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侗医
所属图书:《侗族文化大观》 出版日期:2016-06-01

第二节 侗医

一、医理

(一)对人体生命结构的认识

侗医对人体生命结构的认识,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据侗族民间用于为亡人开路、印柒、作道场法事的经书——《油皇心印妙经全集·玉皇心印妙经》中记载有人之合成为“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体真……神依形生,精依气盈,不凋不谢,松柏青青……七窍相通,窍窍光明”。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侗族古代民俗文化已将人体生命结构的“精、气、神”三种主体元素提示出来,并告诉后人,人体的生命维持除靠原始(父母)所给之外,同时还得适应天体长期自然的“松柏青青”和“窍窍光明”之变化。也就是人之所生,父母先禀,依靠后天所养,同时需要适应“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规律。

(二)对疾病的认识

侗医对疾病的认识,也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它随着侗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在吸收了一些汉族医药文化因素及现代医学因素后,侗医对疾病的认识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

侗医药形成之初,侗医对疾病分为“身病”与“命病”两种。随着医疗实践经验的增加和积累,侗医药理论逐渐形成了具有天人相应及整体观的传统东方哲学思想背景。天、地、气、水、人五位一体的思想,是侗医学术思想的核心。侗歌(汉字记侗音,下同)唱道:“古闷冬庚系韭梭,得地长庚系冷垠,梭拱梭晕庚喂病,庚对董梭转变冷。”汉语译意为“天生人体靠的气,人得长大靠地和水。气多气少人遭病,人死断气转化水。”其意是认为人的生成依赖气,人的生长靠地和水,如果人体中的气和水两者失去平衡,人就要生病,气和水由量变到质变,是疾病的病理过程。侗医认为,天是看不见顶的庞然大物,是股气,地是有形之物,即土和水;人是气所生的,由土和水所养。这就是侗家的“天人”和“地人”之说。在《人类起源》侗歌中的四个“奶奶”以及他们所生的松恩、松桑就是“天人”的代表。洪水滔天,人烟绝迹,十二兄妹只好婚配,便是“地人”的化身。人的起源与五位一体的思想,是侗族先民们通过长期观察,对人的起源与自然界的关系产生的基本概念。

在生理功能方面,侗歌有“庚寥凡间呃瞑久,全靠枚索和枚冷”的说法。汉语译意为“人活凡间没多久,全靠有气和有水”。这说明气和水在维持人体功能活动方面的重要性。侗医对血和水的认识是同义词,血和水在体内是同一物,统称“血水”。在临床治疗上,侗医非常重视气和水的作用,常常使用补气、补水方法。在用药上,凡是块根及甜味药物,都作补水、补血之用。

古代侗医认为环境因素,外来各种毒邪之气,虫蛇猛兽的伤害,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因素和心理因素都能使人患病。侗歌“呃偻叽构呃病,佟病都系逗亮,闷敦、漾冷、淋霖、抖仑,优喉、瘟、蜥、猛、历、娘、毒蕾、判妞、斗奈相害庚”。汉语译意为“没有哪个人吃饭不生病的,生病都是因为着凉、天热、湿水、淋雨、受风、饱饿、发瘟、蛇、虎、虫、草、鬼、山神等原因导致人生病的。”这些认识虽然是从感性的思维出发,但其概念还是非常明确的。

侗医认为饮食是维持生命的能量源泉,但是如果饮食过多,不加以节制,或者吃的过少,都将影响身体健康,甚至造成疾病。侗医有“犯酒、犯肉、犯谷”之说:酒性热除寒,饮用适度可调人体血脉情志,如果饮用过量可伤神伤志,“心神受扰,百病丛生”;肉类补血补体,食用过多反而伤血伤水;谷类养万物,亦不可过饱,过饱伤身。

侗医认为气是生命的根本,不可“犯气”。不犯气指两个方面:一是平时要保持“心平气和”,为人善良,遇事不可性急;二是不可忧郁寡言,伤心伤神。“气与神”是相互连结的,伤一不可。

(三)对致病原因的认识

侗医认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和比较复杂的,有的是某种因素单独致病,有的是多种因素混同致病,如环境卫生、气候、情志、饮食、劳损、房事不节、外伤和虫兽伤等,这些因素在超越正常时或在一定条件作用下随时都可能使人产生疾病。

