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文物藏品
所属图书:《侗族文化大观》 出版日期:2016-06-01

第五节 文物藏品

一、石镞

石镞,1件,新石器时代。砂质页岩,较软,青灰色,长5.6厘米,菱面宽处1.2厘米,重5克,有磨制加工痕迹。同时出土的石器还有石斧等,石镞是其中最完整的一件,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为研究都柳江流域的人类活动提供了实物依据。1985年8月在榕江县板寨砖瓦厂工地出土,藏于榕江县文物管理所。

二、石器(榕江)

石器(榕江),1组,新石器时代。大型石斧1件,梯形、圆顶、弧刃,灰绿色,砂质页岩,表层有剥落痕迹,长15厘米,刃宽8.4厘米,厚1.2厘米;小型石斧3件,梯形、圆顶、弧刃、砂质页岩,其中一件长7厘米,厚0.5厘米;梯形石斧1件,圆顶、斜刃、上部残断,灰绿色,砂质页岩,残长8厘米,宽6厘米,厚1.2厘米;圆叶石镞1件,灰绿色,砂质页岩,无铤,通长7厘米;尖叶石镞1件,青灰色,碎屑岩,下残断,残长8厘米;残品1件,长方形,通体磨光,有钻孔,器型不辨,泥质岩,宽3.3厘米,厚1.2厘米,残长8厘米;半成品1件,梯形,上下有打击痕迹。石器的特点是石质软,体形薄。1982年和1985年在榕江县城南1公里的板寨村长岭坡挖土时先后出土,分别藏于贵州省博物馆和榕江县文物管理所。

三、陶片

陶片,1件,新石器时代。泥质红陶,略呈弧瓦状,饰有细方格纹。长6.3厘米,宽2.4厘米,厚0.3厘米。该地点曾出土过一批磨制石器,与广西融水崖口所发现的石器特征相似。1985年6月在榕江县板寨砖厂工地出土,藏于榕江县文物管理所。

四、铸铁大钟

铸铁大钟,1具,明代。通高1.04米。分钟身和钮两部分,钟身高80厘米,钮高24厘米。钮由三根弧形交叉柱构成,宽4~4.5厘米、厚2~3厘米,不甚规整;钟身敞口,口径65厘米,口壁厚0.4厘米,顶呈圆凸形,直径47厘米。凸出约0.5厘米的楞条共8圈。从口部向上有4圈装饰,第一圈为乳钉,第二圈为荷叶卷草,第三圈即顶部为八卦图纹,第四圈为卷草。中部有隶书铭文203字,铸造工艺粗糙。万历二十一年(1593)颜显鸾、颜显凤兄弟俩求嗣给镇远半屯回龙庵捐铸,藏于镇远青龙洞文物管理所。

五、五子登科铜镜

五子登科铜镜,1面,唐代。直径12.5厘米,圆形。正面微弧,背面边沿有1厘米宽的凸棱。钮高0.6厘米,宽0.7厘米,中有约0.3厘米的穿孔。钮外分上下左右四方,楷书四字“五子登科”。每字外边有双线框,框呈四方形,边长2.6厘米。据《中国古青铜器鉴定》一书中叙述唐铜镜“解缘铭文多用楷书……”“扬州唐铜镜反映了唐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这种镜背的铭文,多数用四字一句组成对偶……”此镜虽无花纹,但铸造较精致,厚薄均匀,背后楷书铭文笔法规整,具有唐代铜镜风格,藏于镇远县文物管理所。

六、元代银器

元代银器,26件,元代。其中银碗22个,碗口直径9.7厘米,高4.8厘米,每个重5钱;银碟1个,直径16厘米,重1两;银别簪1根,长27厘米;银耳环1对;银项圈1件。全部银器净重1公斤。银碗之口呈八瓣莲花形,碗边和碗底有龙、凤、鸟、鱼、公鸡、葵花等图案。银碟上有浮雕形式的花卉,底部有四只鸳鸯戏水觅食,鸳鸯的外围为一朵大莲花。银碗和银碟的各类花纹、图案制作精湛,或凸或凹,形象生动,造型美观。银碗底有款识,一为元至正九年(1349),一为至正十三年(1353);另一为至正十七年(1357)。1982年4月,在黎平县洪州区阳朝乡半冲侗寨出土,藏于黎平县文物管理所。

