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稻作方式
一、水稻种植
(一)选种
品种选择对水稻种植有重要的影响,恰当选择适宜品种是来年好收成的前提条件。在传统的种植中,侗族人的稻种一般都是自己选育和保存。一是精选品种和稻穗,根据田块需要的品种确定后,要到田里去选穗取种,选取穗大而长、颗粒饱满、无苤谷、无病害的植株,用摘禾刀,连禾秆带穗一起摘下,在田里捆成禾束时做有特殊标记;二是妥善保存,禾把挑到晒坝(或用晒席)上,将禾草打开晒1~2天,进而把禾穗部分不断翻晒,使之干燥至谷粒由原来的透明变瓷白色,再选择通风条件好、不潮湿、无雨淋的粮仓或禾晾,分别单独晾起来,并不时进行翻晒,避免种子混淆、霉烂或受雨水浸湿后发芽。
现在,除了少量的糯禾稻种农户自己进行选育和保存外,村民们大都向农技推广部门购买杂交水稻稻种来进行种植。根据长期的种植经验,侗族人民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和换种原则。因地制宜即是根据某块田的土壤、水温、日照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稻谷品种。换种原则是指当一个品种在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3~5年后,就进行一次同期性的换种,否则会导致品种退化而减产。比如,连续种植“列珠”超过5年,一般要换种“红禾”、“万糯”等。
(二)播种
侗族有“清明下早种,谷雨下迟秧”之说,在育秧的过程中,首先是要选择好土壤肥力比较高的高产田作为秧田,并在播种之前做好秧田整理的准备。播种的基本环节是先将种子浸泡发芽,然后下种。由于下种季节气温都还较低、土温更低,直接下种到土里很难发芽,因此在下种之前都要将谷种浸泡发芽后再下种,这样便可提高出苗率。下种时把握几个技术环节:一是种子的数量,种子数量包括各品种的下种数量和稻田面积所需下种的总数量;二是撒种的密度要适中,过密会影响到秧苗的粗壮,过疏则浪费秧田;三是种子要尽可能撒播均匀,根据经验,一般是将秧田尽可能整理得平整并划成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小块,下种时先将种子按照田块数分为均等份,然后沿着各小块的界线走,将种子均匀地撒播入备好的各个田块上。
(三)开秧与施肥
传统上侗族地区不同季节的农事活动按照传统规章进行,农事活动由寨老或家族中有威望者组织,并举行隆重的仪式,宣布某项农事活动的开始。“开秧”是开始插秧时举行的仪式性程序,要选择吉日进行,是在寨老或活路头的秧田边举行仪式。过去,在侗族人的眼里,选对了吉日就意味着当年的丰收,所以必须经过懂得“看日子”的人的推算,寨老和活路头根据节日测算人的推算,确定“开秧”日期。在开秧的那天,寨老或长房族带领活路头,经过宗教仪式后,到寨老或活路头的秧田中,拔出三把秧,象征性地插到自己家的田里,并插上草标,宣告插秧开始。经过十二天后,才开始正式插秧。其他房族也在仿效长房的做法在本房族的田地里举行同样的仪式,同样等到十二天后,家族成员才在自己的田中插秧。“开秧”仪式在过去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很少有自作主张做出违规的农事活动的家庭。
施肥。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施肥是秧苗茁壮、粮食丰收的一种保证。侗族传统是给稻田下基肥,栽秧之后较少进行追肥。过去主要使用农家肥,农家肥使用之前一般要从圈里取出堆放半个月以上,使之经过充分的发酵,腐熟程度越高,肥效越好。每年的冬季或开春,把猪牛粪、火灰等农家肥挑到已经犁好的田里堆放,等到耙田时将它们均匀撒在田里,耙田时和泥土充分混合。此外,为了增加土壤肥力,每年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还要到山上采集“秧青”——青嫩的树叶放到田里,并翻犁盖于土下,让其自然腐烂后作为水稻种植的底肥,秧青所采取的树叶主要选择青冈树的嫩叶,因为青冈嫩叶容易腐烂,在农户下田劳作时不会割脚,一亩田约要放入一百捆左右的秧青;有的还在田里种紫云英、萝卜花、苕子、野豌豆、小油菜等,或在泡冬田撒播浮萍等做秧青,作为基肥的补充。现在化肥使用已经普及,人们用尿素等对秧苗施追肥,采集“秧青”做基肥的已经少见了。
二、稻田养鱼
