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渔猎饲养
一、狩猎采集
(一)赶山狩猎
传统上侗族男人们喜欢狩猎,几乎家家都有捕猎工具和喂养游子(俗称媒鸟,侗族称mogc jongs)。他们不仅将捕猎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而且还把它作为农闲时男人们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主要有安夹套、放鹞、网捞、诱鸟、打猎等5种狩猎活动。
设陷阱与安铁夹,是捕捉野兽最常见的两种方式。捕捉虎豹、野猪、野羊等体型大的或野性凶猛的野兽,多在野兽活动频繁的路径中挖深坑、设立陷阱,上面覆盖伪装草木,待野兽行走时踩上去就掉到深坑里,人们便可在坑里将其打死或活捉,有时还在坑中加安竹刺或木尖,使野兽掉入后即被刺死或刺伤。设陷阱与安铁夹前,要掌握野兽经常行走的路径,方法有二:一是长时间进行观察,亲眼见到野兽经常在哪些路径行走;二是凭借野兽留下的脚印和粪便去判断。铁夹传入侗族地区后,人们便购买铁夹捕捉大兽。铁夹由两片带齿的铁片组合而成,外加铁链连接使之固定。使用时先把铁链的一端系于木桩或固定在大树上并隐蔽起来,再将铁夹的两个齿片掰开,平放于野兽脚印密集的路中间,当野兽踏入齿口时,就会触动铁夹中的机关,两齿瞬间合拢将兽脚夹住。
安马尾套与竹弓套。马尾套与竹弓套是常用来捕捉鸟类和小兽的两种工具。马尾套是用马尾毛来做成的圈套。一般是小孩在棉花地中或灌木丛中捕捉喜欢下地行走觅食的鸟雀,如画眉、鹌鹑等。这种圈套易学、易做,便于操作,只要将一根根马尾打结系成一个个活圈套挂在一条棕绳下,将棕绳的两端捆在木桩上或树木中,根据鸟在地上行走时有多高则挂多高,当鸟下地行走觅食时,不小心将头钻入圈套内圈套滑下,越往前奔,越将其颈套牢。由于马尾毛光滑而坚韧,历来是人们首选的材料,在没有马尾毛时,用上蜡的棉线代替。现在人们更多的使用渔网线,据说这种线比马尾还好,不仅光滑、坚韧,还透明,更不容易被鸟发觉。但不管采用什么材料来制作的圈套,因为当初是用马尾毛做的,人们仍沿用“马尾套”这一旧称,侗族将这种类型的圈套统称为“社”(seel)。竹弓套安在树杈或树丫上的称为“丢”(diul),安在地上的称为“箍”(kgabl)。前者用来捕捉栖息在树上的鸟雀,后者用来捕捉行走在地上的小兽。两者都用竹条或小竹做弓,利用弓的弹力将圈套收紧。当鸟兽落入或钻入圈套,触动到机关,竹弓弹回,将鸟兽脚或颈、身套住,使其动弹不得。
放鹞。侗族传统上有很多人喜欢养鹞抓鸟。爱好者捕来或买来小鹞,通过精心豢养,至七八月间带到田边地头去捕鹌鹑。一般手执曲棍,鹞站立于棍上,尾系铜铃,足缚长线,长线绕在一个竹筒中,竹筒戴在手腕上。当猎狗从田间、地头或灌木丛中惊起鹌鹑,即掷鹞出手带线而飞,竹筒自然滚动使线松开放长,鹞便可随意追寻目标,直至抓住鹌鹑。
网捞。用网兜捞也是常见的一种捕猎法,侗语称这一方式为“夺芒”(dos mangx)。即用猎狗到田间、地里或灌木丛中把鹌鹑惊起,捕猎者拿着网兜在周边等待,当鹌鹑受惊飞起时,用网兜捕捞。网兜一般长约2米,宽约1米,两条长边固定在两根竹竿上,使用时用一短棒叉开双竿,使网张开成捞兜状。
