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交通与通信
一、交通运输
(一)古代水陆交通
侗族是一个热心于公益事业的民族,民间捐资出力整修道路的风习早已形成,修桥补路早已成为人们的优良传统,聚居区内传统的交通要道多为卵石或青石铺成;山道两旁的杂草、荆棘等,每至初冬即会有人清理;山道的岔口处,立有“指路碑”,设有凉亭、水井;跨溪河处架有木桥、石桥、花桥,大渡口上有义渡。
1.驿道和桥梁。自秦汉到隋唐五代一千余年,历代王朝虽然有的在侗族建立了郡县,但多为“入版图者存虑多,充府库者亡(无)实利”之地。到宋代,宋王朝为了加强对侗族地区的统治,境内古道多从统一、平制、反抗的历次战争中逐步开发,元祐(1087)年间,朝廷设诚州为渠阳,并在这一地区“设官屯兵”,“暮役人”开道路直达融州;北宋崇宁四年(1105)初开融州至古州道路。元代为缓和运输紧张状况,开拓由云南曲靖经普安、贵阳、镇远达沅州的驿道。明初,为镇压残存反抗势力,进军云贵的同时,大力整修道路桥梁,增辟州县间的大道。明初洪武三十年(1397),境内昔称古州蛮的林小斯以妖术倡乱,明廷命楚王祯为帅,湖王柏为副,以杨文充总兵官率军30万,由沅州伐山开路二百余里直抵洪州、泊里、永从诸侗寨。平定叛乱时,前后开辟了靖州到古州、镇远至黎平两条驿道。到清代,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军进军云贵,消灭残明势力,其后在平定叛乱、改土归流以及振兴农业活动中,大力发展道路交通,建成以驿(大)道为主干,县乡道路为分支联系府、州、县及主要乡、镇的驿传网。对驿政进行改革,废除积弊。同时侗族地区工矿业的开发也进一步促进了驿道交通的建设,其中尤以湘黔滇东西驿站干线的改线、整修为重点,以解决因驿运频繁、道路艰险,站与站之间路程过长,经常发生马匹倒毖,有碍驿运等问题。因这条干线是历代控制西南的主要路线,所以自元初设驿站后,历代地方官吏及朝廷都注意该线的整修及改善。另外,在这一时期,清水江、都柳江及其支流,由于盛产杉木而著称,很多木商慕名而来,两江沿岸许多城镇成为木材销售、转运的集散地,相应的木行、店铺林立,成为商贾辐辏之地,商业贸易日益繁荣,从而刺激了侗族地区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境内交通设施的建设与改善。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侗民,此时各地对道路的整修,可算是一次自发的热潮,对桥梁的修建与维修和义渡的举办都乐于献工、献料、筹资兴办,如著名的黎平地坪风雨桥,就是这时期兴建的。至清末民初,虽开始兴建公路,开办汽车运输,驿站衰落,但驿道在侗族地区仍发挥其陆道运输作用,即使在今天,有些古道仍在为境内群众的过往和物资运输起重要作用。
2.水路和码头。侗族居住区虽然河流密布,但是却因谷狭水涌,或因礁石挡道,或因礁多水急,或因人为设置的障碍等,通航条件较差。元代经营西南时,由于当时贵州移民人口增加,食盐用量巨大,加上上京朝贡人员众多,使臣往返频繁,由境内驿道运输重物极多,原有驿道及其运输方式已不能适应这时的需要,于是采取新的措施以缓和运输拥挤的矛盾。一是采用牛马以代替部分人力参加驿运;二是开辟水运,办理水陆分运与接运。在侗族地区设镇远为曲靖经贵阳到新晃县的分接运点,由曲靖、贵阳陆运物资到镇远下船水运至晃县,再由晃县运到洪江以远。至明代,粮、盐、木材及矿产的运输进一步促进水运的发展,明代侗族地区输出的物质,首先是土司向皇帝的贡物,有水银、丹砂、黄蜡等;其次是木材,大量木材由清水江筏运到湖南和江浙一带;由都柳江筏运到两广货卖,换回盐、布和百货。另外,由于明初以来,贵州战乱频繁,军需急切,粮盐不能自给,所以粮盐的运量很大,当时粮盐运入贵州的路线有8条,其中经侗族地区的就有3条:第一条由湖广沅辰船行经沅江、抚水至镇远转陆运;第二条由湖广沅州、辰州溯沅江、辰水至铜仁府;第三条由湖广溯沅江、清水江达铜鼓卫仓。又据清《柳州府志卷九·摧税》记载:“万历十九年(1591),知县苏朝阳奉文开江。”设怀远为粤盐销黔的集散地,由此都柳江成为粤盐入黔的要道之一。至清代,清王朝为加强对侗族地区的统治,1729年鄂尔泰下有一道“为禁筑梁以通水道以便民出事”的文告,开泰知县苏霖渤转发至境内有关地方,禁止习惯于江中设鱼梁的侗民在江中筑梁。以锦屏河口乡现存碑刻为据,碑中云:“照得清江河道,上通重安江,下达黔阳县,直抵常德,向来梗阻,货物不通……务使母桩利涉,商贾安行,则而苗均享其利。查得沿江一带,设立鱼梁,横截水面,十丈之内,竟有八九。水口既狭,水势亦猛。水上与顺至互触,浆断橹折,亦何能免。且江心拦阻,舟必傍岩,水浅石多,唯免撞击……仰黔属沿江一带汉夷人等知悉;现在江心设有之鱼梁,统限示到十日内悉行拆毁,务使渡平岸阔,上下无虞,大舸小舟,往来皆利。”可见当时对疏通河道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疏通清水江及其支流的同时,于雍正八年(1730)也整治了都柳江。乾隆三年(1738)工部议准贵州总督张广泗奏称:“黔有地方镇远以上自昔不通舟楫。