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工艺工匠
一、民间绘画
侗族称民间绘画为“wak wap”,主要有建筑物的瓴檐板装饰画和木板壁画、祭奠仪式活动中的装饰画、木板刻印画等三个方面。
侗族木板壁画的内容有民间故事传说、民间风情活动、山水花鸟和动物画等三类。
民间故事传说,主要有“珠郎与娘美”、“吴勉与白惹”、“西游记”、“八仙过海”的故事和“杨家将”等人物故事。
民间风情活动,主要有表现节日活动的“多耶”、“芦笙踩堂”、“抢花炮”、“四月八坡会”、“拉鼓”、“斗牛”等;表现民间风俗的“打油茶”、“送新娘”、“抬官人”等,也有“纺织”、“弹唱琵琶歌”等。
山水花鸟和动物。主要有山水风光,其多数为本地山乡美景;四季花卉、雀鸟蝶虫,以牡丹、荷花、锦鸡、孔雀、松鹤为多;各种动物如猿猴、狮子、老虎、牛、羊、猪、马,以狮、虎、梅花鹿为主。
侗族地区几乎所有的鼓楼、戏台从上到下、由内及外均采用丰富多彩的绘画装饰,在一座戏台上的木板壁画,大小不等有的多达三四十幅;鼓楼飞檐板上的装饰画有的多到一百多块,上面画着成百上千幅各式各样的图案,可谓气势磅礴,绚丽万千。鼓楼作为群众议事的厅堂,必定装饰的宏大、庄严而富有生气,多绘山水,花鸟和狮、虎之类壁画,有“江山多娇”、“松鹤延年”、“威震八方”等题材;风雨桥长廊亭阁中的壁画,多绘故事传说和风情习俗,具有连环组画的形式,使过往行人在休息时候慢慢观赏;戏台则是充分展示侗族木板壁画的场所,三类内容应有尽有。
从江县高增鼓楼高13层,共有檐板104块,画了上千幅图画,顶层的檐板较大,画的祥云缭绕、龙凤栩栩如生,蔚为壮观;顶层楼阁下的八块60×60厘米的窗板画满了四时鲜花图案,在周围青山的映衬下显得无比娇美。地坪风雨桥也都画满了各种图画,这种满花式的装饰布局手法,使琳琅满目的绘画与高大的建筑有机统一起来,达到斑斓夺目的艺术效果。
二、剪纸
侗族将民间剪纸称为“guenl wap”,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作服饰刺绣底样的剪纸,另一类是节日节庆活动和祭祀典仪式中的装饰性剪纸,其中较为复杂的是前一类。
服饰刺绣剪纸多作胸花、背带盖、童帽、百鸟衣的绶带、领襟裙绶带、芦笙衣装饰片等的贴花刺绣底样。
胸花是侗族女装胸兜上部的刺绣装饰,位于颈下胸脯间,因这个部位很显眼,是姑娘们精心装饰的地方;胸花呈梯形,上部长约16厘米,下部约20厘米,由1至5块剪纸刺绣片组成,每块宽3到8厘米不等,并有两条织锦花边夹镶着。胸花的构图十分灵活,内容均不同,各具特色。黎平县、从江县侗族妇女的胸花颈口呈V形,是两块三角形图案;花块的数量因年龄而有别:少女和老妇用的一般只绣成一块,年轻姑娘和少妇则绣制2~3块;配新娘装的胸花就要绣制3~5块,使胸前满刺绣花。这些胸花底样的剪纸图案内容丰富,构图灵活多变,还各具不同的寓意。小女孩的多是在一块胸花中剪贴3个图案,中间是一朵大花或是一只蝴蝶,采用圆形纹样构图,左右是对称的有枝蔓叶子的小花;或是在其中有小鸟小虫,采用方形纹样构图,简单自然,显得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寓意富贵吉祥、吉利长命。老年妇女的多为蔓生花草组成的角隅自由纹样构图和相对横式连接图案的石榴、花果组成,寓意家庭儿孙满堂、人丁兴旺,个人长命百岁;姑娘和少妇们的有龙有凤,有仙桃、石榴、葫芦、瓜果,有大树小花和各种钩藤卷草;有的新娘胸花还有双喜字纹等,其构图分别有长方形、三角形纹样,对称二方连续纹样等形式,寓意吉祥、安康、富贵,美满幸福,丰衣足食。领襟的剪纸纹样,多为长条横式连续构图,内容是各种花树蔓草。
