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民间信仰
所属图书:《侗族文化大观》 出版日期:2016-06-01

第一节 民间信仰

侗族民间信仰是广泛存在于侗族民间的非制度化的宗教信仰形式,它是以自然崇拜为基础,以多神崇拜为特点,包含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萨岁崇拜等内容。

一、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侗族宗教信仰的基础和起源。处在原始时期的侗族先民,他们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而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却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又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客观世界,人们对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山林河流,作物生长、生老病死等现象不能理解,更不能驾驭掌握。因而,对这些现象产生了神秘畏惧的心理,认为这些千差万别的自然现象都是具有神灵的东西。正如费尔巴哈所说:“自然界的变化,尤其是那些最能激起人的依赖感的现象中的变化,乃是使人觉得自然是一个有人性的,有意志的实体而虔诚地加以崇拜的主要原因。”正是这种对于自然的信赖感产生了自然崇拜。侗族的自然崇拜包含了对天地万物和自然现象的崇拜。

(一)天体崇拜

侗族所称的天,是将之与地连在一起,结成一词,泛指整个宇宙而言。认为宇宙具有神灵,能主宰一切,无论是水灾、旱灾、火灾、风灾、虫灾、雹灾、瘟疫,甚至兵祸,皆归于宇宙之意,是宇宙所为。认为世上只有“宇宙”神灵最大最公平最公道,最明事理,最能洞察善恶,人的一切活动都在他的视野之内和掌控之中。他能够看见地上所有人的所作所为,他既能给勤劳善良的人给予奖励,也能对懒惰凶恶的人给以惩罚。发生纠纷时,往往焚香祷告,大声喊天,希望上天明察,为自己佐证,并对诬陷诋毁的人施以报应。

许多侗族地区保留着对“日”的崇拜意识和敬祭活动。相传远古时候,洪水滔天,姜良和姜美兄妹俩,乘着葫芦,随水漂浮,不知如何使洪水下降,焦急不已。忽有一位不知其名的人,请来十二个太阳,高高挂在天上,朝夕照射,洪水为之而枯干。他俩回到地面,火辣辣的太阳一如既往炙烤大地。姜良从葫芦里露头张望,被晒得满面通红,见大地现出一片土干石裂的景象,难以生存。于是号召天下之能治日者,“蜾蠃”得知,挺身而出,自告奋勇,愿意去完成这一任务,遂身束弓箭,飞入云霄,直上青天,接连射下十一个太阳,只留下一个挂在天上,从此气温降低,大地复苏,人们得以生存。因“蜾蠃”射日之时,束箭于身腰,致使其腰细小,不能生育。姜良无以为报,遂告其自选虫蛹,藏入巢中,朝夕吟啼,自成其子。

岑巩县大有乡和思旸镇等地侗族,有敬祀太阳神的传统习俗,大有乡鲁溪村杨姓侗家在农历年三十早晨,趁太阳未出,在院坝上用12根灯草点灯,桌上摆12个茶杯,斟满清茶,并摆上糖果,烧15炷香插于五方,然后燃烛烧纸放炮敬祀太阳神。而思旸镇万家坪杨姓侗寨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清晨,趁太阳未出,扛起大小桌子各一张登上高坡,桌子重叠,大桌上面放置小桌,摆刀头酒醴,同样用一个圆盘盛青油,盘内周围放12根灯草点灯,摆12个茶杯盛茶,烧10炷香插于五方,然后燃烛、烧纸、放鞭炮,遥向东方念诵经文敬祭太阳神。

对于月球死海显现黑斑的认识,榕江一带的侗族说这种自然现象,是远古时候,有位聪明多智的男子,名叫“王素”,或称为“素”,其时与虎同处,共在山上安置“捕机”,套得一只野猪。因分配不公,便争斗起来,老虎追逐“王素”四处逃窜。“王素”无处躲藏,便一跃而逃入月中,从此以后,“王素”便安然自得,长居月中,打草鞋度日。

对于“月食”,侗族说是“kebp jil nyanl”意为“蜈蚣食月”;每当月球出现这种现象,全村群众,便击鼓鸣金,敲盆鸣枪,用尽最大的声音,以驱赶“蜈蚣”,让月脱险。这种以声响拯月之举,显然是古书记载的“伐鼓救月”习俗的移植和发展。一些乡镇的侗族有祭月亮之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当月亮升起时,祭月的人家在院坝中月亮出现的方向摆设香案,供上应时瓜果,如花生、柚子、柿子、葛苕、南瓜、毛豆角以及清茶、月饼、糖果等物品。待明月升空、彩云铺天的时候,便燃香烧纸,对月祭拜。祭毕,全家人便边吃瓜果月饼,边赏月。

(二)地体崇拜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孕育人类的“祖母”,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因而侗族先民最为依赖。土地神得到侗族的特别奉祀,每逢戊日和“土王用事日”都不准动土。每当造屋、开荒、修路等,需要动土时,都必须祭土,然后方能动工、认为土地神能保佑人畜兴旺,谷物丰收,地方安宁和震慑猛兽毒蛇等。因此,几乎每个寨子或每个宗族,都在寨边大路口建有规模、大小、形制不一的土地神庙,供人们四季敬供和祈祷。剑河、三穗、镇远、玉屏等县侗寨,将每年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定为春社日,当地侗族用糯米、灿米、野白蒿菜、腊肉丁、蒸成社饭祭土地神,以求来年万事如意。

