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饮食
所属图书:《侗族文化大观》 出版日期:2016-06-01

第一节 饮食

侗族饮食品种繁多,侗族服饰绚丽多彩。“吃不离酸,穿不离带,敬不离酒,待客不离茶”这句侗族民间谚语,高度概括了侗族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的显著特点。

一、特色食品

(一)酸食

侗族民间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转转”的俗语,又有“侗不离酸”等说法,可见腌酸食品格外受到偏爱,人人爱吃,家家腌制;人们认为酸品的多寡,是人们家境状况的象征,侗家人常常以家中有腌肴陈品而自豪。侗族的肉制品有腌猪肉、腌鸭、腌鹅、腌雀,鱼制品有腌鱼、酸汤鱼、鱼生、鱼肠酱、鱼虾酱,蛋制品有腌蛋、盐蛋、酸蛋,蔬菜制品有酸菜、盐菜、酸豇豆、酸萝卜、酸薤头、酸蕨菜、酸笋、泡菜等,还有腌糟、糟菜、糟辣等糟制品,尤其腌鱼、腌肉、腌鹅、腌鸭是招待宾客的珍馐。其中最具特色的有下面几种。

1.腌鱼。腌鱼前要做好准备,一是将鱼肚切开除去内脏,用少量盐、酒里外搓匀腌渍;二是将制作的辣椒、碎姜、花椒、糯饭、甜酒曲等混合拌成作料,有的人家还加以特制的“红米”,使其色更鲜。2~3天后再入装腌制。入装容器时,鱼块要翻开,鱼肚朝下,坛底或桶底先铺放一层鱼,后撒上一层作料,再铺一层鱼,再加一层作料。如此反复,层层加至坛口或桶面。腌酸有用坛、有用木桶腌制,坛口或桶面都必须密封,不能漏气。坛腌时加盖后,坛沿不能放水而要放茶油,以免因未能及时加水而漏气,使腌品变味。木桶腌制时,最后须加以稻草裢、丝瓜瓤、棕毛裢等层层盖垫,最上面用备好的光滑石头加压,三四个月后可食用。侗族腌鱼腌肉色鲜味美,可生吃也可以熟吃,可煎可烧,味道酸辣,醇香可口。桶腌鱼肉可贮十数年不坏,是款待宾客的上等食品。其他如腌猪肉、腌鹅肉、腌雀肉等,皆如法炮制。若在其上层加以豆腐、鸡蛋、鸭蛋、熟笋即可成为腌豆腐、腌蛋、腌笋,既不失原味,又有鱼肉醇酸的香味。

2.腌肉。腌肉含腌猪肉、全鹅、全鸭等。先将猪肉洗净(鹅、鸭肚切开除去内脏),按比例用少量盐、酒里外搓匀,拌以辣椒、碎姜、花椒、糯饭、甜酒等混合的作料,腌渍2~3天后再装入坛,装坛时坛口必须密封,加盖后,坛沿放茶油,避免漏气影响腌品质量。

3.腌蕨菜。在腌制的蔬菜类中,有家常蔬菜和野菜。腌制蔬菜一般多用青菜(芥菜),将青菜洗净后,放在通风处晾至蔫干,用稀释的糯米粥加少许生盐混合揉搓,渗透后将菜叶卷团成卷,放入坛中密封存放,一个月后可开坛食用。腌野菜中腌蕨菜最受欢迎,又以白蕨菜为佳。洗净后除去嫩叶,用开水煮烫滤干,掺以糯米饭、辣椒、花椒、食盐,装入坛内,加盖密封,一两月后即可食用。食用时,可炒、可生食,味道醇香,酸辣适度,生食香脆可口,为最佳食法。

4.腌汤菜。将青菜用开水汆过,晒至半干,放入罐中,掺入淘米水、米汤、米面、酸辣椒汁等,酿泡10天左右,即可食用,其味酸甜、鲜脆可口。若经常掺水加作料,腌汤可续用,有的腌汤可供几代人反复沿用,为三穗等地侗家所喜爱。

5.酸汤菜。特制的酸汤侗语叫“甘”(kgaml)。侗家的火塘边常年设酸汤坛,每天都把淘米水灌装进去,日日添加,终年不断,放在火塘旁保持恒温,可酿成酸味适中纯净的清水酸汤,用以煮菜蔬可以去异味,若煮鱼虾则腥味荡然无存,再加上青椒、木姜、食盐调剂,味道更是酸辣清香。