1.环境影响。古代侗族居住在洞穴者众,或依树搭棚而居,难避风霜雪雨暑湿之邪气,经常遭来源于自然环境的风寒暑湿的侵害而发生疾病。由于环境卫生条件差,蚊蝇滋生繁殖快且常常叮咬人体,传播“瘴疠”之气,常引起疾病发生和流行,故民谣有“八月谷子黄,摆子鬼(疟疾)上床,十有九人病,无人送药汤”和“遭了瘟疫病,满寨难逃生,哪个躲不过,阴间去投生”之说,十分形象地记述了古代旧时疟疾和疫病流行的危害。

现在,“疟疾”虽然已基本消灭,因环境因素传播的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疫病也较少了,但是山体滑坡、洪涝、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也常给人们带来伤害而致病。

2.气候变化。侗族群体多居住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接壤的高原或丘陵山区,虽然地处亚热带,但四季分明,在高原山区阴寒湿毒邪气较盛,在丘陵地区则多雨潮湿等邪气容易伤人引发多种疾病。

侗医认为,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由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各种寒热湿毒邪气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人体要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影响,必然得相应地作出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反映。如果人不能适应四时气候的常变或突变,就会导致疾病发生。

3.情志不调。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是人体的精神状态,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但超出正常状态下,如遇到喜庆之事,因高兴至极或受到强烈、突发事件的刺激和恐吓,或遭到长期而持续的打击压抑,都会引起人体气机神志运行紊乱,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发生疾病。如果在生病期间,再受到生产和生活的压力,以及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病情就会加重,甚至忧郁,至急而亡。

4.饮食不当。常言道:“民以食为天”。所以,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备条件。但在日常生活饮食中要有一定的尺度,如果饮食不节制,暴饮暴食没有尺度,饮食不讲究卫生,都会损伤胃肠功能而致病。侗族群体中,有些地区的侗民喜食血红,或过量饮酒、过食肥腻,或过多进食腌制品和酸性食物易引发胃肠病。有些地区的侗民喜生食猪血、蛇血等物,容易引起肠道寄生虫病的发生。所以,侗医有“犯酒、犯肉、犯食”致病之说。随着农村卫生常识的宣传和普及,这类致病因素相应减少。

5.劳动所伤。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都是人类生存生活所必需的条件。但无论何种劳动,都要注意劳逸结合,不可过度,如体力劳动者负担超出自身所能承受的重量、强度就会损伤筋骨而致病。如脑力劳动者长期过度用脑,经常通宵达旦熬夜工作,就会耗散精血精气,损伤大脑而致病。故侗医有“劳损伤筋骨,久坐伤血肉”之说。

6.房事不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后夫妻生活是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的要素之一,也是人类繁衍后代的本能。但如果夫妻性生活不节制、不卫生都可影响身体健康而致病。一般对男子房事不节所致疾病称为“色痨”、“血灌肠”、“撞红病”;对女子因在经期同房或产后恶露不净时同房所致的疾病称为“月家病”和“月子病”。所以侗医对房事不节制引起的疾病称为“犯女人、犯男人”。

7.外伤虫蛇野兽伤害。侗族地区坡多山高、森林茂密,各种毒虫毒蛇、野兽较多,侗族同胞在外出劳动和生活中,经常发生跌倒、打伤、压伤、刀斧砍伤、枪弹伤、刺伤、烧烫伤等意外损伤,或遭到毒虫、毒蛇、野兽、牲畜的攻击咬伤而造成伤害致病,轻则伤局部皮肤,发生出血肿痛,重则伤筋动骨和损伤内脏,导致危重疾病发生,有的造成终身残疾,严重者可能会死亡。

(四)疾病分类与命名

1.分类。侗族医药是侗族先民和民间医生在长期的生活医疗实践过程中,有意识试验、观察等实际体验中逐渐创造积累起来的。虽然侗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医药知识和技能不尽相同,在疾病的分类上也有区域性差异,但各地的侗医主要还是将疾病分为不同的“症”和“风”。如以贵州省天柱县高酿为代表,把疾病分为二十四症,每一症含三个小症,合计七十二症;以剑河县南明为代表,把疾病分为四大症,每一大症分六小症,合计二十四症。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侗医逐渐吸收了符合侗医解释的中医知识和技能,对疾病进行了分科诊治和用汉文加以记述。1950年,剑河县著名侗医吴定元编纂的《草木春秋》将疾病在症的基础上分为“内科”、“儿科”、“妇科”、“伤科”、“皮肤科”等。到70年代,天柱县侗医武宏泉编写的《侗医药手抄本》记有“妇男科”等。至80年代,剑河县刘光照将李和尚之徒王元坤及侗医姜彦儒(《本草医方》8卷,仅存2卷)的口传和部分手抄本资料进行整理合编为《侗族医药》,其中记述病症分为“传染病”、“内科”、“外科”、“儿科”、“妇科”、“妇男科”、“风疾”、“癀疾”、“疔疖痰”、“疮疾”等,还将一部分侗医的症名译为中医或西医的疾病名称。