背带盖是一块30厘米×45厘米的绣品。它既能在背小孩时遮挡刺眼阳光、避风挡尘,又展示母亲或外婆的刺绣工艺,还能表达对儿孙的美好祝福,侗族妇女无不精心制作。背带盖是运用剪纸纹样最复杂最大量的整体图案,一般中间是圆形的团花构图,团花又是由中心八角形适合纹样和八块弧线梯形自由式适合纹样组成,四个角为角隅对称式纹样,周边是波纹式连续纹样,这各式各样的形状构成了方中有圆、圆中见方、既满又全的整体图案。中间团花一般为一大朵牡丹,周边是小花和群蝶。若专给女婴制作的中间是一只开屏的孔雀,旁有一条青龙围绕着。角花有鱼虾螃蟹,有喜鹊小鸟,有连枝花树,有山花蔓草。这些图案的寓象十分丰富,都寓意吉祥美好,有的在上方剪贴绣有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等字。
姑娘盛装的裙绶带,男子百鸟衣绶带上各种剪纸图案,都是令箭形构图。芦笙衣、童帽和“补子贴花”等,多以动物花卉外形为基本构图的剪纸纹样,都有构图灵活,意象丰富的特色。足可见侗族村姑巧妇精巧的剪纸手艺。
祭奠仪式中的剪纸纹样、造型和刀法也相当洗练。单独纹样以半菱形、菱形、套菱形、金钱形、葫芦形、三角形为主,整个构图又作连续排列,形成连绵丰满的图样。这些剪纸图案纹样有隐喻男女生殖、繁衍族类的造型特征和意象特征。
三、雕塑镶嵌
侗族传统雕塑有石雕、木雕、镶嵌等工艺。
(一)石雕
侗族石匠在侗语里叫“桑标”(sangh bial),使用的工具有钢钎、手锤、錾子等,主要加工文碑、墓碑、观赏性石雕、地基石、石碓、石磨等。
文碑主要有“款碑”,碑额上刻有碑名、颂词以及花草祥云等装饰图纹,碑身上刻序文、款约和众寨老、款首的姓名及立碑年月日。如锦屏县婆洞地区十寨寨老于道光十一年立的婚姻约束内容的《因时制宜碑》(也称为《八议款碑》),从江县以乡规民约为内容的《高增款碑》等。还有水井序文,内容为修井年代、缘由、宗旨、捐资情况等,其共同点是使用文言文。古州榕春书院“功垂不朽碑”(同治辛未立)载:“兵备道易、清军府余莅任斯土,留心教养,蓄设义学,以植人才……”由此可见清政府在榕江侗族地区创设义学、兴办教育之一斑。
墓碑的雕刻装饰中,反映了侗族的审美意识和古越文化传承的特征。侗族图腾崇拜有蛇、鱼、鸟等动物,认为龙是吉祥的神灵之物,因此在墓碑雕刻中都以龙为主体,碑身、碑柱、碑罩上的“蛟龙抱柱”、“二龙抢珠”;墓额、门楣上的“龙凤呈祥”,碑顶笔架上的“鱼龙变化”等,墓碑上大量刻画与“福”谐音的蝙蝠,与“禄”谐音的“鹿”,以及象征吉祥的麒麟和鸾凤,象征兴旺发达的飞马,象征升官封侯的猿猴,寓意万代绵长的藤蔓花草图案装饰等等。
装饰观赏性的石雕有麒麟、狮子、花卉、人物、鲤鱼、石牛、青蛙等。榕江县仁里大寨水井拱门两边,各立有精雕细琢的抱鼓石一尊,通高1.28米。抱鼓石上共雕有6幅浅浮雕图和左右各一圆雕狮子。浮雕图除复瓣芍药外,还有人物:一为常见的宽袖长袍天官,手持“源泉发远”条幅;图二为戴乌纱帽吹横笛的“郎君”和广袖长裙的“何仙姑”。三为均高19厘米的一男一女,男的光头,针须、赤足、全身甲胄,双手各持尖刀,腰间挂着香气飘逸的酒葫芦,相貌凶残,疑为古侗寨土司;女人歪髻、戴花、宽袖、百褶裙、绣花鞋、手挽竹篮,体态娇盈,应为古代侗族妇女。