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镇名寨
一、古镇
(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
1986年12月8日,镇远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位于贵州东部,地处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距贵州省贵阳市270公里,距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70余公里,湘黔铁路从城郊通过,交通十分便利。
该城依山傍水,城区为狭长形。阳河穿城而过,将古城分为“府城”和“卫城”两部分。县城东有中河山、笔岫山、白云山;西有西秀山、平冒山、西峡山;南有龙头山、吉祥山、五老山;北有铁山、石屏山、二仙山。形成古城特有的山形地貌。
镇远乃“湘楚”入黔的交通要道。府城沿河主街长约两公里。临河一面,石台高筑,台上多为吊脚楼式民居;南岸卫城有一条长两公里并与阳河平行主街,其两侧多为小街小巷,府卫两城在民国期间主要靠祝圣桥和几座浮桥连通,1949年以后,新建石桥一座连接府卫两城。城区面积3.1平方公里,人口2万余。
镇远在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设无阳县,属武陵郡,隋、唐置梓堇县。宋朝高宗元年(1127)置镇远州,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改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司,后改为镇远军民总管府,明朝洪武五年(1372)改置镇远州,隶湖广,永乐十一年(1413)置镇远府,隶贵州。清袭明制。辛亥革命后,于民国2年(1913)置镇远道。1920年废道,县直属省。民国24年(1935)为镇远督察专员公署治所。1949年11月8日,镇远为专员公署驻地。1956年7月23日,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自治州首府,1958年州府迁凯里,为镇远县迄今。
镇远为贵州东大门,历为军事重镇,由于阳河有舟楫之便,商贾云集。历史沉淀较为深厚,代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较为丰富,民间流传有“七寺、八阁、九庙”之说。仅城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即青龙洞古建筑群,建在
阳河东岸长约300米、高80米的中河山的石崖和洞穴间。占地21000平方米,现存近30个单体,总占地面积为3900平方米。该建筑群由青龙洞、紫阳洞、中元洞、万寿宫、香炉岩和祝圣桥等组成。为立体建筑空间。建筑物与石崖、溶洞、古木等融为一体。建筑均不在一个平面上。玉皇殿为重檐庑殿式,始建于明朝弘治二年(1489),道士李道坚募捐修建,后几度毁于战事。现存青龙洞建筑群多为清末重修。
祝圣桥原名湃溪桥,俗称“老大桥”,传为庆祝康熙六十寿辰更名为“祝圣桥”,为湘黔滇要津。桥奠基于明朝洪武五年(1372),万历三十七年(1609)建成,四孔石桥,桥长135米,宽8.5米,高12米。桥中部建有一廊三檐八角攒尖顶的魁星阁,后被毁,20世纪80年代重建。
城内的古建筑有天后宫、四官殿、令公庙、火神庙(炎帝庙)、白极宫、白衣庵、贞孝庵、总兵府、甘公祠、邹公祠、谭公馆、光裕堂、府城墙、卫城墙、古巷道、码头等20多处。最具代表的是天后宫,又名妈祖庙,为供奉海神妈祖的庙宇。
府城沿江主街北侧,至今仍保持一大片相当完整的高封火墙四合院民居,前置朝门,皆为“石库门”,门顶横石枋刻有太极图案。四合院平面布局灵活巧妙,因地形而定,有四方形、梯形或不等边三角形。正房为二层,面阔一间,石天井铺墁规整,有较好的排水系统。封火墙沿为白灰粉边,并用彩色或水墨绘上宽幅花边图案加以装饰。封火墙之间形成幽深的巷道,石板铺路。这片传统民居有12条巷道直通码头,各巷道互相沟通。
镇远因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故在其城周建关设卡,主要关卡有镇东关、铁山关、大河关;城西的镇西关、文德关(古称油榨关)、镇雄关、岩门关;城北有北津关、思南坡关;城南的鼓楼坡关,构成镇远的军事防御体系。
镇远还是近现代遗址遗迹的重要古镇,近现代工业发展较早,光绪十一年(1885)办青溪铁厂,是贵州最早的近代工业企业之一。周达文故居在卫城的和平街南侧,封火墙四合院建筑。1938年中共贵州省工委在此成立地下党支部,在镇远、施秉、台江、三穗、石阡等县开展革命活动。“模范监狱”在卫城和平街,是抗日战争时期关押日本战俘的第二收容所,1938年~1944年间,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的“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和平村工作队”在此成立,发展日本战俘反战同盟人员150多人。
