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方言土语
侗语方言的划分,主要是根据词汇的异同和某些具有特征的语法现象,并参考语音特点来划分的。土语的划分则主要以语音特点为依据。根据以上情况,侗语分为南北两个方言。若按20世纪50年代侗语普查时掌握的材料来分,每个方言又分为三个土语,但从现在掌握的新材料来看,南部方言融水(聘洞)侗语应单独列为一个土语,即南部方言划分为四个土语区。按传统,这两个方言和6个土语所包括的地区如下。
南部方言:
第一土语区包括榕江车江、通道陇城、龙胜平等、三江程阳、锦屏启蒙、黎平洪州等。
第二土语包括黎平水口、榕江寨蒿、从江贯洞、三江和里等。
第三土语包括融水寨怀、镇远报京等。
北部方言:
第一土语区包括天柱石洞、三穗款场、剑河小广等。
第二土语区包括天柱注溪、新晃中寨等。
第三土语区包括锦屏大同、靖县滥泥冲等。
南北方言的划分正好以锦屏南部侗、苗、汉族杂居的地带作为方言的界线。各方言区基本连成一片,但也有交叉的现象,如南部方言第一土语区分处在东西两面,中间被第二土语隔开;第三土语区一部分在广西融水,一部分则在北部侗族地区的镇远,南北相距甚远。
从侗语南北两大方言的词汇方面来看,内部词汇比较一致。据统计,南北方言之间同源词的平均数占71%,不同的词只有28.3%;而南部方言内部同源的词平均占92%,北部方言内部虽然较南部方言内部差别大,但同源词的平均数也达80%。不一致的词,大多数是南、北方言各点自成一片,方言间的界线比较明显。
南北方言的语法规则基本上是一致的,明显区别方言的特点不多。南部方言表示领属关系的人称代词与作为中心词的词序是代词在名词之后,北部方言的词序则相反,甚至有的中间往往要加结构助词“的”字,这明显是受汉语语法影响的结果。如南部方言“我的家”词序为jan2(家)jau2(我),北部方言词序为jau2(我)jan2(家),再如南部方言“我的衣服”词序为ʔuk3(衣服)jau2(我,)北部方言则为jau2(我)te6(的)ʔuk3(衣服)。此外北部方言有数词、量词及部分动词的音变现象,如ʔi1 wu1(一个)、ja2 pu1(两个)等,南部方言却没有这些。
南北方言在语音系统上有明显的差别。北部方言元音一律不分长短,南部方言元音至少有a分长短;南部方言带舌面后塞音韵尾-k的词,在北部方言发生了变化,或者失落,或者变成舌尖音韵尾-t,或者读作喉塞音-ʔ;南部方言的8调和9调都有明显区别,北部方言除第三土语外,8调均并入9调。
各土语在语音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很多现象却又是相互交叉的,特别是在不同方言或不同土语交界地方,交叉现象更为严重,甚至还存在着跳越的交叉现象。现仅根据主要的、多数的特征,结合其他方面的情况,综合各土语的特点如下。
1.南部方言第一土语区,一般有9个舒声调,6个促声调。这个土语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元音系统除ə属短元音元音性质外,只有a分长短;声母只有塞音分成送气与不送气两套。这种类型在侗语中最具普遍性,因此以它的章鲁话来作为侗语的标准音点。
2.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和第三土语区,一般都有6个舒声调,4个促声调。第二土语除清擦音外,其他声母都有相应的送气或清化音声母。第三土语除送气塞音外,没有其他非送气声母。此外,这一土语普遍具有q、qh声母,这是该土语独具的语音特点。第二土语的元音除a有长短之分外,i、u、o也常有长短之分。第三土语只有元音a分长短。
3.北部方言第一、二土语,一般具有9个舒声调,6个促声调。其中双唇音韵尾-m、-p在元音ə以外的其他元音之后变为-n、-t,以及舌面音和舌尖腭化音声母有相互对立的是第二土语,反之就是第一种土语。
4.北部方言第三土语,一般具有7个舒声调,4个促声调。在声母方面,舌面前音和舌尖音往往分不清,一部分别处念作舌面前音的,他们往往念做舌尖音声母ts或s;别处一部分送气调的双唇浊擦音ɕ,到该土语里往往念做唇齿清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