查自都匀府起,由旧施并通清水江,至楚属黔阳县直达常德;又由独山州属之三脚屯达来牛、古州、抵粤西属之怀远县直达粤东。乃天地自然之利,请在各处修治河道,凿开绮路,以资挽运而济商民。”题请疏靖都柳江和清水江。乾隆四年(1739),云贵总督鄂尔泰准以古州为总埠,加上古州设治后,清廷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于乾隆五年(1740)疏浚都柳江,这不仅解决了“新疆六厅”和黎平府属的食盐运输困难,同时还解决了民生必需品的运输问题,对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与此,都柳江航运逐步频繁,船只来往不绝,大量的粤盐便是以都柳江为主运水道运入贵州。乾隆八年(1743)张广泗又疏称:“古州挽送寨蒿营米,向陆路盘,自寨蒿陆运朗洞米后亦险远难行。今勤古州至寨蒿有盘挨,千到二滩,开修舟运为便利。自寨蒿至郎洞又开出高表一带捷往,亦近至三十余里。”为运送寨蒿营米,又开始疏通都柳江支流寨蒿河。又据嘉庆十六年(1811)立于锦平县铜鼓镇高柳村下寨的《永定江规》碑记:至乾隆九年,前府徐(立御)位内奉宪檄纷迈河民开修河道……竣工之后,河道顺流,遂与上下沿河民分投运客木,以取檄利。江步之所由来也。开修亮江河道,虽主要是为了放运木材,但也利于船只的往来。这一时期位于阳河中游的龙溪口(今新晃),是湘黔两省交通要道,乾隆年间已成为繁荣市镇,“凡产自贵州马鞭山诸处”的粮食、桐油和其他农副产品,均由玉屏朱家场肩运于此,“沽客以舴艋(小木船)载运。”与清水江畔的王寨(今锦屏县城)和都柳江畔的古州(今榕江县城),一时成为贵州东及东南的重要门户。
3.传统运输工具。陆运工具多为人挑马驮;水运船只则主要分为三大类,即货船(lol houp)、大木船(lol laox)、三板船(lol samp bangh)。货船主要用于载货,一船载重量均达1吨以上,备有篷帆,多见于大江之中;大木船主要用于代步和农业生产上的运输以及短途的客运等,是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广的船类之一,载重量一般在500公斤左右;三板船,多见于小河溪流之中,一船只能载两三人,由于轻巧,便于行驶,因此,多用于下网捕鱼。另外,侗语中尚存“lol benc nguk”一船名。即“猪槽船”之意,侗族猪槽一般均凿木而成,可想这种船可能就是凿木而成的“独木舟”,是侗族最原始的船型在语言中的体现,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早已消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都柳江畔“十里侗寨”几乎户户有船,寨寨均有自己的造船匠。沿江除巨洞村船尾造型别具一格,形如燕尾(俗称“燕尾船”)外,其余造型与清水江、阳河畔的船大同小异。侗族的船主要以杉木为原料,除三板船外,船身的长度都以杉木的长度而定,从船头到船尾均以一板到尾,中间不接板,一只船通常由九、十一或十三等单板木板构成,即宜单不宜双。拼板装船时,最初以竹钉来钉,现一律采用专制的铁质船钉来装订。船造好后,多用竹皮、葛麻藤根茎、石灰等渗桐油舂烂,用来嵌板缝和钉眼,然后再刷上桐油,以防船漏与腐化。三五年后,再把船拉上岸晒干修补,刷以桐油,如此反复,只要长期注意保养,一只木船多则能用二三十载,少则十几载。
由于侗族很早就以木船作为传统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与此也生产出许许多多有关的禁忌,至今仍有承袭。例如,在行船前和行船中,不论是船工还是搭客,最忌说带“翻”、“沉”、“漏”、“触”、“断”等不吉利的话,这是其一;其二,在行船前或行船过程中,用餐时,忌喝汤,因汤及水,喝了“水”预示着船要翻,被溺水,忌把筷子搭在碗上,忌把汤匙和碗倒放,因人们把筷视为船篙,把船篙横搭在船上,船容易失衡,又因把碗和汤匙视为船,自然船不能倒立;其三,人们在船上的行为也有很多禁忌,如忌把腿伸往船边,忌在船头玩水,忌在船上吹口哨,认为吹口哨易招风,风吹浪起不便撑船。另外还认为龙在江中,江中打伞易把龙惹怒,龙怒则把行船掀翻,故也忌在船上打伞。除此而外,最忌的莫过于遇孕妇,因为遇孕妇在侗族禁忌中算是最倒霉的一个事项,什么禁忌都少不了忌遇孕妇。因此,人们在出船前特别忌遇孕妇等等。
侗族地区,有办义渡的传统美德,古曾置有舟渡,且均由民间行善集资创办。虽各古渡多无史料记载,但尚可从诸残碑刻中见到一二。如锦屏河口义渡举办于乾隆五年(1740年),置渡船1只;道光十九年(1839年),当地群众集资白银200两,打渡船4只予以扩大,买田丘、山林、谷米等为开支渡船人报酬及修补船只用。八洞(今八河)地方“古曾置有舟渡”嘉庆四年(1799年)稳洞(稳江)、八洞、龙岩寨首事募化官舟,中林厂、中林、寨稿、曾家屯、大腮(大同)等地106人捐资再次打船举办,同治十二年(1873)水冲粟满岐、满星、满容,杨通发等“问津及此,见人候渡甚众、触目伤心,逐起善念,自愿将先年矿买田地捐此渡上,以供舟子使”。立于嘉庆十九年(1814)关于新寨义渡的残碑载:义渡几位代首体恤“人难涉深渊”而“发心修渡,各捐微钱,以为之始,唯愿后来人,善继善迷,永舟永渡”。