(二)糯食

侗族粮食制品多种多样,有糯米饭、糍粑、粽子、黄花饭、乌米饭、灰碱饭、扁米、苞谷粑、红薯粑、糁子粑、黄草粑、粽粑、切粉、细粉、红薯粉等。

1.糯米饭。侗族是一个稻作民族,由于居住环境的影响和生活习惯的使然,糯米成为侗族的日常主食。糯米侗语叫“勾赖”(kgoux lail),亦称为“勾更”(kgoux gaeml,侗族饭)。每晚量出糯米放进钵头,清水淘净后浸泡过夜,次日早晨滤出滴干,然后装进甑子蒸熟,倒出甑子时候,在专用的木盆内反复翻压,使米饭增加黏度,并让蒸汽充分挥发以免渗及糯米饭而冲淡味道。待蒸汽挥发完毕、糯米饭还有一定温度时,将饭装进特制的“饭波”,既保温透气而又不渗水,量多的时候到傍晚还有余温,柔软可口。

糯食具有耐饿、补中益气的作用,于体力劳动者大有裨益。

2.糍粑。一种糯米制品,侗语叫“勾岁”(kgoux siic)。糯米洗干净后浸泡过夜,次日早晨捞出久蒸至熟,倒入洗净的石制或木制的粑槽中,壮年男子用特制的枫树木棒趁热捶打,待打成无颗粒的泥状时取出即成。根据需要和喜爱,可捏成碗口大小、脸盆大小不等的圆形,为避免沾手,主妇手抹熟油和鸡蛋黄去抓捏,冷却后发硬即可保存。若需要长期保存,将糍粑放入可灌水的容器内,以水没过不接触空气为宜,三天换一次新水。

侗族糍粑可趁热吃新鲜,冷后可以用油煎热吃、热水煮吃或打油茶吃,还可以切成细丁再油炸成香脆的粑粑丁,当作打油茶的原料。

3.粽粑。侗语叫“勾晕”或“勾岁报”(kgoux yuds或kgoux siic baol)。侗族在六月六,或与汉族一样,在端午节包粽子,吃粽粑。粽子形状多为三角形,但是内容各有不同,有用饭豆、板栗、猪排掺糯米合包的,也有用烧糯禾草灰水浸泡糯米包的。

小儿感冒时,用枇杷树叶包糯米粽,可清火止咳。

4.黄米饭。三月清明节专用主食,侗语叫“苟曼”(kgoux mant)。制作方法及过程与黑糯米饭相同:将溪河边生长的“美恩休”(meix ems sut)或“美哇休”之花(或栀子果)开水烫出花汁做色素,糯米洗干净后放入黄色花汁浸泡过夜,次日早晨捞出蒸熟,即成为明亮而带花香味的黄米饭。因花汁有扩张作用,黄米饭颗粒显得圆而大。

黄米饭有清凉作用。

5.乌米饭。是四月八“牛节”特制的糯食,侗语叫“勾摁”(kgoux naeml)。从山林里采摘杨桐树叶或枫树嫩叶,洗净石碓舂碎,放入清水中泡出绿汁,滤去叶渣,放入糯米浸泡过夜,使糯米变成深绿色,再将糯米捞出蒸熟,即成为黑褐鲜亮又有草木芳香的黑糯米饭。因该树叶汁有收缩作用,黑糯米饭颗粒显得细长。

6.灰碱饭。用禾秆草烧成灰烬,拌以糯米,加上适量的猪油或肉和食盐,煮成熟饭。灰碱饭侗语叫“苟随多”(kgoux siic doh,豆糍饭)或“苟随多嫩”(kgoux siic doh naeml,黑米豆糍粑),为榕江等地区侗族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

7.灰碱粑。用筛过的火灰,拌黏米放入容器内,冲以开水浸透,经12小时,用筛淘净,把米磨成浆,熬成糊状,趁热捏成团块,放入蒸笼蒸熟,其成品黄软细滑,是天柱等地在喜庆、节日煮油茶的配品。

