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统教育
侗族认为“酸坛要捞,娃仔要教”(songl saov yuv laop,sangx lagx yuv eeus),“刀不磨不快,仔不教不乖”,“种田是一春,教子是一生”,所以十分注重后代教育;还认为教育好后人是长辈的职责,后代教育应从儿童抓起,这样才能有效。侗族传统教育主要是劳动知识、伦理道德、团体意识、自然知识、民族文化知识等内容的教育。
一、劳动知识教育
在儿童少年的不同年龄段,祖父母、父母向他们传授不同的侗歌、童谣和谚语,使孩子日渐成为懂得各种农事知识的、有智慧、懂礼俗的人,从小就有劳动的概念和能力;知道要学会劳动,勤奋劳动,才能自立于社会。如一首为《力去力来》(Soh bail soh map)的童谣唱道:“庄稼旺盛靠肥多,舍出力气出好活。力气去了可回转,一觉睡醒乐呵呵。”童谣《采野果》(daenl demh)又说:“上山采果攀高峰,想吃红的钻刺蓬。不怕辛苦满载归,怕苦怕累两手空。”使少年儿童知道干活要出力气,出力气的人就会有收获,怕苦怕累就会一事无成。流传在从江县高增侗寨儿童传唱的《月月歌》和榕江县车寨一带侗族少女传唱的《纺织歌谜》,通过实际感受到父母亲所从事的季节农活以及本民族纱织工具和作用的生动描述,使少年儿童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当幼儿“呀呀”学语时,父母就开始从语言训练入手,教育子女认识和学会一般的家庭劳动:客人到家按辈分打招呼问好后,要给客人端板凳让座,双手端茶或凉水敬客人。五六岁开始进行劳动技能锻炼,如扫地、挑水、洗菜做饭、洗衣物、带弟妹,女孩学做针线活,随母亲学挑花、刺绣、纺纱、织布;男孩随父亲参加放牧、割草、耕田等农业生产劳动;假期间上山挖地、砍柴、割草、扯秧、打谷、剪禾把等,使孩子从小就养成有责任心、爱劳动、会劳动的习惯。这时候还教育小孩爱护、照顾好弟妹,好吃的东西要谦让,走路时让弟妹走在前面,不好的路段牵弟妹的手,过河时要背他们过去。若是有人请帮忙,只要自己能做到,就要尽力而为之。开导少年懂得待人接物的家务劳动;如知道客人要来时,要打扫房屋,去挑新鲜的泉水备给客人喝;就餐时要注意客人的进度,及时添饭、夹好菜给客人;给客人添饭、递茶时要双手奉送;晚饭后要给客人打洗脚水,找干净的布鞋给客人换穿等等家务劳动。长到十三四岁后,就参加家族起造房屋、男女娶嫁、丧葬礼仪日常活动及人情交往,使他们学到生产技能、劳动本领、生活礼仪和行为规范等。十五岁以后,就独立参加以鼓楼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款组织活动,宗教祭祀活动,节日庆祝活动,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接受实际的生产、生活教育。
二、伦理道德教育
主要是家庭进行。侗族子女从小到大,直至成家立业,都在不断地受到家庭的严格教育。儿子幼小时主要受母亲的教育,长大后主要受父亲的教育;女儿幼小时主要受母亲的教育,出嫁后主要受家婆的教育,一代教育一代,代代相传。子女在幼小时候,父母首先要叫他们学本民族母语,稍长大后,父母不但对他们进行生活、生产技能和经验的教育,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等。女儿从小直至出嫁前,母亲对她进行的教育内容有:女红技术、生产技术以及操持家务劳动,在家要如何尊重父母和长者,如何爱护兄弟姐妹;出嫁后如何孝敬公婆,如何与丈夫的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如何与丈夫互敬互爱,如何对待夫家的亲戚、朋友;如何对内操持家务、对外如何协助丈夫待人接物等等。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更为复杂,除了要如何尊重父母和长者,如何关心爱护兄弟姐妹,还要传授生活、生产技能和经验,更要传授如何参加公益活动,怎样维护家族的共同利益等;随着时代发展变化,不断增加和改变教育的内容。
