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舞蹈 曲艺
所属图书:《侗族文化大观》 出版日期:2016-06-01

第二节 舞蹈 曲艺

一、舞蹈

(一)民间舞蹈

1.多耶舞。“多耶”(dos yeeh)是侗语谐音,即唱耶跳耶,汉译为踩歌堂。踩歌堂为侗族的一种集体歌舞形式。侗族信奉至高无上的女神——萨玛,每年农历正月、二月凡有萨玛祠或萨坛的村寨都要开展祭萨活动,集体“多耶”。“耶歌”,清唱,无乐器伴奏,音乐进行平稳,多为级进,少有跳进。“多耶”时,参加者手拉手或手搭肩绕成圆圈,由一人或一组人领唱,众人和唱,边唱边舞。唱的内容多为传统歌词,赞颂萨玛的功德,祈求萨神保佑;亦编唱新时歌。宋人陆游《老学庵笔记》有侗人“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的记载,由此可见,侗族“多耶”活动有悠久的历史。黎平、从江两县毗连的“六洞”和“四脚牛”地区,有一套完整的男女对唱的耶歌,村寨之间“为也”时在鼓楼坪或耶坪进行“耶堂对唱”。黎平和榕江两县毗邻的四十八寨和七十二寨两个支系侗族没有“耶歌”,“祭萨”时由歌师、歌手绕圈走唱琵琶歌,男女青年盛装打扮跟在歌师歌手后面,亦叫踩歌堂。随着民族旅游业的开发,“多耶”成了侗民族团结的象征,凡举行盛大活动或有团体客人进寨,都要“多耶”,男女老少参与,并邀请客人进场,共跳团结舞。1984年农历二月初二,榕江县车寨鼓楼在上级的关怀下修复,三宝地区侗族举行了盛大的贺楼活动,各寨都组织“耶队”来祝贺,参加“多耶”者上千人,观众数以万计,贵州电视台专程到现场拍摄,制作成《三宝侗族多耶节》专题片,在贵州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放。2000年秋,“神州世纪游·中国榕江侗族萨玛节”在三宝侗乡举行,“多耶”盛况,前所未有。

(2)芦笙舞。侗语叫弥伦(miot lenc),即舞者吹奏芦笙,边吹边跳。侗族芦笙舞多在祭萨、节庆和“为也”(集体作客和集体迎客)时表演,吹笙为男性参加,吹大芦笙者固定在芦笙坪中央,吹中小芦笙者围着大芦笙转圈,随音乐节奏而摆跳。女性盛装打扮手牵手环绕在芦笙队的外围,随着音乐缓缓移动,以壮声威。芦笙舞曲有《报到曲》、《欢迎曲》、《欢送曲》、《借路曲》、《团圆曲》、《比赛曲》等。

(3)龙蜕皮。侗语谐音叫龙端(liongc tonk),意即龙蜕皮,有的叫蛇蜕皮。黎平县和榕江县天甫支系侗族正、二月间祭祀女神萨玛时,在鼓楼内或萨玛坪跳这种舞蹈。参与者不分男女老少排成单行,由领舞者带领众人按螺旋形绕圈转进,然后倒回绕圈转出,唱着耶歌,反复进行,形似龙蜕皮而得名。意为龙蜕皮后,精神焕发,万物复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4)龙灯舞。汉语侗读“耍龙”(sax liongc),意即龙灯舞。龙灯舞是汉族的一种娱乐活动,后流传到侗族地区为侗民所接受。侗族地区玩龙习俗与当地汉族习俗基本相同,榕江县三宝地区侗族玩出自己的风格。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战乱结束之后,到了光绪年间三宝侗乡社会比较安定,侗族款首杨志太(车寨人)倡导玩龙,把汉族地区的玩龙活动与侗族传统的“为也”活动结合起来,受到乡人的拥护,习以成俗。三宝侗族玩龙,每年轮流一个寨子为玩龙寨,其他寨子为接龙寨。正月初三以后,由玩龙寨出龙到接龙寨去耍龙,耍龙队在龙宝的逗引下,伴随锣鼓,冒着接龙寨的钢花火炮飞舞彩龙,锣鼓喧天,欢声雷动,待接龙寨的钢花火炮用尽,彩龙被烧得焦头烂额,舞龙队上各户拜年,姑娘们把龙宝抢到姑娘堂,青年男女开展“抢宝对歌”,待大家尽兴,吃过夜宵,舞龙队才返回,这就是三宝侗族的玩龙习俗。