此图是古代侗族社会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反映,同时说明当地侗族民间酿酒和竹编工艺已在清中叶盛行。从江县贯洞村的牛头井为正方形,边长8米,深2米,露天洼形,有两个大池分洗菜、洗衣用,井池西面石台上雕有一头石牛,泉水从牛嘴中汩汩流出,数百年来夏不浑浊、冬不枯竭。石牛用整块青石雕琢而成,长1.2米,高0.6米,头尾四肢齐全,背宽腹平,伏于泉眼之上。牛身上的竖纹,牛颈上的横纹、牛角上的轮纹等简洁而浑劲的线刻处理,刻画了该牛生动活泼的形态,使人们在接水时产生敬牛、爱牛的审美心理。
(二)木雕
侗族传统木雕艺术有建筑装饰木雕和生活日用品木雕两大类。建筑装饰木雕主要是用于鼓楼、风雨桥、寨门等建筑物外形的部件装饰木雕;鼓楼、风雨桥、民居木楼的吊脚柱装饰木雕;鼓楼内木梁柱、拱方装饰木雕以及风雨桥内厢间的装饰木雕等。
鼓楼、风雨桥、寨门等建筑物外形的部件装饰木雕有檐撩格,高增鼓楼、肇兴鼓楼、地坪风雨桥亭楼都是使用这类装饰木雕。如肇兴的11层攒尖式鼓楼,顶部有两层为八面流水的檐撩格,其小菱体着土朱色,菱角的圆木端着白色。这些白点在褐红的底色映衬下闪闪发光,与鼓楼11层的上千个滴水檐瓦白点,组合成侗锦般的图案,显出斑斓丰富的整体效果。
窗棂格木雕有梅花图案的,有花草鱼鸟图案的,有钩藤葫芦和松叶双鹤图案的。榕江县车江鼓楼的窗棂格,每面由8个“万寿”纹图案窗格组成,大门的窗格木雕则是6个长喜字文图案装饰,使整个鼓楼充满着喜庆吉祥的意味。
民居木楼的吊脚柱头木雕,有虎爪、龙头、龟头、鸟头、鱼头状,有灯笼、莲花、南瓜、葫芦形。灯笼、莲花象征美丽和喜庆,南瓜、葫芦寓意昌盛宏发。
生活日用品木雕主要是床、桌、椅、凳、用具以及祭奠物品活动中的物品等装饰木雕。如厢壁橱柜、吊壁碗柜式样很多,有的在门扇、楣头、栏杆等处雕刻莲花、牡丹、鱼形纹、卷草纹等装饰图案;有的桌椅、床架、联屏全是镂空的花鸟、卷草,甚至还有人物故事的雕刻。
(三)镶嵌
侗族镶嵌艺术最典型的作品在鼓楼坪上。鼓楼坪是侗族村寨集体活动的场所之一,鼓楼坪有大有小,小者可容纳数十人,大的可容纳数百乃至数千人。多数鼓楼坪都是一幅完整的大图案,这图案是侗族先民因地制宜,用千千万万颗鹅卵石镶嵌而成。
准备镶嵌鼓楼坪时,人们先从寨旁河滩上挑选大小相差无几的扁圆形的鹅卵石,用来在土质地场上镶嵌成坪。镶嵌采用侧立式拼贴法,最后用黏性土固定。由于鹅卵石石质坚硬,因是圆形不易被压损,加上侧立式拼贴,又便于散热、消水,即使年长日久,也不会龟裂和积水,因此可承受风霜雨雪,数百年后还完好无损。鼓楼坪的镶嵌图案都以圆形为基本形,有圆心坐标和四方对称坐标,还有南北向的“子午”方位坐标。举行芦笙踩堂活动时,入场仪式中领队为把握方位,故意去“踩岁俄”(即踩子午方位),以求队伍整齐,队形规范,并说踩对了这个方位就有萨岁来保佑,参加活动者就会吉祥平安。
各地鼓楼坪的图案各具特色,有自己的特征。有的是太阳和阳光放射形图案,有的是铜钱图案,有的是三鱼共头图,有的是龙鱼戏珠图,还有的是天体八卦图,图外有图,圆外有圆,圆圆相切,里面又有小图案,分别镶砌有锦鸡、猎犬、青鱼、盛装的侗族女性等等。整个鼓楼坪石子镶嵌的图案,其艺术之精美,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
四、木匠工艺
(一)木制品
