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其他节庆活动
侗族节日丰富多彩,除了节令节日、祭祀节日、农耕节日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的节日也不断涌现,如大歌节、鼓楼文化节等,丰富了侗族节日文化的内容。而一些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内容,逐渐具备节日的特点,如赶圣德山原是赶山、朝山活动,后来增加了对歌、社交等内容。由于时间固定,规模较大,涉及民众较多,已经具备节日的特点。另外,在一些节庆中开展的深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活动,如“为也”、抢花炮、斗牛等,虽然不是单一的节日形式,但却是节日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侗族节日文化瑰宝。
一、“为也”
“为也”为侗语,汉译称为“吃相思”或“走众亲”。多开展于春节期间,是侗族集体走亲活动形式,至今依然在侗族社会中盛行,形成了独特的民俗。这种社交活动,其形式主要有“为也老”、“为也楼”、“为也鼎”、“为也戏”等,盛行于侗族南部方言区,它们对促进村寨与村寨之间的睦邻友好和团结凝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也老”(走众亲)。这种活动属于主寨与一个客寨或数个客寨之间的联谊活动,参加人数成百上千,是侗族村寨之间大型的社交活动。活动一般在农历的正月举行,由主寨发出众帖,派专人送往客寨,客寨接到邀请,即组织教歌、排戏、制作芦笙等准备活动,以便按时赴会。到了约定的日子,客寨组织寨上人集体前往,东道主寨按照程序进行迎宾、同欢共庆、送客等。“为也”的客人一到,主人鸣放三声铁炮和鞭炮,敲锣打鼓,吹奏芦笙到村口拦路迎宾,唱拦路歌、敬拦路酒表示热烈欢迎。然后主寨引客人到“萨神坛”前举行祭仪,再引客人到寨中的鼓楼多耶踩堂,宾主各唱三支耶歌请“萨神”护佑,主寨人拉客入户作客,迎宾仪式结束。之后几天中,双方按照约定白天赛笙、演侗戏或多耶赞颂;晚上,主寨与客寨或客寨与客寨之间男女青年“踩堂多耶”和对歌或行歌坐月,遐迩闻名,热闹非常。客人按约定住上三天或五天(需单数)后,主寨备上厚礼,再次于鼓楼、寨门、路口多处唱拦路歌挽留,始放客人登程。送行时,主寨家家户户打包糯米饭团或捆吊糍粑,吊上一串三五个彩蛋送客,特别盛情人家,还用鸡、鸭相送,村寨集体又送羊或猪或牛一头;主寨姑娘还给客寨后生每人赠送一条毛巾。所赠之物称为“尾巴”,让客人挑挑提提无一人空手回家。送客这天,主寨老少倾寨而出,放铁炮、鸣鞭炮,敲锣打鼓、吹奏芦笙送客出村,场面热烈而壮观。次年或几年后“反客为主”,由原客寨做东发出请帖,邀请原主寨和其他客寨前去“为也”,表示回请“还客”。就这样你来我往,侗族社区村寨之间的交往不断,世世代代沿袭着这种“为也”的社交传统。
“为也楼”(作鼓楼客)。侗族村寨新建鼓楼落成典礼时,邻寨男女老少一般都倾寨前往作客,以示祝贺与友好。作客的人数和接待与“走众亲”一样,但活动内容更为热烈。客寨都组织几十人之多的“花脸队”和“抬官人”,踩高跷,扮武士、农夫、商人、乞丐等等,抬着贺匾楹联,敲锣打鼓,吹奏芦笙,鸣放鞭炮前来恭贺。由几十人组成的姑娘方队,穿着节日盛装,头插银花与白羽毛,佩戴银项圈、银耳环、银手镯、银链等,手撑油布红伞,提米花篮等,跟随前往。当主寨引客进新鼓楼后,客人围绕鼓楼转三圈,“花脸队”开始作各种有趣的表演,分发腌鱼,姑娘们抛撒米花和糖果。主寨姑娘则拦住客寨“官人”的彩轿,唱歌讨过路钱。鞭炮声、歌声、欢呼声混为一体,热闹非凡。作客一般只一天时间,主要是在鼓楼坪上踩堂唱歌贺鼓楼。
“为也鼎”(也称“为鼎”,作定亲客)。也叫作姑娘罗汉客,至今依然在一些侗族村寨中沿袭。活动由村寨之间组织,是一种旨在为双方村寨中未婚青年男女提供恋爱机会,为他们双方的父母提供接触机会的集体性社交活动。这项社交活动时间较长,有的达数月之久。有村寨与村寨间互往的,也有姓氏与姓氏之间互往的,虽说是未婚青年男女作客活动,但全由寨上的老人们操办。事先,两寨或两姓老人决定联谊和联亲,然后才向各自村寨的姑娘小伙子们示意发起。活动十分有趣:在稻田中的禾垂穗时节,甲寨姑娘们用一根剪掉竹叶的竹子,留下三、五或七个枝丫,在每个枝尖系上一朵棉花和一颗红辣椒,然后选准乙寨一家比较富有的小伙子家的一丘路边大田,把竹子悄悄插在稻田中,发出活动的信号,称之为“插表”。“插表”若是三个枝丫的,表示相约小型的定亲活动,即甲寨中部分姑娘邀约乙寨部分腊汉活动;若插表是五枝丫的,则表示甲寨全寨姑娘邀约乙寨全寨腊汉活动。