2.命名。侗医在给疾病命名方面,主要是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的特征等进行命名。归纳起来,侗医对疾病的命名有如下几个原则。

取象比喻命名:命名直观、生动、形象。如“老鼠症”(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形似老鼠串行);“野鸡症”(出血性疾病,由鲜红的血液联想到与雄性野鸡从头到尾红色的羽毛相似);“猴子下树”(难产,脚先露);“母猪疯、羊痫风”(发病时发出类似猪或羊的喊叫声);“九子疡”(颈部淋巴结肿痛,长出的肿块有多个排成行)等。

根据症状命名:如发烧、咳嗽、咳(吐)血、呕吐、鼻孔出血、便血、妇男摆红(尿血)、妇人摆白、泻(肚)泄等。

根据疾病部位命名:如口疮、对口疮、骨痈、背花、绣球疮、关节痛、腰痛、胸口痛等。

根据疾病症状色泽命名:黄水疮、黄疸病、红眼病、红痢、白痢等。

根据疾病特征命名:水臌病、红丝疔、蛇头疔、半边瘫、偏头痛、烂脚丫、卷口(皲裂)等。

根据致病因素命名:冻疮、蛇咬伤、烧烫伤、枪伤、竹刺伤、刀砍伤、漆疮、隔食症、打伤、摔伤等。

二、辨病立证

侗医在诊断疾病时,是根据疾病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发病原因以及病情发展变化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进行辨病(症)分析,分别归纳为玄象、内外、冷烫、强弱、阴阳等十个辨病(症)立证的纲要。其各个纲要的特征分述如下。

(一)玄象

玄象是一对既相互关联,又可互相分开的病证群。玄指的是既病非病,看似有病但查无病所,难寻病因或患者本身自觉无病,外人看其行,听其意辞认为有病之征象。如其人自言自语,与人对话答非所问,做些不该做的事等。象指的是发病时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很像某种动物的形体动作或声音,如肝病引起腹水病,其腹肿大如水牛的肚子形状,名曰“水臌病”,又如癫病发作时发出类似于羊或猪的叫喊声,名曰“羊痫风”、“母猪疯”症。

(二)内外

内是指发病的致病因素、病痛的部位在体内,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以内部为主的病症群即属于内病,如肚子痛(胃脘痛、腹痛)胸痛、便血等。外是指发病的致病因素是由于外因(摔伤、碰、砍、枪、剌、挤压伤;火烧、烫伤、毒蛇、禽兽咬伤)所伤,病痛的部位和临床症状多见于体外为主的病症群即属于外病,如外伤性骨折(断骨)、毒虫咬伤的流血、局部红肿疼痛等。

(三)冷烫

冷指临床表现的症状有怕冷、喜热、手足发凉,或遇寒冷病情加重,得暖热病情减轻的病群属于冷。烫临床表现的症状怕热、喜凉、身发热,或遇热、烫病情加重,得冷凉病情缓解的病群即属于烫。

(四)强弱

强的表现是患者发病时,临床表现情绪急躁、易发脾气发病较快。如肚腹胸部胀满,头部胀痛,便干结难排等病症,即属于强。弱是指患者平素体质较差,发病时起病缓慢且久治难好,病痛缠绵不休。如痨证中的肺痨(猫鬼病、肺痨病)、月家痨症、色痨症、久痢症、酒痢症等都是起病缓慢,病人体质差,久治难好。

(五)阴阳

阴阳两纲是根据患者体质的强弱,发病的部位,以及临床表现病情确定归属阴阳两纲。阴指病人发病时病痛部位在体内,临床症状表现出体虚、怕冷、久病难治等归属于阴。阳指病人发病时病痛部位在体外,临床症状表现出急躁、怕热、发病时间不长等归属于阳。