据有关资料表明,百越族群是一个稻作族群,“饭稻羹鱼”是这一族群传统农耕文化的主题。稻田养鱼在这一族群分布的地区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最早源于溪水灌溉,鱼生长于稻田,长期演化成稻鱼共生系统:鱼在稻中除草、吃虫,鱼肥而稻壮。作为百越民族后裔的侗族如今依然延续着这一耕作方式。侗族人稻田养鱼的鱼苗主要是通过人工孵化,全部过程主要包括,种鱼的管理、鱼苗的孵化和鱼苗的施放与管理。
(一)种鱼的管理
种鱼的管理主要有种鱼的选择和种鱼的屯养。对于种鱼的选种,侗族人有着丰富的经验。首先他们从鱼身上的颜色上排除红鲤、花鲤。人们认为红鲤和花鲤培育出的红鱼、花鱼,放养在稻田中太显眼,容易被鸟兽捕食,同时他们认为有病的人忌吃红鱼、花鱼,故多以青鲤作为选择对象。其次,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方可选为种鱼饲养,体长、嘴正、腰直、尾宽、健壮者才能选为种鱼。秋收时按以上标准选好种鱼后,把它放入鱼塘中饲养,三年后可用来繁殖鱼苗。侗族一般将选好的种鱼养在鱼塘中,为了种鱼喂养的方便,鱼塘大多建在村寨之中,并将厕所建在鱼塘上,以人的大便喂养。为了防范种鱼的外逃和受到家禽侵害,人们将鱼塘的堤坝建得比稻田的田坎高些,这样既可以在枯水季节蓄水,又可在多水季节防止种鱼随水逃出鱼塘。同时,当地人还在鱼塘的出入水口处和溢洪缺口处安上拦鱼栅,拦鱼栅一般用竹条和木条编制而成,有的也使用杉枝来做,更简单的是直接用破箩、烂筐来围拦。为防鸭入塘中吃掉或啄伤种鱼,人们多在鱼塘中丢放些竹枝、杉枝等,或在鱼塘中修建鱼窝。一有动静,鱼自会游入鱼窝中躲藏。
(二)鱼苗的孵化
每年立夏后,人们便修整鱼苗育池,面积约为8平方米,水深0.3米,在池上搭上木架,木架的底部离水面约为0.1米,顶部以平水面为准,木架的底部和顶部之间为产卵区,在架的产卵区铺上晒干的鱼草(一种专门用来培育鱼苗的野生植物,枝繁须茂,鱼卵沾在须上不易滑落。当地侗族称之为nyangt xeenk或nyangt bal),再用杉木皮将鱼草盖住。鱼苗育池建成之后,将种鱼从鱼塘捉来,雌雄搭配比例要合理,一般为1尾母鱼配8~10尾公鱼,雌鲤鱼3~8龄以下,1~2龄的雄鱼最为适宜。放入育池后昼夜观察,如果鱼交尾便发出响水的声音。响水声停止后,则表明鱼交尾结束,要马上将鱼草从育池中取出,这时会看到鱼草上粘有大量的鱼卵。接着便进行孵化管理。将育池中取出的鱼草放在事先搭好的木架上进行淋水孵化。当观察到鱼卵中有动静时,也就是俗称的“鱼卵开眼”(侗语称wenp dal),则将鱼草转入另一个准备好的孵化池中。一个星期后,孵化结束,这段时间小鱼还很小,要每隔一段时间,用手轻轻将孵化池的水搅动,使水变得浑浊。据说这样能让小鱼容易找到食物,从而有利于小鱼的成长。
(三)鱼苗的施放与管理
孵化结束二十多天后,小鱼一般会长成筷尖那么大,这时可将它们放入稻田中。鱼苗的放养在数量上存在一定的标准,放得过多或过少都不适宜。若鱼苗施放多了,稻田中没有足够的饵料供应,鱼儿就不易长大;若放少了,稻田中的杂草、害虫就不能除净,鱼排出的粪量也不能满足水稻的需要,不利于稻禾的生长,同时如果放的鱼太少,对鱼产量也会有影响。因而哪丘田该放多少条鱼苗是有一个合理的数量的。经过长期的实践,通常根据田的肥力和水源情况来确定施放鱼苗的数量,每亩施放鱼苗在90~130尾不等。鱼苗放入稻田之后的管理首先是对稻田水的控制,放入稻田之后必须保持有水,稻田一旦干枯几小时鱼就会死掉;水太少不利于鱼游动,也不利于躲避鸟、蛇以及鸭的追捕;水太多则鱼容易随水流翻过田坎外逃。因此,人们多在稻田中修鱼凼搭鱼棚(当地人称为鱼窝),即在稻田中适当位置挖一个面积为1~3平方米,深50~100厘米的小鱼凼,用树枝在鱼凼上面搭建鱼棚,避免稻田水干并方便鱼儿躲藏,有效地保护田鱼。
三、林粮间作
林粮间作指的是在林地里进行其他作物的套种的立体农业。侗族群众长期以来就一直有林粮间作的传统。在侗族地区凡是有更新造林的人家,在幼苗生长期内都实行作物套种,3~5年,直到幼苗成林时为止。在林地里套种的作物主要有红薯、棉花、玉米、大豆、辣椒、花生、土烟、药材等。实行套种,在管理庄稼的同时,又兼对林木的管护,特别是在给庄稼除草、施肥、中耕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幼林苗木的松根、追肥,松根有利于土壤透气,也利于林木幼苗吸收养分,便于林木生长,使杉木快速成林,一般8~18年就可以间伐和砍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