乙寨腊汉见“插表”后,便要悄悄打听,获得实情后,即拿鸡鸭相约到姑娘们的村寨去行歌坐月访查探听,开始时姑娘们及她们的父母会装着不承认“插表”,说是不敢高攀高门。但经过两寨青年男女多夜的行歌坐月及宴请姑娘们及她们的父母之后,姑娘们才承认“插表”之事。于是双方择定吉日,姑娘们才正式竖“大表”(七个枝丫的竹子)。为扎制“大表”,每个姑娘要献上一斤最白最好的棉花,并用白线一朵朵地穿连起来,然后把每个竹枝缠好,有的竹枝尖上还扎上几只展翅欲飞的棉彩凤。竖“大表”这天,乙寨腊汉杀猪备酒,敲锣打鼓,吹奏芦笙,鸣放礼炮抬到田边。甲寨姑娘们在兄弟的陪同下,也敲锣打鼓,吹奏芦笙,鸣放礼炮,将扎好并用自己所织最好最细的白布裹好的“大表”抬送至田边,而被“插表”的田块禾谷即被称为青年男女们要采摘的“瘪米田”。竖起“大表”后,男女青年们要在田野上聚餐,一起唱歌“赞表”,尔后各自回家。待到田中禾穗八成熟时,双方再协议择日“倒表”。“倒表”这天,男女双方一起将田中禾全部摘收到姑娘们的家中,当晚女方父母、兄弟大宴来客,名曰“女婿光临”,深夜男女双方共同舂“瘪米”(用鲜禾谷炒后舂脱的米,吃时脆而香)吃,兴味无穷。此后,姑娘与小伙子们一起行歌坐月,谈情说爱,交往直至次年正月才择日结束活动。结束活动的日子,乙寨即请甲寨的姑娘们及其父母、兄弟来家作客,两寨共同踩堂对歌,三至五日才最终结束这场寨与寨男女青年之间的定亲活动。通过这种社交活动,许多青年男女结为终身伴侣。
“为也戏”(做戏客),一般在农历正月开展,是一种以演唱侗戏为主的社交活动。甲寨数十人组成一个戏班,正月初出门,到邻近一些村寨巡回演出,每到一寨都上演三至五天。东道主热情款待来客,离开时村中姑娘们还给客寨后生们每人赠送一条花巾。次年或过些年,乙寨也要组织戏班进行回访作客,称为做戏客。
二、赶坳
赶坳是侗语北部方言区的盛大节日活动,亦称“玩山”,以玉屏等地侗寨活动最盛大。坳场一般设在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的山坳处,玉屏侗族自治县就有禾梨坳、尖坡坳、冲首溪坳、烂泥坳和楠木坳等,玉屏与新晃交界的平溪镇禾梨坳,赶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倒数第十八天,即农历的“四大土王戊”日。按民间旧俗,这四大戊日不能动土,不能动锄镰,正好在这天聚集赶坳唱歌。赶坳是当地侗族的一种传统习俗和民间歌会,也是侗族青年自古以来结识朋友、谈情说爱、追求婚姻自由的生活方式。每次赶坳为期一天,四面八方男女老少相聚。青年男女唱歌传情,结交朋友;老人小孩观看赛马或斗鸟等。参加赶坳者,多则上万,少则数千。男女青年身穿盛装,对唱情歌。一般由男方先唱,用歌邀请女方。得到同意后,接着唱“上坳歌”(互问姓氏),“借带歌”(借女方随身带的一物件为信物,这是一种求爱的方式)。女方则用古歌、盘歌对答,考察男方的才学和智慧,考验对方的心意和人品。若女方愿意借带,则表示愿意连情交友,即唱“朋友歌”(又叫情歌,互相倾诉相爱情感)。当太阳西下,夜幕降临时,一对对情侣还要唱“下坳歌”、“分离歌”,以约定下次相见的地点和日期。这种活动相传已久,沿袭至今。
三、赶歌坪
赶歌坪活动,是侗族传统社交娱乐性活动,以黎平县龙额乡古邦一带的赶歌坪活动最为盛大。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十六两天进行。主要活动有赶歌坪、赛芦笙、“乞丐”钻坪三大内容。
八月十五这天清晨,各村寨的芦笙队,在寨老的带领下,先入坛祭萨,尔后拥着萨的“英灵”欢奏芦笙前往集会地点。穿着节日盛装的各村寨的男女老少,跟随芦笙队前往集会地点参加活动。到达主办地的村寨门口,客寨芦笙队须吹奏三首落地曲,表示到达参赛地;早已等候在寨门的主寨芦笙队,即吹奏三首迎宾曲,以示欢迎客人的到来,然后鸣响三声铁炮,把客人迎进赛笙场去。待所有客寨芦笙队到齐之后,全场所有芦笙队要齐奏三首笙曲,顿时,成百上千把芦笙齐吹合奏起来,芦笙声音轰动山寨,振奋人心。合奏完毕,主寨宣布芦笙赛开始。芦笙赛以“淘汰赛”式进行,评判组由素有吹笙经验的十余人组成,他们远在赛场之外一公里的山坡上侧耳静听,所有评判者都手持一面小红旗和一面小白旗;主判者手持一面大红旗和大白旗,并集众评判者举起红旗白旗的多少,对参赛队的输赢胜败进行评判。先分队,两支芦笙队,一前一后吹奏同一首笙曲。评判组听后如先举红旗,说明先吹奏的队胜;如先举白旗,说明先吹奏的队输。也有规定两队异曲同吹的,而红旗、白旗则代表两个不同的曲子,评判人员虽然看不到赛者,但凭笙曲强弱的对比而举旗裁判。冠、亚、季军得出后,由主寨寨老分别发给奖旗。傍晚,比赛结束,吹奏“散场曲”时,主寨的姑娘们手撑彩色阳伞,用红木桶挑着甜酒排列在客人经过的道路两旁,热情地向客人敬甜酒。