七、部法校准

部法校准,1件,清代。铁质,呈腰鼓形,通高6厘米,面阔直径9厘米,周长3l厘米,重3.7公斤。正面铭文“照布政司壹佰两部法较准”,楷体行书字,腰鼓侧面不规则,刻有“乾隆六十年闰二月二十九日”。

乾隆部法较准在榕江县朗洞镇朗洞小学基建时出土,对研究清代的计量提供了实物依据,藏于榕江县文物管理所。

八、活动镇纸架

活动镇纸架,1件,清代。青铜质,重130克。由两块各长13.3厘米和两块各长7.3厘米,宽、厚均分别为0.9厘米和0.4厘米的铜条组成。两块长的铜条的两端都有长1.1厘米,宽0.9厘米,槽宽0.2厘米的榫槽;两块短铜条两端,有长0.9厘米,宽0.9厘米,厚0.19厘米的榫头,长短铜条铆合时四角分别用一颗铜钉拴结。展开时,呈长方形框架,合拢时,呈长条状。镇纸架正面,两长条上分别用行书阴刻:“宣统二年清和月(即1910年4月);俊明氏制于燕京。”两短条上分别用隶书阴刻“黄山第四”,篆体阴刻“吉日癸丑”;篆体阴刻“□作宝鼎”、“□利千金”、“且乙”。活动镇纸架上文字不多,字体多样,制作精良,易展易合,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从江县雍里乡大塘村一墓穴出土,藏于从江县文物管理所。

九、铁锏

铁锏,1件,近代。为上小下大的四棱棒,重1620克。全长67.5厘米,其中锏身长55厘米,手柄长9厘米;柄前端是一块长9.5厘米,宽8.5厘米,厚0.2厘米,四角割成弧形的长方形铁片;柄末是一个被切割了八个角的长、宽、高分别为4厘米×4厘米×3.3厘米的铁铊。锏是近代侗族人民用来保家护寨的武器,藏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

十、牛角形锐

牛角形锐,1件,近代。整体造型似叉。主体部分由铁铸成,以一圆木为中心,两翼形似一对水牛角,左右对称,两角尖向内卷曲,尖宽1.9厘米,角弧中心最宽4.5厘米,厚1.2厘米,两角尖间距62厘米,与中心的垂直距离为22厘米。中心为一长71厘米,直径5厘米的圆木,被两铁角紧紧夹住,以便肩扛手持,是近代侗族人民用来护寨和打猎的武器。1986年征集于天柱县高酿水洞乡茂老村布任组,藏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

十一、侗族农民起义军铁甲

侗族农民起义军铁甲,1件,清代。长77.5厘米,肩宽44厘米,腰围101厘米。用长方弧形铁片连缀而成,有领、护肩和前后缀,无头盔。连缀铁片的圆形细铁链,系手工打制,每块铁片的四角钻有穿栓铁链的小孔,因铁片与铁片之间的链扣都是牢而不死:所以披甲者并无不便之感。清咸丰、同治年间贵州东部的天柱、清江(今剑河)、邛水(今三穗)、锦屏等处,爆发了以姜应芳为主要领袖的侗族农民起义,前后历十余年之久(1855年4月~1866年12月)。其势力不仅遍及黔东南地区,且达到湖南西部之晃州、会同与靖县。铁甲是一种防御性装备,对火器霰弹及刀矛锐器,有较好的防护作用。1959年征集于黎平器寨,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十二、侗族“人拉犁”

侗族“人拉犁”,1套,现代。由三部分组成,犁和拉杆为木质,铧口为铸铁。犁高78.5厘米,拉杆长264.5厘米,铧口长40厘米、宽22.5厘米。犁有一立柱,顶端装一横木作把手,中部装一弯曲的长木作牵担,系联结拉杆的主要受力部件,下端装一楔形砥木。铧口上端有二孔将其与立柱固定,约以刃部40度角斜置于砥木上方。拉杆是一长木杆,后端上方装一与犁联结的短木,前端下方也垂直装有两根短木,一根呈弓形,拉犁时置于肩部,一根作手柄。在历史上,侗族一向耕田不用牛,视牛为神灵,而多由妇女拉犁,认为这样庄稼才能长得茂盛。在黔东南部分地区至今仍可见到用人拉犁耕田的现象。1958年征集于黎平肇兴,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十三、侗族陶质饭甑