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房屋是全木质结构建筑,其中鼓楼、风雨桥构成了侗寨的特色,雄伟的鼓楼、秀丽的花桥则成为侗寨的标志。鼓楼以及民居的建造,大小柱枋横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严谨,造型独特,宏伟壮观,整个建筑不用一钉一铆,连一个木楔都不用,全系杉木穿榫构造而成。黎平、从江以及增冲侗寨,不仅能建筑5~7丈(15~21米)高的鼓楼,而且能够综合运用穿斗、井干、抬梁等构架技艺,建成悬山、歇山、攒尖等多种屋顶形式,这些无不表现出侗族木匠精湛的技艺。
除了建造大型建筑的木匠外,侗族还有一些专门从事家具、农具方面制作的木匠。这些家具有木盆、水桶、桌椅、板凳、碗柜、床、腌桶、潲桶、米桶等。这些木制品因材质不同和功能不同,造型也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富有“奇形怪状”的造型美。如纺织用具中,既有方正平稳的井架高座织布机,又有灵巧倾斜的矮座织布机,菱形光滑似鱼的织布梭子,“上”字形的绞纬车,“下”字形的卷棉筒板;碗也有平脚的盛饭木碗、高脚的装菜木碗之别;木桶类有上下一般大的单柄提桶,两头小中间微大的水桶,上大下小的挑粪桶,上小下大的担油桶、鱼盆,肥大臃肿的蓝靛桶,瘦长的腌鱼桶,四方体的盛衣桶等等,造型千差万别,大小各异,各尽其用。农具加工的木匠主要制作的产品有木耙、犁、打谷桶、打谷机等。这些工匠,一般情况下,都是农闲时从事活动,而且多是被雇主请到家中做工,除雇主供给伙食外,有的按日计价,有的按件计价。
(二)木作工具
1.锯。侗族木工所使用的锯多为框架锯,简称框锯,结构为一侧装有锯条,另一侧装一绳框缠绕绞紧,插竹别子固定,可以调锯条松紧与角度。框锯分大小两种,大型框锯用于大木料的横向解材和纵向断料,小型框锯用于小木料的断料,以及制榫。
2.马凳。以两根木条交叉成一个上窄下宽的“X”,并于交叉处斜穿一根木条落地成三脚支撑的木架。马凳是侗族木工最常用的架木工具。
3.斧。在木作中,斧既可伐木,又能制材。此外,斧还用于扣凿入木等。
刨。现侗族木工用刨多为台刨,为一只带方口并斜向插有刀刃的木质台座,左右有手柄,便于手持推拉操作。刨作为平木工具,主要用于细平木和刨光木面。
4.凿。凿在木作中用于挖槽打孔,凿与斧配合使用,即以斧扣凿入木。
墨斗。用于木材表面划线定位。主要结构为一个手摇转动缠绕墨线的线轮和一个放有棉纱或海绵并浸有墨汁的圆斗状的墨仓,使用时,墨线由木轮经墨仓细孔牵出,固定于欲加工木材一端,引于木材表面,绷直线,提拉起,弹在要画线的地方,用毕转动线轮将墨线缠回。墨斗由木匠自制,造型、装饰各异,常被雕成桃形、鱼形、龙形等,既是自娱,也是木工手艺的一种炫耀。
5.尺。侗族木工作矩用尺,形状为L形,俗称“勾尺”,也称“曲尺”。侗族常见木工曲尺,短边粗厚,长约一尺,有刻度,称作尺柄;长边宽薄,长近两尺,无刻度,称作尺翼。也用到鲁班尺。鲁班尺一尺均分作八寸,每寸分别书写表明吉凶意义的文字,为“财、病、离、义、官、劫、害、吉”八个字,所以又称“八字尺”。建造房屋时,尤其是裁定门户尺度时,需用鲁班尺进行量度,以求得吉利。
