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文学概况
所属图书:《侗族文化大观》 出版日期:2016-06-01

第一节 文学概况

侗族文学是侗族民间作者和侗族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其他民族作家以侗族题材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总称。它包括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大类别。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侗族民间文学一直是侗族文学的主体。它包括神话、古歌、传说、故事、歌谣、寓言、谚语、谜语、说唱、戏剧等等。侗族民间文学不仅内容丰富,其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散文体、韵文体,还有散韵结合的说唱体等。但侗族民间文学依据自己的传统习惯,一般分成五大种类:“耶”(yeeh)——民间集体歌舞,“垒”(lix)——民间念词,“嘎”(al)——民间歌谣,“暖”(nyonc)——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等,“君”(jenh)——民间说唱,“戏”(yik)——民间戏剧。

侗族作家文学一般是指侗族作者用汉语创作的书面文学或其他民族作家以侗族题材创作的书面文学的总称。侗语称它为“勒”(leec),其含义是文字或书籍。历史上由于侗族一直没有通行的民族文字,所以直到明代才开始出现自己的作家文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侗族作家文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其样式有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影视文学、网络文学等,并出现了一大批较有成就的作家和诗人,形成了自己的文学队伍。侗文创制试行后,也有一些掌握了侗文的作者用侗文创作了一些作品。但由于掌握侗文的人数不多,普及不广,这大大制约了侗文文学创作的发展。

侗族文学的内容、表现形式及文学理念的形成与完善,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的。它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历程。

第一阶段是唐代以前的侗族文学(公元618年以前)。唐代以前的侗族社会基本上是原始氏族社会。在那漫长的历史时代,侗族祖先创造了与那个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民间歌舞“耶”、民间念词“垒”、民间神话“暖”。其基本内容是反映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其文艺特征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这一时期的侗族文学处于创始阶段。

第二阶段是唐宋元明时期的侗族文学(618~1644)。这一时期,在中央封建王朝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下,侗族社会跨越奴隶社会而逐步进入封建社会。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使得作品内容中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包括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的色彩越来越浓,反映在作品形式上的史诗和长篇叙事诗开始大量产生;反映在创作方法上也越来越多样和成熟。这一时期是侗族文学的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是清代侗族文学(1644~1911)。这一时期歌师群起,作品倍增,是侗族文学发展的一个波峰。长篇叙事歌、侗戏和书面文学开始大量产生。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崭露头角,侗族文学受汉文学的影响日趋明显。这一时期的民间口头文学仍居于主导地位并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而作家文学处于模仿汉族古体诗词的阶段。

第四阶段是中华民国时期的侗族文学(1911~1949)。这一时期反剥削、反压迫、争自由、求民主的革命斗争波涌迭起,使侗族文学也充满了反抗斗争和社会变革的气息。此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开始产生,新诗、小说、散文、杂文等新的文学样式开始出现。这一时期是侗族文学发展史上的革新时代。

第五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的侗族文学(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侗族文学开始跨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作家文学开始大量涌现,并逐步形成了一支有组织有领导的创作人才队伍,而且文学创作样式也不断丰富与发展。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受到广泛重视。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出现齐头并进成果累累的可喜局面。

在侗族文学产生、发展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

第一,在内容上,侗族文学作品反映的是本民族的社会生活,都具有浓郁的侗族人民的生活气息。即使是以其他兄弟民族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经过歌师、戏师、作家们的加工改造,也大多变成具有“侗味”的文学作品。如根据汉族传书或剧本改编的侗戏或叙事歌《梅良玉》、《毛红玉英》、《山伯英台》等,无论是细节描述还是环境渲染,无论是人物形象与人物语言,都具有浓郁的侗族色彩。

第二,在形式上,侗族文学有自己的民族样式。如耶、垒、君、款词、白话、侗戏与大歌、酒歌、玩山歌、拦路歌等,都有侗族独具的文学艺术特征。而侗语,更是构成侗族传统文学形式的一种最重要、最鲜明的元素。侗族的诗歌格律,如内韵、勾韵、正韵等,都离不开这种特有的语言环境。在表现手法上,一般采用朴实的环境描写,直抒胸臆的抒情,有头有尾的结构,借物拟人的比喻,隐晦含蓄的说理,幽默风趣的语言等等。

第三,在流传方式上,侗族民间文学主要靠心传口授和文化环境来传承。如“多耶”、“歌堂”、鼓楼传歌、寨楼摆古、记捐(jil jaens)讲款、坐夜行歌、拦路对歌、酒宴唱歌、节日对歌、玩山赶坳、赶歌场等等。这种传承机制及活动场所,不仅使侗族文学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而且富有生动鲜明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因而使侗族民间文学作品能很好地保存下来。

第四,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侗族因有女神崇拜的文化传统理念,因而文学作品多以女性为主人公。如《姜良姜妹》的姜妹,《萨岁之歌》的萨岁,《珠郎娘美》的娘美,《莽岁榴美》的榴美,《金汉烈美》的烈美,《引郎美道》的美道,以及当代作家文学作品《侗家人》的龙三娘,《侗家女》的阿秀,《娘伴》的秀朵,《勤劳一生的侗家人》的母亲等等,都是以英雄女性或劳动妇女作为歌颂和赞美的主要对象。

第五,“饭养身,歌养心”的精炼侗谚是侗族内涵丰富的民间诗论,是侗族独特的文化理论。以“歌”养心,是侗族人民对诗歌创作、诗歌欣赏的理论总结,是侗族人民对侗族文学的历史地位的高度概括和经典总结,也是侗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文艺理论的特殊贡献。在这种文化理念指导下,侗乡成了“歌的海洋”,侗歌成了侗族文学的主体。侗族大歌能够在2009年9月进入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是这种文学理念数千年来孕育积淀形成的丰硕成果。

侗族文化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