比赛劳累了一天的客人们,喝上姑娘们敬献的甜酒和凉水时,后生们会把事先准备好的糖果、水果等送给姑娘们以示答谢。第二天是进坪对歌的日子。上午,四乡八寨的姑娘们穿着节日盛装,撑着花阳伞,按约定的时间纷纷进歌坪来,以村寨为团队坐在歌坪的草地上,用伞遮住脸面后,便放开歌喉,一首接一首地唱情歌。围观的人群将歌坪围得水泄不通。因为姑娘们都用阳伞挡住脸面,各村寨的小伙子们,不知他们对歌的对象——客寨的姑娘围坐在哪一团,又不便入场找寻确认,于是便都要化装成“叫花子”的模样,按约定的时间,在歌坪上的姑娘们唱得最高兴的时候,一齐闯进歌坪里去寻找约定对歌的姑娘们。姑娘们不准“叫花子”们辨认,死劲地用花阳伞遮挡着脸面,“叫花子”们为找到对歌对象而想方设法地寻找,顿时,整个歌坪呼声四起。当“叫花子”们找到并确认对歌的对象之后,便用歌邀请姑娘们对歌,姑娘们用歌回答同意时,“叫花子”们才一齐跳入坪前的河水里洗净身上的污垢,换上事先准备的节日盛装,才又一伙伙地来到歌坪与他们的对歌对象对歌。此后,整个歌坪沉浸在歌的海洋之中。对歌结束时,小伙子们为答谢姑娘们不嫌弃他们是“叫花子”,便凑钱来买糖送给她们。傍晚分别时,主寨的男女青年留客寨的朋友在自己寨上作客,并设宴款待。宴罢,又继续对歌,直到次日清晨才各自散去。
四、斗牛
侗族斗牛既是娱乐的内容,又是村寨社交活动的形式。村寨中的头号牛,有轮流众养的,也有私养的。众养的斗牛一般不用来犁田耕地等,私养的斗牛有的用于劳动,同时也用来参加打斗。饲养的斗牛都冠以大名,如“震天王”、“春雷王”、“胜霸王”等等。这些“牛名”都写在一块叫“码版”的木板上,钉挂在牛栏柱上,版子两边和背面写有斗牛诗。例如“上阵似罗通扫北,对垒如薛礼征东。”皆以古代名将比喻。
斗牛节一般都在六月初的“尝新节”之后逢亥日举行,但忌丁亥和辛亥,说是丁属火,火从下烧上,村寨中在上面居住的牛主不愿同下面居住的牛主放牛打斗;辛亥属水,水从上往下冲流,势不可挡,下面居住的牛主不愿与上面居住的牛主放牛打斗。除此以外,其他亥日均不忌讳。有的是本村寨自己开展活动,也有的是数个村寨一起举行活动。斗牛前夜,牛主人要把牛圈用草绳围起来,不许外人进入圈内观望。斗牛迷们则聚在村寨的鼓楼里进行“螺卜”游戏,预测牛王打斗的胜负。人们用两个田螺和一副银耳环进行“螺卜”,先把它们放在木盆内,确定好田螺分别代表哪方牛王,随即唱起《螺卜歌》,待田螺渐渐蠕动起来,并互相追逐时,即可断定跑者为败,追者为胜。《螺卜歌》的大意是:
大型的斗牛活动,都在传统的“斗牛堂”里举行。斗牛前要举行盛大的“踩堂”仪式。“牛王”停歇的地方,周围插着许多竹枝吊挂的各色彩旗(五色鸡毛),竹旗之间用绳索连接,严禁外人进入。待各寨牛王进场后,斗牛邀约仪式开始。邀约方由一个10余人组成的器乐队伍,吹起芦笙,敲打锣鼓,到对方牛王憩息之处相约牛的主人,双方同意后,刻木为记,各执一半为凭。然后各自牵着自己的牛王,打着火把从斗牛堂两端入场。这时,三声铁炮巨响,人们吹笙击鼓助威,人群不约而同地高呼“哼波罗——务!”牵牛者庄严地将火把向前一抛,两牛四蹄腾空,头颈相冲,犄角相抵、相拍,铿锵有声,血眼对视,圆如血球。这时,远近村寨身着节日盛装的男男女女,欢聚一堂,围聚在斗牛堂四周观看着一对又一对的牛王难解难分的精彩决斗,欢呼不断,笑声四起。但是,如果双方的牛王斗了三五回合仍不分胜负,那么双方主人要用大棕索去套住对方斗牛的一只后脚拉救,不能让它们再打下去,以保护那些优秀的牛王。如果三五回合已有胜负,斗胜的牛王,将被主人牵着,绕场三周,向众人亮相,炫耀它的风采,人们纷纷给牛王披红挂彩,鸣放鞭炮,表示祝贺。主人呢,更是爱抚不已,将一桶桶的米酒,毫不吝啬地往牛王的身上泼去。人群中喝彩声不断,锣鼓声不停,芦笙手们鼓着腮帮、左摇右摆地吹奏,欣喜若狂。斗败的牛王,以前都是杀掉分而食之,现在则将其驯为耕牛。斗牛节的前三四天,各村寨的青年男女要相约对歌。斗牛节活动结束时,主寨的小伙子、姑娘们则把所有的客人分别接到各自家里盛情款待,晚上有的聚在鼓楼里对歌,有的到木楼里行歌坐夜,交结朋友,培养感情,促进寨与寨和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五、赛芦笙