总之,在辨病立证时虽然有十纲之分,但临床病症的表现常常是错综复杂。所以,在辨病时要根据临床症状综合分析,抓住主要症状进行辨病立证。并依据不同病症,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即“玄则驱之、象则克之、冷则热之、烫则冷之、内则调之、外则疏之、强则泻之、弱则扶之、阴则阳之、阳则阴之”。

三、诊断治疗

(一)诊断

1.看诊。一是观察病人太阳穴上毫毛,分疾病的轻、重;二是看脸色,论证疾病分类,如脸面红属热病,脸色淡属寒症等;三是看眼、耳、鼻、口唇、舌之形色辨证,如“目黄为湿阻”、“耳青属惊”、“鼻塞流浊涕为风热”、“口唇青紫主心有寒,口唇发白主心血亏”、“舌干燥是津液枯涸”等;四是看指纹之形色辨证,如指纹青主惊、主痛,指纹蓝主喘、主咳等;五是看情志、排泄物等辨证。剑河县民族医院主任医师吴定元(百岁老人)注重看、号、问三诊,尤以看诊为主,将看诊编成歌诀便于记忆,他的看面色主病歌:“心家病面赤,肺家病面白,脾家病面黄,肾家病面黑。”看指纹红紫辨寒热歌:“身安定见红黄色,红艳多从寒里得,淡红隐隐体虚寒,莫使深红化为热。”纹型主病歌诀:“腹痛纹入掌中心,弯内风寒次第侵,纹向外弯痰食逆,水刑脾肺两伤阴。”

2.摸诊。摸诊法又分为“摸五指诊法”和“摸诊法”。

摸五指诊法,先令病人将大拇指屈曲于手掌心,食指压于拇指上,其余各指依序屈向掌心,然后按顺序从病人拇指至小指摸触各指尖温度变化以辨病症之所属,其各指变化情况及主病如下。

拇指,如出现冷凉主腰痛,温热主饱食(食热积滞)不化。

食指,如热烫主心火偏旺或见浊饮,冷凉者多见于昏迷重危之症。

中指,热重者主心火上犯、肺气上冲,凉冷者主下焦有寒、温度不升。

无名指,发热者主热毒邪气入肺、咳嗽痰多,冷凉者主寒毒邪气入肺、咳嗽吐稀痰或泡沫痰。

小指,热者主膀胱有热或下焦湿热,冷凉者主腰痛、下肢发凉、小便不畅、肾家虚损之象。

摸诊法,摸皮肤(探测体表了解冷热)、摸肌肉、摸肚腹(检查压痛、包块等)、摸筋骨、摸关节(检查骨折、脱臼等)辩证。

300年前,侗医对排尿困难病人进行肛门指诊,确诊其有膀胱结石。

3.划诊。医生用火柴或竹签在病人胸前或腹上轻轻划(画)一个“井”字,通过观察其形状变化来诊断病症,以便辨病下药。具体表现为:出“井”字后,如在“井”内显现其象形痕迹,属“飞蛾症”和“蜘蛛症”;如显现其象形痕迹在“井”外,属“南蛇症”(“南蛇挂膀”和“南蛇抱柱”)和“老鼠症”。侗医的划诊法,主要用于诊断上述四大症候,对诊断其他病症意义不大。

4.号脉。多为单手号脉,脉诊辨证。脉诀唱道:“浮如漂木似捻葱,无力阴虚有力风,数热紧寒头眩痛,微则气虚滑痰攻,沉脉重按棉裹沙,无力阴寒痛泻嗟,数热滑痰水蓄滞,有力气急或癓瘕。迟脉极慢一息三,有力冷痛脏多痰,无力痛滞元气弱,阴盛阳亏气血寒……”号脉方法分男左女右,通过号脉了解病变所在部位。号脉部位同中医尺脉之处,即腕关节上三寸处。其脉理是:剑河县南明的侗医分转、中、出三种脉。转——主心脉,中——主肚肠、妇女膀胱,出——主胸、腰、背、脑,简称“三出三转”。如呼吸之间,其脉只是“三出两转”,主脾、胃有病,纳食不好;天柱县高酿的侗医号脉称“四八虎口”脉,四脉即:脉重有力,属肾;脉平稳,属肝;脉由快转慢,属脾寒;脉走阴,属肺(不易摸出),合称四脉。四脉再加重脉,跳七下、停三下,属肾;脉跳三下、停两下,叫“过虎口”,合称“四八虎口”脉。

