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起居习俗
一、依山傍水
侗族择地安居都讲究两个要素:一是山,一是水。有山有水被人们认为是理想的家园,所以从古至今,侗族都依山傍水而居。大多数侗族村寨都坐落在江河沿岸,背靠着大山,面向着溪河流水。侗族村寨的这种格局,成为侗族居住环境的显著特征。侗族聚居区域纵横交错着清水江、都柳江、阳河、渠水、浔江等许多江河,很多侗族村寨便坐落在这些江河的沿岸,如在沿都柳江两岸的从江县、榕江县的侗族村寨有腊亮、八吉、传洞、停洞、平江、腊俄、巨洞、朗洞、大融、丙梅等。另一类侗族村寨则坐落在群山环抱的川谷平地小溪流边,如从江县往洞乡的增冲、往洞、高传、信地,黎平县的肇兴、皮林、地理、孟彦、罗里、九层、平溪、器寨、寨头、爱众、坝寨、顺寨、岩洞等。江河沿岸的侗族村寨由于交通便利,受汉文化的影响较大,汉化程度较高;而川谷平地的侗族村寨,传统民族文化保持相对完好。但无论在小溪边还是大河沿岸的侗族村寨,依山傍水则是侗族人选择住地的共同标准。所以,走进侗寨,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青山环抱,绿水围绕。侗族人居住环境的这一特点,与侗族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栖居观念密切相关。侗族是一个传统的稻作民族,水稻的种植是他们的传统产业。种植水稻需要有稳定的水源,将村寨选择在江河、小溪旁边,有利于开渠筑堰、挖池凿塘,引水灌溉。既可引水种田养鱼,又方便洗刷、游泳,同时还为交通提供便利。而在长期的发展中,水也融入到了侗族文化之中,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也成为具有象征性和隐喻功能的文化符号。在侗族的财富观念里,水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如在侗语里“苟能”(kgoux naemx)是财富的意思,“苟”(kgoux)是稻米,“能”(naemx)是水。除了水,还有山,山是人们生存生活的依托。依山坐落,除了能够在山地上开辟梯田,扩大播种面积之外,还能够收获林木之利,如建房用材、烧火用薪等等,但更主要的是山地能够营造林木,确保生活资料的持续利用。所以世代造林、植树成为侗族生计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人们生存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是民族生存选择的结果,体现了人们的文化适应。从侗族迁徙古歌中知道,侗族的一部分,原先居住在珠江中下游的水乡泽国里,但随着人口的增多和自然灾害的频繁,生存资源紧缺的问题日趋显现。于是,先人们不得不向珠江上游迁徙,并落寨于今日黔湘桂交界区这片狭长的山地中。然而,山地中的村寨规模也受到环境和资源的制约,所以人们又以资源的多少来确定村寨的规模。如《古邦祖先落寨歌》中唱道:“人多地少后来住不下,祖公商议分到别处去安家。”另外,在侗族地区,当一个村寨的人口增加到一定限度时,往往把村寨进行拆分,分一部分人口出去,在一个新的自然环境中组成新的村寨,以使原居住地的资源足以提供人的生存需要。在当今许多侗族村寨中,内部又分为大寨和小寨,或者老寨和新寨,如从江的朝利村、黎平的黄岗村等等。《黔南识略·古州同知》记载:“百余年来,滋生繁衍,户口较倍往时……旧例大寨称爷头,小寨称洞崽……”说明在发展中,人口增加到一定限度时,侗族人便以资源的多少来衡量,选择与确定村寨规模,进行必要的大寨化小寨,因此侗族的村寨布局也不断地得到拓展。但无论如何,新寨选址依然会讲究依山傍水的传统理念。
二、聚族而居