诱鸟。诱鸟指的是用同类鸟或食品引诱百鸟归来的一种捕鸟方法。这种诱鸟法侗族统称为“庆莫”(qingk mogc)。根据所用的引诱物,可将诱鸟分为食物诱鸟、火光诱鸟、游子诱鸟三种。食物诱鸟指的是用鸟类喜欢啄食的食物引诱,以此达到捕捉的目的。把野果、小米、谷穗、昆虫等放在特制的竹笼中,将竹笼挂在树上或放在灌木丛中。竹笼喇叭形入口处编有倒须,鸟一旦钻进去就不容易钻出来。这种诱鸟法,多为小孩使用,是一种以娱乐为主、取食为辅的活动。火光诱鸟是夜间引诱高空飞鸟的一种方法。有浓雾的寒夜,在山顶上或斜坡上燃起熊熊篝火引诱,然后在篝火边用网兜捕捞或棍棒击打;据说篝火最能引诱高空飞行的大鸟如天鹅、飞雁等。人们在使用这种捕鸟法过程中,如鸟类飞来太多,往往见好就收,不能滥加捕捉。迷信说太贪了老虎会出来伤人。游子诱鸟指的是人们在山上围建的“鸟堂”中用游子为引诱,辅以粘膏把鸟粘住的一种捕鸟法。游子诱鸟法在九洞地区最为盛行,其次,在千七、庆云等地区也比较流行,是当地最具有特点的一种捕鸟法。
打猎。男子上坡劳动或外出时,必定扛枪带狗,遇到鸟兽,可以丢下活儿不做也要去追射。农闲时则带上食物住到山上搭建的树叶棚或草棚(俗称野鸡棚),日夜守候,待鸟、兽出没时瞄准射击。农闲时,还有集体围猎的习俗,这种习俗被称为“赶山围猎”或“撵山”。一般在春节期间进行,若村寨长期组织有“撵山队”则常年进行。一个村的人不受家族、身份、年龄、经验等限制,只要爱好打猎都可以参加,分成许多小队一起出去打猎。集体围猎还遵守一定的规矩,有一套不变的习俗。首先,“撵山队”出发前要祭“山神”,祈求“山神”保佑人员平安和围猎成功。其次,要推举枪法准而具有较强的组织指挥能力和丰富狩猎经验的人担当“猎头人”。再次,参加赶山围猎的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年轻力壮、奔跑速度快且能识别野兽脚印的,带着猎犬顺着野兽脚印追赶;枪法好的人在野兽必经之处埋伏隐蔽守候关卡,静待野兽经过时开枪射击;其余大部分人分散进山,大声吆喝追赶野兽出山,并随时向“行头人”和守关卡的人大声报告野兽的逃遁方向、距离关卡多远等消息。猎物捕获后要先敬神灵,然后按规矩进行分配。分配的规矩和顺序是:兽头分给第一个击中的射手;若第二个射手补枪才将猎物打死,则将猎物的颈部分给第二射手;猎物的腿脚分给辨认脚印者;然后,按参加围猎人数和猎犬数进行平均分配;若路人听见枪响,并在将猎物捆绑抬离前赶到,则视为参加者,享有参与分配猎物之权。这种分配方法称为“高坡撵羊,见者有份”,若捕获的猎物较小不好分配,将头和脚按照常规分配后,其余用于聚餐。
(二)采集
侗族生活的山区有着丰富的野生资源,侗人喜食各种山珍野味,常于适当季节上山采集。所采集的山珍种类繁多,有干鲜果类、菌类、野菜类等。春季采集各种野菜、竹笋、威苔等鲜食或制成干菜,待缺菜时食用;春夏之交采集香菇、木耳、草菌、松木菌等菌类;夏季采集杨梅、桃、李、梨等鲜果;秋季采集扳栗、锥栗、丝栗、猴栗等干果;冬季采集冻菌、木耳、鸡冠菌等。
二、捕鱼捞虾
侗族许多村寨都依山傍水,村寨前有江河或小溪经过,在江河或小溪捕鱼成了侗族人的一种生计方式,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捕鱼活动与知识。在江河沿岸的居住的侗族的捕鱼方式主要有条网套鱼、间网套鱼、鸬鹚叼鱼等,而居住在溪洞中的山区侗族,也有捞虾、照鳅鳝、闹鱼等捕鱼方式。
居住在水、都柳江沿岸的侗家人,经常用条网捕鱼。将条网铺在藏鱼多的河塘水面上,待天气发生变化时,鱼儿躁动而往上跳跃,触网而被套住不可脱身。取鱼时不可说话,否则下次鱼儿将避而远之,再也网套不到了。
都柳江沿岸侗乡还常用间网捕鱼。间网套鱼有两种方式,一是两头间网,选择河床的某一小段,在上下两端水中各拉一条网将河流隔断,后用竹竿不断地敲打水面,或不断地往水中投掷石块,同时向前拖拉网片使鱼聚拢,有的受惊而碰撞间网而被套住,收网取鱼;二是“冷间网”,即夜间在河流中安放条形拦网,使鱼在游走时自投罗网,次日清晨收网取鱼。
