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营林方式
一、杉木种植
(一)种植“十八杉”
人工育林和出售商品杉木是侗族生计方式之一。杉木不仅是侗族建房、做家具的材料,也是侗族社会的财富形式之一。
“十八杉”是侗族地区杉树种植的一种独特习俗。它有两个含义,一是侗族人为了给后代留财富,每当子女(尤以长子和女儿为多)出生后,父母当年必定栽种100株杉树或一片杉树林,作为存蓄18年后娶媳妇或姑娘陪嫁物的预期费用。若是为长子栽种的,则与“长子田”同义;若是为女儿栽种的,则与“姑娘田”或“姑娘地”或“姑娘山”同义。这一习俗流行于天柱、锦屏及剑河等县的广大侗乡。二是指侗族人民成功培植的速生丰产杉木,1958年发现于锦屏县的建丰社,该社社员龙成禄、彭永茂、龙瑞祥等人于1940年在一块面积为2.9亩的山坡上栽种杉木408株,到1958年时,其平均胸径为20.1厘米,最大一株的胸径达33厘米,平均树高22米,活立木蓄积总量达142立方米。从杉树苗移栽到成材仅用18年,也称为“十八杉”。此后,侗族人民不断总结推广这一成功经验,使杉树的成材周期缩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经济收入。
(二)“拉山”与放排
将木材从砍伐地搬运至交通沿线或江河边的过程,侗族称为“拉山”。过去,每当准备“拉山”前,先在神龛上烧香纸,祈求祖神和山神保佑平安。主要的运输方式有架厢输送、滑运、肩抬扛运、赶羊漂流、人力拖拉。架厢输送指的是用小圆木拼成的厢式运木通道,厢道宽约4尺,表面较为平整,每隔五六尺置一横杠作为枕木,有平厢、陡厢、高厢3种。无论哪款厢,都要捆平扎稳,以保证拖运顺畅、操作人安全,这种方式省时、省力。滑运又称“放洪”。搬运陡坡上的木材时,从坡顶至坡脚开出一条笔直的滑槽,使木条从山顶顺着滑槽自然滑下,以此法搬运木材非常省力;但若滑槽不清理干净,会损坏木材,有时候损坏滑槽两边的树木。搬运材积不大且不太长的木材以及需向上搬运木材时,则多人肩抬或扛运,肩抬或扛运时,借助于1根约4尺长的“羊角叉”来护肩、换肩,防止木材从肩上滑下以保障安全。砍伐地有小溪河经过的,则借助溪河的水力,将木材一根一根地顺水单漂至大路旁或大河边,再集中堆放或扎排运送,这种方式被称为“赶羊漂流”。少量砍伐的木条人力拖拉,拖拉时所使用的工具是撬杠、“钉牛”和“牛索”(特制的粗绳):用“钉牛”固定所拖木条的大头,然后将粗绳穿过“钉牛”后打一个环形结,用撬杠套在绳环内,两人平排肩并肩往前拖拉。
侗语称木材水运方式为Songk baic(放排),亦称“排流”,是在大江大河上的木材运输方式。从事放排的人称“水夫”。通常一挂排上需有3~6名水夫,即排头工、解厢工、撩梢工各1~2人。按其排形可分为亮挂子排、把子排、燕尾排、行江排、无底排、盒子排等6种。亮挂子排在侗语里称“Baic”(排),主要用于大江大河里运输木材,其编扎方法是先在每根木材根部打好水眼,然后以一根木杠横穿绑紧,再在木材尾部用竹缆编扎。此种排形,每挂排有3~4个立方米木材。放运时可两挂叠连,由一人流放。若将几挂叠成一体,则称“厢运”。把子排主要用于清水江运输,其编扎方法在1958年前后有所不同。1958年以前,在每根木材的大头部位砍水眼,用一根小圆木横穿并联,木尾用竹缆扎紧,然后将木材往底排上堆,堆至适量后以竹缆捆扎即可。1958年以后,在原苏联专家的建议和示范下一,扎排不再打水眼以减少浪费而改用梁木(横木)及竹篾编扎。一般一挂把子排可运载30~40个立方米的木材。燕尾排主要在清水江的王寨(今贵州省锦屏县县城)至湖南洪江段使用,因其形似燕尾而得名,其编扎方法与把子排类似,呈头小尾大状。一般头宽2米,尾宽5~7米。由于排形的改变而使其装载量大幅度上升,从原来的30立方米左右增至90~100立方米,工效比把子排提高两倍以上。行江排的排形用竹缆、横杠、撬子倒簧编扎。其两端为堆码整齐的木材大头,而将木材的尾端交叉于排之中部,再用竹缆扎紧。一般排长18~20米,宽8米。其运载量视水的大小而定,小水运载30~40立方米,中水可运载40~60立方米,大水可运载100立方米以上。盒子排主要用于清水江流域的枕木、枋板、圆栋、小材小料等短规格木材的运输。其底排与行江排相似,面排只拖1~2层条木。其运载量可达40~50立方米。无底排主要用于清水江流域贵州省剑河县之柳川至锦屏县的茅坪、锦屏县的乌下江(固本)至茅坪河段的大径松材运输。在茅坪加固后可直达洪江。编扎方法为:先以6根大条木做骨架,再将松材元栋捆扎在骨架上。因其不用条木铺一层底排,故称“无底排”。其运载量不大,在剑河县南嘉至茅坪段,单排可运载8~12立方米,茅坪至洪江段,单排最大运载量为15~20立方米。