赛芦笙是吹奏芦笙比赛的活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天举行。侗族南部方言区芦笙十分普遍,每个村寨少则有几十把,多则有数百把。每逢节庆都要取下芦笙进行吹奏,村寨间经常进行芦笙比赛活动。在侗族芦笙会中,以从江县洛香芦笙会和黎平县水口镇的“四脚牛”芦笙会规模最大。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天,贵州省从江县洛香寨附近各村各寨的群众,都要云集洛香,参加当地盛大的芦笙会。洛香寨的男女青年,穿着节日盛装,由寨老带领,在三响铁炮声中,芦笙队高奏《进行曲》开往芦笙坪。到达坪子时,吹奏《入场曲》,举行入场仪式,芦笙队围着坪中的一根高桅杆绕场三圈。这时锣鼓喧天,笙曲震地,鞭炮齐鸣,热闹非常。入场仪式结束后,主队吹奏《召唤曲》,请客队入场。参加芦笙会的所有芦笙队在吹奏《进行曲》中到达坪子,集体吹奏《到场曲》,在主队的《欢迎曲》声中入场。主人把参加芦笙会的上百个芦笙队全部迎进场后,顿时数千架芦笙齐鸣,全场狂奏一阵笙曲。场外彩旗招展,人群欢笑,盛况空前。中午,主寨组织上百名满戴银花项链、肩挑红桶、手撑青伞的姑娘在本寨后生的陪同下,热情地给各个客队芦笙手送甜酒解渴。客人饮完甜酒,吹奏芦笙向姑娘们答谢。比赛开始,先由两队各奏相同的芦笙曲调,声音洪亮者为胜,以淘汰赛的方式选出优胜者进行决赛。最后,全场合奏《扫场曲》,宣布活动结束。
六、抬官人
侗语称为“掂宁蒙”,是侗族村寨最热烈的民俗活动之一。流传于南部方言区的黎平、从江所属的“六洞”地区,以黎平县的纪堂、黄岗等村寨的“抬官人”著称。每年正月初七、初八举行,活动持续3~5天,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抬官人的过程表演夸张、有趣,具有浓郁的戏剧色彩及民族特色,深受群众的喜爱。
“官人”由当地推举的人担当,也可由领导和贵宾装扮,正襟危坐轿内。4人抬着轿,轿后面有化妆稀奇古怪的“随从”多人,有的赤膊露体,有的衣衫褴褛,有的脸抹锅烟、石灰,有的身画青龙白虎,有饰兵匪乞丐,有饰妖魔鬼怪、不男不女、非僧非道。“官人”抵达村寨口,先派几个涂花脸、赤裸身体的“随从”前往主寨报信。红纸写成的信贴在一块木牌上。上书:
悉贵寨春节欢聚,我军得令转移,前来祝贺。
寨老大人福安
某某寨赖(乞)食军 某年某月某日
“官人”进寨时,寨老率全寨男女执酒恭迎。“官人”行进途中,常有“良民百姓”放鞭炮、吹芦笙、斟茶送水迎接,“官人”饮茶完毕,即赠红包礼金以表答谢;亦有“喽啰”拦路强索“买路钱”和“呆儿傻女”乞讨“压岁钱”的,“官人”都赠礼品打发,并可与他们笑闹纠缠一番。“官人”途经之地,碰得最多的还是姑娘拦路,以歌拦路的姑娘们每唱完一首歌,“官人”就递出一个红包……当然,“官人”施舍并不大手大脚,只是凭着歌曲将钱一点一点地送出,这样既考验她们的应变能力,又考察姑娘们能唱多少歌,以增添整个活动的欢乐气氛。
“官轿”行至鼓楼,本寨青年扮成各种角色,有的扮良民乞礼,有的扮盗匪拦劫,有的扮兵卒,轮番上前领赏。他们模拟古代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动作,如挖地、赶牛、捉鱼、打粑粑、用竹竿夹吃生鱼、吹芦笙、跳舞等。那非人非怪的狰狞面目,稀奇古怪的装束,变幻无穷的动作,怪态百出,非常滑稽可笑,使在场的千百观众时而掌声雷动,时而捧腹大笑……最后,主寨姑娘们结伴拦轿,唱歌智取“官人”囊中钱财。歌中唱道:
直唱到“官人”慷慨解囊,欢欣雀跃的姑娘们才让道放行。此时,“官人”队伍后面还跟着一大批衣着整齐,头戴银饰,插着鸡羽的姑娘,她们右手撑着布伞,左手提一竹篮,篮内盛着米花、糯米粑粑等食品。进入歌坪后,她们将篮中食物依次而有礼貌地赠给寨老和正在踩堂的“腊汉”,既含送晌午的意思,也表示慰问祝贺之情。待“官人”施舍完毕,姑娘们也将食物赠尽。
拦路结束放行后,有姑娘要挤进“轿子”与“官人”并坐,这是姑娘在向“官人”“示爱”,“官人”就得多“施舍”些“钱财”给“轿夫”当辛苦费。这过程中也常常有姑娘抢“官人”鞋子(这是姑娘拿“心上人”的鞋子),“官人”就得拿“重金”赎回。“官人”的“随从”们继续到歌坪尽情耍闹,逗人欢乐,往往博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与笑声。
过去,侗寨“抬官人”多为村寨之间集体作客的一个有趣内容,除表达友谊、互敬、同乐之外,还通过夸张的表演,再现本族古代社会生产、生活场景,传播有关历史、民俗等知识。现在,“抬官人”活动已经用到了一些重大节日中,成为节日中的一段有趣插曲,把节日推向高潮。
七、赶圣德山歌场
农历七月十五,是三穗县侗家赶圣德山歌场的盛大节日。这天,来自侗族和其他各族男女青年成千上万,从镇远、三穗、天柱、锦屏、剑河和湖南的新晃等地云集这里,进行赛歌活动。
圣德山,原名峨山,矗立于群山之上,因有鹤立鸡群的雄姿而得其名。其山距三穗县城东约四十公里。坐落在坦洞、等溪两乡交界处,湖南新晃县与之相依。