8.社饭。用糯米籼米各一半,煮至半熟,拌入蒿菜、葱蒜、腊肉、猪油、食盐,以文火焖熟而成。香软可口,油而不腻,冷热可食,是天柱、玉屏、黎平等地的社节食品。

9.扁米。用即将成熟的糯稻谷加适量的清水炒熟,舂、簸去除谷壳,脱出绿色米粒而成,因米粒呈扁状而名,侗语叫“苟毛”(kgoux maot)。扁米软硬适中,气味清香,是黎平、榕江、从江等县侗族喜爱的食品。

10.黄草粑。以糯米为主,掺入少量籼米,泡胀滤干,舂成粉面;把甜藤捣烂,浸入清水,滤出汁,拌上粉面,加以黄草,放入碓中舂匀,捏成小团,用猴栗叶包好蒸熟,也有放入油锅煎成块饼,味香甜。

11.侗果。侗果的制作有四道工序。一用野生“甜藤”洗净舂烂,泡出甜汁浸泡糯米,蒸熟后打成糍粑;二将晾至半干的糍粑切成颗粒,拌上黄豆面晾干;三是放进锅里炒热后放入油锅炸酥;四是“穿衣”,将炸酥的糍粑丁投入红糖汁里拌匀,趁热撒上芝麻。这是春节期间家庭必备的待客佳品。

12.泡酒。用当年产出的新糯米为原料,多在秋收后酿造,也称“重阳酒”。先将糯米蒸熟成饭,一部分酿为甜酒糟,另一部分烤制出糯米酒,后将糯米酒和甜酒糟混于一坛,泡窖半年而成。酒色橙黄,其味清香、甘甜、柔和可口,尽管后劲不小,但人人爱喝,家家酿制,是侗族的“贵宾酒”。

13.苦酒。以嫩苞谷、大米、高粱、小米、大麦等粮食合酿而成。甜中带苦。

(三)风味食品

1.油茶。侗族油茶的主要原料有茶油、糯米饭、糍粑、茶叶、花生、米花等,还有虾米、猪肝、粉肠、饭豆、葱花等配料。茶油是侗族偏爱的植物油,侗族地区村寨前后满山遍岭都是油茶树,每年霜降前后采籽榨油,打油茶时炸出阴米米花、炒菜、煮茶水都用茶油;茶叶,是自种的阔叶红粗茶、绿茶,采其不老不嫩的叶片火炒、蒸熟、风干备用,有时也用细茶、红果茶、节骨茶或苦丁茶、甜叶茶等。打油茶有“三步”之说。

先备主料——蒸糯米饭或打糍粑,煮熟饭豆,炒熟猪肝、小肠、虾米等。

后备配料——烧茶油炒花生、发“阴米”(米花)、做茶汤:将较多的茶油下锅,将花生与冷油同时下锅文火烧沸,油面无泡沫时把花生捞出,再将阴晾干的糯米饭(阴米)放入,阴米遇热油膨胀爆开花,待米花稍有黄色时捞出备用;然后将多余的油舀出,以少量生米放入锅内炒焦黄,再根据人数多少的需要将适量茶叶放入翻炒,当茶叶发出香味时放水下锅武火煮沸,制成茶汤并用漏瓢过滤后,加入适量的食盐。

装碗敬客——将糯米饭、饭豆等主食盛入碗内后,先加入油茶汤,再放猪肝、小肠、花生、米花、葱花等,便可递到客人手中,边交谈边食用。打制油茶之时,往往满楼满寨香味四溢,吃时更是清香可口。

2.紫血肉。又称“血红”、“红肉”。以其用血料而得名。制作“紫血肉”十分讲究用料,猪血必须新鲜之槽血,杀猪时就预留出来,密封备用;肉料须是猪肝、猪肚、连贴和瘦猪肉,不用肥肉、牛肉。佐料有茱萸粉、花椒粉、烤橘皮、大蒜、葱花、盐巴、辣椒面等,其中茱萸必不可少。没有茱萸的血红味道稍差。制作时先用炭火或热锅将肉料烧烤焙熟,切成薄片装在小盆里,然后将鲜槽血倒入盆中,加入各种佐料拌匀后即可上席食用。“紫血肉”这道菜既具有烧烤的美味又有各种花色的配料,色鲜味俱佳,还能治疗某些疾病:生用猪槽血可治疗矽肺病;茱萸味辛,有健胃、祛寒、止泻的功效。侗族“紫血肉”这道风味菜,现已由乡村走进城市的餐馆、酒楼,成为宴席上一道色鲜味美的特色菜。

