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遗址、古墓
一、榕江板寨遗址
在县城南约3公里的都柳江畔一座台地上,距江心约200米,属古州镇板寨砖瓦厂所辖,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1982年6月,砖瓦厂在台地上取土制砖,于距表土1.5米深的黏土层中,掘得一批磨制精湛的石器。1985年,贵州省博物馆曾派专业人员前往实地调查,又发现了同样的石器,并采集到少量细方格纹泥质红陶片。该台地自20世纪50年代设砖瓦厂以来,一直在此取土制砖,台地已被挖成下凹2~3米的一片洼地,取土过程中屡屡发现陶质、石质等文化遗物,但均被视为不祥物,将其捣毁扔掉,文化层招致毁灭性破坏,现已不能再现其原貌。
出土石器包括大、中、小形斧、尖叶形矛、圆叶形镞及穿孔残石器等,均为砂石磨制,青灰色。其特征与都柳江下游广西融水县的调查发现相类似,具有区域性特色。年代约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二、天柱天华山“款场坪”遗址
在天柱县城东南面40公里处,海拔689.5米。天华山四周为低矮的丘陵,山麓、山腰散居着苗族、侗族村落,山顶有一块宽敞平坦的大草坪。
明代,周围48寨苗族、侗族民众,为抵御官军的征剿和盗匪的骚扰,相约到山顶草坪制定维护地方生产、生活秩序和婚姻款约等条规,称“议款”,议款的地方亦称之为“款场坪”。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各寨男子佩带武器,结队上山,在草坪中比试武艺,称为“亮团”。并在山中辟出一条长1000米,宽5米的马道供大家骑马习射。
清初,民众在款场坪建有寺院一座,雕梁画栋,翘檐高耸,十分雄伟壮观。寺内供奉菩萨神像,寺前悬大钟一口,后院置大鼓一面。钟鼓平时供院内僧人使用,倘若有警情,就敲出约定的钟声、鼓点,附近村寨的民众即迅速聚拢,分头按既定部署迎敌。
1949年后,款场坪变成了歌场。每年农历三月初一,成千上万的苗、侗青年来此对歌,以比试才华,寻觅情侣。
三、天柱九龙山咸同起义遗址
位于天柱县城北35公里的石洞镇北部。九龙山海拔1000余米,面积约50平方公里,由9个山峰连绵组成。清咸丰七年(1857)九月,天柱姜映芳发动侗族农民起义在此扎营,与张秀眉、包大度领导的苗族军队并肩作战,在湘黔边境频繁袭击清军,劫富济贫,影响很大。
1982年2月23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万山汞矿遗址
在万山城北仙人洞内,洞分上中下三层。洞内有数百年来采矿时修凿的石梯、隧道、刻槽、标记等遗迹。
明永乐十三年(1415),万山建“大万山苏葛长官司”后,随即建立了“大万山汞办局”,继续从事朱砂的开采,仙人洞即是当时的采矿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英、法两国商人在此开办英、法水银公司。
清宣统二年(1910),陈万顺在洞筑墙建门,内建住房两栋,20世纪50年代拆毁。采矿场现已终止采掘,仅存遗址。
1985年11月2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锦屏明楚王妃子墓
在锦屏县铜鼓乡城南三里。当地称“姑娘坟”。据清光绪《黎平府志》载:明洪武三十年(1397),婆洞(今锦屏启蒙镇)林宽(又名林小斯)率侗族人民起义,声势浩大,震动朝廷。朱元璋派儿子楚王朱桢带兵镇压。楚王“有妃精奇算,从军中殁葬铜鼓城东南三里,距楚王营不二里,今锦屏城(即老锦屏铜鼓)外也”。
墓坐南朝北,长约10米,宽5米,高2米,四周用料石砌就。墓前置石人四尊,石猪一对,石羊一对。正中置石龟一座,龟背上立碑石一块。现围砌料石全被挖走,石猪、石羊仅各存一只,猪头、羊头、龟头均被砸毁,石人、石碑已不知去向。墓左侧2米处有一盗洞。
六、玉屏城关塔坡明墓
在玉屏侗族自治县城郊塔坡。1978年3月被当地群众发现,贵州省博物馆清理。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无明显封土。墓坑长2.4米,宽1.8米,深2米。棺为柏木制作,长2米,宽1米,高0.8米,底板厚0.08米,墙板厚0.06米,挡板厚0.05米,棺盖厚0.05米。墙板与挡板用铁钉钉合,用加有朱砂的黑色生漆涂刷。棺内底垫有防潮杀菌的石灰和木炭,棺外则用0.20米厚的石灰、细砂、糯米饭混合物加以密封。棺内盛殓一男尸,身高1.65米,肤色呈棕褐色。肌肉尚有弹性,四肢关节尚能活动。经解剖,食道中灌有水银,内脏器官完好,尸体处于半脱水状态,没有腐烂。
随葬器物共16件,多数已经朽烂。8件衣服完好的仅一件,茶色缎料,有如意云纹暗花,大长袖、宽摆、右衽交领,胸前有一方补子。用金银线绣一对鸿鶒鸟,衣长1.2米、胸围1米、摆围1.16米、袖长0.50米、袖口宽0.30米。袖套1对,残玉簪1件、残长0.08米,船形软底鞋1双、长0.24米。墓志1方,长宽均0.50米,正方形,志文为楷书阴刻。
墓志和《玉屏县志》记载相吻合,墓主名曾风彩,字新阳,别号紫庭。曾任过县令等职,病故在任上,终年49岁。其补子上所绣之“鸿鶒鸟”图案与其七品县令身份相符。
七、黎平茅贡吴文彩墓
在黎平县茅贡乡腊洞寨山坳上,坐东向西,墓两旁古木参天。因多年失修,原貌全非。1981年,贵州省文化厅拨款修复,并新建高6米的凉亭一座,覆于墓上。
吴文彩(1789~1845),贵州黎平县茅贡乡腊洞寨人,世称“侗戏之鼻祖”。他受汉戏、桂戏和阳戏启发,创作了一种“说侗语、唱侗戏”的侗族人民看得懂的独特的侗族戏剧。从道光八年至十八年(1828~1838)的10年中,他把《二度梅》、《薛刚反唐》等历史故事,翻译改编成最早的两出侗戏《梅良玉》和《凤姣李旦》。所写的侗戏《梅良玉》,在侗族地区广为流传。在吴文彩编著的侗戏脚本中,最著名的是《珠郎娘美》。从此,侗戏盛传不衰,在黔湘桂毗连地区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从江、黎平、榕江、通道、三江、龙胜等县的侗寨,逢年过节,都要演唱侗戏,并举行纪念吴文彩的祭祀活动。
1982年2月23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明许升墓
在玉屏县城北卓岭坡南麓,墓高1.2米,宽1.5米,长3.15米。墓碑正文为“明故平溪卫指挥同知始祖镇国将军许公讳升墓”。(乾隆《玉屏县志》卷2)
九、明许时墓
在玉屏县城西1里象鼻嘴,正德时谕赐祭葬。(乾隆《玉屏县志》卷2)
十、明郑逢元墓
在玉屏县城北25里茂龙塘。(乾隆《玉屏县志》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