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族称
据史书记载,侗族地区的古代居民,秦时称为“黔中蛮”,汉代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魏晋南北朝称为“僚”;到唐代,在称“僚”的同时又称为“僚浒”或“乌浒”。自宋以后,这一地区居民的称谓更为复杂,分别被称为“洞民”、“洞家”,或泛称为“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侗族。
用汉字双音切记为“仡伶”,就是侗族自称的Gaem1(干)(梁敏编著《侗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或Geml(更),或Jeml(金),全称nyenc gaeml,或nyenc geml,或nyenc jeml,汉意为侗人或侗族。侗语jaeml,本意是指有溪河的山谷、山冲,或山间溪洞,四周有山,山有盆地、田坝,其形如洞天。侗族自古生活于溪洞地方,依山傍水而居。清代嘉庆《广西通志》卷二百七十九《诸蛮》云:“侗人居溪峒之中,又谓之峒人。”洞、峒、硐,常与“溪峒”并称。“溪峒”特指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溪峒蛮”是对中国南方各民族的泛称。宋代范成大著《桂海虞衡志·志蛮》云:“羁縻州洞……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洞。”可见,汉族称“侗家”的Dongh(侗)是从“洞”或“峒”发展来的,“洞”或“峒”又指一种社会组织,原来包括好几个民族,后来逐步演变成对侗族的专称。侗族内部还有僚(音“老”)侗(Gaeml laox)、胆侗(Gaeml danx)、绞侗(Gaeml jaox)三个支系的相互称呼。从词语来看,侗族的自称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