侗族陶质饭甑,1件,现代。通高24厘米,口径23.5厘米,腰径12厘米,足径22厘米。陶土烧就,内外施釉。敞口,深腹,束腹,高圈足,稍向外撇。覆盖呈顶小底大的帽形,高6厘米。盖面有圆形钮,盖底以子母口与甑口扣合。甑筒高14厘米,腹底开有五个3.5厘米大小的蒸气孔,外壁安有左右对称的二板钮,1949年前制作。陶甑曾是黔东南南部侗族地区喜用的一种炊具,具有蒸饭时间短、节省能源的特点。其制作基本沿袭中国古代陶甑的传统形式,现已绝迹,此件是不可多得的遗存,藏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

十四、侗族牛角雕花烟盒

侗族牛角雕花烟盒,1件,现代。通高7.7厘米,宽5厘米,厚3厘米。盒呈扁圆形,以整段牛角雕琢而成,上有活动盖,下有连体足。两端钻圆孔以系索。四周分别雕刻双层四瓣花折枝花纹和竹节纹,盖足有光滑晶莹的木色效果,纹饰素雅,是侗族雕刻艺术的佳作。1958年征集于从江贯洞,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十五、侗族斗牛旗架

侗族斗牛旗架,1件,清代。木质。镂空雕刻,工艺精湛,长60厘米,宽20厘米。斗牛为侗族民间活动,每逢节日,举办斗牛活动,青年男女聚在一起娱乐交谊,互觅知音。斗牛活动中,旗架佩在牛背上,插上各色小旗,以示威武。至今为侗族地区斗牛旗架之精品,在黎平县征集,藏于兴义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

十六、侗族芦笙乐板

侗族芦笙乐板,1件,清代。木质。刻木记事遗物。长192厘米,宽16.5厘米,厚1.4厘米。乐板正反两面用毛笔书写记录芦笙曲谱的各种符号,正面两行,背面两行,中间用一条线从上到下隔开,每行符号为一首芦笙曲谱,是培训寨中青年吹奏芦笙的教板。乐板上的各种符号,只有寨中老芦笙手能识。乐板正面上端书有“高硐”两字。侗族芦笙乐板的发现,对研究侗族古代曲谱提供了实物资料,藏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局。

十七、侗族琵琶

侗族琵琶,2件,现代。木质。分大小两种,形状构造相同,民国年间(1912~1949)制作。大琵琶长191厘米,音箱长30厘米,宽25厘米,柄长89厘米;小琵琶长77厘米,音箱长14.5厘米,宽20厘米,柄长57厘米,琵琶音箱呈圆状,扁平,内镂空,以杉木薄板蒙面,用松香或牛胶粘合。音箱顶端钉一小眼的小牛皮,系拴琴弦用,音箱面置马鞍型码子。琴柄为一长把,尾端状如鱼尾,微微向后弯,凿有方孔,插有扭弦把,为拴弦及调音用。另置角制拨片,为拨奏用。琴弦用牛筋制作,分母子弦和内外弦4根。藏于从江县文物管理所。

十八、侗族牛腿琴

侗族牛腿琴,1件,现代。木质。民国年间(1912~1949)制作。侗语称“当金”或“记”,是侗族的一种民间乐器。形如牛腿,故称“牛腿琴”,俗称“牛巴腿”。牛腿琴分音箱、琴杆、调音弦把三部分及弓子。琴总长40厘米,音箱长15厘米,宽13厘米,琴杆长30厘米,弓子长50厘米。音箱镂空、薄板蒙面,音箱顶端楔一钉子,为弦头活结套用,音箱面置梯形码子。琴杆由琴头(音箱)向琴尾收小,尾端如鱼尾,微向后弯。调音弦把插在琴杆尾部,用作扭弦定音之用。弓子用细竹加工,拴上马尾或棕丝,定弦与二胡相同,一般用于伴奏。藏于从江县文物管理所。