鸬鹚捕鱼方式流行于侗语北部方言区及都柳江沿岸侗乡。其方法是用一小麻绳将鸬鹚的颈部轻轻地捆住,以防它吃饱了不再叼鱼。晚上,划着小船带上鸬鹚,或逆水或顺水而行,并在船头点燃松明子或汽灯引路,当鸬鹚发现鱼儿在水里游动时,立即潜入水中将鱼咬住叼上船来。好的鸬鹚只身能叼起七八斤重的鱼,若一只鸬鹚叼到了更重的鱼,另一只或几只会主动去帮忙,共同把鱼儿叼出水面让主人接住。鸬鹚在白天也能作业。涨水季节,白天赶其捉鳖;枯水季节,利用鱼怕鸬鹚的弱点,放鸬鹚进河中拍水“造塘”,鱼儿便拼命窜往塘口而进入安好的“鱼转”或渔网内。鸬鹚叼鱼的过程中不能骂它,否则它不再为主人叼鱼。
捞虾是侗族妇女一项普遍的捕捞活动。捕捞的工具有网兜和筲箕,一般在稻田或小溪捕捞。在稻田中捞虾用的工具为筲箕,溪中捞虾用的工具为网兜。每年春季备耕时节,泡冬田中的虾、鲰长大了,在挖泡冬田过程中,妇女们边挖田边捞虾,一可为家庭成员补充必要的营养;二可喂养刚孵出窝的正月鸭;如有多余的还可用来制成虾酱等。用筲箕捞虾时,虾入筲箕,用鸭毛或鹅毛刷入腰篓中。小溪中捞虾多在冬春季节进行,为便于捞虾,人们还常常在溪湾或溪塘中放些小芒芯草把。捕捞时,用网兜将草把捞出,用力将草把一抖,躲藏在草把中的鱼虾纷纷落入网兜中。
照鳅鳝是青年男子和少年、儿童最喜欢的一项捕鱼活动。侗族有句谚语:“青蛙叫,鳅鳝冒。”立春后天气渐暖,青少年及儿童喜欢相邀结伴去泡冬田坝中照鳅鳝。用火把、火罩、电筒等做照明工具,叉、箭或齿钳作穿刺工具。夜里叫个不停的青蛙,在水田中的鳅鳝,受到灯光的刺激后,有的一动也不动,有的潜入浅浅的泥层下,这时候用锋利的叉、箭或齿钳射打,鳅鳝被穿刺而不能脱身。进入他人水田照鳅鳝或捞虾,鳝、鳅、虾可捉捞带走,而田中的鲤鱼则不可捞取。这些活动都是群体参加,能互相监督,所以这个规矩老幼皆自觉遵守,
闹鱼。夏天久旱干雨,溪水枯小,人们便相约到溪中“闹鱼”,即用茶油饼、桐油饼、辣蓼草、铜钱草、石灰、红泥等混合制成的药物毒鱼。鱼被这些药物毒晕后冒出水面,或冲向浅岸,人们有的执捞兜,有的拿筲箕,竞相捕捞。
三、畜禽饲养
家畜、家禽的饲养是人类生产力提高的象征,它一方面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又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从而增强了人类的体质。侗族饲养的家畜、家禽有着农业民族的普遍性,其种类主要有牛、猪、羊、马、狗、猫、兔、鸡、鸭、鹅等。人类饲养禽畜最初目的是为了食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食物来源的逐渐丰富,有些牲畜的饲养目的发生了变化,如人类养牛不只是为了吃肉,而更重要的是用它来劳动,代替一部分人力。侗族社会如今和所有农业社会一样,禽畜除了劳动和食用,还有宗教礼仪中的献祭用品。
(一)牛的饲养
侗族人养有水牛和黄牛,饲养方式是放养和圈养相结合,只是根据不同季节的自然生态要求、社会治安状况各有侧重。牛是侗族地区农耕工具之一,家家户户都养耕牛,作为肉牛和商品牛饲养的很少;养牛的数量也有限,多数人家喜欢养母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侗族地区的一些地处偏僻、人口密度小,有大量的荒山坡的地方,多以放养方式为主,人们把牛放到山坡上任其觅食,二三十天到坡上看一次,点点数齐了就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禁止烧荒山并且重视植树造林,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田土面积扩大,为保护庄稼,牛的活动空间缩小,自然改为圈养。随着新时期到外地打工人数增多,种田的人渐渐减少了,侗族地区养牛的数量越来越少。