由此可见侗族地区,民众举办义渡的积极性与思想性。相对而言,都柳江比清水江开发晚一些,但清政府为加强对侗族南部方言地区的统治,尤其是军事上的镇压和军用物资运输上的需要,在清水江利用侗族传统的民办官助或官办民助的义渡同时,也在都柳江举办义渡。据《黎平府志·卷二下》记载:“道光十三年,坏于水,设船以渡,并置田赡舟子。”“土民输助造渡。”在都柳江设了南路南渡二(五榕山下);西路都柳江讯渡以及八开、定旦、八孖、平江、下江城南关渡,蜡鹅(现腊俄)、平瑞、丙妹、八乐(现八洛)等几十个义渡口。所有这些主要是为军事上的镇压和经济上的渗透与掠夺提供方便,但客观上也改变了侗族水陆交通的面貌,促进侗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它积极的一面。
(二)近代交通
鸦片战争后,各国列强资本输入中国,畸形的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地处湘黔桂交界的侗族地区,驿道交通和航运交通已不能适应需要。清末,境内驿站撤销,加上更多的运输越来越借助于航道,驿道渐渐失养。1926年7月,成立贵州公路局,开始组织开展筑路工作。1928年开始修筑公路,黔桂线开工建设,至1931年4月建成贵阳至独山段,过麻江境25公里,成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最早建成的一条公路。1928年8月勘测贵东路(湘黔公路),因李燊率军入黔东,战火蔓延而末测定。1928年11月,再次勘测湘黔公路,经过几年的修建,湘黔公路于1936年正式通车,芷江、新晃、玉屏、三穗、镇远等侗乡开始有汽车往来。但车辆极少,甚至有些仅限于军用。1940年3月,桂穗公路开始动工兴建,经过一年多的奋战。1941年7月,桂穗公路由桂林至三穗全线试车,从而改变了天柱、锦屏、靖州、通道等侗乡传统运输方式。1928~1949年的22年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仅有质量低劣、勉强通行汽车的公路548公里,仅凯里、丹寨、麻江、黄平、施秉、镇远、三穗、天柱、锦屏等9个县通公路。这些公路在1949年冬和1950年春,遭国民党溃军和土匪的严重破坏,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交通闭塞状况。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交通
1.铁路。侗族地区铁路交通出现较晚。1959年,黔桂铁路都匀至贵阳段建成通车,经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34.5公里,设5个车站,境内始有铁路交通,距州府凯里75公里、麻江县境的谷硐站成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西部物资集散地,是自治州西部重要门户。1972年,湘黔铁路建成,横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北部,境内线路长203公里,经过镇远、施秉、黄平、凯里、麻江5个县(市)的8个区(镇)、28个乡、86个村,设车站23个,在州府凯里设有较大的凯里站和物资转运站,客货运输往来频繁,成为自治州物资集散中心。1988年,湘黔铁路黔境段实现电气化。1990年,黔桂铁路和湘黔铁路在州境内的旅客发送量为122.4万人次,货物发送量为158.8万吨。1999年,成都工务大修段对凯里至杨柳塘区间进行线路换轨大修,将原来的每米50公斤轨换成每米60公斤轨。当年全州铁路货物发送量24.48万吨,旅客发送量264.43万人,装车1.41万车,卸车40961车,运输收入15957,8万元。2002年,株六复线开通,提高了运输能力,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经济的振兴创造了重要条件。2004年,货物发送量415.8万吨,旅客发送量269.6万人,运输收入35546.4万元。
至2010年,贵州侗族地区有三条铁路干线跨越境内:一条是“湘黔铁路”,1970年动工新建,1972年建成通车,横穿侗族地区西北部的镇远、玉屏、新晃、芷江等县,最后与京广线连接;另一条是渝怀铁路,经铜仁到怀化等。再一条是“贵广快速铁路”,为贵阳至广州的快速铁路干线,于2010年开始动工,现正在修建之中,过境贵州榕江、黎平、从江三县经广西三江、龙胜两县到达桂林。这几条铁路的建成,为侗族地区经济的腾飞插上了新的翅膀。