有一些地方以为地有地神,能保村寨、佑人畜平安。凡被认定为这类地址者,皆封之为“风水地”,属于一村一寨的禁区,不许挖掘,或乱淋人畜粪便,更不能埋葬死人骨骸。认为若有所触犯,将会引起人畜不安,导致鸡不适时而乱鸣,狗无明白故而狂叫,猪牛于圈中晕头转向而蹦跳,须请巫师,为之招谢。届时杀猪宰羊,先行“生祭”,以血淋土,而后将祭物煮熟再行“熟祭”。

侗族大都将村寨的后山视为“养寨山”和“龙山地脉”,把它划为禁山,不仅山上的一草一木不能轻易乱砍滥伐,封它为“风水林”,而且山上的一土一石也不能乱挖乱采,更不能将骨骸葬入其中。若有所违,则重罚并进行敬祭。如村中人畜普遍生病,或灾难频繁、寨无宁日等,人们往往疑为神山遭到破坏,并请巫师查看,确认为某处遭到乱砍乱挖或有人将骨骸葬于其上,以致神山中的龙脉受损,于是便召集村民举行敬祭活动和巫师修补。

侗族先民认为石碑以及形状特异的石头都具有灵性,因此每年都以香火敬供。一些村寨还敬供鼓楼坪上的石板,每逢二月或八月初那一天,全寨杀一头猪放在石板上,并在周围放好芭茅草、白石头、刀、枪等物品,由巫师念祭词,祭祀鼓楼上的石板。然后再把猪肚划破,用作祭品,把煮熟的菜、猪肉、猪血、饭等放在石板上,按前一式再进行祭祀。是时,全寨男子参加晚宴,共同祭祀这神圣的石板,求其保寨安民,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侗族对石的崇拜还体现在许多地方。常在大门之上或屋子对着外面的竖柱上钉着一块上书“泰山石敢当”的牌子,认为这样可以挡住外面的鬼神进屋作祟。

(三)风、雨、雷、虹等自然现象崇拜

风、雨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暴风、暴雨会造成风灾和涝灾,会给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在一些侗族地区,人们还举行祭风神、雨神活动。岑巩县大有乡鲁溪村侗寨人家于立夏节要备办刀头酒醴、粑粑豆腐,剪毛人,请巫师到河边敬祭风神、雨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不发生恶风暴雨,损坏庄稼。祭毕,即将供物开锅煮吃。

侗族还崇拜雷、虹。泛称雷为“bias”或“sax bias”意为“雷婆”,认为雷性虽暴,但能伸张正义,替天行罚,为民除害,因此被看成是维护社会秩序,共守道德规范的善神。他们认为雷是替天行道之善神,如与天地作对,或作奸犯科的,将遭雷劈击。因之,人们看见孩子糟蹋粮食时,为教育孩子爱惜粮食,总以“糟蹋粮食要遭雷击”的话恐吓孩子。同时人们对雷存在着一种恐惧心理,如建房或结婚等,若遇到雷鸣闪电,则视为不吉。

空中的“虹”,侗语称为“liongc jil naemx”(即“龙吃水”),不得惊动。而有的地方传,龙吃水时,嘴里含有明珠,如在虹下大声呼叫,龙就会受惊吓,珠子就掉于水中。

(四)水、火崇拜

侗族是一个传统的稻作民族,水不仅是粮食生产的必要条件,而且还普遍认为水中有水神。一些地方的人们认为水可以给人们带来财喜,也可以将人们的财喜冲走,故以往人们常在村脚河流上建风雨桥,将村中的财喜“锁”住,以免被水神带走。此外,房屋大都顺河而建,认为横河而建将受到水神的惩罚,不仅会冲走“财喜”,还会将人的魂魄带走。

许多侗族村寨保留着祭井神的习俗,大年初一凌晨,女人们都清早起来到井边去敬井神,烧香烧纸膜拜,还抛撒金属钱币到井水里,然后挑水回家。榕江车江侗族群众,则于春节期间选一吉日,各家主妇携带香纸和酒肉饭菜云集井边,举行祭井活动。祭毕,围井聚餐。餐后,手拉着手绕井“多耶”,歌颂水井滋养之恩,并祈求它四季清凉,源源不断。

平时井水脏了,或水草生多了,村中往往有人会主动去清洗,认为洗井能积阴德,村民们对此也十分赞扬。如谁有意将井水搅浑弄脏,除将遭到村民们一致谴责外,他们相信还将受到井神惩罚,轻则耳聋眼瞎,重则病故或断子绝孙。他们认为井神还可以保儿童健康成长,因此,有的家长往往让其多病的孩子拜寄井水为保爷,使之易养大成人。

侗族认为家中火塘居住有火神,不净之柴火不可进入火塘,不许有玷污火塘的行为发生,以免得罪火神。人们迁居新屋时,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即选择吉日在天将拂晓时去新房的火塘生火。新房火塘之火生了,就意味“火旺家昌”或“塘火不熄,子孙不断”。春节期间,鼓楼火塘之火不能熄灭,以往有传事负责添柴,如今人们夜深回家时,多将大柴、长柴放入火中才离开鼓楼,让其通宵燃烧。村民们还认为,火能驱鬼,现在虽有了电灯、电筒,人们迎亲时仍提着马灯前往,以防魔驱鬼。