十九、侗族木雕饭筒

侗族木雕饭筒,1件,现代。木质。框架高30厘米,宽15厘米,饭筒高23厘米,直径7厘米。框架形如门框,“门楣”宽大,上凸如驼峰,精刻钱纹图案;二“门边”外侧下部锯齿形,上部渐宽平头,塑有二人正对屈膝坐在平头上,两脚落在驼峰上,正在饮酒吃饭,栩栩如生;“门槛”搁置饭筒,饭筒两节相扣,一节盛饭,一节盛菜,上节带盖,“门闩”压顶。面刻喜鹊桃花,下节面刻梅鹿,盖面刻缠枝卷草花纹。刻工精美,形象生动。制品精美实用结合,既是盛饭菜上山、赶集的好饭筒,又是一件侗族民间完美的艺术品。饭筒于1949年前制作,1988年由从江征集,藏于黄平飞云崖民族节日博物馆。

二十、侗族竹雕蝶福纹提梁菜盒

侗族竹雕蝶福纹提梁菜盒,1件,现代。竹质。高11.5厘米,口径10.5~11.8厘米。呈八面形,有盖,口边置有对称的铁质双耳和麻花形提梁,其两面素地无纹,六面有浮雕花纹和字。主体部分为云龙、鹿回头、飞蝶以及“万”字和“福”字,足部是弦纹锯齿纹。在侗族地区竹雕菜盒是人们外出劳作或赶场时随身携带的盛菜器皿,既轻便、又美观。1949年前多为侗民自作自用,很少投入农村集市进行买卖。此件造型别致,做工精细,纹饰丰富多彩,是侗族民间竹雕手工艺品中的代表作。1958年征集于从江庆云,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二十一、侗族红漆木桶

侗族红漆木桶,1只(附扁担1根),现代。高29.5厘米,口径31厘米,底径21.5厘米。扁担长126.5厘米。桶为木板拼合而成,桶身有两道铁箍,口沿有一活动铁提梁。桶内髹黑漆,外髹红漆。此类红漆木桶及扁担,体形小巧,色泽鲜艳,为侗族妇女专用。除了平时挑水,每逢芦笙节盛会时,身着盛装的年轻姑娘还用它装着亲手酿制的甜酒送到芦笙场上,为本寨参加芦笙赛的小伙子们鼓气助威,成了传递情爱的表达方式。1959年征集于黎平皮林寨,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二十二、侗族藤编饭盘

侗族藤编饭盘,1件,现代。藤编。民国年间制作。通高4.2厘米,盘口径19厘米,底径14厘米。黑色,圆唇侈口,盘身上大下小鼓腹,底为圈足。在侗族地区藤编饭盘专用于节日喜庆时盛放糯米饭,多为农民自编自用。藤编做工精细,既实用又美观,是黔东南侗族民间较早的藤编手工艺中的佳作。藏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

二十三、侗族藤编饭盒

侗族藤编饭盒,1件,现代。藤编。民国年间(1912~1949)制作。盛饭器,从江、黎平侗族民间用。形似罐子,由顶盖、肩、腹三级相扣合成。顶盖形似葫芦,高4厘米。肩级盛菜,口径7厘米,高5厘米,衔扣顶盖。腹级盛饭,含圈足共高17厘米,口径14厘米,衔扣肩级。圈足直径9厘米,总高26厘米。腹级口置两耳,连以铁丝为梁。饭盒按经纬线编织,斜纹盒面,编织工艺精致,密不漏眼,漆后盛水不漏,经久耐用,美观大方。藏于黄平飞云崖民族节日博物馆。

二十四、侗族男古装

侗族男古装,1套,清代。有上衣、短褂、前后围片共四件。上衣为较肥大的双层夹衣,内层以家机布作衬,外层用蓝靛自染、蛋清涂面、使其光亮的布缝制。有领对襟、无花饰。衣长69.6厘米,前摆单边为31厘米,后摆63厘米,腋下袖径18.6厘米,袖口径14.7厘米,面襟上分布有纽扣10余粒。短褂为“马夹状”。无领对襟,衣长57厘米,面有3粒铜扣,内衬自织白布,面用湖蓝、群青、柠檬黄三种颜色的布料,再用赭石、白色、湖蓝、绿等色丝线绣满象征生命的花草纹样。前围片非常精美,可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片长58厘米,宽28.5厘米的矩形;中部为一正方菱形绣片,菱形两边分别是四条绿带竖直排列;下部是两块方形和四块半圆形的绣片,下缀多串白色植物细珠和白鸡羽毛,整件围腰满布刺绣,图案饱满漂亮,极为少见。后围片略小于前围片,图案多为碎花组成的整体。这套男古装为清中叶缝制,是侗族人民每5年一次祭祖“萨”时穿戴的。马夹,前后围片均为平绣,整套服饰花形饱满,色彩雅致、结构严谨、式样独特,是侗族服饰中难得的精品,具有研究侗族历史及其习俗的价值。藏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