圣德山海拔一千一百七十六米。据岑坎陆氏家谱记载:“圣德山系洪武三年(1370年)所开;天柱金凤山道乾和尚来此山,修建寺庙,叫乾元寺,供奉驱散云雾的圣人,还定每年七月十五日为朝山日。因圣人有德于万民,便将峨山更名为圣德山。”八外王文熙先生曾作对联于清福泉(圣德山饮水地):“圣水何须耿恭拜,德山原系道乾开。”从此,每逢七月十五日,前来朝山赛歌的侗族和其他民族男女青年,利用朝山机会结识朋友,通过赛歌,寻找自己的意中人。这天,朝山的、赶歌的、做买卖的、看热闹的,人山人海,歌声如潮,通宵达旦。
八、“为堆瓦”
侗语“为堆瓦”(种植公地),是侗族男女青年一种融劳动、娱乐和社交为一体的活动,因在固定的时间进行而成为节日,也称黄瓜节。
过去,侗族社区因为款组织的需要,均留有公田、公地、山塘等,称为“堆瓦”、“淡瓦”(公地、公塘)。一些较远的“公地”往往被指定给青年男女去耕种,种植一些能够生吃的黄瓜、西瓜之类的瓜果,称“为堆瓦”。这实际是为村寨之间的青年男女提供共同劳动、增加了解和谈情说爱的机会。几个村寨的青年男女通过行歌坐月之后,到了播种和收获的季节,往往相约一起去耕种公地和收摘公地上的瓜果。
“为堆瓦”活动分为两次共三天完成。
农历四月初八日为播种的日子,男女青年们穿上节日盛装结伴而行,后生们扛着锄头、镰刀,带上腌鱼、腌肉等食品,姑娘们带上彩米饭,一起汇集山上。男女青年共同开荒播种,边开荒边谈笑话、逗趣打闹,展示个人性格的风趣幽默或稳重大方,展示知识才华、劳动技能和责任心,考察对方的真心诚意。中午时分,大家燃起一堆堆篝火,烧肉烤鱼;摘些大树叶铺地当饭桌、摆上各人从家里拿来的特色风味饭菜,折下树枝修成筷子,然后互相敬菜进餐。饭后休息时刻,有的围在篝火边烧烤山珍,有的双双对对找僻静处唱歌谈情说爱,处处都是欢歌笑语。晚上,小伙们又到姑娘们的村寨行歌坐月,煮糖粥、加深感情。
八月十五日,是收获的日子,姑娘、后生们又一次相约上山去享受他们亲手种下的瓜果。收获的果实按人头平均分配后带回家,余下的作在山上“打瓜果仗”之用。打瓜果仗时处处欢声笑语,气氛热闹而富有情趣。八月十六日,后生们集中宴请姑娘们的父辈和兄弟,答谢他们对“为堆瓦”的支持,并借此以示告别。姑娘们则把各自最好的工艺品——布鞋、花带、手巾等,用竹竿高高吊起,供人们观赏,然后送给自己心爱的人。临行时后生们扬着姑娘们赠送的礼品,在热闹的笙乐歌声中列队归去。姑娘们到寨头摆下阵势,拦路敬酒唱歌相送,表达半年来在共同劳动中建立起来的友谊与依依惜别之情。
九、斗鸟
侗族地区山清水秀,森林密布,鸟类繁多。山中的画眉鸟,能歌善斗,体态优美,易养易驯,格外受到人们的喜爱。于是养画眉、斗画眉成为一些人的嗜好,而“赶雀坳”也就成为一种约定成俗的节日。
一般十天半月要赶一次“雀坳”,斗鸟、相鸟、调鸟、买卖鸟成为乐趣,养鸟、玩鸟成为一种民俗与文化。每逢赶雀坳,来自各地的汉子们,提着他们小巧精制的鸟笼,云集于环境幽静的坳上,林间树上挂满了花色各异的鸟笼子。开始时,只听到单只独个地歌唱着,此唱彼和,清脆而婉转;忽然间,一声“鸟哨”声(驯鸟人仿雌画眉的哨笛声)飞起,顿时成百上千的画眉纵情欢歌起来,叫声映山映水,摇山撼岳,人在其中,乐音冲耳,春风拂面,仿佛进入幻境。煽情之后,画眉鸟往往斗性大发,这时候斗鸟活动也开始了。人们把画眉笼从树枝上取下来,揭开罩布放在场地上,笼与笼相隔适当的距离,首先让鸟相见相识,正视对手,练习“砍铃子”、“砍码子”,得意地弹动双翅,抖开胸毛,伸长脖子,寻找打斗对象,发出“咯咯”声,显示威风与自命不凡,人们把雀场围成一圈,同意开战的主人,双方将鸟笼靠拢,把笼门闩拔出,开启,于是两只画眉鸟都扑向门口,抓啄并用力撕斗开来。画眉鸟撕斗,有的专打“风头”(啄咬对方的头顶),有的会纳“合嘴”(用嘴啄夹住对方的下巴),有的“抓抓扯扯”,有的会“捆”(用嘴啄将对方的脚扯过来,用自己的爪子将其“锁”在竹笼上),有的专于“放拐”(啄对方的腿拐子)。往往打得羽毛纷飞,头破血流,脚爪脱落,仍相持不退。如其中一只“戴毡帽”(顶毛竖起)或“奔笼”(叫喊逃跑),而不敢再上笼门,就算斗输了。胜者或继续与其他对手相斗,或另由两笼相斗,最后是要决出本场“坐坳”的鸟王,为它挂彩庆祝,宣告结束。然后是进行相鸟、调鸟和买卖鸟的交易,每场如此,人们直到尽兴满意回家为止。长期与画眉鸟打交道,人们对画眉鸟的性情也十分地熟悉、精通。于是劝鸟、捕鸟、选鸟、养鸟都格外讲究。劝鸟捕鸟须在冲头、坳口,以“飞哨”招引,用黏膏或鸟网捕捉;捕获之后,要辨别雌雄,选好的斗鸟驯养,劣的放生。好的斗鸟、毛色光泽,鸣声洪亮,眉短、眼明、头扁、啄直短、胸阔、腿有劲、爪有力。若是“眉毛弯弯,叫断青山”,这种鸟叫得好,打不行;若是“腿如筋,嘴如钉”这种鸟是好的打鸟。一旦爱上了养画眉鸟,人们就会格外地呵护它们,每天捉蚂蚱、蜘蛛等昆虫甚至用鸡蛋黄、骨粉拌料,将之喂养得精细、周到。暑夏要帮其洗澡,寒冬要供其温暖,出工、赶集、走亲戚等,都会随手提着,真可谓爱其如子,惜其如命。
十、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