为提高人们防火意识,有些地方每隔若干年要举行“退火殃”仪式,也称“jugs xaih”(即洗寨)。

“退火殃”活动一般选择在属水的辰日举行。认为这天是吉日,水能灭火。这天早饭后,寨头路口要道拉绳索挂草标设卡,不准外人入寨;各家各户都要把自家的房屋打扫干净,扑灭所有的灯火,同时在火塘边放上一碗茶水和一碗米。

“退火殃”举行仪式前,寨上要准备一把五倍子树(盐肤木)做的五寸木刀插在竹竿上,并在竹丫上捆着三棵糯禾。“退火秧”仪式首先从曾发生过火灾的人家开始,若没有就从寨中开始,巫师要到每家的火塘边念咒语,请龙脉地神、祖太公保佑寨上人畜安全,扫除火殃。念后,把主人敬献的茶水倒入火塘,用五倍子木刀插进火塘灰里,赶走瘟神。巫师每到一家,都要打“阴卦”并把灶房门闭上,才转到下一家。转完全寨后,巫师又要回到第一家,再念念过的那段咒语。之后,各家各户杀猪、杀鸡祭神祭祖,就可以用火了。

(五)动物、植物崇拜

侗族有“古树管村,老人掌寨”的说法。将村头寨尾的巨树古木,有如地脉龙神同等看待,称之为“风水树”,不许砍伐,违者惩处,而且必须举行敬祭招谢。这些风水神树多为树龄较长的原生常绿乔木,亦有由人工护树长成的。逢年过节人们都要到树下烧香化纸进贡,祈求神树护寨安民。风水树在任何时候都不许砍伐,任其自然枯死。神树枯死后,若要砍伐,必须举行送神仪式,请求神树的灵魂继续保佑寨子和村民。亦不准在风水树附近安坟、挖坑。

人们认为村边古树亦能保佑儿童健康成长,根据孩子的生辰八字测算,拜寄适合的古树为保爷。每年正月,家长们都提着香纸和供品(刀头肉、酒饭)到树下供奉。祈求它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希望孩子像树一样长命百岁,四季常青。

侗族对动物的神化和崇拜,主要有牛、羊、蛇、蛙、蜘蛛等物,以及由人塑造的“龙”。侗族许多地方保留六月六日,或四月八日祭牛神的活动。祭牛神时,先用“杨桐叶”汁,浸入糯米,蒸成“黑糯饭”吃,谓之“吃牛粪”;当天家家户户让牛休息,以鸡或鸭或肉和米饭为祭品,置于牛栏门前,焚香烧纸,举行敬祭,表示对牛终年为人劳动的答谢,是属农业民族崇耕拜牛习俗的产物。

榕江县侗族认为老羊年长可成精成“龙”,侗语称为“liongc liees”(羊龙)。传说榕江口寨附近河边,有一深潭,藏有一只“羊龙”,经常出没水中。在侗族地区还认为蟒蛇可以成“精”,头生红冠,鸣若鸡啼,化为蛟龙。每当突有烟云雷鸣,疾风迅电,倾盆大雨,洪水暴发,土崩石垮,山塌泥陷,则以为其地有蛇变成“蛟龙”,离开山洞入江下海。

一些地方认为蜘蛛是人的灵魂化生。“失魂”时,备以“三牲”,诸如鱼、肉、鸡和纸钱等品,带到村边或者河畔,举行觅魂寻魄活动。即由一巫师摇铃念咒,另一巫师蒙面拍腿踏足,随手折来树枝中找到一只蜘蛛,认为是其魂,与一个鸡蛋或鸭蛋、几粒白米,同盛入饭篓,回家置于床头,伴宿三夜后,将蛋、米煮熟给失魂者食之,表示其魂可随身附体,从此平安,健康无恙。在一些有新丧的人家,如有大蜘蛛出没,认为是死者灵魂回家,不能打,要让其自行离去。

“龙”也是侗族的崇拜对象。每当久旱不雨,田土干裂。便用青枝绿柳,扎成所谓的“水龙”巡乡串寨,让人们用水浇淋,激“龙”普降大雨,排除旱灾。农历正月,则由各寨轮流舞“龙”游村,每到之处,皆鸣炮迎接。先入庙宇,后挨家挨户拜年,借以获得“龙”的瑞气,赋予人以吉祥。侗族崇拜龙,认为龙像菩萨一样,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幸福。侗族居住的村寨,“龙山”上的树木被砍伐或遭到破坏,或村寨出现鸡狗不叫,或发生瘟疫等,就要举行招龙活动,把龙接到寨里、家里、祖坟上,保佑老少平安、富贵吉祥、人畜兴旺、百事顺利。

二、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氏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图腾在氏族中处于至高无上不可侵犯,不可轻视的神圣地位。对它禁杀、禁食和禁止触摸,并进行崇拜。崇拜是求吉,禁忌是避凶,这种行为即被称为“图腾崇拜”。如果人们尊敬自己的图腾,图腾就会帮助氏族人们战胜困难、得到好处,反之就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侗族先民认为本氏族与某种动植物具有亲缘关系,即认为自己的祖先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者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物、植物便成了本氏族最古老的祖先。其中以水牛和蛇的图腾为最常见。在现在的侗族地区仍有不少人认为水牛或蛇是自己的祖先或与自己血缘相近,一些地方还遵蛇为蛇神爷爷,并修建寺庙进行供奉。一些地方供养的圣牯,不宰杀,任其老死,有的还如人一样地为其举行葬仪。

