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体育
侗族传统体育活动类型繁多,武术类有拳术、棍术;以竞技能力为表现形式的有抢花炮、摔跤、掰手劲等项目,以嬉戏娱乐为主导的有游戏、棋类、歌舞等项目,有节庆习俗中的斗牛、舞龙舞狮、鼟锣、芦笙舞等项目。这些体育项目活动,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进行,积淀着侗族传统文化内涵,历来被本民族群众接受和喜爱,不仅让人们从参与活动中享受乐趣、陶冶情操,更使人们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磨炼意志、启迪心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一、传统体育
(一)少年体育项目
1.顶牛角。少年儿童活动。侗语叫“baol ngeev”。选择接近90度角的硬质树丫制成牛角形状后,又于转角处凿一个三角形的凹槽,安上适合少年儿童操作的手柄,即成木牛角。玩法有两种:一叫“斗角”,双方各执木牛角对顶,将对方的木牛顶歪者为胜利;二叫“对打”,一方的木牛角放在地上抵住,另一方的木牛角去抵打碰撞,轮番进行,将对方的木牛角顶歪、打脱为胜。
2.相挤。冬季体育项目。侗语叫“songp adl”。参加者选出一人当裁判,画出一条分界线;不管多少人参加,都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两队各自离开中线约半尺距离做准备,分别紧贴墙壁靠站,当裁判发出“开始”口令后,两队人都会一边高喊“吁呵!吁呵!”一边挨着墙壁往对方挤过去,不会掌握平衡的人就会被挤出队伍,或有不堪挤压自动退出者,便失掉这一轮参赛权,本队就少一分力量。如此反复“挤”,最后,剩余人数少的一方为输。接着交换场地再挤,三局两赢的一方为胜利者。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小孩们也会被“挤”得满头大汗。
3.打气枪。侗语叫“dongc pagc”,以打枪时发出的“啪啪”声而取名,这是男孩们的专用玩具。到山上的竹林,选择内径半公分、竹节有一尺到一尺五左右长度的金竹子,锯成一长一短两段,长的一段是全空的做“枪管”,短的一段要带竹节,有八至十厘米,用作枪把;(枪把上固定一支用楠竹制作的“通条”,“通条”要比枪管略短而小、能穿通过枪管),将这样两节竹制管穿接起来便制成了“气枪”。“子弹”有两种:最好的是山上生长的叫“九节枫”的药材果实(侗话称“demh kgoc kgaiv”,意为“鸡喉果”),其次是废纸泡软后卷成团。
打气枪的方法是先用通条顶推塞一颗“子弹”到离枪口还有二至三毫米之处(因为“子弹”露出枪口则威力不足,射击精度差;距枪口太远则容易把枪管压炸),紧接着塞进第二颗“子弹”,用枪托将它迅速往前推——利用气压将前一颗“子弹”挤射出去,“子弹”射出时“啪啪”作响,很有打枪的真实感。
气枪有长枪、短枪和子弹单发、多发多种型号之分。长枪射程远、威力大、射击精度高,能打穿厚实的树叶甚至打晕家禽;短枪机动性强、便于携带。多发气枪的制作方法也较复杂,在长枪枪管中部挖一个孔、然后用一截内径与枪管外径一样大的竹管套到孔里。使用时,将十来颗“子弹”装到大竹节里,拉出枪机,“子弹”便落下枪管,往前一推,立即射出一颗子弹,重复第一次动作,子弹便可以连续不断地射出。拥有这种气枪的孩子,别提多神气了。
打气枪适合在宽的场地上玩,两组对抗方式进行,被击中者退出一旁观战。“战场”可以是田间、学校操场、鼓楼坪乃至整个村寨。
4.射水枪。居住在溪河两岸的少年爱玩水枪,侗语叫“dongc jeds”,以枪射出水的象声词取名。
水枪的制造方法与气枪大致相似,不同之处,一是在“通条”的顶端用一寸左右长度的旧棉布条捆紧,以便回抽时候把水带进枪;二是枪把和枪口都必须是竹节,枪口的竹节钻一个小洞,洞的大小以满足射程远近和水束大小而定。一般是洞口小、水束小、冲力大则射程远;反之则水束大、射程近。
射水枪的方法是先把枪管连同“通条”放到水中,再回拉“枪把”将水回抽到枪管中,立即将枪把迅速往前推——利用气压将水射出去,竹管里的水射出时“撇撇”地响,所以叫“筒撇”。
打水枪一般是夏天在河水上玩,两组对抗方式进行,被击中睁不开眼者退出一旁观战。一般不计较成绩,以快乐为满足。
5.“跳单双”。“单双”侗语叫“weex jigs xongh”,为一组矩形方格子组成,奇数层为1个格子,偶数层为2个格子,脚跳落地一时单脚一时双脚,故称。这是一项锻炼脚腿力和身体平衡力的运动,相当于汉族的跳格子。
做“单双”要在便于画线的地坪上进行。各自寻找一块便于投掷的光滑石块,在地上画出一组立体方格子,奇数层为1个格子,偶数层为2个格子(如第一层是1格,第二层为2格,依此类推),一般共画5到7层,最高层是半圆形。玩的方法是将石块投掷到规定顺序的格子里,单脚跳过去把石块沿投掷方向踢出来,然后再投入第二个格子、第三个……玩的过程当中,如果投掷不当石块滚出界外的、不小心踩到画线上的均算失败,失去本轮玩的资格,等到下面的人轮过一遍方可上场。
踢到顶层的就是胜利者,以到达先后顺序排名次。
6.斗木马。以制作材料可以分为木马、竹马,侗语叫作“qic max meix”。相传侗族地区浅河溪比较多,在雨季或过浅水河流时为了不湿鞋袜,而将它作为代步的工具,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为体育项目,多少年来一直为侗族地区青少年儿童所喜好。
木马用直径2~3厘米的竹、杂木或其他硬质材料制作,高度为一米五左右,在离地30厘米处用两片木块合夹并捆紧成踏踩板,即做成(形似汉族的“高跷”)。玩时两脚分别踏在两个竹马的脚蹬上,一步一步地前进、后退。