其余各地的侗医号脉,有的称为“拿脉”、“摸脉”或“听脉”。号脉的部位在腕关节处,仍分男左女右(有的不分男女均号双手脉),大多数按“快、慢、强、细、弱、乱”等六种脉象进行辨病症部位所在和辨病症发生之因,病情变化发展及转归之象。

5.问诊。侗医问诊,主要询问病人发病时间、场所、诱发因素、病痛部位、症状表现、治疗用药情况。

侗医的问诊具有独到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反佐问诊法:此法是医生先拿脉结合看诊初步辨病,将病人应当出现的症状向其陈述,询问病人是否正确的一种验证方法,如医生分析病情不符合,则不予以下药,再根据其他症状重新进行诊察辨病明确后再施用药物。

二问发病季节和时间:根据春、夏、秋、冬四时季节及发病的不同时间,辨别病的内外、强弱、毒气、虚损等。

在冬、春季发病者,多属内虚体弱、阳气不旺所致,常见有宿疾、痰毒、寒症、久病体虚、抗病能力不强等,多见内虚证。

在夏、秋季发病者,是因体内血水受损、毒邪(热火毒、暑湿毒)过重,或遭毒虫咬伤所致,常见有痧症、热病、丹毒、疔疮疖癀等病症。

侗医又有以昼夜发病之分,白天发病者,多见热火毒证、实证;夜间发病者,属内虚、寒凉病症较为多见。

三问发病原因:①问发病前是在家还是在外,是否遭到惊吓或其他刺激;②问发病期间饮食情况,如能正常吃东西,病情易治;如进食没有味,吃东西少,病情重、病情恢复较慢,不能进食则病危难治;③问病人大小便变化,二便通畅病易治,二便不通畅病重难治。④问妇女;⑤问儿童。

6.算诊。侗医算诊,属秘传诊法,是指行医多年,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医师运用阴阳、五行、运气、八卦、易学、时辰推理,以山川地理、方圆物产、四时气候、医术本草风角星算法,对人体疾病发生及其病情发展过程的变化规律进行推算的诊病方法。算诊法虽然在侗族医药中有传承,但现在能掌握应用者不多,在此记录,仅作研究侗医药理论参考之用。

7.嗅诊。医生通过认真倾听病者的言语和声音,嗅其呕吐物、大小便、体表汗气、呼吸气味等变化,判断病症所在部位及其病情。具体表现为:言语细微而不想多说话者,气虚;声音嘶哑者,肺阴虚火旺;声音洪大者,体内有热;喉中有声响者,肺家有痰火;言语悲声者,病在肝;呻吟不止者,病在心肾或有经脉不通。嗅病人呕吐物酸腐,胃家有积滞;嗅大便酸臭,胃肠积热;嗅小便有大蒜臭味,肾家有病;嗅小便有骚臭味,肝胆有湿毒;嗅其呼吸有腐臭味,胃家有热;鼻出臭味,肺家热;身体汗臭味浓,体火偏旺。

(二)治疗

1.药物内服法。侗医治疗疾病常用的药物内服方法以用水煎煮较多,有的也采用泡酒、磨酒(水)内服、冲服阴阳水内服,把药物打成粉吞服,或做成蜜丸、米饭丸吞服,或做成药膳食用等。

(1)水煎煮法。把药物放入药罐中加水煎煮,分次内服,这是侗医治疗各种病症最常用的一种内服方法。

(2)泡药酒。把药物切成节或片,放入坛中加放足量的酒浸泡,一般浸泡5~7天即可服用,有的浸泡15~21天才用。药酒常用治疗风湿及跌打损伤等病症,有的也常用于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保健。这类保健药酒,不仅侗族医生能配制,许多侗族老年人也能配制,如桑葚子、蜂糖罐补酒;何首乌、大枣延寿酒;当归、川芎、血藤通筋酒等。

(3)磨酒(水)。用药物磨酒或水吞服。如用野山羊角磨水吞服治疗发烧症,用草乌磨酒18圈吞服,治疗跌打损伤疼痛等。

(4)冲阴阳水。把药物放在炭火上烧灰存性,立马放入一个大碗中,上面用一个小碗或茶杯盖好,用井水或凉开水倒入碗内并摇动数分钟,把药水倒出吞服。如用酒籼烧灰冲水内服,治疗酒痢或隔食症效果很好。