二十五、侗锦

侗锦,3件,现代。即围腰、背带心、被面三件。围腰,成品,梯形,下边宽55厘米,上边宽40厘米,高30厘米,黑底彩花,黑、红、黄、绿四色四鸟四方连续图案;背带心,半成品,正方形,边长35厘米,图案分三段,上为二鸟二方连续,黑、红、蓝三色图案;中为花格四方连续,下为花格二方连续,黑、红、黄、绿、白五色图案;被面,半成品,长120厘米,宽31厘米,蕨爪二方连续图案,黑白花。围腰、背带心为黑底彩花,黑底线为棉纱,花为蚕丝;被面白底黑花,白底为麻线,黑花为棉纱。棉、麻、丝为自产自用。侗锦由心灵手巧的侗族妇女在本族木匠特制的木织机上制作而成。制作者在织锦时,以花线为纬线,按心中的图样在编织中一线一挑,逐一显出图案,正面看花,反面隐线。成品图案形象鲜明,逼真可掬,反面隐线重重存积。侗锦历史悠久,黎平、从江、榕江侗锦早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就以五色线挑成花木、禽兽图样,“精甲他郡”,“冻之水不败,渍之油不污”而遐迩闻名。此系民国年间制作,1987年征集,藏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局。

二十六、侗族背扇

侗族背扇,1件,现代。背扇由上下两块连成,多层布料浆成布壳,质硬,上块长37厘米,宽34厘米,下块长39.5厘米,宽36.5厘米。上块的右上角置有活动蛋袋一个,制作精致,为小孩放鸡蛋用。背带连在背扇的里层,单层布料,质软,上下各一对,用作捆扎。

背扇有6厘米宽的外框。外框黑底绣花,四边各绣制二龙抢宝图案。框内红底绣花,中为花轿,四面龙飞凤舞,鱼跃蝶飞,组成庆寿场面。下一块框内蓝底,由九块绣花片组合,中央呈八卦图,四角四幅朝心。各花片绣以不同龙的形象,栩栩如生。整个图案象征有福有寿,吉祥如意。

背扇图案寓意深刻,构图严谨,色彩富丽,线条流畅,图案活泼,技艺精湛,独具一格。民国年间(1912~1949)制作。对研究侗族的传统工艺、民族民俗有一定的价值。1987年征集于乐里,藏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局。

二十七、龙大道的旧被单

龙大道的旧被单,1件,现代。棉布缝制。长208厘米、宽100厘米。所染蓝色已洗褪,为龙大道长年使用。龙大道,贵州锦屏县人,侗族。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少年时代在家乡念书,17岁时,离家赴上海求学,考入上海大学。民国12年(1923)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先后担任上海总工会组织部副部长、经济斗争部长和秘书长。民国16年(1927)3月,与周恩来等成功地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蒋介石发动“4.12”政变后,镇压上海的工人运动。龙大道被捕入狱。这床土布被单,是龙大道离家时带出,一直随身使用。在艰苦的革命环境中,既当被单,又用来包藏文件。坏了的部分剪掉缝合再用。同志们准备给他另换一床,由于革命经费极端困难,他坚持不换,还作一首打油诗赞颂它:“别看粗布无啥用,夜当被单日遮风。输送文件需要它,对国对民它有功。”

龙大道被捕时,这床被单又被带到狱中,伴随着他度过在牢里的艰难岁月。民国20年(1931)2月7日,龙大道等24人被杀害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即著名的“龙华二十四烈士”。这床旧被单,反映了龙大道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1979年10月,龙大道妻子金翊群捐赠,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二十八、侗族农民杨和钧怀念红军的诗歌稿本