(二)现当代舞蹈

1974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团创作、排练并演出的群舞《送公粮》,以侗族妇女挑担送粮为素材,刻画了侗族劳动妇女吃苦耐劳、爱国爱家的思想,被选送参加贵州省文艺调演。

1975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团出席全国文艺调演,带去的侗族舞蹈《撬排号子》等,留京参加国庆游园演出。

1981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团创作、排练并演出的《娘美之歌》,成功塑造了敢于向封建婚姻制度作坚决斗争的侗族姑娘娘美的形象,在参加贵州省独舞、双人舞、三人舞比赛中,获编导三等奖。

1982年,《盼归》、《银项圈》获贵州省音乐创作评奖三等奖。

1986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团创作、演出的群舞《抢帕》,表现侗族青年谈情说爱的玩山习俗,刻画生龙活虎的侗族男女青年形象,反映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诙谐乐观的思想性格,获贵州省舞蹈比赛三等奖。

1986年,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我伴侗家醉侗乡》(蒲葆强作词,蒋步先编曲)获创作三等奖。

1986年8月,贵州省黎平县民族艺术团创作的独舞《喊门歌》,参加“贵州省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获三等奖。

1990年,贵州省黎平县民族艺术团创作的民族风情歌舞《侗女神韵》(吴定国作词,吴支柱、吴远隆作曲)出席贵州省业余文艺会演,受到好评。

1990年,黎平县艺术团创作排练并演出的歌舞《侗女神韵》,反映侗族妇女的生活情趣和侗族尊重妇女的传统美德,塑造了侗族妇女勤劳、善良、聪慧的艺术形象。参加贵州省业余文艺会演后,1991年赴上海参加“首届中华民族大型游艺会”演出活动,同年登上“中国西南艺术节”的大舞台。10月参加湘黔桂鄂四省区第五届侗族文艺会演,获得编导、演出、作曲一等奖和舞美奖。

1991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团创作、排练并演出的群舞《侗乡情》,以“多耶”为基础,吸收侗族妇女下田剪禾的动作韵律,别具一格地描绘人物性格和情景交融的侗乡画卷,生动地反映了侗族青年劳动和生活情景。曾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访问演出。

男子三人舞《情深》,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团创作、演出,反映侗族特有的“喊门歌”、“爬窗歌”习俗,刻画侗族青年的风趣幽默性格,是该团经常演出的保留节目。

1992年,贵州省黎平县民族艺术团创作的群体歌舞《踩歌堂》,运用侗族传统集体歌舞“踩歌堂”,反映侗族人民过年过节的喜庆心情和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参加“贵州省首届民族民间艺术节”表演,获表演奖;后选送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

1993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团创作、州委幼儿园演出的少儿歌舞《捉泥鳅》,反映侗族儿童下田捉泥鳅的生动场面,表现侗族儿童热爱劳动、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思想品格。参加“1993年中国贵州国际儿童联欢节”,获演出奖。

2008年,贵州民族歌舞团创编的侗族舞蹈《娜乜》,荣获全国民族舞蹈大赛“荷花奖”金奖。

二、曲艺

“君”(jenh)是侗族曲艺(说唱艺术)的总称。主要流行于侗族南部地区,分为说类和唱类两个部分。说类产生在前,约萌芽于唐宋时期,定形于元明时期,兴盛于清代;唱类产生在后,约萌芽于元代,定型于明代,兴盛于清代。1985年冬,在中国曲艺家协会贵州分会的支持下,贵州省黎平、榕江、从江三县在榕江联合召开的“侗族曲艺交流研究会”上,邀请湖南通道和广西三江的侗族说唱艺人代表现场表演,与会者一致认定侗族说唱艺术“君”,就是汉语称的曲艺。以表演形式分,“君”有“刚君”(kgangs jenh,即说故事)、“多君”(dos jenh,即唱故事)、“刚君多君”(kgangs jenh dos jenh,即说唱故事)、“刚款”(kgangs kuonx,即念诵款词)等四种。“刚君”和“刚款”属说类,“多君”和“刚君多君”属唱类。