2.公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首先组织力量修复和改善原有公路及桥梁,采取“民工建勤”、“民办公助”等方法,大力发展交通事业。1953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原有的548公里公路全部恢复通车,新建47公里。1956年,公路建设不断发展,相继建成炉雷、锦黎榕、镇台剑3条干线公路。当年,全州通车里程达1008公里,比1949年增长84%,有15个县、27个区(镇)通了公路。1956年7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后,国家先后拨出专款,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进一步建设公路。1958年,雷榕公路修通,使全州东南西北公路连通,形成一个闭合的公路圈。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全州掀起群众性的筑路热潮,支线公路有了很大发展。1964年,随着黎从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县县通公路。1966年,修通展架至台烈的断头公路,谷三线全线贯通,自治州中部与西部和东北部的公路实现实现连接。“文化大革命”期间,自治州各族人民仍然继续发扬修桥补路的优良传统,新修县、乡公路共2114公里,新增通公路的乡32个。截至1979年,全州公路里程为1437公里。
1982年,榕江至从江公路通车,使凯里至从江比原绕道黎平的里程缩短125公里。1984年后,国家动用库存粮、棉、布和中低档工业品,采取“以工代赈”办法修建公路,公路建设出现质量好、速度快的新局面。到1990年年底,全州共有公路196条(段),公路里程达4859.7公里,为1949年的8.9倍,1956年的4.8倍。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16公里,为1949年的1.8倍。全州有72%的乡(镇)通了公路,公路网的骨架初步形成,与毗邻的主要干道基本贯通。1994年以后,开始了以工代赈扶贫公路建设项目。到1999年,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290公里,其中,国道410公里,省道734公里,县道2332公里,乡道745公里,全州206个乡镇中有194个通了公路,3545个行政村中有2116个通公路,公路通村率为60%。2000年西部大开以后,黔东南公路建设取得了较大突破。2001年,凯麻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06年10月,玉凯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从凯里到湖南,仅需两个小时。
2002年启动县县通油路建设计划,2003年实现了县县通油路目标,凯里到各县的主要干线公路全面油路化。2003年启动了通村公路建设计划,每年按1000~1500公里的速度推进,当年沟通了137个村,2004年沟通140个村,同时启动通乡油路建设,年底沟通5个乡镇,实现县际之间有一条以上的油路连接,与周边省、区及地州市连接的主要公路得到了较好的改造,实现了县际公路的全面升等镶边改造。截至2005年底,黔东南州公路通车里程达6766.1公里,是建州时的近7倍,其中,高速路50.9公里,一级路27.2公里,二级路170公里,三级855.5公里,四级3742.59公里,等外1919.91公里。通村公路里程达到1919.6l公里。至此,交通“瓶颈”制约得到基本解决。加上玉凯(玉屏到凯里)、厦蓉高速公路的相继建成通车,到2010年,黔东南州公路里程达25352公里,其中等级公路8012公里,高速公路305公里,使侗乡与外界的联系更为便捷,如过去从省城贵阳到黎平、从江、榕江要两天的车程,当贵新、凯麻高速公路修通后,缩短为4小时左右;而今厦蓉高速公路修通后,贵阳到榕江只需2小时,到从江只需3小时。
玉屏侗族自治县截至2010年公路线路里程达200公里,已实现村村通油路。
当前黎平到洛香、三穗到思南、黎平途经锦屏、天柱到三穗的高速公路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侗族地区县县通高速公路的梦想指日可待。
3.航空。20世纪40年代,侗族地区曾建有黄平旧州、施秉、三穗、天柱、榕江等5个机场,但这些机场中,除旧州军用机场能升降B-24、B-25等军用飞机外。其余机场由于缺乏设施或未完工而无法使用。抗日战争结束后,其历史使命也随之结束,除保留黄平旧州、天柱两机场主跑道外,其余机场均复垦为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旧州、天柱两机场作为农用飞机临时升降之用。
1999年1月,省政府做出修建黎平旅游支线机场的决策,2000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黎平机场立项建设,2000年12月28日,黎平机场开工建设,2005年11月18日竣工通航。
黎平机场位于黎平县高屯镇境内,地处湘、黔、桂三省(区)的交界,坐落在世界最长的天生桥、风景秀丽的八舟风景名胜区,距离黎平县城直线距离9公里,公路距离18公里,按4C级运行标准建设而成,为民用支线机场,可起降波音737等大型客机。黎平机场与铜仁、兴义、荔波机场一道组成贵州航空网络,并与桂林、张家界互为犄角,是湖南、广西进入贵州东线旅游的最便捷的空中走廊。