有竞速和对抗两项比赛。所谓竞速,就是比谁跑得快,可在平地或田径场上进行。比赛的距离随机而定,可以因地制宜,跑适当的距离,在条件相等的情况下,看谁首先跑完全程。所谓对抗,就是撞架,在规定的场地上,骑在竹马上以胳膊肘去攻击对方,各自运用各种攻防技巧,将对方撞倒下地或打下高脚马,自己仍骑在竹马上者为胜利。一般是连战三盘,胜两局为赢。
除了竞速和对抗外,还可以进行越野、障碍和竞艺比赛。所谓越野赛跑,就是在郊外赛跑,需要跨过溪沟、通过沼泽或稻田、走过沙滩、穿过小林等。有上坡,也有下坡。所谓障碍赛跑,就是在竞速的途中设几个障碍的跑。所谓竞艺,就是骑在马上,在规定的场地上,比谁骑的动作多、姿势优美、难度大等。
7.打鬼子。是锻炼手指投刺准确的一种活动,又是一种鼓励战斗意志的游戏,深得少男少女的喜爱。参加玩耍的为2人以上,多则不限,玩具是一把可以画线并直立的锥子或竹签。各人先画一个小圆圈为“据点”,规定锥子每前行一步的长度。
玩法:选择小片可以画线的硬土场地,首先玩者各自确定一个“据点”,然后猜码确定行动顺序。进攻时,使用锥子投刺地面,如果锥子站立并且距离等于或小于规定长度,便被认定为行军前进一步,画线作为“铁丝网”将据点和新点连接起来,只要锥子不倒,可以一直玩下去,如果锥子的站立点超过规定长度或者倒了,就取消前进资格,轮到下一位进攻。若某一方画的线条把对方的据点圈住了,就算是包围了鬼子军营,打倒了鬼子,是胜利者。
最后,以圈住进攻目标的先后顺序排名次。
8.“网鱼”。侗语叫“yeep aol bal”,是一种集体活动,比赛机智灵活,是冬季最好的热身运动。玩法:每个参加者先猜码,猜到最后输的人为“网头”。大家在一个宽广的地坪上跑着躲避“网头”的追捉,“网头”每捉到一个人,这个人就加入“网头”的队伍,和“网头”手拉手地像张开的网一样继续追捉跑者,“网”越来越扩大,躲避也越来越困难,只有机智灵活的人才能够躲闪到最后。
当最后一个人被捉的时候,他就自然变成“网头”,大家又开始玩下一轮了。
9.跳绳。跳绳侗语叫“biul lamh”,是一种能最多人一起参与的集体活动。在跳法上有一人自己甩绳自己跳和两人甩绳大家跳等玩法,在组织上有分组跳和单人跳。自己跳和单人跳的规则一样:就是按个人上场一次跳起的次数统计,多者为胜。分组跳则是两队轮着跳,先上场跳的一队人直跳到绳子被卡(或踩)住时,把被卡(或踩绳)的人淘汰,轮到后一组上场,同样跳到绳子被卡住时轮换另一队,如此反复,有人跳到最后的那队就是赢家。跳绳锻炼着侗族少年还在发育的四肢,培养他们的上进心和荣誉感。
10.打陀螺。打陀螺侗语叫“biagl limx”,是少年男子的一项对抗性体育活动,在冬春两季于平整无障碍物的地上进行。用直径5~8厘米直径硬质木料(多用茶树干)做成陀螺,在细竹或木棍做成的长杆尾部捆扎棕榈叶、鸡肠带,便成了打陀螺的鞭子。陀螺的制作颇有讲究,尤其是陀螺身和脚的比例:脚高者容易启动旋转,但稳定性差,容易被打跑;脚短者,不容易旋转,但也容易被打翻;一般陀螺身与陀螺脚的比例为六比四。标准是陀螺起步时,身子有点倾斜,紧抽打几鞭后,陀螺开始直立,陀螺身平稳,并发出“嗡嗡”的轰鸣声,当不再抽打时,能原地旋转数分钟,在地面旋刨出一个小坑来。这种陀螺稳定性强,耐撞击,也能进攻。要做一个好陀螺,必须不断调整陀螺身和陀螺脚的比例,反复试验,直到达到以上标准为止。有时候还在陀螺脚尖楔入一颗小钢钉或钢珠。
陀螺比赛有以下几种。
对碰赛:几方各自发动旋转陀螺后,挥鞭操纵陀螺对碰“打架”,被碰翻者为输即退场,赢者继续挑战,直到将所有迎战者碰翻,才算胜利,也可以取胜的次数计算,多赢者为胜。
攻守赛:是两队在比赛场地上按照攻、守顺序进行并且互换守和攻角色的比赛:双方遵照规则,守卫方发动陀螺旋转后,攻击方在一定的距离外手掷陀螺击打守方陀螺,若攻方将对方的陀螺击打出场区或者自身的陀螺比守方陀螺旋转的时间更长,即可以得分,然后交换角色继续比赛;比赛只计算进攻得分,当场比赛累计得分多者获胜。
持久赛:两队同时发动陀螺,在规定时间后停止抽打让陀螺自己旋转,旋转时间长的为胜;若是多队参加,即按时间长短为序排列名次。
打陀螺因老少咸宜,长期流传于侗族民间。有益开发青少年智力,培养群体观念、信心和勇气;增强机体灵活性、机智性;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缓解中年人的工作压力,释放不良情绪;对老年可治疗久治不愈的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等,使人体的四肢、腰、眼、脑、心等都能得到全面锻炼。
11.打秋千。秋千,侗语叫“nyeeux”。打秋千叫“piuup nyeeux”或“weeut nyeeux”。秋千的制作很简单,侗家喜欢种糯稻,家家都至少一两百斤的糯禾秆。做秋千的时候,将稻秆3~4把在水里浸润后,在石板上用木棰捶打至柔软,然后扭搓成脚拇头粗的两股绞或三股编的长绳,按照秋千高度的需要决定取其长度,侗族一般在室内荡秋千,所以有两丈左右的长绳就可以做秋千了——将绳子两端打活结捆在木楼的横梁上,构成一个“U”形吊环,“U”绳的底部用稻草或旧棉袄垫成柔软的坐垫,与地面距离30~40厘米。
少儿荡秋千一般采用坐式,有大人在一旁保护或推动,不能荡的很高;青少年喜欢站式,不用别人推动,利用自己一蹬一立的巧力将秋千启动并越荡越高,直至前后摆动成180度。
秋千多做在鼓楼或新建的木楼里,为的是人多时小孩子有玩具,取乐热闹。有的家庭本身人口多,也在敞廊或仓库顶楼挂置,让孩子们随时玩乐。
(二)成人体育项目