6.丈杆。丈杆侗语叫“xangh kganh”,侗族工匠在长期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明了丈杆这种测算简捷,易于操作的营造尺。丈杆也称“香杆”,是木匠师傅在建造房屋之前根据主人的意图,用一根五尺棍、一支竹笔、在一根半边竹竿上绘制各种符号的建筑草图。丈杆长度等于房屋中柱的高度,有一丈六八、一丈八八、一丈九八、二丈六八、二丈八八、三丈六八、三丈八八7种,正反两面刻画有经过设计和计算的中柱、二柱、瓜柱、穿枋洞口等关键部件的高度和位置,并以各种不同的木工符号表示出来。掌墨师傅所设计的建筑,其实际尺寸均落在丈杆上,且建筑实物的空间构架、力学比例、压白尺度等都在某种程度上趋于吻合。刻画完成一根丈杆,一栋建筑也就设计完成。所以,在侗族地区,一个木匠只要会计算和刻画丈杆,就基本等于会建造房屋了。
(三)著名“梓匠”
侗族地区民居不论大小,建造者皆为当地民间工匠,侗族称掌墨师为“梓匠”。这些民间工匠都是普通农民,建屋时就是能工巧匠,有着高超的手艺和技术。具代表性的梓匠有以下几位。
马绍基(1866~1924),黎平县龙额乡上地坪寨人,一生从事木工,在黎平、从江和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各地的苗村侗寨,修造了许多楼房、鼓楼、风雨桥、白塔等建筑物。他掌墨修建的从江县高增鼓楼,高13层、雄伟壮观,堪称一方鼓楼之冠,可惜已毁于火灾。由他建造尚存的鼓楼有光绪九年(1883年)建造的茅贡区坝寨乡青寨鼓楼,高五层,是目前尚存“加柱”变换立面做法的最早代表作品;还有民国6年(1917)建造的黎平县水口镇的控洞9层白塔。鼓楼白塔皆别具一格,全系木质结构,经历风雨逾百年,现仍巍然屹立,成为一方名胜。
陆培福(1929~1991),黎平县肇兴乡纪堂寨人。他在本乡和外地共掌墨建造了12座鼓楼。他的处女作是1963年重建、后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纪堂上寨鼓楼。他在原鼓楼的地基上,重建了平面正方形立面四角变八角、顶层又变回四角的九层重檐攒尖顶的新鼓楼。陆培福以及他的徒弟陆文礼,是鼓楼建造“加柱”变换立面技法的杰出代表。
陆文礼(1941~),黎平县肇兴纪堂村人。贵州省人事厅授予侗族高级工匠师,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1961年陆文礼初中毕业,就到当时远近闻名的鼓楼掌墨师陆培福那里拜师学艺。1981年,40出头的陆文礼应邀为礼团新建的鼓楼进行掌墨。陆文礼擅长建造鼓楼、花桥和风雨桥。他建造的鼓楼、花桥、风雨桥,既保持统一的风格,又有着不同的特色。20多年来,陆文礼率领村里的30多位木匠到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建造的鼓楼和风雨桥达500多座,他还远赴日本奈良承建了一座鼓楼。过去闭塞于深山幽壑中的侗族鼓楼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侗族建筑也蜚声海内外。
陆文礼重视技艺传承、培养接班人,他徒弟中黎平县永从的张学全、洛香的陆永成、陆永模、陆永炳等人,现在都能够独立掌墨。为了传承技艺,他还在1986年以一座15层檐串尖单宝顶假八角形鼓楼为实例,开始探索鼓楼建造的图纸设计和绘图,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1987年6月,完成了三本图册的编制。尽管他因为没有合格文凭而未能评上职称,深圳“锦绣中华民族风情园”的项目负责工程师和贵州省建筑设计院的工程设计师,都向他请教实际操作经验,陆文礼都毫不保留地将侗族木建筑技艺传授给他们。