铜仁机场为4C级民用机场,已开通至贵阳、广州、桂林、北京等地的航班。
4.内河运输。侗族地区有终年不冻,水量充沛的清水江、都柳江和阳河三条干流和众多支流。但这些河流滩多水急,暗礁密存,通航自然条件较差;虽历代疏浚,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仍只能行驶帆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由国家投资,组织专业队伍采取民工建勤,以工代赈等多种方式,逐步对境内内河航道进行整治。自1953年到1965年,经过13年的整治与疏浚,在清水江和都柳江开辟了数百公里的机动船航道。1952年,国家拨出专款对
阳河诸葛洞滩,作为重点工程进行疏浚;同时,对其下游芷江境内的污水河段也连续5次炸礁排险进行疏理。从此,来往船只再也不愁卸载搬滩了。如今三条干流,通航载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0.5~20吨木船发展到15吨~50吨,这是航运事业的一大变革。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富民政策,侗乡人民也富起来了,航运事业也随之兴旺起来。清水江畔的天柱岔处,都柳江畔的从江下江,民办客货运输事业非常活跃,给沿岸人民带来极大的方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玉屏侗族自治县输出的桐油、菜油、粮食、生猪、药材等土特产品和输入的食盐、布匹、日杂百货等,主要靠水路运输。民国2年(1913),船运出境的桐油、菜油达10万公斤,民国29年(1940)田赋征实后平均每年船运军粮180万公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运业曾一度发展兴盛,20世纪50年代,平均年货运量8595.57吨,年周转量2659630吨公里;1960年平均年货运量为11290吨,年周转量1384992吨公里。1972年平均年货运量11522吨,年周转量97003吨公里。之后,因湘黔铁路通车,汽车运输业兴起,加之在通航河道上多处筑坝建水电站,航道阻断,水运始逐渐衰退。1980年货运量仅276吨,1981年后,长途水运终止。至2005年,仅有少量的农副业产品途经运输和渡运。
二、通信与邮政
(一)传统通信
侗族传统的通信手段,一是以鼓(liungc)和堂炮(peenp dangc)来传声;二是以“木刻”(magl)来邮传结合使用,构成了侗族传统的通信手段。
在传统的声传通信手段中,使用最频繁的莫过于鼓,侗族的鼓楼与鼓是分不开的。鼓楼除作为侗寨的标志和侗族人民休息的场所外,又是侗族接待客人、集会议事的地方,同时也是侗族传递信息或报警的平台。鼓楼顶层,均悬挂一个长形大鼓。遇有重大事件,则登楼击鼓召唤,众人闻声而至。清李宗昉《黔记》描述到:“诸寨共于高坦处建一楼,高数层。用以木杆长数丈,空其中,以悬于顶,名‘长鼓’。凡有不平之事,即登楼击之,各寨相闻,俱带长镖利刃,齐到楼下,叫寨长别之,有事之家,备牛彼之。如无事而击鼓及有事击鼓不到者罚牛一只,以充公用。”反映了当时侗族建楼悬鼓作为声传的通信手段及特点。击鼓报信有报警和报喜之分,村民从鼓声中就可知是警是喜,一般发生山火寨火等火警时,击九声;遇外族入侵或兵匪骚乱劫掠时,击鼓三声;分客、报喜时,鼓声不限,只要击者有力击,击得越久越欢喜就行。除此而外,有的地方还有所不同,如从江增冲村,对鼓声的规定与其他侗寨没有什么差别,但在报警与报喜所击鼓面时却有所区分。报喜时击鼓一面;报警却击鼓的另一面,虽同一鼓,但两面发出的声音不同,这除与制鼓的技术有关外,也与多击一面和少击一面鼓所产生的声音不同有关。
堂炮的设置,往往与“联款”有关,“联款”的目的是为了防范外族的入侵与盗匪的掳掠而组成的一个防范网,款内各寨都设有堂炮。堂炮一般设在本寨附近较高的山上,并搭有木棚,安放铁炮。有专人或轮流派人日夜守望,若发现外族入侵或盗匪掳掠立即鸣炮传讯,在全款方圆内,以炮为号处处相传,各寨款脚听到炮声,立即登上鼓楼击鼓传讯召集,全寨青年闻到鼓声,即持武器到山坳口和要道守卫,并派精壮人员直奔求援村寨,如果某寨听到堂炮声而不燃炮响应,或不动声色,不堵隘口,不派人去援助求援村寨,轻则受罚,杀猪宰牛向款内各寨认错;重则被取消款成员资格,让其孤立,逢难无人支援。除此之外,在防范过程中,为避免入犯者发觉。通信手段往往采取“木刻”的方式来传递,火速之信,即用一块木牌系以鸡毛、火炭、辣椒或烧去一角,迅速派人向邻寨传递报警,木牌系以鸡毛等东西(俗称“鸡毛信”—Senk bav aiv),表示事急如失火,须飞快支援。邻寨获此信息,一面击鼓召集适龄壮丁带武器直奔求援地点和把守要隘,拦截路口;一面派人将此木牌火速传送其他相邻村寨,否则,要受到处罚。