1.武术。秋后农闲之时,各村寨青少年都要集合一处,由本寨“教师”教习武术,练习拳、棍、刀、锏。各寨都有一些武艺高手,在款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对内维护治安,对外防御侵扰发挥了积极作用。康熙《天柱县志》记载:“楚风剽悍,而天柱尤为极也,”“而今不改其狡黠格斗之风。”
侗族武术有拳术和器械术两种,其中拳术多以防御为主,攻防并用。各地区、村寨的拳术和器械术套路各有不同,同一武术套路,又可用拳、棍、刀、剑、枪、锏、铛、铁尺、乞筒、沙筒等展现。各种套路变化多端,名称不一。在黎平县一带,拳术有“蛤蟆跳水”、“猴子打滚”、“花满堂”、“正满堂”、“黑虎点穴”等招式;棍术有“四门”、“八卦”、“三十六步”、“老虎下山”等名称。在三穗县一带,拳术套路有“美女梳头”、“莲花盖顶”、“双龙出洞”、“古树盘根”等步法名称;器械术有“岩鹰闪翅”、“金鸡拖尾”、“懒汉挑水”、“三脚架”等套路。各路武术动作有柔有刚,刚柔相济、稳重有力。
2.抢花炮。抢花炮需要的用品一是“花炮”,用青竹篾或结实的细藤编制成小茶杯口一般大小(直径约6厘米)的精致圆圈,也有的用硬木环或铁环,外面用五色丝线缠绕成为显眼的标记,故名“花炮”。每次比赛使用3枚,分头炮、2炮、3炮,象征吉祥如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各设有不等额的奖金,分别置于特别的花炮龛中。二是送炮器,送炮器多为铁枪(又称火铳),它能将“花炮”送上约20米的高空中。三是花炮台,花炮台用五彩纸在支架上扎起宫殿式纸台,四面画着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门边贴着对联,正堂挂着用红线缠裹的炮圈和该台炮的奖品,并标明第几炮。四是花炮龛,由上届获得花炮者,另制一个新的花炮龛,并要准备奖金(与上一年奖金等同或稍有增加)、红蛋、糯米粑、米酒、猪肉等礼品,敲锣打鼓,吹大号、唢呐,鸣放鞭炮,抬送“还炮”到主办地点。当三个炮龛都到达现场了,就一并与送炮器摆放在场地正中展示,开赛前供观众观赏、评议。五是评判台,抢花炮没有场地界限,多设于田坝中或河滩上,在场边用木料搭一个临时的评判台,或用石灰粉勾画出一片空地作评判场地,闲人不可进入。
抢花炮的运动员以村寨为单位组织,也有一些商人请运动队代表他们去抢花炮。过去参加抢花炮的队伍不限,每队的人数也不等。现在,运动员仍由各村寨自行挑选组队,自愿报名参加,每队10~20人不等,但参赛时各队出场人数必须相等。
在一片锣鼓声中,花炮被送到评判台上,各队运动员也纷纷入场。点炮按顺序进行,每点一炮,先放鞭炮为信号;各队运动员自选有利方位,分防把守;“轰”的一声铁炮响,通过火铳把红炮圈射向半空,随即徐徐下落,由于场地没有界限,无论花炮落到哪里,健儿们都会蜂拥而上,将炮圈降落处围个水泄不通。有的阻拦对方,有的钻入人群佯装到手……可以抢、挤、钻、护、拦、传各显神通,却不准打、踢、拳击或带利器伤人。往往抢到手者并不声张,趁人不防,旋即跃上评判台,把花炮交到评判台验证、认可,顿时全场欢呼,就算胜出。评判台有20~30名公证人在场观察,若发现某队运动员犯规,即取消该队抢花炮资格。
第一炮有了归属后,接着点燃第二炮、第三炮,运动员们又卷入角逐之中。比赛结束时,东道主全体队员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将花炮龛抬送往获胜村寨,共庆欢乐。
1982年举行的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侗族传统体育项目抢花炮参加了表演赛;1986年9月举行的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抢花炮列为比赛项目,因其竞赛规则和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橄榄球相类似,因此有“东方橄榄球”之美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贵州、湖南、广西、广东、云南、四川等省(区)已在10多个民族中普及推广这一活动,人数达30万人。充分表明抢花炮活动内容健康,生命力强,对于丰富各民族群众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已发展成为多民族共同喜爱,共同推广、发展的民族体育项目。
3.摔跤。摔跤是侗族男子人人喜爱的一项民间体育活动,以黎平县双江乡的侗族村寨最为著名。侗族摔跤,有自己的比赛规则和方式。双方都不用动手,只靠臂力及腰腿劲互相角力,避免产生抓伤的危险。
竞赛虽然以村寨为参赛单位,但竞技却是两人相角的一种对抗性运动,在对抗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和技巧,是体力和智力的拼搏。三声铁炮打响之后,摔跤比赛开始。参赛队按赛前商定的秩序先后入场。在赛场中央相互施礼后,于赛场两端相对席地而坐。寨老将几根青布带放在队伍前沿。选手们由主持活动的寨老点名,竞技的选手一边一个上场;选手出队时,顺手拾起一根青布带;双方上场后,相互将右手插过对手的左肋,右肩互抵,将布带绕过对手的腹部,布带两头置于对手的腰上,两手抓牢,不使松散,此时两人形如拱桥;见双方准备就绪,主持人发出“起”的口令,双方各自用力推、扳,千方百计将对方摔倒在地。
摔跤基本技术有四种:一是提摔,即使劲地提高布带,使对手腾空,失去平衡被摔倒;二是绊脚,双方对峙时,趁对手移动脚步的瞬间,用脚勾绊对方的腿脚,使对方失去重心而摔倒;三是拉摔,使劲猛推猛拉,使对方脚步紊乱而摔倒;四是抱摔,即双手紧紧挟住对方身躯,左右扳动,使之倒地。比赛一般以三战两胜为赢,快速地结束一场摔跤(也有一人独霸赛)。赛场上依序逐对交锋,少则三四十对,多则六七十对,直到各寨选手赛毕为止。