孝顺父母长辈是侗族家庭关系中至高无上的道德。侗族在《劝世歌》中讲述父母抚养子女的艰辛,并通过人类“老有所养”的心理期待,劝说世人善待所有的老人:“劝告世人莫忘本,要讲老道敬双亲,天地虽大难比母恩大,海洋虽深难比父恩深……”当媳妇的也要孝敬公婆,“你的父母他的父母都一样……丈夫人笨妻子莫把是非弄,搬弄是非恐怕儿子随后跟。”“父母的话需要听,兄弟姐妹要同心。”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子女的孝道教育,一般通过讲故事形式进行,时常把人与动物相比来教育小孩,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告诉子女要珍视自己家庭、孝敬自己的父母,对父母长辈要行“孝”否则天理不容,会遭雷劈。侗族俗语“孝顺父母村寨赞,虐待父母村寨贬”(Yagc sac bux neix senl xaih aens,luv bux luv neix senl xaih enl),众人皆知。
在社会交往中要和睦相处,侗族家庭教育子女要尊重别人;为人处事的原则是宁愿亏欠自己,不能亏欠别人;懂得礼尚往来,决不占别人便宜;“人敬你一尺,你敬人一丈”;委托别人帮忙做事,即使办得不够好甚至办不成,人家努力了,也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并心存感激,从内心里加倍地尊重别人。
家庭或家族举行祭祀时,长辈们必向家人讲述先辈创业之艰辛,教育晚辈要尊敬老人、孝敬父母,勤俭持家,与人为善;对待贫穷人和有残疾的人要有同情心,不要老是盯着看、更不可讥笑和侮辱生理有缺陷的残疾人,要和他们友好相处,与他们一同玩耍、学习;即使对叫花子也不能侮辱、嫌弃。教育青少年在交往中的道德:不管人才相貌、经济条件如何,都要给予同样的尊重;无论长得多么丑、家庭多么穷的后生(姑娘),都不要拒绝陪他(她)唱歌。在日常生活中,侗族长辈时常告诉晚辈一些良好的道德风范:逢年过节,要给老弱病残人送食品用品,平时给老弱病残者挑水送柴火;路遇老人,主动搀扶过水过桥;遇老人挑柴担草,主动接过担子,帮送至家门;冬天鼓楼烤火,夏天花桥纳凉,年轻人要主动让位给老人坐。即使行走在山路上也要讲礼貌,要做到少让老,大让小,强让弱,男让女。男女相遇让路,要背靠背,男方站着不动先让女方过去;若是挑担走路,要将担子打直,以免碰着别人;同行人走路要先宾后主,先长后幼;夜间行路,相遇让路时双方都要打个招呼,以使相互不受到意外惊吓;若打手电,不能照对方的脸。总之,要处处以诚相待、宽以待人、以己心换人心。侗家人将这些平凡的生活细节,视为道德品行的准则传授给子女,使他们从小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
三、团体意识教育
团体意识教育主要是家族教育和款区教育。成年男子都必须接受款组织的款规教育,听从款首、款师或寨老、族长对他的宣讲,必须遵守“六面阴规,六面阳规”等社会规约,“三月约青,九月约黄”的生产规约。使款民具有爱宗族、爱家乡、爱国家的思想,把家族、村寨、款区、国家的利益放在高于个人利益之上的位置。