贵州黎平县从2000年举办首届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每两年举办一届,至2009年已举行四届。鼓楼是侗族人民建筑艺术的结晶,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它不用一钉一铆,全凭侗族能工巧匠巧夺天工建成。拥有50多万侗族人口的黎平县,现存鼓楼300余座,其中位于县城以西30多公里的岩洞乡述洞村的独柱鼓楼,作为现存最早的鼓楼被尊为鼓楼之宗,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鼓楼是侗族人民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侗族最古老、隆重的“祭萨”节日就在萨坛和鼓楼下举行;而名扬海内外的侗族大歌也是在鼓楼下唱响。在黎平举行的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中,数万海内外宾客与热情纯朴的侗族人民相约在古老的鼓楼下,听万人合唱侗族大歌、踩歌堂,看侗戏……人们陶醉于这里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流连忘返。
十一、榕江萨玛节
萨玛节也称祭萨节,流行于榕江、从江、黎平等地,是侗族地区重大的祭祀性节日。节日主要内容为祭祀侗族保护神“萨神”,在各地祭萨节日中规模以榕江车江的萨玛节为最大。
过去萨玛节多在农历正月或二月举行,在萨玛节期间,当地政府和群众还组织开展侗族大歌表演、侗族纺织艺术展演等。进入21世纪后,为了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也在每年的旅游旺季举行祭萨表演,如今榕江萨玛节不仅是当地重大的祭祀性活动,同时也成为向外界推介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
十二、原生态侗族大歌节
从江县素有“中国侗歌之乡”的美誉。侗族大歌是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民间合唱音乐,是中国民间音乐艺术的瑰宝。它以精湛的演唱技艺和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表达,成为民间艺苑中一颗耀眼的明珠,被誉为“清泉闪光之音乐”。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03~2011年,从江县已举行了八届原生态侗族大歌节。在原生态侗族大歌节中,以聆听“天籁之音”侗族大歌为主要内容,同时开展“芦笙大赛”、“斗鸡斗鸟”、“民歌大赛”、“经典侗戏展演”、“小黄体验歌乡情韵”、“银潭斗牛”等一系列民族民间活动,向游客展示从江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侗族节日一览表(以农历月份为序)
(注: 月份 名称 日期 地点 民族 人数 范 围 活动内容正月 十五 剑河县各寨 侗、苗 一万五千 剑河县侗苗村寨 斗牛、跳芦笙春节 初一 三穗县杨家坳 侗、苗、汉 五百 三穗顺洞、稿桥 斗画眉鸟元宵节 十五 三穗县瓦寨、台烈 侗、苗、汉 二千 三穗瓦寨、台烈各村寨 舞龙、舞狮子赶坳 十五 三穗县塘冲 侗、苗 一千 三穗、镇远交界处侗寨 斗画眉鸟、对歌赶坳 逢戊日 三穗县楠木坳 侗、苗、汉 二百 三穗顺洞、高桥 斗画眉鸟春节 初四至十五 岑巩县水尾、天马、龙田 侗、苗、汉 五万 镇远、石阡、江口三县交界 舞龙灯、迎新春春节 初一 天柱县城关大溪平 侗、汉 二千 天柱城关、白巿 集会对歌注溪社节 立春后的五戌 天柱县注溪社坡 侗 一万 贵州、湖南交界 男女对歌)
续表
(注: 月份 名称 日期 地点 民族 人数 范 围 活动内容正月 元宵节 十五 锦屏县城关 侗、苗、汉 五千 城关、隆甲、新化一带 舞狮、舞龙祭“萨”初一至初七 黎平县龙额、水口、又江、茅贡 侗 五千 一寨或数寨 吹笙、踩堂、对歌春节 初二至初五 黎平县龙额、水口、双江等区 侗 一千 二寨或数寨 吹笙、踩堂、唱戏、抬官人春节 初一至十五 榕江县各自然寨 侗、汉、水、苗 三十万 各村镇 舞龙、跳舞、唱戏、唱歌祭“萨”初一 从江县龙图 侗 三千 腊水、腊权、宰门 祭祀、吹芦笙、踩歌堂、游寨祭“萨”初二 从江县高传 侗 二千 高传附近各寨 祭祀、吹芦笙、踩歌堂、游寨春节 腊月二十三至元宵节 万山特区 侗 一万 黄道侗族乡14村 鼟锣正月至二月 祭“萨”协商择日 榕江县东江归利 侗 五千 三宝寨、天府侗寨 祭祀、吹芦笙、唱“耶歌”赞颂祖母二月 祭桥节 初二 各家桥边 侗、苗 二千 剑河县侗苗村寨 祭桥、架桥土地会 初二 三穗县顺洞、稿桥 侗、苗 五百 三穗顺洞、稿桥自然村寨 敬土地、修桥补路过社 交春后五十天 三穗县全县 侗、苗、汉 十五万 三穗县各家各户 吃糯米蒿菜饭,预祝风调雨顺过社 初二 锦屏县启蒙 侗、苗 三千 启蒙、九寨一带 走亲访友、吃甜藤粑春社节 春分 黎平县龙额、水口 侗 五千 龙额、水口、古帮、地坪、三江、融水 买卖农具摔跤节 十五 黎平县双江坑洞 侗 一万 双江、四寨、坑洞、小黄等地 摔跤拜厦 立春后第五个戌日 黎平县龙额、水口 侗 五千 龙额、水口、古帮、地坪、三江等 社交、物资交换、夜间对歌)