清代以来,侗族地区的木工技术迅速提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黎平县肇兴乡纪堂寨的侗族木匠,在师傅陆培福、陆文礼的带领下,不仅在本县和邻县侗族村寨修建鼓楼,还走出山寨,先后到凯里、深圳、北京等地旅游风景区修建鼓楼和风雨桥,均受到各地的好评。
杨应琪(1943~)省管专家,贵州仅有的两名中国园林古建筑名师之一,老百姓极其钦佩他,称他为侗族的“活鲁班”。黎平县茅贡乡高近村人。高近村有清朝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修建的迎龙桥。该桥造型古朴而美观,是侗族传统建筑中的瑰宝,1998年中国邮政曾以该桥为图案发行一枚纪念邮票,名为“田间风雨桥”。有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古戏楼。该戏楼建造精美,雄伟壮观,已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戏楼旁边建有一座鼓楼,寨内还有侗寨少有的四合天井楼。鼓楼、花桥、戏楼遥对相望,衬托出浓郁而古朴的侗族建筑的风采。杨应琪从小受到这些经典侗族建筑艺术的熏陶,酷爱民族木作建筑,每当寨上建房子,他都要凑拢上去看师傅们刻刻画画,还帮师傅们打打凿凿。后来他随舅父、老掌墨师吴文斌学艺三年,基本掌握了民间木楼房的构造知识,从此开始独立出师,带领徒弟们到各地修建鼓楼、风雨桥、吊脚楼、戏台和木房。40多年来,经他设计和修建的侗族民居有100幢以上,风雨桥、鼓楼、戏台等有80余座。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下。
1996年,设计和掌墨修建了上海民族大观园之中的丹桂园。
1997年,设计和修建了贵阳花溪长廊、亭子等。
2000年,承担黎平首届鼓楼文化艺术节主会场的鼓楼、花桥和文化长廊的设计和修建。
2001年,设计和修建了榕江车江三宝鼓楼。该鼓楼高36.8米,21层,占地面积225平方米,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2002年,承接锦屏县赤溪坪风雨桥的设计和修建。该桥全长148米,212棵落地梁,5个不同样式的攒顶。该桥是目前全国最长的风雨桥。
2003年,参加设计和掌墨修建了黔东南州民族体育馆。
2005年,设计和修建了从江县八角鼓楼。该鼓楼高46.8米,29层。再创木柱鼓楼之最。
2006年,赴沈阳修建世博园贵州馆的独柱鼓楼、花桥、寨门楼等。被专家学者称为“侗族文化的立体标本”。
2007年,承担厦门第六届世界园艺博览会贵州馆鼓楼、吊脚楼、禾仓等的修建。
2008年,承担济南第七届世界园艺博览会贵州馆鼓楼、吊脚楼、禾仓等的修建。
2009年,承担黎平县“一会两节”主会场戏台、花桥的设计和修建。
2009年至2010年,参加设计和修建了他这几十年来最得意的作品——上海世博会贵州馆主体馆。他在几乎不需要设计图纸的情况下,将这精巧无比,全木质结构的庞大建筑打造得分毫不差,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贵州特色。
2001年,杨应琪加入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并被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授予“园林古建筑技术名师”称号。2006年,他荣获“贵州省民间艺人专业技术等级资格”、“高级工匠师”称号。