(5)药物打粉。把药物烘干,打成细粉,开水吞服,或用蜂蜜调和做成丸子吞服,或用热饭拌食或做成饭丸服用。

(6)药膳。用药物与猪肉、肝、肚子、尿脬、蹄、心等一起炖煮,吃肉喝汤;有的是用药物放入鸽子腹内一起蒸熟吃肉。这种药膳方法多用于体虚病人。

2.药物外用法。侗医药物治疗外用方法有几十种,现择主要几种作介绍。

(1)外包药疗法。主要适用于可以用药包(敷)的外伤,各种疔、疮、疖肿、痈癀、瘀(死)血、骨痈,竹刺、铁砂弹打伤肉内退不出来,以及有的内病适宜于配合外包药治疗的病症。所用鲜品药需经过捶烂或口嚼烂后应用,所用干粉药需与一定的溶剂等调和后应用,具体包药的部位,因病症的不同而异,有包(敷)病痛处的,有包(敷)肚脐的,有包(敷)头顶、脚板心等不同的方法。

(2)佩戴药疗法。佩戴药物疗法是把药物制作成药包,或药手(足)镯(圈),佩戴于病人胸前心窝处或放在内衣口袋里,药镯(圈)戴于手腕或脚踝关节处,达到治疗某些内体病症的一种药物外治方法。

(3)药浴疗法。药浴疗法是取相关的药物组成方剂后,煎熬成药水,再加适量的温开水洗澡,浸泡全身,或洗患处,或泡脚(足疗),或坐浴。如锦屏县九寨社区以前就在立夏兴过洗澡节。侗谚称:“立夏不洗澡,全身毒疮咬。”

(4)敷脐疗法。又叫“脐疗”。根据不同的病症将配好的药物碾成细粉,用时取适量药粉加上茶油、芝麻油或鸡蛋清调成糊状,填入肚脐,再用胶布(或伤湿膏)或布带包好固定,每天换药一次。此疗法常用于治疗小儿腹泻、消化不良、食积、肚腹胀气以及通便、退肿利水、尿床等。

(5)敷部位疗法。根据不同病症,选择药物敷脚板心、小肚腹、头顶等,如治疗口疮、口腔溃疡,用米辣子碾细粉敷脚板心;小儿脱肛症,用蓖麻籽捶烂敷头顶正中部;小儿尿床,用五倍子、桑螵蛸碾粉敷小肚腹和腰眼等。

(6)含漱疗法。含漱疗法是侗族民间常用治疗口腔病溃疡、牙痛、牙龈肿病和喉头肿痛的方法之一。临用时采集新鲜的犁嘴菜(紫花地丁)或满天星(地星绣)捶烂,用第二道淘米水拌匀含于口中,热后吐掉再含,每天含漱3~4次即可。

(7)打刀烟法。打刀烟法有两种方法:①把选用的新鲜药的茎或枝条砍成2~3尺左右,一头放在火上烤热,另一头即冒出蒸汽水或类似油汁水液,用这种水液直接涂擦患处。②将砍好的新鲜药用茎、枝条的一头放在火上烤热,另一头用一块铁板或菜刀接近其断口,收集冒出来的水蒸气或油液装瓶备用。第一种方法多用治疗冷风湿疼痛病症,第二种方法所取药液多选用八角枫等毒药制作成刀烟药液,主要用于治疗蜈蚣或毒虫咬伤。

3.非药物疗法。侗医非药物疗法主要是刮痧、推拿、捏掐、挑刺、爆灯火、打瓦针、拔火罐、熏气、踩铧口、吮吸、蜂针、切开术、化水、温熨。

(1)刮痧。侗医的刮痧疗法,不仅医生会应用,整个侗族民间都会应用。其具体操作方法,用特制刮痧工具(古铜板刮痧钩、牛角刮痧板)或一只陶瓷汤匙,蘸上桐油、茶油、菜油或葱姜水、子母灰水等,在患者的天堂、颈部、背部、胸部、肩胛、上肢等处反复刮擦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条状痕为度。刮痧疗法主要用于治疗伤风发寒作冷、发烧、受凉头痛、全身酸楚、肌肉发紧或酸痛,不思饮食等表寒湿暑病症。