水夫既有木商从其当地一带来的贫苦者,也有木材产地沿江村寨的农民。根据水夫掌握放排技术的程度和分工不同,把水夫分为排头工、解箱工和撩梢。排头工是放排过程中的掌舵者,必须熟悉河流险滩状况并掌握各种水位情况下的遭道。梢工又称撬梢工,在排尾操桨,要求有相当水性且机智灵活,能与“排头工”紧密配合,以避免各种不测。解厢工是排头工和梢工的助手,其主要任务有三,一是扎排建厢和解厢,二是在排的中部撑篙避险,三是料理排工的日常生活。
二、桐茶种植与管护
桐油是制造油漆不可缺少的工业原料,渗透力强,防潮防腐,是油漆房屋、船只、农具、桥亭、家具的传统油料,而且还有药用价值,每年需用量很大,有广阔的市场。油桐适应性强,生长迅速,花工少,收益高。因此侗族人对种植油桐有个形象的说法叫作“头年一根杆,二年一把伞,三年大老板”,油桐三年可挂果收益,6~7年可进入盛产期,是收益较快的经济林木。侗家人有“创家桐油保家杉”、“家有千株桐,一世不受穷”的切身经验。
茶油既是食用油,也是重要的工业用油。茶油是侗族人民主要食用油之一,是煮油茶的优质油料;油茶树种植见效也比较快,管理简便,一般5~6年可挂果收益,茶林百年才需更新,加工方便,是一项收益快,一次投工大但受益时间长的经济项目。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一套种植和管理油茶的成功经验。油茶树种植以前多用种子直播,也有的短根移植栽种,还有的采用直径1~3厘米野生油茶树移栽或扦插。直播的植株六七年龄扬花挂果,收益较慢;只要操作得当,移栽成活率高且省工,缺兜易补,一般三四年就开始受益,十年可进入盛产期;扦插法不及短根移栽成活率高,但更省时省工,易于补兜。在对种植油茶树的管理上侗族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方法。幼苗期间,每年六七月深挖薅修一次,除去杂草残根,促进植株根系生长。挂果以后,油山割成水平带状土埂,每年惊蛰过后修去枯枝、寄生植物、补栽缺莞,六七月份薅铲,八月扫净油山浮土落叶。“霜降”以后油籽脱落积于带状土埂,拾籽收获。这时油籽已完全成熟,籽粒饱满,含油率高。为了保护油茶林,历史上各村寨都有专门“禁约”,如在天柱地区,每年春季修理枯病茶枝做柴火,开放“禁约”款三天,其余时间不得入山砍伐,对自己油茶山也不例外;油籽拣完,放款“开捞”,才能进入他人油山寻捡遗留茶籽,违者依款受罚。
油桐与油茶套种或油桐与杉木套种是侗族地区普遍采用的营林方法。油杉套种,就是在栽种杉树时同时套种油桐,杉树和油桐同栽一块地里,油桐比杉树生长周期短,油桐三年以后开始有收益,十余年后老化砍除,这时杉树才成林,达到前期收油桐,后期收杉木的双重效益。油桐油茶套种也同样利用油桐生长挂果老化比油茶快的特点,取得油桐、油茶双收的经济效益。
三、“公林”与“公田”
侗族是一个十分热爱集体的民族,有着强烈的集体意识,包括集体安全意识、集体荣誉感和集体社会保障意识。过去,在侗族的许多村寨中,一些家族或整个村寨共同拥有一部分林地和耕田。
公林是指家族、村寨共有的树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侗族地区的林地一直实行家族或村寨公有制,树木则归种植者所有。公林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家族集体种植的归家族所有,另一种是村寨共有的“风水林”(风景林)。“风水林”是保护村寨平安、诸神寄栖的地方,不允许砍伐。
公田由家族或村寨成员轮流耕种或者由部分人专门耕种,收成时除了留下一点作为耕种人的劳务报酬外,大部分归家族或村寨集体所有。由家族、村寨所有的部分主要用来支付“款脚”劳务,资助家族、村寨内孤寡老人或十分困难的家庭,是照顾弱势群体的一种形式,是侗族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