3.牛、羊“瘪”。“瘪”是动物小肠中未完全消化液物,侗语特有的称谓。“牛瘪”、“羊瘪”是汉字记侗语而生的菜名,也是侗族独具特色、人人爱吃的佳肴。逢年过节杀牛宰羊时,人们都要制作牛瘪、羊瘪。先把牛、羊粉肠内的液汁装入碗盆中,用丝瓜瓤或棕毛块、纱布等多次过滤,去尽草渣后,放入油锅里煮沸成为油瘪汤汁。然后将茱萸、五香、橘皮、花椒烤焙捣成粉末,配上生姜、大蒜、辣椒、苦胆等合拌,即成瘪汤。牛肉或羊肉切丝后热油下锅,旺火速炒使之脆嫩,这时舀一两勺瘪汤拌和即可出锅食用。用牛、羊之“瘪”制作菜肴,表面看似乎不卫生,实际上牛、羊是草食动物,百草中却有人体不可缺少的植物蛋白、多种维生素和钙、锌等微量元素,加工后的牛瘪、羊瘪不仅味道鲜美可口,而且有清内火、健脾胃、助消化之功能,常吃牛、羊瘪的人,很少患肠道疾病,是侗族人食而不厌,代代相传,款待贵客的佳肴。

4.烧鱼。侗语叫“米基”(miix jigs)或“米口”(miix kout),是侗族的名菜之一。侗族有稻田养鱼的习惯,金秋时节,不仅稻谷进入了收割期,田鱼也长大肥美,于是侗家人一边摘禾,一边放田收鱼,而午餐一到便在野外烧鱼下饭。久而久之,烧鱼便成了一道名菜,不仅在野外烧烤加工,在室内也加工上桌,成为接待贵客的佳肴。烧鱼均用鲤鱼,破肚开膛去除内脏后,先用大根柴火烧一堆火,大火燃尽留下火子时再开始,不能直接把鱼丢入火炭中,要用树枝或竹条穿过鱼块在火炭堆上烘烤。烧烤鲜鱼既要有耐心,也讲究技术,鱼与火炭的距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太近了会把鱼烧焦,使味道变苦;远了鱼烧不熟,吃时有腥味。只有慢慢地反复翻烤的熟鱼,才肉嫩味美,兼有蒸鱼和煎鱼的甜美味。在烤鱼同时,用生花椒、青辣椒、韭菜、野蒿菜、毛毛菜、鱼蓼、紫苏、鱼腥草、生姜、大蒜、葱花、盐巴与野菜加工配制成佐料。待所需食用的鱼全部烘烤焦黄熟透之后,用筷子一条条地把鱼肉与鱼刺剥离开来,丢掉鱼刺,把佐料倒入鱼肉盆中慢慢拌匀,便做成了烧鱼。稻田养的鲤鱼个儿不大,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加工后的侗族烧鱼,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5.鱼生。又称生鱼片,侗语叫“罢寅”(bal yabc)或“罢炸”(bal sas),用1公斤以上的草鱼制作,无草鱼,其他鱼也可。先去头、剖腹、刮鳞、拔刺,横切成薄片,放置于吸水性强的纸上晾干,用盘子盛着备用。为保持其鲜味,临上桌的时候再制作。拌入少量茶油后,加酸菜汤或酸醋拌匀使鱼片变白,加入盐巴、香油、芝麻粉、花生面、黄豆面以及切细的大蒜、生姜、鱼腥草、香蓼草、五香草等,再拌入鲜嫩白芋苗(广菜)片,即可以食用。这样加工的鱼片完全没有腥味,味美色鲜,酸甜适度,香脆清凉可口,是夏秋季的上等的下酒菜。

据说,侗族生鱼片与朝鲜族的生鱼片同为我国南北生食名菜,已传至国外。

6.鱼冻。侗语叫“罢董”(bal dongv),是传统食品。冬天开田捕来活鱼,用清水泡养并不时更换干净水,直至不再有污物吐出后,剖腹、刮鳞、整条备用;将茶油烧开,放姜末、西红柿快速翻炒几下加入酸汤,同时将鱼和鱼香料冷水下锅,武火煮沸,文火烧半干加水,两次加水后加入适量食盐,煮开即可起锅,装入容器内置放于通风处,降温冷却后即凝冻而成。