侗族喜欢聚族而居,其居住都以村寨为单位,单家独户居住的较少。在一个村寨中,或一个家族聚居,或数个家族聚居。如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乡的肇兴侗寨和从江县往洞乡的朝利村等,都是聚族而居的典型村寨。据《黎平县志》记载,黎平县的肇兴侗寨,2005年有810户、3366人。寨内的侗家人分有“ngox douc”(即五个团寨),并有内、外两姓之分,外姓全为陆姓,内姓则分为龙、嬴、邓、孟、白、夏、郭、曹、鲍、满、袁、马12姓,是肇兴侗寨内姓的12个大家族。相传在100多年前,他们的祖先就商定“破条(规)开亲”,不同内姓之间可以相互通婚,并用刻写女性墓志铭的方式称某氏,以示区别,同时规定内姓通婚须隔“五服”(五代)才可开亲。因聚族而居,使其成为很大的侗寨。从江县的朝利村,全村都是侗族人口,共有15个姓氏,却以吴姓居多。吴姓中又以分“腊许”(lagx xux)、“腊巴”(lagx bial)、“腊崔”(lagx seic)、“腊包”(lagx baol)、“腊高”(lagx kgeeuv)、“腊潘”(lagx peenk)、“腊旬”(lagx xumx)7个家族。不管最早落居朝利的“腊许”和“腊巴”两个家族,还是稍后才落居的其他5个家族,都认为自己是“地道的朝利人”。因为他们“先到为主”,所以分布于村的中央区域居住,其他后来落户的姓氏,只能居住在村边或寨尾。这种村寨格局沿袭至今。
聚族而居的习俗,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聚族而居既便于团结抗敌抗暴,更主要的是有益于人们生产生活上的协作与互助。在榕江县七十二寨,多数是几户人家共住一栋木楼,有的是兄弟分家后各住一间,有的则是房族兄弟人家共同居住,少有不同姓氏的共住。这里的人们说,历史上侗族备受欺凌,历代皇朝管理混乱,强盗横行,只有大寨子、多户人家共同居住大木楼,才能一呼百应、共同抗敌;多户人共住一起,方便生产生活互相照应,生产中需要劳力,不出家门就可以找到十个八个的随喊随到;各家子女可以共同看管、教育,一家有客,大家都来接待,邻里和睦相处,其乐融融;遇到红白喜事,几十桌的酒席,只要在几家的敞廊上排上几十张厚长凳就足够。所以侗族以合群聚居为荣,以离群独居为耻。在民间习惯法中,常把“开除寨籍”、“赶出村寨”当作处罚条款。聚族而居的“族”指的是“宗族”,主要指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宗姓,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群,不同宗族都生活在各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并且有相应的界线,即使不同宗族共同生活在同一的村落里,各个宗族也不会杂居。“聚族而居”是侗族传统居住观念中一条重要原则,体现着侗族传统居住文化的一种规范,这充分体现了侗族人高度的互助精神和内聚意识与传统。
三、择地安家
侗族是一个信仰“万物有灵”的民族,相信“龙脉”、“风水”的存在,这些信仰对村址和宅基地的选择均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人们的观念中,相信一个村寨的“风水”、“龙脉”与家族的兴衰有着间接或直接的联系,认为一个村址好坏,不仅影响当代人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更会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凡合龙脉、风水好的村寨,会人丁兴旺,生产发达,生活殷实;反之则人丁稀少,六畜不发,万事皆难。因此,侗族先民们在村址、家宅的选择上,更多地为子孙后代的发展作了充分的考虑。一个居住地的选择,侗族人至少需要考虑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它是否有利于人口的繁衍,即侗族所说的“夯宁”(yaengt nyenc),意为“平安、利于人口发展”;二是这个地方能不能养活全村人,即侗族所说的“雄记”(xogc jil),可直译为“得吃或有吃的”,意译为“干任何事都能得心应手”或“容易有收获”;三是产不产粮食,即侗族所说的有没有“苟能”(kgoux naemx),“苟”是稻米,“能”是水,因为水稻的生产离不开水,因此侗族人用稻米和水构成粮食一词。为了达到这三个标准,侗族人会对这一住地的“龙脉”、“风水”进行考察研究,有时也用“鸭卜”或者罗盘等方法来进行卜测。