摔跤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娱乐为目的,优胜者虽然没有任何物质奖励,但为本寨争光的强烈愿望,激励着他们顽强地与对手拼搏。早先侗族摔跤不分体重、级别,也无时间限制。摔跤有自由式摔跤、预备式摔跤和拔腰力摔跤三种形式。均以三打两胜,循环淘汰进行。现在摔跤已被列为正式的比赛项目,形式和动作都做了严格的规范和限制,如只站着摔,摔倒后就停止,然后重新开始比赛,按照把对方摔倒的不同程度分别判得3分、2分、1分,并按年龄组,按体重分级别进行。
4.拍打纱球。侗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球类。纱球,是用新棉花缠绕纱线制作而成,大小与皮球相当。青少年男女在节日相聚,往往以拍(打)纱球为乐。女子拍纱球,以拍打个数分胜负;有手拍、脚踢、跷脚单手拍、跷脚双手拍、转身拍等形式,既可一对一竞赛,也可分组竞赛。男子则是打纱球,多分组进行,以抛砸对方所击中点数论输赢。
拍纱球技术动作简单,易于掌握,它能促进人们的友谊,起到以球传情、以球传神的作用,不但具有社交娱乐的作用而且能锻炼人的体力、意志灵敏性,提高身体素质,能培养果断、坚毅、自信和积极向上品质和情操,对锻炼青少年有积极作用。
5.踢(拍)毽子。玩毽子,有手毽和踢毽,侗语叫“bads jeenv”。“拍毽”是广受人们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
手毽是侗族人民在播种水稻时,扔接稻秧的一系列动作启发下产生的,是带有社交性质的体育项目。踢毽子可以健脑,并能锻炼精神高度集中,增强反应能力;踢毽子时的抬腿、跳跃、屈体、转身等运动,使身体各部分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有效地提高关节的柔韧性和身体的灵活性,增强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不与人争抢冲撞,运动量可随意控制,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学校可以组织比赛。拍(踢)毽是年节岁时的活动,比较集中在正月里进行。
毽子用漂亮的公鸡毛制成。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有单人赛,对着墙壁拍打,次数多者为赢;也有男女单打、双打、混合打,以不落地者论胜败。更多的是一边拍一边谈情说话。最为热闹而又引人注目的是集体“哆毽”:一男一女或两队男女对面站成一排,间隔约三米远进行对拍(踢),中间二至五人趁两人(队)对拍(踢)时跳起抢毽子,任何一方拍过的毽子被站在中间的人从空中抢到时则认定为输,被罚站到中间队伍参加抢毽队,而抢到毽子者上场成为拍打者,依次进行。
6.游泳。游泳侗语称为“bac naemx”或“wuic naemx”,是侗族全民性的健身活动。
依山傍水是侗族居住环境的一大特点。在古代,就有描述侗族先民“父子同川而浴”的记载。明代史籍还有峒人“溽暑,男女常浴于溪”。
侗族男女游泳各有河段的区分:河岸陡崖、有深潭处是勇敢的男性之天地;河水缓慢流动,河床平缓的地段属于女性,上下游男女不相侵搅。
从春末开始到中秋,少年儿童都会与河水做伴,整日里泡在水里游泳、打水仗、捉鱼,从高高的木桥上往河里跳水。男士们劳作一天,回家稍事休息后,带上毛巾和换洗衣服,“哒啦哒啦”地拖着木板鞋,顺着石板花阶路走向河边。
晚饭后的河边才是女性们的游泳场所。她们做完家务活,才提着灯笼、手电筒来到河边,用扇子或衣堆遮挡住光源,“卸衣裙,跃溪中”。姑娘们先游泳后洗澡,同时唱歌、谈天,“欢声满谷”。宁静的侗乡夜晚,热闹的河边,人们爽朗的笑声,驱走黑夜的阴森和黑暗,留下的是愉快、平安、吉祥与和睦。
游泳比赛,是侗族青年的一大乐趣,有游泳、踏水和潜水几种方式竞赛,游泳有自由式、蛙游式等,看谁的速度快、耐力大、潜水的时间长。
7.鼟锣。鼟锣是一个集娱乐和体育竞赛为一体的活动项目。
“鼟”侗语叫“tenp”,比赛之意。鼟锣,就是打锣比赛。主要盛行于万山特区和岑巩县、玉屏侗族自治县等地区。鼟锣一比锣多鼓多人多;二比声音洪亮整齐;三比击打的拍子多。鼟锣不讲队形,不限人数,不限场地,不设裁判,以众人的意见判输赢。
鼟锣按参加的人数有一人鼟、二人鼟、三人鼟、四人鼟、组鼟、队鼟、群鼟等等。鼟锣活动以锣、鼓为主,辅之以其他乐器和用具。
参加鼟锣的一般要求有:
一要服装整齐干净。鼟锣必须穿民族服装,头包青色丝帕,身穿青色、蓝色或藏青色对襟布扣衣服,腰扎白色或黑色腰带,一身清爽、整齐、干净。
二要选择有利地形。铜锣比赛时,首要的是迅速抢占有利地形、站在高处居高临下,给站在低处的一方造成精神压力。
三要同心协力,奋勇拼搏。鼟锣是求平安吉祥,这不仅是一个人的事,而且关系到全寨人。所以登场,就要各尽其能,争强斗狠,奋勇拼搏,想方设法去争取胜利。
鼟锣异常激烈,几百个人轮番上阵,运动员身上大汗淋漓,头上热气腾腾;锣槌、鼓棒打断了换一根继续打;鼟锣的上百种拍子可以反复打多遍,时而你打我听,时而我打你听,此起彼伏,看谁的拍子多,看谁打得流畅、娴熟、整齐;时而双方同时对鼟,看谁的锣鼓声响亮、高亢。双方先是各自站在自己的阵地上鼟,后来都渐渐走下山坡站在场地中央面对面鼟,后将铜锣对着对方的脸、头、身体靠身体“鼟”。
8.划龙船。划龙船侗语称叫“haok lol”。端午节划龙船,是侗族非常喜爱的一项源远流长的体育活动。阳河、锦江沿岸的侗族村寨,村民在春种结束后,便自发地组织起来,把搁置了一年的龙船抬到河边,用桐油再漆上几遍,然后组织人员下水操练。