续表
(注: 月份 名称 日期 地点 民族 人数 范 围 活动内容三月 二月二 初二至初五 榕江寨蒿、忠诚 侗 二千 唱歌、唱戏、祭桥春社节 初二 从江县洛香 侗 五百 洛香各寨 男女下河捞鱼会餐摔跤节 十五 黎平县双江、四寨 侗 一万 双江、四寨、坑洞等地 摔跤寒食节 初三 剑河县侗苗村寨 侗、苗 三万 剑河县侗苗村寨 斗牛、吃菜粑三月三(讨篮子)初三 镇远县报京 侗、苗 一万 镇远、台江、剑河、三穗 对歌、踩芦笙、讨篮子三月三 初三 三穗县台烈、瓦寨 侗、苗、汉 五千 三穗县台烈、瓦寨各自然村寨 吃粑粑三月三 初三 三穗县桐林 侗、汉 一千 三穗县桐林各家各户 煮稀饭、扎草把人送神赶歌节 初三 天柱县白腊凹 侗、汉 一万 白腊凹附近村寨 对歌三月节 初三 锦屏县启蒙 侗、苗、汉 六万 启蒙、九寨一带 走亲访友、吃甜藤粑古歌节 初三 锦屏县高坝 侗 一千 锦屏、剑河、九寨、启蒙等寨 对歌花炮节 初三 贵州黎平、从江、广西三江一带 侗、苗、汉 五万 三省接边地区 抢花炮、斗牛、赛芦笙清明节 清明 锦屏县各村寨 侗、苗、汉 十万 全县各地 扫坟、对歌、玩山吃蕨菜节 三月中旬 榕江县栽麻 侗 一千 栽麻村寨 对歌秧节 择日 从江县龙图 侗 五百 龙图各寨 演侗戏、唱侗歌赶坳 土王戊(立夏前十八天)玉屏县禾梨坳 侗、汉 三千 玉屏、镇远、新晃 男女对唱对歌、玩山唱歌歌、斗雀采桑节 初八至初九 剑河县小广、化敖 侗 二千 剑河小广、化敖侗寨 对歌四月八 初八 天柱县邦洞 侗、苗、汉 五千 邦洞、天柱、兰田 集会对歌四月八 初八至初九 三穗县各自然寨 侗、苗、汉 八千 三穗县 敬牛王菩萨)
续表
(注: 月份 名称 日期 地点 民族 人数 范 围 活动内容四月 送秧神 各家自选日子 三穗县顺洞 侗、苗、汉 五百 三穗县各家各户 将三根香夹在一小竹竿上,表示庄稼避邪赶歌场 初八 锦屏县三江、启蒙 侗、苗、汉 五千 周围各寨 对歌、吃乌米饭赶歌场 初八 锦屏县堂房坳 侗、汉 五千 周围各寨 对歌四月八节 初八 榕江县各村 侗、水、汉 五千 全县各村 做黑米饭种棉花节 初八 从江县新安 侗 二千 皮林当地各寨 吹芦笙、姑娘上坡种棉花四月八 初八 从江县侗、汉各寨 侗、汉 二万 全县各村寨 在鼓楼唱歌五月 端阳节 初五 剑河县全县各户 侗苗水汉 十万 剑河各村寨 吃粽粑、斗牛大端午 二十七 剑河县廖洞 侗、苗 一万 施秉、台江、镇远、剑河四县交界地 划龙船、赛马、斗雀、唱歌龙船节 初五 镇远县城关 侗、苗、汉 四万五千 镇远县城 赛龙舟端午节 初五 三穗县 侗、苗、汉 十万 三穗各家各户 门挂艾条、菖蒲,喝雄黄酒龙船节 初五 天柱县白巿 侗、苗 二万五 白巿、江东、兴隆交界 划龙船比赛端午节 初五 锦屏县江边村寨 侗、苗、汉 十五万 清水江一带 划龙船、包粽子端阳节 初五 从江县丙梅 侗 一千 丙梅当地 演侗戏、唱侗歌赶坳 初五 玉屏县大草坪坳 侗、汉 一千五 玉屏、镇远、新晃 男女对唱山歌、斗雀赶坳 十五 玉屏县楠木坳 侗、汉 二千 玉屏、镇远、新晃 男女对唱山歌、斗雀)
续表
(注: 月份 名称 日期 地点 民族 人数 范 围 活动内容六月 吃新节 初六 剑河县大广、小广、化敖、岑本、岑闷、岑广 侗 三千 剑河县大广、柳付、反皓 斗牛六月六 初六 三穗县梁上、绞颇、塘冲、德明、塘冲 侗、苗、汉 六千 三穗、剑河、镇远、天柱 对歌六月六 六月第一场 三穗良上 侗、苗、汉 一万 三穗、剑河、镇远、天柱 对歌赶歌场 十六 三穗县绞颇 侗、苗、汉 五千 三穗、剑河、镇远、天柱 对歌尝新节 六月第一卯 三穗县顺洞稿桥四十八拐 侗、苗、汉 一千 三穗稿桥、顺洞 吃新产的瓜果、辣椒、秧包等赶歌场 初六 天柱县坪地 侗、汉 七千 湘黔两省附近各县 集会对歌尝新节 头卯 锦屏九寨 侗、苗 七千 九寨、启蒙及三江部分地区 品尝新米、预祝丰收六月六 初六 锦屏县敦寨 侗、苗 五千 敦寨、启蒙、三江、九寨等地 晒衣服、晒谷物六月六 初六 黎平县茅贡、双江、肇兴 侗 三千 茅贡、双江、肇兴 唱歌、唱戏吃新节 中旬卯日 榕江县晚寨 侗 三千 晚寨、票寨等 在歌堂对唱琵琶歌六月六 初六 从江县贯洞、丙梅、西江 侗 二千 本寨 斗牛、吃粽粑六月六 初八 从江县洛香 侗 一千 洛香各寨 演侗戏、唱侗歌赶坳 初六 玉屏县烂泥坳 侗、汉 一千四 玉屏、镇远、新晃 男女对唱山歌、斗雀赶坳 土王戊(立秋前十八天)玉屏县禾梨坳 侗、汉 一千 玉屏、镇远、新晃 男女对唱山歌、斗雀歌节 二十 剑河县高坝 侗 三万 剑河、锦屏、三穗、天柱方圆几十里侗寨 对歌、斗牛七月半 十三 三穗县城关、台烈 侗、苗、汉 二万 各家各户 到河边烧纸包)