镇远又是多民族共居之地,民族节日活动较多,有爬坡节、活路节、播种节、吃新节、元宵节、春社和最为热闹的端阳龙舟节。
镇远又是物产丰富之地,曾作为贡品的“羊场茶”、“陈年道菜”较有名。其次还产油桐、棕片、甜瓜、板栗、柑橘、柚子等。水产有娃娃鱼、团鱼、鲤鱼、鳜鱼、鲇鱼等。
镇远由于军事、政治、商贸集于一镇,故不同的文化在此汇合、形成镇远的多元文化,就青龙洞而言,是儒、释、道建筑同存一地。天后宫则是沿海省区客商开发镇远的历史见证。镇远又以它的山形和水系构成独特古城风貌,在贵州境内是罕见的历史文化古城。在青龙洞、“模范监狱”等建筑内,建有贵州民族建筑博物馆、镇远“和平村”陈列室、周达文故居陈列室。周公祠内建有“镇远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为发展镇远的文化旅游业增添了新的内容。
(二)贵州历史文化名镇——黎平德凤镇
历史文化名城德凤镇是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中心区,城区面积8平方公里,居住着侗、汉、苗、瑶等民族3万多人,是黎平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历经上千年的沉积,近十个世纪的沧桑,铸就了黎平县德凤镇厚重悠远、古色古香的历史。
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始建府城,设五开卫。早在秦代,这里已有人繁衍生息,隶属于黔中郡;汉唐宋元,绵延不断;南宋理宗宝祐年间(1253~1258),设潭溪、八舟等军民长官司,始有建置;元朝英宗至治二年(1322),设上黎平军民长官司,黎平从此得名;明清时期,先后设五开卫、黎平府、开泰县于五脑寨(今德凤镇)。民国初期,黎平城内东门街一带为“双凤镇”,西门街一带为“成德镇”。民国28年两镇合二为一,取成德凤镇之“德”字和双凤镇之“凤”字,名为德凤镇。
德凤镇翘街,两头高,中间低,形如扁担,故而得名。黎平翘街是明初修筑的古城,垣东至西,由南到北蜿蜒在山梁上,护着城池,形成了一座古城的独特风貌。这条街保存了完整的明清两代的建筑物。步入其间,只见一排排封火墙,一座座四合院,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对于这种砌筑并有翘角装饰的封火墙,当地俗称“马头墙”。墙上的彩绘和门窗的装饰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翘街是这座古城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之一,当街两旁是一幢幢四合院。这种四合院,四面封火墙高筑,平面如方印,当地人称它为“印子屋”,而这里的文物比比皆是,还有红军召开群众大会的旧址——黎平会址就坐落在翘街古建筑群之中。长征期间毛泽东曾在此居住过,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就在此召开。
黎平会议会址是一座建于清代中叶的古建筑物,分二进五间,前低后高,上盖小青瓦。大门是两扇石臼合门,临街铺面,商店字号。由大门进入,墙上有民屏风,雕塑有狮、鸟、鱼,左右为扇式忆房;正堂门面塑二龙戏珠;楼上走廊四周是卷板方格栏杆,窗棂精雕细刻;左间摆设八张太师椅和两张八仙桌。房后有小天井,墙壁上有八仙过海,太白醉酒等壁画,壁间开有一石臼合门进入后院。会址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高约20米的封火墙围绕,森严幽静。当时,曾召开了黎平会议,明确了红军长征的方针,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同时也书写了新的历史。
自1980年以来,黎平会议会址几经修葺,大门悬挂陈云同志手书的“黎平会议会址”黑底金字横匾。内辟政治局会议室、周恩来住室、朱德住室、红军文物等七个展室,陈列文物、图表、题字等360余件。
二、名寨
(一)三门塘侗寨
三门塘是清水江边的一个古老而又秀美的侗寨,属天柱县坌处镇,辖三门塘、三门溪、喇赖、乌岩溪4个自然寨,16个村民组。位于天柱县东南面,距天柱县城40公里,清水江穿境而过,上可达锦屏、剑河、凯里,下可通洞庭湖、长江,南面与湖南会同、靖州两县接壤,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关于三门塘名称的来源,民间有三种说法。一是这里的一条河冲有几十个鱼塘,而这个寨子旧时有三个寨门,故称三门塘。二是历史上王、谢、尹三姓最早到这里开发定居,三姓就是三氏门宗,于是就以“三门塘”名寨。三是相传王姓祖先最早迁来此地,他是清水江下游湖南黔阳三门潭的人,按照湖南人的口音,“潭”与“塘”同音;他本来是以船为家,沿江打鱼,逆水而上来到这里,后来娶妻生子,就在岸上起房安家,三门塘慢慢地也就成为寨名。