侗族以水牛为图腾,视牛为人的祖先并将牛如人一样看待同人,认为牛与人同,只是不会说话罢了。榕江县车寨“漫宣”杨姓,认为本氏祖宗,属水牛遗裔,系正宗血统,高门旺户,名声远扬的家族,且引此为自豪。榕江县车寨,家里养的牛死亡,特别是老牛病死,视同人丧,通知亲友,前来帮忙料理,往往不提牛死,说是请来“勒国”(哭牛)。从江县顶洞等地,“保家牛”死时,请巫师来扮同牛样,头戴纸扎牛角帽,手摇“师刀”,念念有词,为牛超度亡灵。不食其肉,埋之入土,留下犄角,束在正屋中柱,作为纪念。流传于黎平、榕江、从江等县民间的《祭祖歌》和《叙事歌》的启头语,也多将水牛和祖先并提,一道回忆,加以缅怀日常祭祀,从不以水牛肉作为牺牲品,敬祭先人和鬼神。对村里供养的“圣牯”,无论因何故死亡,也是保存犄角,束在村中鼓楼柱上以示铭记,显一村光荣。迄今在群众当中,依然流传“卖牛不卖角”、“牛死角还在”之说。

有的地方奉蛇为神,村寨建有庙宇,安置牌位称为“蛇神爷爷”,易名“地神”,进行供奉。若在庙内或附近有蛇,不可击石挥棒乱打,须烧香纸以敬。若身缠疾病,请巫师到家觅鬼寻妖,若巫师在施巫术当中,突然翻身倒地翻滚如蛇,以为蛇神光临,须即焚香化纸,祈求保佑,让病人早日康复。有的村寨认蛇为己祖,清明时节扫墓若见蛇在坟边,以为祖先显现,不可惊吓,听其自便。有的立即加化香纸,叩首作揖,匍地跪拜。发现坟有洞穴,以为蛇洞,视为祖宗不安之兆。蛇居屋里,说是祖先化身,当场焚纸烧香,祝之自归,安居故地。若遇久旱不雨,田土龟裂,禾苗干枯,则召集寨人,带香纸供品,到附近岩洞,乞求蛇神,兴云降雨,解除旱灾。遇到虫灾,则用茅草藤条,编成巨蛇,举之漫游田间,模仿蛇的行动,左弯右曲,昂头摆尾,时而匍匐前进,时而盘旋溅水,似在消灭虫害,保苗免灾,民间称之为“舞草蛇”,或曰“舞草龙”。若在村寨附近见到巨蛇或听到蛇叫,便焚烧香纸,求之长住,永保乡里。同时以为长寿的蛇,可以成精生灵,能呼风唤雨兴风作浪,排山倒水,化为蛟龙,随洪归海。

春节期间“为也”或祭祀萨岁时,组织的娱乐活动中有一个舞蹈叫“suic tonk”或“liongc tonk”(即“蛇蜕皮”或“龙蜕皮”),参与者不分男女老少排成单行,口唱耶歌脚踏舞步,随领舞者先围成大圈,后按旋涡形绕进中心,再从里往外倒回转出变成大圈,如此反复进行,形似龙蜕皮。寓意龙蛇蜕皮后,精神焕发,新春万物复苏,祈祷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侗族还留有卵图腾遗迹。侗族姑娘结婚时,娘家在陪嫁的被窝里藏8个红蛋和红白间色糯饭一团,祝福新人婚后早生贵子。若是久婚不育,请巫师架桥求子的灵物也是红蛋:先用染红鸭蛋一个、公鸡头一只、针一颗、红绿色丝线若干根装入一个用红绿色布封口的罐子,再备红蛋、猪肉、公鸡、糯饭、米酒等摆在某一桥头祭神求子。仪式毕,即将罐埋在桥端,当事双方各带上一个红蛋,男方并从现场将事先备好的棉线一直牵引到家里;进家后用红布把两者所带回的红蛋一并包好放在床头,谓伴同眠(或曰孵)三夜后吃掉。以为孵卵食卵可实现生儿育女的愿望。

认为蛋可护幼避邪。背婴儿到外婆家行满月礼,或携儿童出远门须用一个鸡蛋或鸭蛋,装入网兜,挂在胸前,或放进衣袋,可防鬼怪袭击,一路平安。再是若有幼童面黄肌瘦,食欲不振,以为“失魂”,家中人将一把米、一个鸭蛋或鸡蛋盛入饭篼,并携香纸到郊外焚化,呼孩儿“魂”归。回家将饭篼放在枕旁,伴睡三夜,再把米和蛋煮熟让该童食之,以为“魂”至,病可渐愈。

在日常生活当中,有的人家常将蛋壳穿成一串高挂大门枋上,表示所孵的鸡蛋鸭蛋卵,完满无损,个个成活,象征瑞气临门,鬼怪不敢入侵。有的人家用树枝将蛋壳穿成串,插在棉花地上,认为可以保棉桃累累,洁白如雪。还有的人家将蛋壳与辣椒穿在一起,悬挂在染缸边,以避妖邪干扰,使染布顺利如意。