侗族农民杨和钧怀念红军的诗歌稿本,1件,现代。白皮纸手写装订。纵25.2厘米,宽13.9厘米,厚0.2厘米。封面写有“民国廿年岁次辛未孟秋置弘农氏抄录写信草本”字样,共30页。诗句写在9~10页上,362字。杨和钧,贵州锦屏婆洞人,侗族。1934年12月中旬,红九军团路过婆洞时,红军的宣传和行动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因而诚心掩护红军伤员王连长治伤,与王连长建立了深厚友情。王连长最终被敌人搜捕杀害,杨痛不欲生,奋笔疾书,写下此诗歌稿本,这是反映军民鱼水深情的一件珍贵文物。内有“苦”、“悼之”、“奠祭”、“清明”、“再见”等篇章,怀念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杨和钧决心追随红军北上,被敌人发觉而遇害。1957年杨和钧之子杨胜生将稿本捐给遵义会议纪念馆。

二十九、黎平府志

黎平府志,(道光)四十一卷,(清)刘宇昌修,唐本洪等纂,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存卷四、五、八至三十九)。贵州省图书馆收藏。

三十、玉屏蚕书

玉屏蚕书,二卷,(清)王存成撰,清道光十九年(1839)刻本。贵州省博物馆收藏。

王存成,辽阳人。道光十六年,贺长龄任贵州巡抚,实行奖励农桑的政策,道光十七年,玉屏县知县王存成于县署中试养桑蚕,因恐民不见利,不愿种桑养蚕,道光十八年秋,王存成择地亲自督栽,又将陈竹波(浙江人,家中世代养蚕)请来县署,专教养蚕取丝方法。王目睹其法,悉心模拟,将其撰写成《玉屏蚕书》颁发,指导农民种桑养蚕。卷前有贺长龄、王存成序。

三十一、黎平府志

黎平府志,(清光绪)八卷,首一卷,(清)俞渭修,(清)陈瑜纂,清光绪十八年(1892)黎平府志局刻本。贵州省图书馆、贵州省博物馆收藏。

《黎平府志》于清光绪十七年三月设局编纂,越六月成书,次年付梓行世。

三十二、古州厅志

古州厅志,(清光绪)十卷,首一卷,(清)余泽春修,(清)余嵩庆、陆渐鸿纂,清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贵州省图书馆、贵州省博物馆、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均有收藏。

古州向无志,光绪二年余泽春任古州同知后,适逢为修省志采访事实,始于光绪三年三月,至四年八月告成《古州厅志》,方拟付梓,值泽春改守云南东川,“仍携志稿自随”,越十年(光绪十四年)始由东川邮寄缮本,嘱陆渐鸿陈官刊行。

三十三、玉屏县志

玉屏县志,(清乾隆)10卷,卷首1卷,赵沁修,田榕纂,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刻本。贵州省图书馆、贵州省博物馆均有收藏。

赵沁,字沦洲,长兴(今浙江长兴县)人,乾隆二十一年由候补通判署玉屏知县。

田榕,字端云,贵州省玉屏县人,康熙五十年举人,历任云南保山、安徽太平、湖北安陆知县。

《玉屏县志》(清)乾隆二十二年刻印后,毁于兵燹,流传绝少,国内仅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图书馆有藏。

三十四、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2枚,唐代。1987年9月中旬在从江县拥里乡拥里村出土。铜质,因锈蚀同向叠合在一起。钱径2.4厘米,穿边长0.7厘米,重5克。钱面有隶书:“开元通宝”。据《历代古钱图说》载,“开元通宝”系高祖武德四年(621)七月“欧阳询制词及书字”。这是中国古代币制的重要转折点,此后,铜钱上不再标明两、铢等重量。藏于从江县文物管理所。

三十五、至道元宝

至道元宝,2枚,北宋。铜质。1987年9月在从江县拥里乡拥里村出土。两钱钱径、孔径相同,直径2.4厘米,穿孔边长0.7厘米。但铭文字体不同,重量不等。1枚是草书,重3.1克;1枚是楷书,重2.5克。据《历代古钱图说》载,“至道元宝”系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铸,有铜币两种,宋太宗赵炅书,有楷、行、草三体。藏于从江县文物管理所。

侗族文化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