三门塘依山傍水,为三江九溪之门户,扼内江外埠之咽喉,历史上是外三江的主要木材商埠。宋元以后,清水江流域的杉木成为商品,三门塘以其地方势力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接纳外地客商,代客采购,运到三门塘水坞进行商品整修,按此地的检尺规则交付客商。这种买办式的营运方式,列入长江流域十几省共遵的《江规》。明代被开辟为水上运输码头,专事木材营销,商贾云集,经济十分发达,于清乾隆年间达到顶峰。设有5座古码头,是清水江上最重要的一个物资集散地,大量的木材、药材、桐油等特产从这里运往湖南常德,并将那里的陶瓷、棉纱、铁器等生活用品运回来。明清时期至20世纪50年代以前,码头上挤满了木船,江面上漂满了木排。至今窨子屋和百年民房里,仍留有木商“斧印”,清晰可辨。碑上描绘三门塘:诸峰来朝,势若星拱,清河环下,碧浪排空,昼则舟楫上下,夜则渔火辉煌。
三门塘山川秀丽,风光旖旎。两岸纤道依稀,还有吊脚楼、花阶路、石板桥、古建筑等,山坳上建有凉亭供行人歇息,大路边建有木凳供行者歇脚。水井旁,备有竹筒可喝凉水;三岔口,必有指路碑让人不致迷途。
三门塘作为外江码头,各色买办人员、商品包装人员,都要接触外地客商,使三门塘人学会了汉语和汉文。同时也在待人接物、饮食、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吸收了汉文化思想。
这里90%的村民是侗族,10%的村民是苗族,讲侗语,也讲汉语,部分村民还讲苗语。全村以古建筑、石文化、树文化、水文化、侗族风情闻名于世。有各种古碑、古树、古建筑(俗称窨子屋)、古水,鱼塘,石拱桥,石板桥,石板路、卵石路,大多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文物之多之集中,全国罕见。其中刘氏宗祠、三门塘古建筑群已由贵州省文物局申请为国家保护单位。现存的古碑、庵庙、宗祠、桥亭、民房、街道和民间歌谣、传说故事、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乡土建筑中,可以看到民族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耕读文化、建筑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三门塘特有的多元文化现象。
三门塘民族节日有三月三、立夏节、端午节、尝新节、七月七侗歌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十五斋粑节等。其中七月初七侗歌节最为隆重,四十八寨青年男女身着节日盛装,在此对歌比赛,热闹非凡。
三门塘建有鼓楼一座,三门塘人称之为乘凉楼,乾隆初年修建,嘉庆六年(1801)重修,据谱笈记载:此楼层瓦辉碧,叠檐流苏,典雅古朴。俯瞰商船出进,环顾木排横江,风清月朗,笑语飞歌,山川灵秀,独钟此楼。于同治四年(1865)三月,因农民起义将领陈大六等率清江台拱诸部,合力火攻退守三门塘的保安团,该楼毁于战火,现仅存石碑一座及其遗址,殊为遗憾。
(二)肇兴侗寨
肇兴侗寨位于黔东南黎平县南,距黎平县城70公里,是我国侗族地区最大的村寨之一,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居民800余户,4000多人。肇兴侗寨四面环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一条小河穿寨而过。2001年,肇兴侗寨及鼓楼群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2001~2002年列为全省重点民族村寨保护之一;2004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肇兴侗寨全为陆姓侗族,分为仁、义、礼、智、信五大房族,各自建有一个鼓楼,楼前皆有鹅卵石镶嵌成的歌坪,楼的对面是戏台。在200米长的河段上,横跨着4座壮丽的花桥,其中有两座鼓楼相连接,形成别具一格的楼桥群体古建筑。寨子里有众多的禾晾、谷仓、瓢井、民居等建筑,布局紧凑,结构合理。
寨内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簇拥在河的两岸,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多为二至三层,硬山顶覆小青瓦,古朴实用。