三、神鬼崇拜

侗族信仰多神,在侗族地区,认为人死之后其灵魂尚存,变为鬼。一些地方的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分成三份,一份归于安葬之地,一份前往阴间或转投阳世,一份仍留于家中神龛之上,接受子孙供奉。在侗族的观念中,没有神鬼之分,只有善鬼和恶鬼之分,认为非正常死亡的人,会变成恶鬼,常常作祟,因此非正常死的人常常火化以后安葬,且不能埋入祖宗坟地。认为家里的老人去世以后会变善鬼,居于阴间,暗中保护自己的家人。

侗族所崇拜的神鬼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信仰体系,其信仰种类因地域的差异而又有所不同,除了认为萨岁是至高无上的大祖母之外,所信仰的神(鬼)中,以女性居多,在这些神(鬼)的称谓中,都以“sax”(萨,意为祖母)为泛称。

与人们生活密切相连的“萨”神名称有下面几个。

“萨高降”(sax gaos xangc)——床头之祖母。传说她是隐居床头,专管生育,佑婴儿成长的女神。

“萨林惰”(sax liaemt dol)——门背之祖母。把守大门,防鬼邪闯入,护孩儿平安的女神。

“萨多”(sax doh)——天花之祖母。防天花传染,保儿童免灾脱险的女神。

“萨俩”(sax liagx)——偷盗之祖母。偷魂盗魄,威胁幼儿生命的女神。

“萨彭”(sax binc)——促恋之祖母。“促进男女恋爱,以期为婚”的女神。

“萨对”(sax tiuk)——山坳之祖母。“防范边域,镇关守坳”的女神。

“萨样”(sax yangp)——巡乡之祖母。“管理村寨、巡乡保境”的女神。

“萨高乔”(sax gaos jiuc)——桥头之祖母。“坐守溪流桥梁,疏通往来”的女神。还传说,阴阳两界之间有一座桥,她是负责看管该桥的女神。

“萨闷”(sax menv)——水井之祖母。“专管水井四季常清”的女神。

“萨样岁”(sax yangl siis)——掌农之祖母。“保护农业生产”的女神。

“萨滨”(sax bins)——酒曲之祖母。“持掌酒曲,助人酿酒”的女神。

“萨棍”(sax guaenl)——司“魂”之祖母。即管辖“鬼魂种”之奶奶。

“萨皆”(sax kait)——“疹妇”之祖母。与“魂妇”同种。

“萨并”(sax biins)——龟祖母。民间文学界常译成“龟婆”。传说她是人类的始祖母,说人类的第一对夫妻“松恩”(songh ngenh)和“松桑”(songh sangh)是从“萨并”所孵的蛋里生出来的等等。在发生天灾人祸或生老病死等不测事件时,要祭祀相应的萨神。

此外,侗族还信仰其他许多神(鬼)。

火神,侗族人认为,火灾为火神作祟所致,故每逢春、冬两季(用火取暖普遍,易发生火灾之季节),对火神行以敬祭。

寨神,侗族村寨均建有一或两座寨门,寨门是人们出入村寨的必经之路,也是村寨守护神驻守的地方。寨神对内防病防灾,保佑村寨平安;对外防贼防盗,驱鬼镇邪。凡村寨里人畜生病、瘟疫流行,都要向寨神献祭,儿童体弱多病者要请寨神当保爷。村寨发生火灾,认为是对寨神不恭的结果,要全力抢救寨门。凡侗族建筑村寨,首先要把圣母祠和寨门建好之后,方能修筑别的房屋。

五圣神,侗族崇拜的众神灵。均为男性,所塑偶像,有三位着有衣冠,两位全身赤裸。相传,五圣神专司青年男女婚配,故各寨未婚男女多对之供奉。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全寨献祭一次。参加者头插鸡尾,面涂黑色,在神像前跳“多耶”舞,据传,该神可魅妇女,故男青年无不奉之。

五猖神,侗族宗教崇拜之神。没有固定的神坛,祭时临时设立坛位。言其能驱逐鬼怪和疾病。在跳“端公”、“还傩愿”时供奉。

山神,侗族宗教崇拜的神。侗族世居林区,生活的主要来源是由莽莽的群山、茂密的森林中获得。因此,他们非常热爱山林,尊敬山神。破土垦荒、砍伐树木、狩猎等,都要焚香化纸,祈求山神恩准。据传说,山上的飞禽走兽等野物,都为山神所豢养,要猎取,就得先与山神说和,得到恩准,才能进山打猎。若触犯山神,就打不到猎物,有时还可能被野兽所伤。据传,山神会变成老头或老太婆出来找猪、羊,若相遇须立即退避。

地脉龙神,指的是龙脉和龙气。龙脉是山形的走向及河水的流向;龙气是山脉河流走向的气势。侗家往昔起房造屋的时候,要选择屋基;埋葬老人时,要选择坟地。屋基和坟地的选择,非常讲究。坟地选定后,要请阴阳先生来点穴,点穴不准,就不能达到阴安阳乐、兴旺发达。无论是阴宅或阳宅(屋基),都要根据山脉龙气来定,阴阳先生在选宅基时要敬奉地脉龙神。

土地神,有长生土地、门闾土地、寨头土地、当方土地、桥头土地、坳头土地、山神土地等。长生土地保护家宅安全,门闾土地守卫门闾不受侵扰,寨头(寨脚)土地保护本村寨清吉,当方土地保护这一方的平安,桥头土地保护过往行人平安,坳头土地保护上下行人平安。据民间传说,鬼邪最怕土地神,在阴森恐怖和不安全的地方,都请巫师安设土地庙,供奉土地神。