侗族的“风水”观念中,“山”是人们生存的依靠,山具有神秘的灵气和力量,这种灵气和力量通过山脉得以传递。侗族把绵延起伏的山脉比喻为龙脉,龙头总要朝向有水和开阔的地方,把山势(即龙脉)绵延而来至坝区或溪流边的地方称为“龙头”。龙头前面是环绕的溪流和开阔的坝子,龙头后面是起伏跌宕的山脉(龙脉),村寨一般选择在这样的“龙头”前面坐落,称为“坐龙嘴”。认为将村寨坐落在这样的地方,灵气会沿着蜿蜒的山脉汇集到村寨中,整个村寨都会得到山间灵气的滋养,使人丁兴旺,生活殷实。于是村寨里的建筑,都根据山水的走势来规划布局,如“依山顺脉”、“背山面水”、“避开冲克”等等。鼓楼建筑一般建立在村寨中央位置的子午线上,高矮有严格控制;民宅建立在鼓楼的四周,高度不得超越鼓楼;风雨桥则须建在引来龙脉或拦住村中财源不外流的水口处,只有这样才能既降伏地神龙脉又不伤害地神龙脉,从而使村寨蒙福受祉,世代昌盛。
“水”是侗族人生命的源泉,侗族人把水看成财源,象征洁净,并有“水养寨”的理念,认为居住地须“聚气”而“不通漏”才能聚积财富。但若门前的河水源源不断、弯弯曲曲的流淌,又有“洗财”之象,所以人们担心他们的财富被水冲走,故村寨和民居都要适当避开“通风漏气”之地,于是在风水口处往往都兴建花桥以拦挡风水,将财富聚积于村中。另外,人们在建筑房屋时,也遵照“消山纳水”的原则,避免房屋正门正对着山体,而水则要从门前流过,认为这样才会吉利。总之,山环水绕、聚气不漏是侗族人对居住环境的理想追求。
此外,侗族人有一句谚语,叫作“老人管村,老树管寨”(nyenc laox guans xaih,meix laox guans senl),或“老人守村,老树守寨”(nyenc laox xus senl,meix laox xus xaih)。认为百年的古树能成精,村有古树不但可以将一切妖魔鬼怪拒之寨外,保一方平安,还能为村寨送来财富,所以为保“龙脉”和“风水”,人们世代在村寨的后龙、山隘等风水之地,都留下“风水树”、“风水林”,以保山护土,从而形成了风景如画的居住环境。
四、吉日竖屋
起房造屋是人们生存生活中的大事,侗族人不仅一生重视,而且十分讲究。侗族人认为,起居房屋的建造对日后人的气数、运气有着重大的影响,为确保世代人丁兴旺、百事顺心,所以起房造屋都遵循着一整套的传统习俗。
择地建房之后,“立柱”是建房中最重要的一环。“立柱”之前,要请风水先生“看日子”,选择宜于“立柱”的吉日。风水先生以民间流传的《地理通书》原理为依据,依照天干、地支、主人生辰八字等,推算出三者之间“相生不克”的日子,作为主人“立柱”的吉日。在“立柱”的前一天,必须先做好“排扇”工作,吉日当天进行“立柱”程序。“立柱”典礼中,木匠师傅先念主人的名字,宣告他是房子的主人,然后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如掌墨师傅焚香烧纸、杀红公鸡祭天地,祈求主人平安,并将鸡血涂于中柱,表示吉庆;而后众人合力竖起每一组“排扇”,将房架子竖立起来;立架后,有的于即日“上梁”,有的则须再择吉日上梁。
“上梁”仪式中,掌墨师傅在“宝梁”的正中处凿一小洞,将钱币、笔墨、皇历、谷穗等物放入洞中,再用红布钉封;然后杀一只公鸡,一边念颂着经文,一边用鸡血淋宝梁和中柱。接着人们将吊挂在宝梁上的鞭炮点燃,两名砍宝梁树的人于鞭炮声中将宝梁徐徐地向房架顶上拉升,直到把宝梁安放在两根中柱顶端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