7.血豆腐。将豆腐滤干捣碎,加入猪血、五花肉片、五香粉、食盐,拌和均匀,捏成小团烘干即成,食时洗净蒸熟,切成薄片,油香可口。多在腊月制作,可长期存放,是天柱一带的特产。

8.魔芋豆腐。原料有家魔芋和野魔芋之分,植于园地里的为家魔芋,生长在山野的为野魔芋(俗称“黏薯”)。制作方法相同,去皮后将其肉质捣成浆,拌以灰碱水,倒入锅中,熬成糊状晾干即成,前者呈灰色,后者为红色,切成块清水泡存。食用时切为条或丝,或炒或下火锅,也可做凉拌菜。

9.麻栗豆腐。将麻栗子舂烂,盛入布袋,揉出汁,放进锅里,文火熬成糊状,而后晾干。可生食可煎食,加以佐料,略异于米豆腐。

10.豆腐笋。先将竹笋壳剥掉,用开水煮烫笋肉后拍打并切成丁;再以腊肉、鲜肉等切成颗粒炒焦,掺入笋子、椿芽、盐菜拌和爆炒,加以佐料,以鲜莴苣叶包而食之,味香清脆,是立夏节的特制食品,盛行于岑巩等地。

二、茶俗、酒俗、宴俗

(一)油茶待客

侗族“月也”(weex yeek)活动是从拦路歌开始的。有一首歌词向客人问道:“客人进屋先拿什么来敬礼?客人进屋后拿什么来礼敬?什么是婆婆传下来的礼节?什么是公公传下来的礼仪?”客人以歌作答:“客人进屋先拿油茶来敬礼,客人进屋后拿米酒来礼敬。油茶敬客是婆婆传下来的礼节,米酒敬客是公公传下来的礼仪。”说明侗族人的油茶“是婆婆传下来的传统礼节”。所以油茶既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待客的饮食,也是人们(尤其是妇女)社交与休闲的生活方式之一。

油茶,既不是油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茶,是食品而非饮料。侗语称为“歇”(侗文xeec),是侗族的常规食品和食俗。

作为食品,是在清晨早起要赶紧出门活动或劳作时候,为抓紧时间,随手热油爆米花,打上一锅油茶水,就着剩饭菜吃便可充饥抵饿,早饭称为“茶饭”(kgoux xeec)。傍晚劳作回家,要先吃几碗油茶再去喂猪牛、赶鸭关鸡、挑水、洗菜,准备晚饭。日常生活中,有些地方早上吃、晌午吃,傍晚也吃油茶。因而家家必备有茶油、茶叶、做油茶的配料及打油茶的工具。

侗族所有重要的活动,都离不开油茶。青年行歌坐月、客人进家、姑娘出嫁、新娘进门、家人远行、朋友聚会、婴儿出世、集体“月也”入村……都要吃油茶。侗族把是能否有油茶吃,或者陪客吃油茶人数的多少,视为待客规格的高低。尤其小孩“三朝”、“满月”时的“三朝茶”、“满月茶”,三婆四奶八姨,往往都会聚一堂打油茶吃;走众亲做众客时,人们把客人请到家里,邻居家家家户户都聚集在一起打油茶待客;有些地方的媒婆为青年男女做媒说亲,要请双方父母吃油茶,并以茶碗里的茶水冷热暗示说亲的成败;祭祀萨神,管萨的人每天要为萨神敬三次茶,以示对萨神的敬重,如此等等,油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迎宾待客的佳品。

侗族人的茶宴中一般要吃三至七道。其中第一道少而精,即少量的茶水,适量的配料和佐料,不放米饭或糍粑;第二道下少量的米饭或糍粑片,多量的泡茶,适量的佐料;第三道则主听客便,视客所需所爱,分别加以不同品种、不同数量的食品;第四道以后,客人若将筷子搭在碗上,表示已经吃好,不需再装碗;未放下筷子的客人,司茶、递茶人继续为他们呈上,直至客人都吃好才收拾碗筷。期间,司茶、递茶人须待所有人吃完每一道茶后,将客人的茶碗有序地放置,记清了哪个是谁的碗,才开始上后一道茶,从来不会放错碗。主、客围坐在木楼的火塘边上,让柴火的火舌静静地舔着茶锅底,人们边喝边聊家常,在谈笑风生中慢慢品尝香醇可口的油茶,享受着平凡而充实的生活。

(二)“茶三酒四”