这种传统的通信手段与军事防御和武装保卫族内的利益密切相关,对维护社会秩序,抵御外部入侵等均起到重要的作用。因而,统治侗族地区的历代官府,往往利用侗族这一原有的社会组织和传统的通信手段来为官府服务,如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地处湘、黔、桂交界的侗族地区,反清力量十分活跃,黎平知府于道光二十九年(1839)发布的《府正堂示》,以民众议款的形式,通告全府各地“捕盗”。文告中写道:“见盗入境即发木通知别寨,如有停留此时,罚款五十二千文;别寨接到木刻,不肯齐心追捉者,罚款五十二千文;追盗之时,各寨预备枪炮、火药、告石、刀棍器械以备不虞,如不备办者,罚钱十二千文;追盗之时,落寨备办棉被二床以搪炮,如不备办者,罚钱十二千文……”文中提到各例,均结合侗族传统的社会组织和通信手段而定,是封建统治者偷梁换柱的做法。
侗族的堂炮传声和木刻邮递属于远距离的通信手段。为使堂炮声不与喜炮、礼炮、丧炮声相混淆,传统规定是,堂炮只放一个;丧炮,即老人去世报丧时只能放两个,村上或邻寨闻到两声急促的铁炮声,便知是丧炮;喜炮和礼炮指的是建房、婚嫁或送礼、迎送客人时所放的铁炮,一般放三个,众闻到三声急促的铁炮声,便知是喜炮,用不着心慌警惕。同样,作为邮传的木牌也有告急木牌和非告急木牌之分。告急木牌须系以鸡毛、火炭、辣椒或烧去一角等标志,且仅限于防范过程中的通讯;而非告急木牌无须标上任何标志,一般只使用于斗牛的娱乐活动用,即定在某月某日斗牛前,先由组织这次斗牛活动的村寨发出斗牛请柬—“传牌”(侗语称为Songk magl),此后各寨相传,接到传牌的村寨,到斗牛之亥日,一般均前来参加,风雨无阻。有关吃相思和演侗戏的请帖,则另有书信的传递方式相通,双方取得联系,届时即可前往。
(二)古驿站设置与邮政机构
侗族地区设有驿站始于明洪武年间,时设镇远、偏桥(施秉)、玉屏、芷江等驿站。清沿明制,驿站继有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清末,在侗乡所设邮铺竟达200余个。以古州厅和下江厅为例,古州厅除城铺铺兵6名,其余均为4名;共计30铺,铺兵122名。下江厅设城铺、蜡蛾铺(现腊俄)、巨侗铺(现巨洞)、柄妹铺(现丙妹)、孖温铺、平江铺、冬辣铺(现东孖)、停侗铺(现停洞)、传侗铺(现传洞)等13铺,铺兵39名。但所有邮铺都为官邮,只传送官府文书,也护送官员过境,或为边防军事需要和传递军情任务而设。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资本的渗透和西方科学技术的相继引进,中国开办电讯设施,继办邮政。地处湘黔桂交界的侗族地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很多城铺纷纷改为代办所或邮局。辛亥革命后,民国的建立,给境内的邮电事业带来新的变化,境内榕江、黎平、锦屏等各商贸集镇、水陆码头普遍设立邮政机构,开设邮递、邮报等业务,但邮运工具很落后,邮车极少,甚至几乎处于零,根据不完全统计,境内95%的邮运靠的是步班或马班传递,且马运仅用于干线来往于通公路的县城,步班邮政工作人员则肩挑背驮着沉重的邮包,在深山老林间的小路上穿行,还要手提大锣,鸣锣开道,以吓走老虎,邮政人员传递信件十分艰难。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邮政通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侗族地区人民邮电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业务不断扩大,通信设备不断更新。邮政电讯从1951年起,邮政和电信业务合并,统一领导。1980年后,中央对邮电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和改革,邮电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对省、地、县三级邮电实行双重领导,以部(局)为主;县以下分支机构,由县邮电局直接领导。自1980年起,国家先后拨给侗族地区“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建设资金和少数民族地区邮电基建补助资金”累计达千万元,农村邮电通讯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县、乡(镇)一段和主要集镇均设有邮电局、所;邮电(路)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翻了几番,其中汽车邮路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增加几十倍;长途通话线路也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增加几倍;农村电话线路从无到有。部分县邮电局装备上了载波机、电传打字机、会议电话汇接台、会议电话终端机以及无线电收发讯机等等比较先进的通信设备。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交流日趋频繁,邮电通信部门根据需要,在调整原有部分业务的同时,先后开办了报刊发行,特种挂号信函、快递小包、航空包裹、会议电话、设备出租、零售报刊、集邮、邮车附搭客货等业务项目,业务量逐年扩大。