瘟神,侗族宗教信仰中的恶神。常常致病降灾,以春瘟、夏瘟、秋瘟和冬瘟为害于人,尤以夏瘟、秋瘟为最。每逢瘟疫流行,须请巫师驱瘟送神、扫寨禳解。扫寨送神,多在寨中庙内进行。

郎家神,是寨中妇女共同祭祀之神,一些村寨建有郎家神庙。每年农历三月初,寨中妇女带上锅瓢碗盏以及煮油茶所需要的物品,到郎家神庙前就地生火煮油茶,祭祀郎家神,祈祷村寨平安,阖家清吉,人丁兴旺。

草鞋菩萨,侗族崇敬的神人。在锦屏县境内,有草鞋菩萨的神庙,敬祭无固定时间,人们有求于他才去敬祭,祭品为一挂草鞋和香烛纸钱。据传说,草鞋菩萨是个烧炭人,为人正直,经常为大家办好事,死后仍然保佑一方,人们为此修庙敬祭。

灵魂,侗族宗教观念。认为人有“灵魂”,“灵魂”是一种不灭的东西,在阴、阳两界游弋,人死后“灵魂”离开身躯去往阴间,人的出生乃“灵魂”由阴间返回阳世。因此,有阴、阳两界之说。阳间是人活动的场所,阴间是“鬼魂”居住之地。人死了要请巫师来“开路”,把死者的“灵魂”送到阴间祖先处,与祖先做伴。祖先的阴魂若要与阳人相见则多在睡梦之中。若人生病,则认为是失魂落魄,要请巫师来赎魂或取魂。

鬼魂,侗族宗教观念。据说,“鬼魂”若要出现,必借某种动物作为依附,如野兔、野猫、狐狸、山羊、飞鸟等。若是夭亡之人,死后不久鬼魂常来显灵,称之为“闹鬼”。孤魂野鬼,常在阴森恐怖之处吓人。这些地方,人们则请巫师安土地神镇之。人生病了,将筛子盛酒肉饭菜香纸,拿到屋边路上招待鬼魂。求他不要过问阳世人,归还病者的阳魂。把所有带去的东西全部烧化或扔在那里,只拿空碗筷和筛子回家。进门时,不管几道门,一进就关。到了火塘,屋里的人齐声说:“祭了病就好!”过后不久,病好了就算完事。如果未见好转,病情反而加重,被认为阳魂掉在阴间很深,就得请巫师来招魂。巫师去阴间。要走刀路、上火山,下火海,方能到达。于是,用几十把利刃铺在路上,刀刃全朝上。巫师赤脚踩刀刃而过,算是走完了刀路;用大铁锅盛满茶油,用火在下加热。在铁锅上搭木架,巫师站在上面,旁人往油锅里点火,火上加油,火焰熊熊上升,高达几丈,把巫师包围着燃烧在里面,算上完了火山。重把油锅烧沸,巫师伸手在滚开的油锅里摸,算下了火海。于是,巫师到了阴间。唱招魂歌劝病者的灵魂归回阳世。其歌大意是:阴间再好,没有阳间可爱;与鬼神为伴,不如同人毗邻。乡亲父老派我来接你,父母姊妹请我来唤你,山山水水托我来叫你,花花鸟鸟求我来邀你。请你告辞鬼寨鬼友,别离阴间地府,跟我往阳间去,到家族中去,回到父母姊妹身边去。去做一世的凡人,去享明媚的光阴,去干种种的事情,去受种种的欢乐。来呀,来呀,我在前面走,你在后面跟,快快回家,亲友已列队在外等待。走啊,走啊,快快跟我回去。

邪家。旧社会侗族对山精水怪统称为“邪家”。据说,这些精灵有多年的大蛇、老鳖、青蛙等。它们多隐藏于深涧、山谷、溪洞、险潭等阴湿之处。据传说,人行走于旁边,恰逢时乖运蹇,不慎滑脚闪失受惊,俗称“落魂”,又称“落邪家”。人们认为,落邪家就是人的灵魂被邪家摄去。导致精神恍惚,身体不适,生出很多病来;最常见的是精神病、癫狂、神经衰弱、虚脱等。在阴森之处,见到大蛇、老鳖、怪影等,都视为是邪家现身,所见之人恭恭敬敬地虔诚祈祷,不敢得罪亵渎。

祭鬼神是侗乡的一种信仰。对鬼神祭祀贯穿于生产生活之中。一些地方动新土,要祭祀土地神。打猎,要祭祀山神。做生意,要祭祀财神。拉木头,要祭祀山神、溪神、河神。一般拉木头是先从山上放入山沟。再沿溪铺设水道拉往河边,最后编木排放入河里运走。所以,要拜山神、溪神、河神,求他们保佑,别在山上出事故,溪上伤人,河里翻排。生病,受伤,遇天灾人祸,认为是鬼神在作祟,对人使坏。于是,祭各种鬼怪,乞求下次别再捣鬼。过去人们认为人会生病的原因,一是阳间的人被阴间的鬼神问候、夸奖、想念、忌妒,就会生病;二是阳间的人不慎把灵魂掉在阴间去,于是生病。要视其情况,去祭各种鬼神。