龙舟选用上好的杉木制造,船的两头安有龙头龙尾,龙尾插上一根带有几枝竹叶的竹竿,上挂参赛村寨名的小旗。船身狭长轻巧,一般坐40人左右。比赛时,龙舟并排在起跑线上,一旦开赛号令发出,船头敲锣、船中击鼓,每一只船上几十双桨整齐飞舞,龙舟乘风破浪,如箭离弦,竞相往终点冲锋。岸上围观的人跟着节奏呐喊助威。竞赛以到达终点的先后顺序排名次,优胜者有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龙舟赛是一个比技能、比体力、比协作能力的竞赛项目。奖励的物资微不足道,但人们从中可以充分感受紧张、激昂、振奋的竞技过程,享受为村寨团体出力流汗的愉快。
9.滑雪。滑雪侗语叫“gongv nuil”滑雪在侗乡采取坐姿进行。滑雪板用硬质木板制作,长60~80厘米、宽度30厘米左右,四角各挖洞眼穿绳子,前两洞穿的绳子当方向盘掌握,后两绳固定身体与滑板。
竞技滑雪项目有滑降高度赛和速度赛;分有男性、女性、儿童等竞赛项目;滑雪要保持平衡,避免滑雪伤害。
10.掰手腕(扳手劲)。侗语叫“begx gkinp”。掰手腕时需要手腕、手的小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协调发力。掰手腕时先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掰手腕没有持久战,一般看到两人僵持不下,汗水淋漓,满面通红,用足了力去拼,最后看谁抓住机会突然出力,扳倒对方即可取胜。
比赛用单淘汰方式,坚持到最后的为赢家。
掰手腕不需要场地和用具,有一个两人胳膊肘支撑点,就可以进行,在侗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1.打虎棋。侗语叫“sanh jabx”。打虎棋在侗族地区甚为流行,还被叫作“拿虎棋”和“担子棋”。这种棋的棋盘分成两层,下面是一个包含16个小方格的大正方形,上面是一个菱形而成,如图一。
图一
图二
对局之前将“虎”放置棋盘中央,10枚“猎人”分两排置于棋盘下端。
行棋开始时黑方大子(“老虎”)棋先走,每次可在直线、横线或斜线上行一步。白方“猎人”每次只可走一步,或者直走,或者横走,或斜走,不受控制,但不能跳格行走。
“猎人”一方的任务是尽量将“老虎”包围,往顶端菱形“圈”里逐赶。“猎人”把“老虎”赶进到“圈”的顶点为胜,否则算负。行棋时,“老虎”可以担掉“猎人”。
如图二,在行进中,“猎人”l、2、3、4和5、6分别在一直线和斜线上,且中间正好空一位子,这时到“老虎”行走,“老虎”只要往位子7或位子8走一步,就可以把“猎人”l、2、3、4或5、6担掉出局,使“猎人”越担越少,无法围捕“老虎”入围。
12.下三棋。侗语叫“dos qic samp”。是侗乡山寨民众最普遍的一种棋类娱乐活动。凉庭内、凉亭里、山凹上、大桥边、村寨旁的石板上到处都刻有这种棋盘。棋子是随地可捡的石子、草梗树叶,来往行人或当地民众在这些处所小憩时,便可下几盘棋作娱乐,以驱除疲劳。
三棋的棋盘是由3个正方形(最外层的是大正方形,中间次之,里层最小),四个角连线以及各边的中点连线组合而成,如图三。
图三
下法分两个阶段,先是布子,然后走子。双方先把手中的24枚棋子布完,接着行走棋子。走棋时,每人规定只能走一步,前进后退,都无限制。
三棋吃子法有一个基本点三种情况,基本点就是走子时一方的三子同线就可吃掉对方一枚棋子,民间叫它“三”,打三棋由此得名。三种情况为:①布棋时,己方的棋子在同一直线上成三子相连,可“压”对方任意一枚棋子,被压的棋子再不可行动。②布棋和走子时将对方棋子逼成无法走子即“围死”,此时认定对方输。③当布满棋子后,双方都无法走子,也可相互捡对方一枚棋子,以便走子,这种情况叫“抽子”。
下棋时,一方将对方“围死”或吃完对方棋子为胜。
13.炮棋(两打一)。侗语叫“sanh beengv”。是人们根据象棋中“炮”的走法和吃子法创造的,另外,又因为双方都有6枚棋子,所以群众还把它叫作“六子冲”,如图四。
图四
棋法有“两打一”和“封死”。
“两打一”的打法是:两人对局,黑先白后,双方每次只可走一步,横直皆可。在横行或直走时,如果己方的棋子前面有一枚对方的棋子,这时轮到己方行棋,行一子正好形成二对一的阵势,则可吃掉对方一子。
封死的打法即通过行棋,一方把另一方的棋子围杀使之不能行走,即被封死。
行棋时,一方吃掉对方所有棋子或封死对方为胜局。如果最后相互厮杀,双方都不能把对方吃完,则为和局。
14.十子炮棋。这种棋盘和炮棋很相似,只是在炮棋的基础上,横竖各加一条直线,如图五。
图五
图六
走法除与炮棋的两种走法相同外,还有一种走法,那就是“两头打”,即若甲方在一个纵行或横行两端各有一枚棋子,中间两个位子中的一个位子被乙方占了,乙方可以再在其间的空位子上填充一子,则可吃掉甲方两端的棋子。
如图六,黑子已布在两端的1号、2号位子上,白子在他们的中间已占3号位,若轮到白子方动,则白方只要将4号位棋子向5号位走一步就可以吃掉黑方的1号、2号位棋子。
15.擒敌棋。又名夹棋。侗语叫“sanh mibs”。它的棋盘系由长短不一的直线交叉组成,共有15个斜方格,在每个方格中连有虚线,总计有26个棋位,如图七。
图七
擒敌棋棋子可以随意选择有明显区别的石子或木段等为之。
这棋乃两人相奕。对局之前,必须预先把双方棋子布好。棋子的走法犹如象棋中“车”的走法,可在实线上不限步数地移动。如果在同一条直线上,前面有对方的棋子拦着,则棋子不能越过阻挡的棋子向前行进。
擒敌棋,是以擒食对方全部棋子或迫使对方所有棋子无法移动为胜。
擒敌棋的特点就是“夹”,即两子夹一子,因而它的食子也叫“夹子”。“夹子”方法有实夹、虚夹、互夹3种。
“实夹”:在同一实线上,如果一方移动一子即形成两子夹一子态势,就可把对方这颗子夹出局,如图八。
图八
图九