“放浪”。是牲畜的一种放养方式。每年秋收结束后,山上的各种庄稼已经收获,人们便将自己养的牛留在山中放任自由,直到春季来临准备耕田时才去山上找回来,侗族称之为“放浪”。这种放养方式一方面节省了管牛的时间和人力,另一方面由于牛在山上吃草的时间、地点不受限制,牛也更加肥壮。侗族地区过去有着良好的社会治安,尽管没有人管看这些牛,但偷牛的事却很少发生。
(二)猪的饲养
侗族传统民居是干栏式住房,人住在二楼,一楼是猪的栖息地。养猪的家庭比较多,一来是过年过节或办酒时食用,二来是作为商品猪出售以增加家庭收入。除了专业养殖户之外,每户饲养量一般是2~5头,以米糠、红薯藤、洋芋、浮萍、野菜等煮熟喂食,喂养好的猪7~8个月就可出栏,慢的养一年半出栏。过去养的都是本地土猪,原因是本地猪抗病力强,虽然长得慢,但猪肉吃起来比较香。随着商品意识的增加,饲养外地猪的家庭逐渐增多。侗族地区大多养的是肉猪,养母猪的约有10%左右。养母猪在侗族地区有一定的限制习俗——养母猪的人家必须是有了孙子或是外孙的,要是年轻夫妇养母猪很有可能猪发而人不发,或是人发而猪不发,这是人们非常忌讳的。种猪的饲养要求更为苛刻,每个村寨中只有一两户人家养有种猪,人们认为养种猪不吉利,不利于子孙后代,因而都是孤寡老人才饲养。
(三)鸡、鸭、鹅的饲养
在侗族地区,鸡、鸭几乎是每户人家必养的家禽,只有少部分人家养鹅。鸡、鸭不仅是侗族平常用来待客之用,而且在很多宗教仪式上都需要。每到春天,人们从市场上购买鸭仔或是自家孵出鸭仔,做农活时用笼子挑到田里去放养,收工时关笼挑回家。让鸭子在田里吃虫子、鱼虾、螺蛳;耙田时,把鸭子放入田中,鸭子吃被翻出来的虫子,长得最快。栽秧后半个月内,为了避免糟蹋禾苗,鸭子放在家中圈养或是放养于河中,到晚上再赶回家;秧苗定根发兜后又放入稻田中。当禾谷出穗或开田时又挑鸭回家放养于河中圈里,待全村谷子收完后,才可完全敞开放养,随它到哪家的田里捡吃虫或谷子,秋收时人们往往会留些稻谷在田里给鸭子吃,所以秋后的鸭子最肥。鸭子的生长周期短,3~4个月后就可食用。
鸡也是春天孵鸡仔,小鸡孵化出壳后自有母鸡带养,白天在房前屋后或山坡上啄虫吃草,晚上回圈。鸡主要吃米,但量不大,小鸡仔要用碎米喂。鸡要生长7个月后才可食用。鹅则一般在秋天开始孵仔,小鹅孵出来后,将饭嚼碎、米粒舂碎喂养,还要吃蔬菜,把白菜切碎和水喂食,冬季挑到坡上吃虫、草,待长出翅膀毛之后,也可放下河。鹅的食量大,喂养需要大量粮食。
(四)相关禁忌
在人们的心目中,家禽和家畜是人们食物来源的一部分,也是财产的象征。人们认为这些禽畜虽不能言语,但它们也和人一样有生命、有感情,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役用和食用它们。民间用一些仪式或禁忌表示对它们的感谢或保护。如每年的四月八日,人们把牛洗刷干净,做乌糯米饭给牛吃,并同时说上一些劝慰的话给它听,表示牛劳动辛苦了应该得到犒劳。又如杀鹅时不能明说,要委婉地说“鹅要出嫁了,请你们来吃鹅肠”等。禽畜繁殖时也有一些禁忌,如小猪出生、小鸭出壳的当天,不允许任何外人进门,否则对这些小生命不利,即使当时不死,日后它们也长不大。这些小生命出生的当天,主人家为了让别人知道,用稻草打个“十”字结或做个草标挂在门上做标记。村民都知道这一禁忌,见到标记自然不会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