续表
(注: 月份 名称 日期 地点 民族 人数 范 围 活动内容七月 七月半 十五 三穗县瓦寨 侗、苗、汉 一千 各家各户 男女老少看桃源洞赶歌会 十五 丫杈山 侗、汉 二千 三穗、天柱、剑河、新晃交界 对歌赶圣德山 十五 三穗县坦洞圣德山 侗 二千五 三穗新场、款场、坦洞等地 男女对歌七月半 十五 锦屏县各自然寨 侗、苗、汉 十五万 全县各村寨 祭祀已故亲属赶歌节 二十 锦屏县高坝 侗、苗、汉 三万 锦屏、剑河、天柱、黎平 对歌、斗牛、演戏过半 初一 黎平县龙额、水口 侗 四千 方圆百里 踩堂、对歌、斗牛、唱戏吃新节 初九至十四 榕江县 侗 十万 各村寨 祭祖、吃新、唱琵琶歌、吹芦笙新米节 初二 从江县平端、平毛 侗 一千 两村以内 吃酒、尝新吃新米 初七 从江县丙梅、零里、芭扒、朝利 侗 四万 各村寨 吃新米吃新米 初八 从江县占里 侗 五百 本寨 吃新米吃新节 十四 从江县高增 侗 六千 高增各寨 唱侗歌、斗牛、演戏歌节 十四 从江县皮林 侗 二千 皮林附近各寨 赛芦笙、姑娘上山岭唱歌铜鼓节 十四 从江县流架 侗、苗 二千 流架附近各寨 斗牛、唱侗歌吃新节 十七 从江县岜扒 侗 三千 岜扒当地 荡秋千、唱侗戏赶坳 初一 玉屏县灯草坳 侗、汉 六百 附近村寨 男女对唱山歌、斗雀赶坳 十五 玉屏县大草坪坳 侗、汉 一千二 玉屏、镇远、新晃 男女对唱山歌、斗雀鼓社节 每逢甲子秋后 镇远县报京大寨 侗、苗 一万 报京大寨及相邻寨子及相邻县 斗牛、吃牯脏、唱祭祀歌、说款词等赶丫杈坳 十五 三穗县雪洞 侗、汉 一千 三穗、天柱、剑河、新晃交界 对歌歌会 十五 三穗县稿桥四十八捌 侗、苗、汉 一千 三穗、剑河 对歌)
续表
(注: 月份 名称 日期 地点 民族 人数 范 围 活动内容八月 赶坪 十五 黎平县龙额古帮 侗 二万 方圆百里 吹芦笙比赛、对歌芦笙节 十五 黎平县古帮、纪堂、皮林 侗 一万 黎平、从江二县交界 对歌、芦笙、格斗芦笙会 十五 黎平县新化 侗 五千 周围各寨 吹芦笙、唱侗戏吃新节 初八 榕江县腊亮 侗 一千 都石、腊亮、八吉等寨 吃新米饭,唱侗歌、庆祝丰收吃新节 选日 榕江县栽麻 侗、苗、汉 二千 栽麻附近各寨 吹芦笙、唱侗戏芦笙节 十五 从江县洛香 侗 一万 从江、黎平交界各侗寨 赛芦笙、唱侗戏赶坳 十五 玉屏县冲首溪坳 侗、汉 一千 玉屏、镇远、新晃 男女对唱山歌、斗雀重阳歌节 初九 锦屏县盘郎坳 侗、苗 一千 铜坡、娄江、稳江、偶里一带 玩山、对歌九月 重阳节 初九 锦屏县各村寨 侗、苗、汉 十五万 全县各地 吃粑粑、对歌、玩山、斗牛斗牛节 二十七 黎平县寨头 侗 三千 周围各寨 斗牛鼓社节 初九 从江县贯洞 侗 八千 贯洞各村寨 赛芦笙、唱侗歌、演侗戏赶坳 初九 玉屏县尖坡坳 侗、汉 一千 玉屏、镇远、新晃 男女对唱山歌、斗雀赶坳 土王戊(立冬前十八天)玉屏县禾梨坳 侗、汉 一千 玉屏、镇远、新晃 男女对唱山歌、斗雀斗牛 亥日 从江县鸾里 侗 五千 鸾里附近各寨 斗牛、唱大歌斗牛 亥日 从江县停洞 侗、苗 一万 从江、榕江边境各侗、苗寨 斗牛、唱大歌斗牛 亥日 从江县平楼 侗 一万 黎平、从江、榕江交界 斗牛、唱大歌)
续表
(注: 月份 名称 日期 地点 民族 人数 范 围 活动内容九至腊月 斗牛 亥日 从江县小黄 侗 七千 黎平、从江边境各侗寨 斗牛、唱大歌斗牛 初十 天柱县石洞 侗、苗、汉 五千 石洞 斗牛、对歌过冬节 十三 锦屏县美蒙 侗 三百 美蒙 吃酒、唱歌十月 平安节 初十 黎平县茅贡、双江 侗 一千 本寨 吹笙、踩堂、唱戏过小年 十五 锦屏县胜利 侗 五千 裕河等地 对歌、吃团饭侗年 三十 锦屏县瑶伯 侗 五千 彦洞一带 斗牛、对歌、演戏十一(冬)阳春节 初三 从江县贯洞 侗 一千 贯洞腊洋 演侗戏、唱侗歌吃冻鱼节 十二 从江县庆云 侗 一千 庆云各寨 唱侗戏斗牛 商定日期 黎平县尚重等地 侗 一万 周围各寨 斗牛、吹芦笙侗年 初一至初三 榕江县仁里 侗 一万 七十二寨侗族 杀猪宰羊、吹芦笙、踩歌堂、斗牛、在歌堂对唱琵琶歌腊月 斗牛 临时商定 黎平尚重、茅贡、双江 侗、苗族 一万 周围各寨 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