“虚夹”:在同一虚线上,如果一方移动一子就形成两子夹一子阵势,那么这枚棋子就被夹食出盘。如图九,白子l和黑子2在同一条横虚线上,这时白子4只要往位子3移动一步,即可把黑子2夹出局。
“互夹”此种食法不论是实线还是虚线,当一方移动一子,配合另一子去夹食对方一子时,己方移动的这一子又刚巧被对方的两子夹住,这就叫“互夹”。此时双方被夹的棋子都应取出棋盘。如图十,白子1、黑子2、白子6在同一实线上,黑子3、黑子4在同一实线上,这时白子6只要往位子5移动一步,则可把黑子2夹出局,同时白子6自己也将被黑子3和黑子4夹出。
图十
夹棋吃子只能在一条实或虚线上连3子为有效,如果在这些线上同时出现4枚棋子以上,便不能相夹取食子。如白子7、9与黑子8在同一直线上,黑子11往位子10移一步,也不能将白子9夹出局。
16.五子棋。棋盘和围棋相似,只是线条少一些,画横纵各12条垂直交叉线即可,每方棋子70枚。
两人对弈首先“连子”,即设法将自己一方的棋子在直线或对角线上连成一线,若一方能将自己的5个棋子连成一线则为胜者。其连子过程称为“造势”,阻止对方造势称“破势”,两者在“造势”和“破势”中反复,直至成势。下五子棋有许多专业术语,如“活三”、“冲四”、“嵌四”、“嵌五”等。
图十一
活三——任何一方造成了3子相连的局面,而且在这3子的两端均无对方棋子时,要口头通知对方,叫“活三”,如图十一左上角黑子。
冲四——任何一方在棋盘上已有3枚棋子相连成行,其中的一端被对方棋子“堵”住,而另外一端空着,这时若这3子相连方再下1枚子在这空棋位上,造成4子相连成行,这叫“冲四”或“联四”,也必须高声通知对方,如图十一右上角黑子。
嵌四——如果一方已有3子连线,其中2子相连,1子空一格,只要再加1子于空格上,就可以造成4子相连之势,这个称为“嵌四”或“填四”,也要提醒对方,如图十一右下角白子。
嵌五——如果一方已有3枚棋子相连成行,一头被对方“堵”死,另一头空一棋位后又有己方1子相连,只需在空位处填入1子便可完成5子相连,这种情况叫作“嵌五”或“联五”。弈者下子造成此势时,也应该通知对方说“嵌五”或说“联五”,如图十一左下角白子。
另外,两个“活三”摆成阵势,称“双活三”;“活三”与“嵌四”同时出现,称“嵌四活三”;两个“冲四”同时形成,称“双冲四”。若能形成上述“嵌四活三”、“双活三”或“双冲四”的形势,则已稳操胜局,因为无论对方怎样“堵”和“塞”,已回天乏术了。
17.小足球棋。小足球棋是利用中国象棋的棋盘和棋子改制而成。取中国象棋棋盘为球场,用12枚象棋棋子(红、黑各6枚),翻过来贴上标记,改作球员。双方各设“守门员”一名,“后卫”两名,“前锋”三名。另取一枚棋子代表“足球”。开赛前,“球员”及“球”的位置如图十二。
图十二
棋子行走时,除“守门员”,各个“球员”均采用中国象棋中的“马”步(即走“日”字步)或“象”步(即“田”字步)行走。锋、卫的弈法相同,但卫不准直接射门。
球员在行进的落着点上遇有“足球”即可以踢球。踢球时,球员替代了球的位子,球即根据球员行进的方式,用“马”步或“象”步飞行,方向随己选择(球员用“马”步踢球,球则行“马”步,球员用“象”步踢球,球则用“象”步行走)。
同一方一个球员不能连续踢球,待其余队员踢过一轮后方可续踢。
每方连续踢球的脚数不限,直到不能踢到球为止。不踢球的一方,每次只能一个球员行走一步(“马”步或“象”步)。
双方底线的九宫内三个球门点,凡球被踢入这三点中任何一点,即算进球,比赛将重新开始。守门员站据的点,球不能进入。守门员可以在这三点内行走,每次一格。或向前行进一格,以堵截来球。守门员不能踢球。
其他奕法规则同中国象棋,凡“别脚”或落点有子占位,即不准行走。
根据象棋盘的具体情况,规定开球方的中锋位置前一格为安置球。
对弈中,进攻方充分利用“马”步、“象”步的变化,达到各球员的配合,因而有时可以有球而不踢,先让其他队员抢占有利地位,达到球的“长传”效果,出其不意地攻门。防守的一方,则千方百计阻截球的路线,以达到夺球到手,组织反攻的目的。
18.挑棋。侗语叫“qic dabs”。棋谱为正方形内画横、竖、斜线。以战时任意在横、竖、斜三条线上穿于敌子间将敌子“挑”成一“担”而得名。挑棋以在对弈双方面前二横线上的十个交叉点上布满子为基本布兵法。战时,棋子可步步推进,亦可越子跳跃向前,但每次只能越一子,在行进中若遇敌子在己子两端成为一挑(两端子数相等),可将对方挑掉,每挑最少挑二子,最多挑三子,挑双不挑单。挑掉对方后,换上自己的棋子,全局以通盘被己子占满获胜。当对方仅存一子不能成挑时,可封死不能让走或跳跃。有时仅存一子,亦能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有时尽管敌寡我强,也不免危机深藏,不可大意。
19.登山棋。侗语叫“sail baol duc”。因其形状像牛角又称牛角棋,如图十三。
图十三
牛角棋有3枚棋子,分别由3人参加游戏。首先以划拳形式选定棋盘底端的数字组合,甲组为l、4、7,乙组为2、5、8,丙组为3、6、9,每人还要准备3~5个小石子拿在手上。
游戏开始后,各人暗中拿小石子在一只手中,数目不限,一枚不拿也可,将拿小石子的手放置背后,当3人一起出示藏石之手,看看总共加起来是多少,如果是6枚,那就是3、6、9丙组获得登山机会,担棋子沿着山顶方向走一步。假使是8枚的话,那么就是2、5、8乙组登山。3个人就这样出子登山,直到攀到顶为止,谁先登上山顶谁就是冠军。剩下的二人继续出子走棋,争夺第二名。
走棋时,如已有棋子行到棋盘汇合点时,后面的棋子赶上,则先到的棋子被后到的棋子碰回到原位,重新猜数攀登。
20.井棋。井棋侗语叫“sanh bal sok”。棋盘简单,棋子少,双方各2枚,只要画地为盘,捡石为棋,两人即可对弈,最适合等车或劳作小憩时二人对弈,消遣时光。井棋的棋盘由5条直线组成,每人手执2枚,预先在4个角布好,如图十四。
