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祭祀节日
一、祭萨
“萨”为侗语音称呼,意为“祖母”。“祭萨”则专指祭祀祖母神“萨”。侗族信奉多神,而众神之中以“萨神”地位最高,神威最大。侗族祭萨,分为例行祭萨(douv sac sax)和安坛祭萨(sibs sax)两种,后者更为隆重。
例行祭萨又分为春秋二祭。春祭定于每年农历正月上旬择日进行,为的是请求“萨神”保佑族人在新的一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无灾无病;秋祭一般在中秋或下秋择日进行,意为答谢“萨神”庇护,庆祝族人安泰、六畜兴旺、五谷丰收。例行祭萨,可一年两次,或一年一次,或隔年一次,规模大小不一。有的只供祭清茶、酒肉,供祭后各自回家;有的供祭后寨老聚餐;有的每户来一男一女,携带酒、肉、香、纸等祭品,集中在祭堂供祭,祭毕,即在广场上共进晚餐。晚餐时,首席上位留一空位,是祖母神就座的象征席位,由寨老和管理萨屋的人相陪两边,其余人自由组合就席。若是三年、五年或七年的大祭活动,一般都要开展大型的文化娱乐活动。邻近各村寨都会应邀参加,开展多耶、抬官人、芦笙赛、歌赛等活动,三天三夜通宵达旦。所以祭萨活动不仅是一种祭礼活动,也是一种交际和文化娱乐活动。
安坛祭萨,是安设祖母祭坛时的祭萨活动,是侗族最神圣、最高规格和最大型的神祭活动。安坛祭萨在两种情况下才进行:一种是村寨中始设萨坛,另一种是村寨中发生了不幸的事情,如火灾、水灾、瘟疫等,人们就认为是对“萨岁”照料不周,“萨岁”生气出走,使寨子出现鬼怪作祟。于是就要举行迎萨(sibs sax)仪式,请“萨岁”回寨。之前,要派德高望重的老人先到弄堂凯去背回泥土,然后才举行隆重的仪式。
祭萨礼仪繁杂而神秘。共分为“准备礼仪”、“安宫砌坛”和“祭祀”三阶段。一是准备礼仪:包括扑锣、鸡骨卜法、安堂人选、背萨、神物像制五大礼仪,而且每种礼仪中又分若干程序,非常讲究。如“安堂人选”中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家庭中三代人齐全;家里历来无非正常死亡者;家里眼下无孕妇;本人年庚与四方土地神的属性或十二地支属性相符。同样,派去弄堂凯接萨、背萨的八男八女(或七男七女),也要具备上述前三个条件,否则没有资格接萨、背萨到村进坛。二是安宫砌坛:安宫砌坛前,村寨里要将嫁出去的姑娘以及出远门的人全部通知回家,一起安坛祭萨;封寨三日,拉绳结草拦寨门及所有通往寨内的路口,禁止生人入寨,也禁止寨内的人外出。封寨期间,村寨三日不冒炊烟,寨民全部寒食。因此这种安坛祭萨活动也不常举行,一般五年、十年才进行一次,如果村寨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灾害,是不进行这种祭祀的。三是全寨祭萨游寨活动。第三天早饭后,全寨男女老少身着盛装集合,依次喝一口茶,再进行游寨。三人吹芦笙、二人吹长号走在队伍前面;接着是右手撑着挂有纸扇和扎有三根青草的、半开半闭的纸伞、左手提一葫芦茶水的“登萨”(管萨者);随后是手执白毛巾捆着纸伞、拿纸扇的八男八女;身穿长袍马褂的寨老、锣鼓手、扮演大将和士卒者;最后是参加活动的一般祭众。队伍离开萨坛时,鸣放三响铁炮,然后拉队伍从寨头起步游遍村寨的每条巷道,每到一条村巷,士兵扮演者要轮换着对天鸣枪(鸟铳),游到村子中央的鼓楼坪时,由歌师领唱三首萨耶歌,众人多耶踩堂。至此,全部安坛祭萨活动结束。
二、记捐节
剑河、锦屏、榕江、镇远等县侗族有“记捐节”(jil jaens)祭祖的习俗,“记捐节”有的地方也称为“鼓藏节”。历史上许多地方侗族通过记捐节祭祖,认为不过记捐节的寨子或家族要败落,要遭灾祸。许多村寨通常12年过一次记捐节。以前,剑河县小广、锦屏县彦洞也过记捐节,是每5年举行一次。用来过记捐节的牛以家族为单位购买和喂养。是年初派人身背银子到苗族地区选购。牛圈多设在族长家楼下最暗处,族长负责组织工作,派族内每人轮流割青草并坐在圈前填喂1天,傍晚拉去洗澡。或大家出资请人专事此项工作。临近过节时,主人将牛角加包一层铁皮,用稀饭和米酒喂牛,使牛的眼和皮肤发红,冲动好斗。节前2~3个月内,经常相约斗牛,但开战一会儿即拉脚歇战,不让决出胜负,以挑起牛的好斗心理但又不使牛受伤和胆怯。记捐节通常选择在秋收后的吉日,节期3天或4天,天天烧香化纸以酒、饭、鱼肉祭祖,并安排轮流斗牛。最后是“烂打”,不再拉脚歇战,败牛逃走田野吃草,拉去杀掉,胜牛留在草坪上继续与其他牛斗,逐步淘汰,直到最后只剩一头胜牛,胜牛过去通常在第二天黎明时分宰杀。
“烂打”这天,全寨男女盛装观看,还有吹芦笙、敲铜锣的,人山人海。牯牛宰杀后分给各户人家,头、脚和内脏炖熟后举行家族宴,吃长桌饭。牛角悬挂于族长家敞廊上,表示已过记捐节,阴阳平安,同时又是族长的标志。记捐节期间外寨来观看者甚多,主寨人分别把客人请到家中酒肉招待。
三、清明节