孩子的灵魂常不附身,生病就是掉魂的表现。于是,早晚要到屋外招魂。其招魂念词是“来呀,崽的魂。你在树脚花下,屋边仓脚,山上水边,田里地头,东西南北,快快归来啊。父母在家,哥姐在屋,弟妹在旁,都在等你盼你,想你念你,请你快快归来,归来同住,回来同吃。来呀,崽的魂。”若是小孩惊风,往往祭老鹰神。

上坡回来痛脖子,祭吊死鬼。痛肚子,祭中毒鬼。痛关节,祭断脚断手鬼。痛眼睛,祭瞎眼鬼。浑身酸痛,祭滚坡鬼,落崖鬼。刀伤跌伤,祭使刀鬼、弄斧鬼。被树压着而受伤,祭树倒压死的鬼。在外触电不死而伤重,回来祭雷公。总之,每患一种病,几乎都能找到相应的鬼神来祭祀。

四、祖先崇拜

侗族的祖先崇拜包括始祖崇拜、远祖崇拜和家祖崇拜,侗族始祖崇拜体现于对人们传说中的松桑、松恩、姜良、姜妹等人类始祖的崇拜,远祖崇拜主要表现在对如萨岁、飞山公等在本民族历史中起着重要影响的英雄的崇拜。家祖崇拜主要是对本家族或家庭的祖先的祭祀以及慰藉祖先的丧礼葬仪。

侗族认为自己的长辈死了以后,居处冥界,但仍然能保一家昌盛,富贵荣发,因而十分重视丧葬事宜。如选择墓地,吉日吉时出丧入葬,以至其后年年于清明节登坟扫墓。同时还在家里安设祖先位置,长年供奉。处边远山区“干阑”楼房的,以“火塘”作为祭祀祖先之地。有的地方,在堂屋正壁,张贴家先神榜,立有神龛,摆设香案。每逢过年过节,婚丧喜庆,都要在“火塘”旁边,“神龛”面前,陈设供品,举行祭祀活动。甚至初出远门,登门求婚,经营生意,买卖牲畜,下河放排,入山伐木,远送贵物,诉讼赴审,出征抗敌,女子出嫁,迎亲送亲,无不先向祖先敬祭,求之同心,暗中相助,如愿以偿。归后复又敬祭致谢。平时的进餐,也要念请祖先作席共饮,特别是喜庆佳节和款待宾客,还要在桌上多摆一双筷子,一只酒杯,留一空席,让祖先就座,家中长者举杯,往地下倒几滴酒,用筷子点点桌上的菜,请祖辈先动筷,大家才开始用餐。除设神龛或于火塘边常年祭拜之外,还有规模较大的祭祀活动,如祭萨,祭飞山公,吃新节、春社节、甲戌节、记捐节祭祖等。

部分侗族地区建有的飞山庙,供奉飞山公杨再思。据史书记载,唐昭宗时期杨再思由淮南丞迁辰州长史,结营靖州飞山,众奉为诚州刺史,自称“飞山公”。杨氏分其地为十峒,以其子分领,自号“十峒首领”。再思行土著之风,有功于民,土人思其德,立“飞山宫”而祀之。宋追封杨再思为威远侯、广惠侯,加号英惠。杨再思死后,据说葬于会同县连山乡镇火神坡,也有说葬于黎平长冈岭,他的事迹不仅以故事的形式广为传颂,而且许多地方为他设堂立庙。许多地方的杨姓都自称为杨再思的裔孙。黎平县佳所各寨杨姓每年清明都要到长冈岭为杨再思扫墓;岑巩、玉屏、三穗、镇远等侗族地区传说农历二月二日是飞山公生日,十月二十日是飞山公逝世之日,每逢这两日,家家凑钱购办香纸烛炮、刀头酒醴、粑粑豆腐举办庙会,到飞山庙顶礼膜拜,叫作“敬庙公”。祭毕,即烧火架锅,烹调供物,全寨会餐,不醉不归。

在天柱、锦屏、岑巩等地还存在按姓氏建家祠祭祖的文化现象。祠堂是生活在一个或几个村落一个姓的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它是古代宗法族权制度的缩影。祠堂一般分为宗祠和家祠,宗祠除了作为祭祀场所之外,过去的宗祠还是处理宗族内部事务、执行族规家法的地方。族人的冠礼、婚礼、丧礼基本上都在祠堂进行的。有的宗族规定族人之间或族人家庭之中发生了争执,都要到祠堂中裁决。所以,过去祠堂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一族“公堂”的性质。

侗族的祖先崇拜还表现在慰藉祖先的丧礼葬仪,侗族有隆重、繁博的丧葬礼仪,由于灵魂不灭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的生活与人间一样,死去的先人能够降祸福给子孙,于是就十分重视葬礼,以保证死者在阴间的生活需要,以乞求先人的保佑和降福。同时受儒家强调“慎终追远”思想的影响,侗族把丧葬厚薄作为孝与不孝的主要标准以及人生中的头等大事,丧礼葬仪虽然不同,但各地的葬俗礼仪都十分繁杂。

五、萨岁崇拜

萨岁崇拜是侗族宗教信仰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萨岁崇拜是侗族宗教文化的最核心内容。在许多侗族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侗族以萨岁为尊,汉族以寺庙为大。”可见其地位之显要。