图十四
每人一次只准在直线上移动一步;不论哪方先走,第一步棋都不得将对方封住、卡死。
若白子先行,第一步不能先走棋子3,否则一步“封死”对方,只能先走棋子l,之后两人继续行棋时要千方百计用己子困住对方之子,使它不能举步,则为胜利。
棋类还有“五行棋”、“三角棋”、“牛角棋”、“天棋”、“月亮棋”等等。
侗族地区蕴藏着及其丰厚的民族体育文化底蕴,侗族的摔跤、抢花炮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瑰宝。各级政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族传统体育要“积极提倡、加强领导、改革提高、稳步发展”的方针,积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从1984~2004年20年间,通过职能部门在县、市、乡镇举办的民族传统体育集会有100多场次,上万人以上规模的有47次之多,表演和比赛的项目有抢花炮、摔跤、划龙船等10多个;镇远县城等建成全省龙舟训练基地。1982年以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组织民族体育代表团连续出席了全省的第一至第六届、全国第二至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比赛中,自治州男女龙舟队连续囊括全省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龙舟赛600米和800米直道竞速第一名,代表贵州省在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取得了第一名、第四名、第五名等好名次。
二、现代体育
(一)体育设施
体育设施建设是发展体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截至2003年底止,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共建成各类大小体育场馆3776个,其中,有能容纳观众25000人的自治州民族体育场1座。2006年,容纳3000观众的自治州体育馆竣工交付使用,建成体育场9块,小运动场65个,羽毛球场47块(其中室内1块),游泳池7个,乒乓球室20个,综合训练房7个,健身房10个,棋牌室7个,室内篮球场3个,看台灯光球场16个,室外网球场3块,门球场32块,排球场33快,乒乓球台432个。自治州共获得中国体育彩票捐赠修建的全民健身路径工程27处,室内轮滑场1个,篮球场3037块,(其中标准1486块),台球室2个,体育活动场6个,体操训练馆1座。体育事业不断发展,2010年,全州三级以上运动员增至12人,在省级以上年度冠军赛、锦标赛上获得金牌37枚,银牌31枚、铜牌31枚。
玉屏侗族自治县“文化大革命”后在县城建设了一个可容3000多名观众、有看台的灯光球场,经常在这里举行篮球、排球、拔河、武术、体操等活动和比赛。全县足球场地最大18000平方米,最小的3000平方米;学校田径场跑道都在200米以上,有的达400米。由于条件改善,足球运动方兴未艾,田径项目普遍增多。1975年成立玉屏侗族自治县城镇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设置了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体操、游泳、武术等项目,坚持对青少年体育爱好者进行培训。在农村,村村寨寨的简易篮球场比比皆是。2002年成立了老年体育协会,建立了65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经常组织机关和学校的老年人开展下棋、跑步、打太极拳等体育运动。2000~2001年,为了繁荣县内体育事业,投资近600万元修建了黔东最大的体育馆,可容纳观众5600人。馆内灯光、体育设施等一应俱全。
(二)健身活动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后,侗族地区的全民健身活动步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在职能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紧密配合下,突出人群以青少年为重点、农村以乡镇为重点、城镇以社区为重点,围绕着建群众身边场地、抓群众身边的组织、开展群众身边的活动这三个环节,以“6.10”全民健身周为主题,按照千万农民、千万妇女、千万青少年、百万职工、百万老年人的不同特点,在各县市乡镇展开了小型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每年开展的州级全民健身活动为13项次,参加人数7万余人,观众达20万之多,县乡一级活动170余项次,参加人数90余万人次,观众2000余万人次,从而掀起自治州全民健身的新高潮。
玉屏侗族自治县1961年成立县体育运动委员会。一方面在夜校里普遍成立了体育组织,开没了活动场地,篮球、举重、游泳、象棋、拔河、比手劲等活动得到进一步开展,城乡篮球运动开展得更加活跃。各级学校坚持“两课”、“两操”活动,每学年都要举行一次校运动会或校际运动会。游泳、拳术、赛跑、举重、比手劲已广泛渗入到农民生活中。侗族聚居的新店乡朝阳村,虽位于偏僻山区,但体育运动却很活跃,1979年在贵州省农村体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被授予贵州省农村体育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2002年冬天,举行了首届老年体育运动会,项目有象棋、篮球、赛跑、扑克等。