侗族好饮甜酒和苦酒,也有用籼米酿成的白酒,以及用杂粮酿成的高粱酒、苞谷酒和红薯酒。宾客来临,要用甜酒、苦酒和白酒款待。甜酒的制作是将糯米蒸熟晾至温凉,按比例加入酒曲,放酒缸内发酵,三至七天即可食用。苦酒也是糯米酒,制成甜酒之后,将酒糟滤去,兑一定量的凉开水,灌入坛中加盖,酿半个月后。这种酒色泽鲜黄,气味芬芳,甜味中略带一丝苦味,故名“苦酒”。因其制作多一道工序,对保存的温度要求较高,所以若不是尊贵的客人,一般享用不到。

按侗家传统习俗,请人到家做客,要用酒肉相待,对客人有“茶三酒四”的招待规矩:油茶要连吃三碗,喝酒要连喝四杯。喝酒的过程主客双方左手握住对方的右手、右手端杯递到对方嘴边,主人唱罢敬酒歌,客人先干杯,主人才陪喝;此间,若有女主人来敬酒叫“插杯”,则客人先喝“插”敬的这一杯,不用回敬,接着再喝主人敬的那杯,连续四杯之后,才可自由敬酒。自由敬酒时,若敬酒双方性别不同,男方先饮;若年龄有别,则长者先饮;主客之间以客为尊,客人先饮。总之要让客人尽兴,主人才觉得有面子。

(三)合拢为宴

在侗族饮食文化中,“串串肉”与“合拢宴”是最具代表性的饮食文化现象。侗族一年十二个月都有节日,亲戚朋友宴聚是经常的事情。办节宴请,难免会有剩饭剩菜,造成浪费。侗族做串串肉、分股股菜,是克服浪费的一种有效方法。

“串串肉”侗语叫“喃先”(nanx xeent)或“喃受”(nanx sibt),是用约一尺长的竹签,把熟肉块、醃鱼、醃肉片、油豆腐片等穿成的肉串。“股股菜”,则是把熟肉等切成小片块,分成股份上桌待客。上桌时,肉串和股股菜往往按人按份摆在一起,每人一份和一两串,男女老少一视同仁,此外,每收到一份礼物,要额外有一捆(4~6串)串串肉回送,这捆肉串一般当面交给送礼的户主;饮酒吃饭时,客人各吃各的股股菜和串串肉。只有炒菜、甜汤等是整桌客人共用的。吃不完的肉串和股股菜,不准留在桌上,各自带回家去让家里人分享,如若不便携带也要明确送给同桌或退还主人。因此客人退席后,桌上看不见一片剩鱼剩肉。又有说法是“吃了众人饭和菜,百病不沾身。”使人们觉得带回股股菜和串串肉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合拢宴”也称“长桌菜”或“联桌饭”,侗语叫“多雄班”。热情好客的侗族人,每当贵客到来,家家户户都要表示诚意——请客人到家饮茶、吃饭。但客人往往不可能久留,更没有时间到每户人家去。作为主人,别家请了,自家若请不到客人便觉得没有尽到心意而抱憾;作为客人,到一家不到另一家,也觉得对不住亲戚朋友。于是吃合拢宴便成为侗族人解决主客双方两难的办法。所谓“合拢宴”,就是房族或村寨每户各办若干个菜肴和米酒,用篮子拎到某一户或者鼓楼、风雨桥上拼菜联桌,共同设宴招待贵客,大家一起与客人同饮共叙。一般合拢宴不是全家族或全寨所有人都参加陪客,而是各有侧重:若来的是男客人,每户去一个男人,若是女客人,每户去一个妇女,客人男女都有的,各户男女家长都去,男陪男客,女陪女客,不男女混陪。合拢宴开始时,先由族长或寨老祝词敬酒,先敬客人,主客同呼酒令:“喊了呜——喊了呜——”大家再举杯,喝“交杯酒”和“转转酒”,同呼“喊了呜——”酒令。

侗族合拢宴场面大,气氛浓,人心诚,规格高,体现了客人的尊贵及主人对客人的尊敬。能够享受这种敬意与荣誉的客人,一般是亲族的男女长者、村寨民众的恩人、友好邻寨的使者、受群众拥戴的官员和远方的稀客等。合拢宴传承至今,又成为侗乡人节日活动和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最高礼仪。

侗族文化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