唱类的“君”有“果吉拉唱”、“琵琶弹唱”、“多声说唱”、“腊洞说唱”等曲种逐步形成,到清代走向成熟和兴盛。

(一)果吉拉唱

“果吉拉唱”是在叙事大歌“唆君”的基础上,加上果吉或琵琶伴奏发展而成。果吉拉唱的属腔,更是直接借用民歌唱腔。侗语叫“君果吉”(jenh oh is),因用果吉伴奏而得名。主要流传于贵州省黎平、榕江、从江三县交界地区的“九洞”、“十洞”、“千七”、“千五”、“千三”、“二千九”以及与之毗邻的栽麻、三宝、停洞、平江等地区,表演者均为男性说唱艺人,自拉中果吉伴奏,其唱腔分为“主腔”和“属腔”两种。主腔,即果吉拉唱的主要唱腔,其曲调与抒情果吉歌不同,叙事性多于抒情性,为说唱所专用。伴奏多用双音,每个乐段的“腔尾”,人唱低续音“6”,果吉加伴奏独具特色。属腔,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由表演者从民歌中选取。如男女情场对唱,多用河歌,抒情果吉歌;人物在山野抒情,多用山歌;需伴奏时仍用果吉伴奏,不伴奏则清唱。

(二)琵琶弹唱

侗语叫“君琵琶”(jenh bic bac),此曲种流传面广,因各地土语和唱腔不同,因而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贵州境内大致可分为“六洞弹唱”、“四十八寨弹唱”、“七十二寨弹唱”、“平架弹唱”、“溶江弹唱”(河边弹唱)等。均只有主腔,没有属腔。

六洞弹唱,即以六洞为中心地区的琵琶弹唱。在叙事大歌“唆君”的基础上,加上果吉或琵琶伴奏发展而成。表演者均为男性,用四弦大琵琶伴奏,自弹自唱,琵琶只奏过门,不跟唱腔,其目的是让听众把唱词听清楚。该腔为说唱所专用,有较强的喧叙性效果。过门伴奏与唱腔衔接紧凑,与当地流传的小琵琶情歌形成明显对比。

四十八寨弹唱,即以四十八寨为中心地区的琵琶弹唱。在当地酒歌的基础上,加上“腔头”、“腔尾”和琵琶伴奏发展而成;表演者既有男性,也有女性,男性用三弦或五弦大、中琵琶伴奏,女性用三弦或五弦中、小琵琶伴奏,均为自弹自唱。该腔与四十八寨琵琶歌使用同一唱腔。当地有歌堂对歌的习惯,届时请著名男女艺人进歌堂对唱。

七十二寨弹唱,即以七十二寨为中心地区的琵琶弹唱。表演者均为男性艺人,用三弦或五弦大琵琶伴奏。该腔为说唱所专用,长于叙事,具有朗诵风格。

平架弹唱,即以平架为中心地区的琵琶弹唱。表演者男女均有,用三弦小琵琶或四弦中琵琶伴奏。男性自弹自唱,女性由他人伴奏。该腔与平架琵琶歌使用同一唱腔。不同的是,琵琶歌用假嗓演唱,弹唱则多用真嗓演唱。

溶江弹唱(河边弹唱),即以榕江河段(从江至老堡口)及支流南江河、西山河为中心地区的琵琶弹唱,溶江弹唱在河歌(亦称河边歌、流水歌)的基础上,加上琵琶伴奏发展而成;贵州省境内多称为“河边弹唱”。弹唱者均为男性,用四弦大、中琵琶伴奏,自弹自唱。该腔与溶江琵琶歌使用同一唱腔。

(三)多声说唱

侗语叫“君老”(jenh laox),因唱腔有多声复调而得名,流传地区与侗族大歌流传地区相同。说唱者男女性都有,按性别组合,每组3~5人。说白由一人担任;唱腔由一人唱高声部,多人唱低声部。唱腔与叙事大歌相同,无乐器伴奏。

(四)腊洞说唱

侗语叫“君上腊”(jenh sangp lav),因流传于黎平县以腊洞为中心的地区而得名。表演者均为男性,说唱时不用乐器伴奏,徒唱。其曲调近似朗诵,为说唱所专用。因腊洞是侗戏的发源地,有的艺人说唱时也借用侗戏唱腔,省掉过门。

侗族曲艺各个曲种的“主腔”均与流传地区民歌腔关系密切。有的甚至与当地某种民歌使用同一唱腔;有的则在当地某一民歌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使之适应说唱艺术的特点。从唱词的结构及音韵规律看,与民歌唱词基本相同。侗族曲艺是在“垒”、“暖”、“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音乐源于侗族民歌,侗族曲艺的产生和发展又为侗戏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黎平县侗族曲艺已列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侗族文化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