肇兴的鼓楼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被誉为“鼓楼之乡”。寨中有鼓楼五座,楼的外观、高低、大小、风格各异,蔚为大观。
智寨鼓楼。九重檐八角歇山顶,高14.9米,占地面积77.3平方米。由16根柱子构成骨架,中间4根柱子直贯顶层,四面为12根副柱,略小于中柱。用逐层内收的梁方金瓜柱支撑,层层挑出屋檐。类似宝塔。楼中央设有火塘,四周有长条木凳,供人休息。檐角高翘,屋脊之上泥塑小葫芦宝瓶,其翼角塑小鸟,玲珑雅致,鼓楼的檐层辅小青瓦,屋脊白色,塑有狮、虎、凤等。楼内雕梁画栋,书有六幅楹联,正面一至三檐之间塑有“双龙抢宝”。
仁寨鼓楼。七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1.7米,占地面积60平方米。
义寨鼓楼。十一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5.8米,占地面积81.6平方米。
礼寨鼓楼。十三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3.1米,占地面积70.3平方米。
信寨鼓楼。十一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5.9米,占地面积78.3平方米。
肇兴侗寨历史悠久,四邻寨子都是从肇兴迁移出去发展起来的。这里人杰地灵,清嘉庆年间有著名的侗族歌师陆大用、咸同年间农民起义首领陆大汉等。侗族传统文化在这里保存完好,内容较为丰富全面,吃、穿、住习俗古朴典雅。寨上有侗歌队、侗戏班,每逢节日,肇兴乡以及毗邻侗寨群众,欢聚鼓楼坪,或举行盛大的芦笙赛,或唱侗族大歌、踩歌堂、抬官人等传统活动。
(三)小黄侗寨
小黄侗寨位于从江县东北面的高增乡境内,距县城27公里,有居民622户,3197人,98%以上是侗族。小黄侗寨环境优美,青山环抱,一条清澈的小河绕寨而过,吊脚木楼依山傍水,鼓楼和花桥与戏台遥相呼应,构成侗寨特有的田园风光。
小黄侗寨最突出的文化特征是从老人到小孩人人会唱侗族大歌,每当有重大节日或活动,千人合唱是这里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该村的演出队,多次代表我国参加国际各类艺术节并引起轰动。
2007年4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期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中方开幕式在东京举行。开幕式主题是《守望家园——中国无形文化遗产特别公演》,节目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荐、国家文化部审定,贵州省唯一入选的节目是小黄侗族大歌。小黄演出队的9名侗族小姑娘中,大的15岁,小的才9岁,她们上场时叮当作响的银饰先声夺人,尚未开口场下便已掌声雷动。当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在演出大厅响起时,全场屏气凝神,歌声终止时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当晚的报道中称:“几位来自贵州省一个山村的小姑娘给日本观众带来了侗族大歌。大歌是侗族一种独特的合唱方式。孩子们自然纯朴的歌声,赢得在场观众潮水般的掌声。”东京藤冈女士评价侗族大歌说:“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表演,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希望今后还有这样的机会看到这么精彩的表演。”中野良子是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日本著名演员,她说:“听了歌曲,就想到中国去看一看。像这样的传统文化交流对当今时代来说,实在太有必要了。”
13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他下榻的饭店大厅里接见侨胞代表、留学生代表、中国驻日大使馆全体成员及随他出访日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团时,有几百人等着和总理合影留念。总理一进门就直奔9位唱侗族大歌的小演员,像爷爷一样非常慈祥地挨个亲吻她们。温总理高度评价侗族大歌,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是原生态唱法,确实非同凡响,这歌不用指挥、不用乐器伴奏,也能唱出这么整齐、这么和谐、这么美好的和声,侗族大歌在世界上享有很大的影响,很高的声誉。”
早在1986年,小黄侗寨就被文化部命名为“侗族大歌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