1978年,黔东南州邮电营业总量为236.1万元,比1965年增长55.26%,比1957年增长2.9倍。1979年以后,为适应改革开放,满足经济和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邮电部门不断更新设备,扩大网点,增加经营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先后增加开办保价邮件,代发广告,商品包裹、贺年片、邮政储蓄等业务,1990年,全州有邮电局(所)149个,营业总量814.3万元,比1978年增长245%,其主要业务量为:函件606万件,包裹6.7万件,分别比1978年增长80.36%和3.8%;报刊2023万份,汇票33.5万张,分别比1978年下降16.9%和增长86.1%;电报38.7万份,长途电话75.9万张,分别比1978年增长61.2和123.2%。1990年,拥有市内电话用户585l户,农村电话用户2398户。从江县,2008年全县固定电话安装户达23768户,其中农村为14325户,电话普及率为160部/千人,县城为430部/千人,农村为88部/千人。从江县下江镇平江侗寨,全寨120余户,1998年安有固定电话的农户就达106余户,现随着手机用户的增多,为节省开支,有的家庭又将固定电话报停,现仍有70余部固定电话。
1996年,国家光缆干线通过黔东南,开创了黔东南电信的新纪元,到2005年底,全州固定电话装机34万部,移动电话26万部,邮电业务总量完成1.89亿元,为建州时的100多倍。2010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5.97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53亿元,电信业务总量44.44亿元。
1.邮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侗族地区仅有炉山至三穗一条汽车邮路外,其余全是马步班,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无多大变化,直到1952年,贵阳至铜仁自办汽车邮路开通后,沿途侗族地区城镇的马班才被邮车代替。同时其他邮运干线全部改用马运。1955年2月农村邮政由各基层供销社代办事务。1956年以后,邮电部门逐渐在区乡和主要集镇自办局所,代替代办所。另外,邮路打破了区乡界线,去掉重复路线,并增辟新邮路,从而扩大了投递面。1958年以后,再增辟自办汽车邮路,各县全部实现汽车邮运,并在邮运中,推行了日夜兼程接力跑班,加快了邮件运递速度。邮电系统职工队伍不断壮大,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1950年全州邮电系统有少数民族职工11人,1987年增至841人,占职工总数的39.4%;担任州局领导职务的苗族1人,侗族2人;在各类工程技术人员中,少数民族工程技术人员占工程技术人员总数的42.3%。这支队伍中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被誉为“苗岭鸿雁”的天柱县邮电局侗族乡邮员周佳文,工作几十年间跑遍了苗乡侗寨,全部行程达24万公里,投递书信、传运包裹邮件达100多万件,做到无积压、无丢失、无损坏。
1999年,邮政和电信分营。分营后,邮政局以经营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扭亏为盈为重点,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主攻目标,保证了邮政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当年该局以能力建设为基础,加快科技兴邮步伐,解决了计算机“千年虫”问题,确保了全州邮政计算机系统的平稳过渡。当年7月,建成并开通凯里“绿卡”远程终端,实现了储户“一卡在手,走遍神州”的夙愿,随后,又加紧了全州各县“绿卡”远程终端的建设同时,开展邮件特快专递等新业务,邮政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到2010年,全州邮政业务收入完成4954万元,到2010年,全州邮政业务总量1.5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15亿元。
玉屏侗族自治县1949年11月重改邮政局,1958年各区邮电所相继建立。1962年调整后,有玉屏邮电局以及大龙、田坪、万山3个邮电支局。1987年下辖田坪、大龙2个支局以及6个邮电所3个邮政代办所;职工44人,邮路17条,里程786公里。1999年邮政、电信分设。至2005年县邮政局有职工31人,农村邮路17条、814公里,投递深度达84个行政村、156个县城内单位、居民800户。邮政业务除信函邮寄外,还开展出售邮票、商品包裹收寄业务。自1977年起,函件业务量快速增长。1987年信函为851249件,包裹交换量为13.359件。1990年出函件226524件、快件47443件,进出包件16709件。2005年,收寄信函:326178件,其中快件59679件,收寄包件8179件。