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祭祖节日,侗族同样也在清明节祭祖。侗族祭祖,多以家族和“补拉”为单位集体祭祖,很少单独祭祖的。各地祭祖时间不尽相同,有在清明节当天进行,有在清明节前后两天进行。除成年妇女之外,全家族或“补拉”老小一起,带刀头肉、酒、菜、香纸、糯米饭、鞭炮等上坟祭扫、覆土、除草、挂纸钱、燃香化纸、祈祷祭拜,然后在坟地上请祖先神灵共同就餐。侗族人的坟地一般与房族祖先同葬一片地,这样,往往各村寨各房族不约而同地聚在一地祭祖,于是坟地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鞭炮声彼起此伏,响声不断,烟雾弥漫。每位先祖坟地都祭扫结束后,全房族或“补拉”男女老少一起聚餐。聚吃“祖宗饭”之后,祭祖结束。
四、摆古节
摆古节流行于锦屏县九寨的瑶白,故又名瑶白摆古节,是九寨地区最隆重、最盛大的祭祖活动。摆古节没有一个固定的日子。摆古活动“一年一小摆,三年一大摆”,农闲时节举行,但却没有一个固定的日子。小团体的“摆古”只是家族与亲戚参加,形式和内容上也只有简短的“腊耸”和唱歌。大团体的“摆古”则是整个村寨或几个村寨联合参加的大型活动,要吹芦笙,演大戏,长桌摆古,登台说唱。举行大型的“摆古”活动,必须杀猪宰牛,拜福祉,祭祖先,因而有歃血为盟的神秘色彩。摆古内容主要是追述各姓氏祖先的迁徙历史,以及盘古开天地、历代帝王的功过,特别是将本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人文景观通过说唱等形式叙述出来。劝勉人们遵纪守法,发扬民族传统美德,它含有祈福迎祥、喜庆与加强民族、姓氏、宗支之间团结等意义。瑶白摆古节不仅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还是反映九寨侗乡民族迁徙历史的口头文学,而且它以姓氏、宗支文化交流为出发点,融歌舞、戏说等表演艺术为一体,具有怀古、议事、娱乐的功能。
五、林王节
锦屏县启蒙者楼、者抹、便晃、流洞、魁洞、果垢、西洋店等寨过林王节。相传是为纪念明代初期率领婆洞地区侗族人民起义的英雄林宽而过的节日。各寨过的时间不同,或农历六月头辰日或头巳日。节日前一天,杀猪椎牛,家家开田捉鱼。届日晨,家家包粽粑,备菜肴。早饭前,者抹寨人拿粽粑、鱼、肉、酒、纸、香等到传说林宽倒栽的枫树下拜祭,祭后取下一小块树皮带回用红布包裹让小孩背戴,以求祛灾。其他寨则到寨边古树下祭祀。饭后,老人和孩子集中在古树下讲林宽故事,青年人则比武赛马。
六、“千三”节
“千三”节是一个寻根祭祖的传统活动,在黎平县的地扪村举行。地扪,侗语“diih munx”,是“生发之地”即“源泉地”、“发祥地”的意思。据说地扪村原有1300户人家,后因为生计需要,有300户在本村,其余700户到茅贡、200户到腊洞、100户到罗大去开拓新的地盘,这几个寨子的人都是原地扪“千三”户的后裔,“千三”的老根据地成了“地扪”发祥地。所以为了纪念“千三”始祖,凡是分出去的各支人丁,每年正月十一至十五皆聚会于地扪,纪念祖宗,祝福“千三”人丁兴旺、家族发达。年长月久形成习俗,成为“千三”节。“千三”欢聚祭祖节期间,方圆数里的村寨往往有三四万人参加节日活动。节日内容主要有吊歌祭祖,踩歌堂对歌,演唱侗戏,聚会叙情,斗牛取乐五项。
吊歌祭祖。即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古歌。这些古歌,既有丰富的想象又有生动的传说。它叙述了侗族繁衍、祖先迁徙、习俗沿革等过程。歌唱中,一人领唱,成百上千甚至万人应和,其情景震撼人心。
踩歌堂对歌。一般分位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赞颂祖母的进堂歌,第二部分是转堂歌,其中有季节歌、盘歌、情歌、夸赞歌、劝世歌等等,第三部分是结束时的转堂歌。
演唱侗戏。侗戏鼻祖吴文彩是“千三”腊洞人氏。“千三”人们为有这样一位戏剧家而深感自豪,欢聚节上必演唱侗戏,以示纪念。
聚会叙情。可分到各家各户,或部分集中起来吃“合拢饭”或到鼓楼里叙谈。年轻人三五成群,弹琴唱歌,通宵达旦。
斗牛取乐。即用专门饲养的水牛进行角斗,届时旌旗林立,锣鼓喧天,芦笙齐鸣,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欢聚节选择在地扪村举行,除了它是“千三”发祥地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十分丰富的侗族文化资源;有古朴的传说故事和历史文物,而且保存较为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有“塘公”,相传他是护佑“千三”一带民众的神,千百年来,受到代代尊崇。还有摸寨鼓楼,为“千三”之根,建寨之源。还有腊洞文彩墓、登岑中日友好鼓楼、古代造纸作坊,则早已通过媒体扬名于海内外。
“千三”侗族子弟,讲团结、讲义气,热情好客,文明礼貌,热心公益事业。在漫长的岁月中,与各族人民彼此交往,相互学习,团结友爱,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并为开发“千三”及周围地区做出了贡献。如今的“千三”节已成为地扪方圆百里村寨人们共同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