侗族居住在丘陵山区,行走多为山路。不管是走亲访友来往之道或赶场之路,连接村寨之间的石板路、沙子路、泥巴路,这些路有的是热衷公益事业的人出资兴修的,更多的是众人同修而成的。常有人行的山沟、小溪会有两三根木头做的简易木桥;若是村寨通道的大溪河上,则必定修建有“花桥”;大路岔口必定设有“分路碑”,指引陌生人前行;带小孩走亲戚、赶场或“为也”途中,大人会沿途告诉小孩,这路是谁人修的、路碑是谁人立的、这水井是谁挖的、这桥是谁领头修建的等等,这叫“行善积德”会流芳百世,以此为例子教育青少年多主动为村寨做好事。还教育子女要爱护在山坳或大树之下搭立歇息的木凳;经常记得无偿提供竹瓢放在路旁的水井,以供行人解渴;见到水井旁草木长高时,要割短砍修,不让草木盖过井面,以免掉下鸟屎和小虫;姑娘去挑水时,若看到井里长了青苔和积有泥沙,要自觉清洗铲出,随手捞掉水面的杂草、木叶等,保持水井清澈流通;若遇某处道路崩缺,要及时将垮掉的路基修补、夯实,将坑坑洼洼的路面填平。
侗族鼓励子女热心参加公益劳动,要争先恐后参加修鼓楼、凉亭,建花桥、戏台、萨堂,修筑水井、水渠、水坝,造芦笙、购买戏服等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为也”等团体活动中,鼓励青少年踊跃代表村寨参加摔跤、芦笙、抢花炮等比赛项目,努力为村寨争荣誉,将个人能力的展示和集体荣誉融为一体;让儿童青少年在热闹和欢愉过程中,经历集体活动的伦理、礼仪、道德情操的熏陶;在芦笙队、武术班、摔跤队的活动中学习到强身健体和自卫技能的同时,受到热爱村寨、为集体争荣誉、热心公益事业的传统美德教育。集体交往过程中常设长桌宴席,酒席间评价生活中一些不当的社会行为,形成舆论,遏制这些行为的泛滥或衍生,也成为教育青少年扬善抑恶的场所。
四、自然知识教育
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自然和社会知识。侗族少年儿童最早是通过童谣获得这些知识的。在孩提时代,长辈们就以儿歌、谜语等民间口头文学为教材,教他们念诵歌唱,以此启蒙幼小的心灵,再经过自己的感受去认识自然和了解社会。
如在《杂粮》(kgoux jenc)中唱:
童谣《变脸的月亮》(Nyanl biinv nas)唱:
在《男人花,女人花》中唱:
既说到自然界各种常见花,又使儿童知道侗族男女服装上的花之区别。
一首《节气与气候》(Sids qik nyimp menl)的童谣,更是传授了农历节气及气候特点、侗族习俗、侗乡农事、儿童少年安全等多方面的知识:
五、民族文化教育
侗族俗语“汉族有字传文章,侗族无字歌来唱”,侗族文化都是通过歌来表达、传播、传承的。
在侗族的传统节日中,每次活动都是侗族文化盛会,也是个人歌才的展示。人们把歌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贯穿人生的全过程中:少年学歌、青年对歌,中年传歌,老年听歌。民族文化的教育、流传,除了作家文学外,所有的侗族民间文化,几乎都与本民族的社会风俗有关。如“为也”要唱拦路歌、“哆耶”踩歌堂、唱大歌、酒歌;行歌坐月要弹唱琵琶歌、吹唱情歌;上山下地劳动要唱山歌、拉木歌、流水歌。采桑节对歌、玩山赶场、赶歌会、过土王节、讲款等,这些活动,不仅使侗族文化具有广泛的人民性、群众性,也使得侗族文化的教育传承有了渠道与载体。过去,侗族村寨一般都有按年龄、性别组成的小、中、大梯形级别的歌班、歌队,小班、队按性别分成男、女两班、歌队,人数不等。如著名的侗族大歌之乡从江县小黄侗寨,各种不同级别的歌班、歌队有30余个,参加人数多达300余人,每个歌班、歌队都有歌师培训。小班、队以唱儿歌为主,稍长大或演唱能力提高后,进入中班、队和大班、队,开始学唱社会化的礼俗歌。这种按年龄、性别组成的青少年歌队(班),是侗族文化教育的培训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