汇兑业务分信汇、电汇两种,由于社会安定,货币稳定汇兑量逐年增长。
2.电信。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同时,侗族地区开展了电信业务。50年代初,就建成了镇远至岑巩、三穗至天柱、天柱至锦屏、榕江至从江、黎平等1000多公里的长途路架设工程。尔后,在发展农村电话网的过程中,采取了汇接辐射制,对原有线路进行改造,故农村电话线路的建设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在建设过程中,为提高线路的利用率,还推广利用了换线作极路,并开展同文极路。
1999年分营后,电信部门加大投入,负债经营,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1.6亿元,新增本地局用交换机3万门,总容量达到20万门。新建镇远—岑巩、丹寨—麻江、黎平—从江等三条州内光缆,二干光缆总长度达820多公里,新增农话光缆793公里,总长度达1500多公里;建成凯里信息港,推动互联网业务,同时,加大数据业务、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及来电显示新业务。当年,建成“电话村”50多个,实现乡乡通电话工程。2004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87亿元,完成电信业务收入2.12亿元,完成电话放号8.5万户,其中农话放号1.1万户,用户总数于12月中旬突破20万户,全州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3.22部/百人,全州共有各种寻呼基站、集群基站、微波台站、广播电台等台站2190个,全州有固定用户3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6万户,宽带网用户21000多户。
侗族地区移动通讯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4年,黔东南分公司紧紧围绕“服务与业务领先”的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业务经营深度。新建传输光缆、管道、汇聚层传输设备,启动“村村通”移动电话工程至2006年底,全州村通械盖率可达到100%。到2005年底,全州重要建筑全部实现室内系统覆盖。中国联通凯里分公司成立于2000年。完成1350公里本地网传输光缆工程建设任务,全州境内光缆达3480公里,完成县城以上城市、重点城镇、国道、主要景点、重点工程地区等地的G、C两网优工作。铁通公司,2004年1月20日起,铁通公司划交国资委,更名为“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现已建成凯里市、镇远县、岑巩县、施秉县、麻江县等交换网,开通凯里宽带城域网。2010年,电信业务总量44.4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2.25亿元;固定电话用户39.53万户,农村电话用户24.2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64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31.81部/百人。互联网户数103.73万户,其中计算机网络户12.82万户。
玉屏侗族自治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途直达电话有玉屏至铜仁、晃县、镇远3条线路。至1965年,县区各局、各区、公社、大队都通电活。1965~1979年,县内市话杆路39公里,明线92公里。1990年,市话杆路仅有1公里。1994年,埋设光纤电缆,实施程控电话工程。至2005年止,全县共安装程控电话l8700部,通话率达100%,40%的行政村通了电话,形成了县城乡电信网络。
1993年,玉屏邮电局汉字寻呼台开通,无线寻呼实现了汉字与数字的兼容。1994年,在玉屏、大龙、田坪3个邮电支局建成3座无线寻呼基站,使无线传呼信号覆盖全县。1995年玉屏无线寻呼合并入铜仁无线传呼网。至2001年年底,BP机共销售1900部;1995年年底,移动电话模拟基站开通,1996年6月,玉屏大龙移动电话模拟基站扩容工程完工,分别由原来的2个频点和16个频点增容至4个和2个频点,两地基站信道分别增至32和16个,可分别满足256和128个移动电话用户同时通话。1996年年底,全县共有移动电话500部。2005年,全县共有移动电话28149部(包括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