萨岁的真名叫婢奔(beix benv),死后被称为神女(xaent nyux,有的汉译为“杏妮”),“萨岁”是后人对她的尊称。传说她生前带领乡亲反抗封建地主压迫剥削,打死财主李崇庆,在朝廷当官的李家儿子李点郎,得知家父被杀,田地被瓜分,遂启奏皇上派8万官兵前往讨伐。婢奔带领众乡亲英勇作战,退守九层岩(nanh jus saengc)上,李点郎手持金印,追到九层岩。因寡不敌众,婢奔跳下悬崖,牺牲于黎平县境内的弄堂凯(longl dangc eip),死后化作神女,继续率领侗乡人民与敌人战斗,最终击败了官兵,迎来胜利。侗族群众感念这位民族英雄,把她当成民族保护神“萨岁”来崇拜。侗族人认为萨岁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而又地位最高、权威最大的神灵,是本民族的圣祖母。因此,萨神崇拜的出现也体现了侗族宗教文化从多神崇拜向一神崇拜的变迁。

每建立新的村寨,都要首先建立祭萨的场所,这种祭祀场所一般有两种形制,一种是在寨中用卵石或片石砌成一圆形土堆,上栽黄杨树一株,或蓄茅草一蓬,或插上一把半开的纸伞,作为供奉萨岁的神坛;另一种建有萨屋,萨屋一般为约1丈高,占地1丈左右的木平房,屋顶周围盖瓦,中间空着露天。屋的中心处,用鹅卵石砌成约3尺高、2~3尺直径的圆柱形石土台。台上插有一把半开的纸伞,伞上披着形若网状剪纸,俨如“锦伞”。白石堆周围,又垒有十二个或二十四个小白石堆,或钉十二个或二十四个高约尺许的小木桩,桩上披着倒漏斗形的网状剪纸,并按子、丑、寅、卯……依次作序,作大石堆外围。这种布局侗语叫作“十二堆”,或“二十四堆”,意为十二个或二十四个“方位”,分别由十二个或二十四个“部将”把守。白石堆的正后方还置有一小木凳,上面摆五或七个茶杯,表示“萨岁”之位。有的在房内立有身着侗装的萨塑像,作为供奉萨岁的神祠,屋前或近旁一般设有供群众娱乐用的广场(sagx sax)即祖母广场。

正月是祭祀萨岁的活动期。活动由寨子里年纪最长、辈分最高的老人主持,按照严格的礼仪进行。在传说中杏妮的家乡和她就义的地方——黎平县龙额区六甲一带的祭祀萨岁的活动尤为隆重。每当祭祀萨岁时,寨上年纪最大、辈分最高的老人,身着传统礼服,按照严格的礼仪进入“萨坛”进行祭祀活动,男女在“萨坛”外肃立,待寨老赐予祖母茶后来到鼓楼坪上,男的手搭肩,女的手牵手,各自围成圆圈,载歌载舞地踩歌堂,赞颂“萨”的功绩。青壮年男子都扮成当年杏妮的款兵,身佩弓弩利剑,腰束青色布带,脚穿草鞋,手持刀枪或长矛。信炮一响,“款兵”立即由鼓楼齐集到堂萨边,每人向萨岁敬茶一杯,随后便是寨老念祭“萨”词。念罢,领唱一首怀念萨岁的歌,然后发出号令,铁炮三声,“款兵”们向寨外冲去,朝天放一阵排枪鞭炮,回来时每人用枪杆或梭镖杆子戳上一个稻草扎成的人头,表示割取了敌兵首级,得胜归来。回到“堂萨”,将“敌人首级”悬挂萨堂门前示众。这时,芦笙吹响,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迎接胜利归来的亲人。之后男女青年们又手拉手跳起多耶舞,唱起赞颂萨岁的踩堂歌。

一些村寨的萨坛由专人管理,有专门的萨玛田产,由管理人耕种,收入作为管理人的报酬及祭祀活动的经费。逢农历初一和十五日,管理人要给萨岁烧香敬茶。到祭祀活动时,由管理人筹备各种用品如香、纸、烛、铁炮火药等物。有的寨子管理人员必须由该寨的老户担任,有的寨子是世袭,有的寨子是通过鸡骨卜来卜算。有的是终身职务,有的可以中途变换人选。有的地方管萨的是由若干人,如从江县西山镇滚郎村的管萨人员是按姓氏共推举12名寨老,这12名寨老除每月初一、十五负责给萨敬茶外,还组织全村每年的祭萨活动。

六、禁忌、占卜、巫术、神判

侗族的民间信仰还包含禁忌、占卜、巫术、神判等内容。

禁忌是人们对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事物所持态度而形成的某种禁制。侗族的禁忌内容多、涉及面广,可分为宗教禁忌、生产禁忌、丧葬禁忌、婚育禁忌、语言和行为禁忌等。

占卜是用各种奇异的方法来获得尘世间事物的信息或预卜凶吉祸福的活动。侗族的占卜术类型较多,有蛋卜、鸡卜、草卜、米卜、螺卜、求签、掷爻、卜卦等等,其中蛋卜、鸡卜、草卜、米卜、螺卜被侗族长期传承下来。卜卦、求签、掷爻等则来源于中原道教的占卜术。

侗族中的巫术,多为驱鬼、护魂以及沟通阴阳两界方面的巫术,有的地方也有针对仇敌的“放黠”等巫术。

神判是当双方有争执而不能决断时,借助神的力量进行的裁决。侗族地区的神判有衔接枪尖肉、吃生鸡血酒、煮米、捞油锅、割鸡头、砍鸡等方式。

侗族文化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