋好友。六洞地区,在节日里还有演侗戏、唱大歌等活动,节日热闹非凡。

在榕江的车江,当地把六月六称为洗牛节。六月初六这天,人们为了感谢耕牛,各家各户牵牛下到河里洗澡,打扫牛圈,在牛圈门口四周插贴鸡鸭毛,给牛喂精饲料,祈祷平安。

七、七月半

侗族大部分地区都过七月半,尤其在北部方言地区更甚。各地过七月半时间不一,大部分时间集中于七月十三到七月十五。七月半的主要内容是祭祖,一些地方也将之称为“鬼节”,人们认为“阳人过节,阴人过月半”,去世的祖先在阴间七月半过节,世人为了表示对祖先的纪念和尊崇,在这天要对祖先进行祭拜和供奉,届时要烧香烧纸、敬酒供肉,一些地方还于晚上到河边和有水源的地方烧包,即将纸钱用纸封好,写上死者姓名,寄托思念之情。

八、中秋节

侗族过八月十五中秋节,除举家团圆吃月饼、赏月亮等与汉族相同外,还有一些特殊内容。北部侗乡有以青年男女社交为主的“八月十五哥送饼”的活动。这天早饭后,后生们背上月饼,到预先约定的地方与姑娘相会。见面后,按花园会友的传统程序坐定。后生取出月饼排成双数摆开,用歌声劝姑娘吃月饼,姑娘以歌答谢。双方一边吃月饼,一边用歌和白话互诉衷情,直到夕阳西下才告别。分手时,小伙将剩下的月饼包好送给姑娘。一些地方还有“八月十五偷月亮菜”的习俗,中秋之夜偷食别人家的瓜果蔬菜会带来健康、幸福,而这天被“偷”去瓜果蔬菜的人家,不但不生气,反而觉得是一件吉祥的事情。

九、重阳节

侗族各地在过节的内容和方式上有所不同。锦屏县九寨侗乡重阳节有吃新粑、庆丰收的节日习俗。家家户户将新收获的糯米浸泡、蒸熟,用粑槽打烂,然后捏成圆圆的太阳形状,以表示一年的耕作圆满结束,庆祝丰收。重阳节中,各寨还举行隆重的斗牛活动。在剑河县,重阳节还是男女青年交谊的节日,这天姑娘们身着节日盛装,手提装有糯米饭和酸鱼肉的竹篮,到约定山野与小伙子相会,按男女分坐两排对歌,一唱一和,嬉戏对话。午后时分,姑娘们各自从竹篮中取出食品,成双摆在前面,请大家进食。从头到尾互相推拉谦让不止,饭后又开始对歌、嬉戏,直到傍晚返回。吃剩的东西全由小伙子带回,分送给同伴们品尝。在天柱侗乡,重阳节也是纪念侗族英雄姜应芳起义的节日。清咸丰年间,姜应芳率领农民起义军赶走了贪官恶霸。侗族同胞曾于九月初九这天杀猪宰羊欢送义军,并打了许多糯米粑送给义军,后来为了纪念姜应芳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每年重阳节都要打糯米粑过节,并捏出3个特别大的糯米粑作祭祀供品。

十、十月十二

十月十二,也称鱼冻节、甲戌节或祖宗节。黎平县的鱼冻节,多在立秋后的第一甲戌日或农历的十月十二进行,黎平县内石姓、吴姓族人都过此节。相传,吴姓侗族祖先吴杜囊、吴杜长兄弟俩离家逃难到半路,因饥饿而在河里摸得一些鱼来煮吃,刚刚煮熟,追敌赶上来了,两人只好丢鱼不吃去迎战,等到打退追敌后,第二天回到原处,煮熟的鱼已结成冻块,由于腹饥,兄弟俩来不及加热就吃起来,感觉味道异常鲜美可口,从此往后就常煮鱼冷冻吃。因为这天正是立秋后的第一个甲戌日,因此鱼冻节也叫甲戌节,或祖宗节。水口、雷洞一带石姓十月十二过“鱼冻节”,则是纪念石姓祖先落户潭溪的日子。节日的主要菜肴是鱼冻。节日的前两天,家家户户开田捉鱼,人们用鱼篓装上田鱼,放在河边、溪里或泉水井边的清水中养上一天一夜,让鱼将肚内的泥污吐净之后,于十一的这天晚上取部分回家杀死取内脏洗后下锅煮酸汤鱼,放上一夜之后,由于气候已经渐冷了,第二天锅里的酸汤鱼成为色鲜味美的“鱼冻”,请亲朋好友来吃“鱼冻”,久而久之便成为特有的节日。当然鱼冻节不仅仅吃鱼冻,在十月十二这天,还把鱼加工成各种各样的节日鱼肴——煎炒鱼、烧鱼、清蒸清煮鱼、酸鱼、鱼生、腌鱼、干鱼、鱼肠鱼蛋稀饭、鱼酱等,真可谓是丰富的鱼宴。过节时,先把这些鱼肴端上神龛、桌案摆祭祀,烧香化纸敬供祖先,然后款待宾客。黎平县水口、雷洞一带石姓鱼冻节这天,整个社区的鱼田、鱼塘都不分你我,任随各村各寨的姑娘媳妇们三五成群地提着鱼捞、背着鱼篓下田捞鱼。捞鱼多少,不被责怪,不受干涉,只管背回自家去吃;而这一天,各村寨的青年男子们,往往到山上去与女青年们打泥巴仗。于是,这一天山上山下、寨里寨外的笑闹声不断,洋溢着浓浓的喜庆节日气氛。

十一、侗年

侗语称“年更”(nyinc gaeml)。各地侗族过侗年的时间先后不一,但多在农历十一月初一至初十日间举行,少数地区在农历十月间进行。

侗族人民认为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切农耕事务完毕的秋后,便是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于是,家家将房前屋后打扫干净,男女老少更换新装,人们宰猪杀牛,舂糯米耙,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塘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青年人则趁此佳期举办婚庆礼仪,宴请亲友,年复一年而沿袭成侗族的新年吉庆。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月底至十一月初举行欢度新年的庆祝活动,祭奠老人,缅怀祖宗。锦屏县的彦洞、瑶白、救民3寨也过侗年。时间先后及长短,各村寨、族姓之间各有不同。罗家过农历十月二十七,有三天活动;周、王姓过十一月初一或十二月初一过两天。年前,家家酿甜酒、打糍粑、杀猪、打扫房屋后卫生。届日下午办菜肴祭祖先,吃年饭。女婿则备丰盛礼物去给岳父母拜年。次日上午煮油茶、甜酒,亲友互相走访互贺,中午组织女孩踢毽子,接着是举行斗牛、斗鸟等活动。

侗族文化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