陆继贤(1935~),黎平县肇兴乡堂安村人。他从小就喜欢木工制作,悟性很高,擅长修造古建筑物。很多鼓楼与花桥都是经过他那双不平凡的手修建而成的,闻名于世的肇兴侗寨五座鼓楼中的仁、义、信团三座鼓楼都系其掌墨。还有黎平南泉山鼓楼、黎平顺化鼓楼、黎平龙额鼓楼、雷洞花桥、黎平罗里鼓楼、潘老寨鼓楼、黎平县肇兴乡纪伦、从江县洛香鼓楼、从江县郎寨鼓楼、从江县贯洞一带的鼓楼都是他主持掌墨修建的杰作。此外,全国各地都留下了他精湛的工艺:1992年到广西三江修建富禄鼓楼(后被水毁),1996年到上海中华民族大观园、到湖南省常德市修建鼓楼、凉亭等;2001年到湖北武汉市地球村修建鼓楼、花桥以及各种亭子,在省内外修建30多座古建筑物。
2002年以来,陆继贤一直在省内、外从事鼓楼、花桥、三角亭等各种工艺修建。他修建出来的鼓楼,有着自己的风格:楼顶都是连串葫芦形的顶尖,直刺苍穹,犹如塔尖一样;中部是层层叠楼,形如宝塔的楼身;楼檐一般为六角、八角、四角,六角的俗称“六面倒水”,每一分水的突出部分都有翘角。
陆继贤除了把建筑技艺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侗族文化之外,他还利用剩余的宝贵时间培养了一批学徒。他培养的学徒陆安邦现已出师,经常率领施工队伍到全国各地,修造形式独特、美观大方、古色古香、集实用性、娱乐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亭台楼阁,装点着大江南北的城市、乡村、景区、景点。
吴应光(1956~),黎平县岩洞镇岩洞村人。木工,自学成才,1999年建造贵州第一座当代独柱鼓楼。迄今掌墨建造鼓楼6座,其中三座为独柱鼓楼。在侗乡各地建造风雨桥、寨门、凉亭等。2008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府凯里市西出口建造鼓楼10座,两座由吴应光掌墨,其中1座为独柱鼓楼。到目前为止,是建造独柱鼓楼较多的匠师。对八角形鼓楼结构及其每一层围枋的长度,吴应光有独到的见解,总结归纳出一个特殊的规律,使工程计算简单很多。2006年,他荣获“贵州省民间艺人专业技术等级资格”、“高级工匠师”称号。
还有从江县高增乡高增村侗族匠师杨光锦等人,被列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批侗族民族民间文化、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优秀传承人名单。
五、其他民间工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侗族基本上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许多生活用品都是自己制作,像木器、银器、篾器、铁器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有专门技术的工匠。诸如木匠、篾匠、石匠、银匠等。
(一)铁、银匠工艺