城乡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促进了体育水平的提高。1958年,玉屏代表队参加铜仁地区职工篮球运动会获得冠军,并代表地区出席了省篮球运动会。1979年,体操队代表铜仁地区出席第四届省运动会体操项目比赛,男队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女队获团体总分第四名。1983年,排球队参加铜仁地区少年排球运动会,男队获冠军,女队获亚军。自1978年以来,在参加省、地的各项运动会中,打破和保持省纪录2项(女子成年组4×400米接力、男子乙组跳高)、获第二名4项(20公里越野跑、乒乓球男子单打、儿童体操、“民族团结杯”男子篮球)。在参加地区的各项运动会中,打破和保持地区纪录9项,获团体第一名2项、第二名8项、第三名2项,获单项第一名32项、第二名52项、第三名50项,涌现了大批体育骨干和体育新秀。先后有59人参加地区代表队出席全省的各项运动会,4人参加省代表队出席全国田径、马拉松和少年排球比赛,3人被输送到省体工大队培训,13人被大专院校和省体校录取。有一级运动员1人,二级运动员4人,三级运动员21人。有一级裁判5人,二级裁判10人,三级裁判17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玉屏侗族自治县体育代表队在参加省级以上体育运动会中获奖97人次。
2004年贵州省门球大赛第四名。
2005年全国门球冠军赛贵州分区赛第八名;全省“体育彩票杯”第四届太极拳健身演示会团体二等奖。
2007年贵州省“中兴房产杯”乒乓球邀请赛第三名;贵州省青少年摔跤锦标赛第二名;贵州省青少年摔跤锦标赛第八名。
2008年贵州省第一届农民运动会风筝比赛团体第二名,个人第一名1个、第二名9个,第三名1个;贵州省第一届农民运动会风筝比赛团体一等奖、编排创新奖、最佳表演奖;全国中老年人太极拳(剑)比赛一等奖、体育道德风尚奖;贵州省青少年拳击锦标赛第二名1个,第三名3个,第五名1个;贵州省青少年摔跤锦标赛第三名1个;贵州青少年田径锦标赛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各一个;贵州省青少年皮划艇锦标赛女子组第二名。
2009年,贵州省击剑锦标赛男子乙组第一名;贵州镇宁“银城杯”万人奔向黄果树半程马拉松女子第一名;贵州省田径锦标赛第一名4个,第三名2个;贵州青少年田径锦标赛第二、第三名各一个;全国健身秧歌及健身腰鼓大赛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
2010年,全国老年人健身活动展示大会健身秧歌交流活动二等奖2个;ABDF国际标准舞青少年锦标赛暨国际标准舞中国地区公开赛金牌2块,银牌3块,铜牌5块;贵州省二青会1个第一名,4个第二名,5个第三名;贵州省男子足球邀请赛团体第四名;贵州省越野跑竞标赛个人第一名;全国老年人健身活动展示大会柔力球状交流活动团体二等奖。
(三)民族体育走进校园
2002年7月,贵州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确定了需要保护的民族民间文化内容。同年10月,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普通中小学,特别是民族地区中小学应当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将当地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音乐、绘画、舞蹈、体育、文学、传统工艺制作等引进教学活动中”。
侗族传统体育蕴含着许多游戏成分,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为一体的功能。在学校开展民族体育活动,不仅充实了学校的体育和健康教育的课堂内容与形式,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对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自2007年以来,凯里学院、黎平县民族中学、剑河县民族中学等学校将一些有较高锻炼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学校体育教材。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教育局将“高脚马竞走”列入2008年全州中学田径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黎平县民族中学将“侗族摔跤”搬进课堂,剑河县民族中学将武术、摔跤、射箭、秋千、毽球等,作为学校体育课或课外体育锻炼项目,把“竹竿舞”、“芦笙舞”等表演项目列为必修和选修内容;在学生中普及踩鼓、高脚马、毽球、踩芦笙、打陀螺等民族体育项目;每逢周三、周五课间操集体跳踩鼓舞和芦笙舞,1998年以来,为高校输送了近300名体育特长生。玉屏侗族自治县各学校贯彻落实侗族民间体育文化进校园,体育课增设踢毽子、滚铁环、打陀螺项目,每学年开展一次民间体育比赛活动,使学生对侗族文化有了认同和共鸣,增强了民族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