1.铁匠。铁匠在侗语叫“桑为趸”(sangh weex dunv),侗族地区主要使用的铁质农具有铁犁、铁锄、铁铲、镰刀、铁斧、铁刀、剪刀等。为了铁制农具的生产、改造、维修,出现了专门的铁制工匠。铁匠打造农具时,主要使用的工具有铁手锤、铁砧、风箱、炼铁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农具一般从市场上购买,侗族地区专职的铁匠已经非常少了。
2.银匠。银匠在侗语里叫“桑宁”(sangh nyaenc),侗族银匠多为祖传,也有师传者。他们通过炼、焊、雕刻、钻等工艺过程制作侗族妇女和儿童喜欢使用的银项圈、银手镯、银耳环、银花、银角、银冠、银戒指、银铃等。银匠使用的主要工具有风箱、小铁砧、火钳、铁锤、钢钻、拉丝架、熔银缸以及各种花草动物模型。侗族女性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银饰品,因此专职的银匠也比较多。黎平县水口镇己流、花柳、迫东、青榜四村被誉为“银匠村”,全村半数以上男子从事银饰加工制作。无论是农闲还是农忙时节,村子里叮叮当当的打制银器声从未间断过,银匠们外出打银器的足迹,遍及黔、湘、桂三省交界地区的村村寨寨。己流村因此而名声远播,方圆数百里无人不知。银匠们能娴熟地验银、熔银、锻银、焊银、雕刻银、钻银、洗银、煮银等。还刻苦研制不断创新,以铝和白铜加工、打制成各种饰品,这种饰品经济而轻巧实用,也深受群众的欢迎。银饰工艺技术,已被侗族年轻银匠完全继承,也成了远近闻名的银匠。
银饰雕刻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有雕刻、镂空、浮雕、圆雕;在制作工艺上有翻模、印压、缠绞、镶嵌等技法,最后加涂各色珐琅花纹。有金童玉女、龙凤鸳鸯、虎豹熊狮、鱼虾蝴蝶、芙蓉牡丹、兰花百合、青松绿柳等图案。饰品装饰纹样融合织锦、刺绣和剪纸中的传统纹样,如姑娘的头花、胸牌上多为凤鸟、蝴蝶、牡丹、玉兰、莲花等,寓意高贵美丽,新鲜和幸福;童帽、银牌多为瑞兽花果蔓纹,寓意健壮、长命富贵。
(二)竹编藤编工艺
侗族地区的盛产竹子和野藤,人们生产生活中使用的许多工具都是用竹子和藤条编制,如簸箕、谷箩、吊箩、斗笠、晒席、鸡笼、鸟笼、筛子、漂篓、鱼篓、镰刀篓、饭笼、菜篮、针线篮、绕纱筒、炕笼、粪筐、撮箕等等。
侗族称篾匠为“sangh baenl”,他们在制作生产生活用品时,从实用性和耐用性出发精心选材,并根据材质的特性采用特殊的手法去完成。如编制竹编制品时,根据其使用功能的不同,选用不同种类的竹子,并根据材料粗细、厚薄的不同,使用不同的编织方法、织成不同的纹路。如他们用人字纹、井字纹、女字纹或织布纹编织出来的漂篓、鱼笼、纹纱筒、簸箕、米筛、竹细帽等等,都各有其独特的肌理效果。草编扇子的人字纹使人感到有流动感;草席的织布纹使人感到平稳安逸;木楼下层、木条围壁用的女字纹给人以粗壮、厚实的安全感。其他如木制家具的自然木纹,石碓水碾的放射式凿纹,角雕用料的光亮坚硬等,均可让人产生特别的美感,使人们不仅得心应手地使用这些物品和用具,而且得到舒心怡情的享受。
竹制品的造型别致而丰富,有如千手观音的纺纱车,导弹式的绕纱筒,大喇叭形的捕鱼笼,状似榴弹炮的捕捉泥鳅黄鳝笼,水雷似的水底诱鱼笼,手雷一样的蚂蚱篓,像弹棉弓似的老鼠夹,挂在牛脖子上的竹筒铃铛等,可谓无奇不有。黎平县水口村侗族编制的饭盒造型美观,工艺精细,用其盛饭,能保持柔润,且不易变馊,曾参加广州交易会展销,受到青睐而远销海外。三穗县竹编工艺已被列入贵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