(2)推拿。侗医推拿疗法,主要应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高热不退、伤风咳嗽、隔食、厌食或食积、不思饮食等病症。治疗时,医生蘸葱姜水在患儿相关部位、轻轻揉、按、压或推拿。推拿歌诀为:“肝经有病眼久闭,捭动脾土病即退;脾经有病食不消,肚腹胀饱推即好;肺经有病咳嗽多,胸胀肺久愈搓磨;肾经有病小便涩,肾水膀胱推即通;胆经有病口作苦,应用推拿泻胆土;大肠有病泻泄多,侧推虎口病即脱;头痛肚痛外劳宫,推运劳宫即现功。”

(3)捏掐。又称“捏脊疗法”、“翻皮法”。操作方法为:病人取腑卧或坐式,医者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从尾椎骨上端至颈椎骨处,交替提捏皮肤向上慢慢推进,反复数次即可。此疗法适用于治疗小儿疳积、厌食、烦躁不宁等症;消除成年人劳累后疲劳、恢复精力。掐法:临床用拇指甲稍用力掐人中和十指尖,此法多用于急救危重、昏迷病症。

(4)挑刺。又称“挑羊毛痧疗法”。其方法是用缝衣针或特制针具在病变部位进行挑刺,将痧头挑出剪断取一些细丝筋出来达到治疗目的。有的侗医是针穿线后对准痧头穿过去,然后用力拉断皮肉筋,治疗时选择多个穴位挑刺。

(5)爆灯火。又称“打灯火”。用灯芯或红纸捻蘸上菜油、麻油,点燃后对着选好的病痛部位快速点灼,立即提起,这时往往会发出“叭”或“兹”的爆响声。此疗法用于治疗小儿惊风昏迷、抽搐定睛之急症,还可用于治疗头痛、咽喉肿痛、寸耳癀、风湿性疼痛、缩阴、小儿惊吓、夜啼、慢性腹泻等病症。

(6)打瓦针。又称“放血法”。用尖锐的细瓷片、玻璃片或针具消毒后扎刺人中、十指尖、舌下、肘窝、腘窝、头顶、耳朵尖等部位,点刺后轻轻挤压放出1~2滴血。这种疗法有开窍醒神、活血消肿、泻热救急等功效,多用于治疗急症、热症和瘀肿。

(7)拔火罐。又称“扯火罐”和“打火罐”。侗族民间最早使用的火罐是用牛角或羊角作罐子,后来逐渐改用竹筒罐、陶瓷罐和玻璃杯。拔火罐有火罐和药气罐两种。火罐:是把点燃的纸片(酒精棉球)或炭火投入牛角罐、瓷罐或小瓷杯、小玻璃瓶罐之类容器中,然后迅速按于病痛部位,保留30~45分钟,吸出一些瘀血、毒气。药气罐:用绵竹或小南竹、桂竹都行,将其截成2~5寸不等的竹筒,去掉青皮保留一端节做底,另一端开口,削平打磨光滑,用时放入中草药锅中同煮,药水煮开20~30分钟后取出竹筒,甩去余水,趁热将竹筒开口端扣于穴位或患处,使其自然吸紧保留30分钟,拔罐疗法。多用于治疗风湿痛、关节肿痛、跌打损伤、头痛、慢性腰肌劳损、腰椎增生性疼痛等病症。

(8)熏气。针对不同病症,选配好药然后放入药罐或搪瓷缸中煮开,取牛皮纸做成一筒管或小竹筒,一头罩着罐口,另一头对着患处熏,让药气充分熏着病处,此法多用于治疗烂喉痧症,或受寒冷毒气引起的声音嘶哑、慢性鼻炎。

(9)踩铧口。有的称为“踩犁板”。这种疗法老一代侗族医生还会操作,年轻的侗医已不会操作,濒临失传。具体方法:取使用过的而且不生锈的犁板或犁嘴(尖),放炭火中烧红,病人俯卧或仰卧,脱去衣服,取出烧红的铧口放在一块砖或石板上,用新的扫帚扫去炭火灰,医生在自己的脚板底抹上桐油,迅速从铧口上搓过去(当时会冒出火光或烟雾,并听到滋滋的响声),趋热放在病人的病痛(腰、腿、腹)部位来回轻踩熨烫,直到感觉局部发热发烫为止,此法多用于治疗冷寒湿毒之病症。

(10)吮吸。吮吸疗法分为人工吮吸和蜘蛛、蚂蟥吮吸。人工吮吸疗法是医者用口对着疼痛部位或伤口吮吸(有用药水含于口中吸、有用白酒含于口中吮吸,边吮吸边吐,以防中毒)。做人工呼吸,此法多用于皮肤割伤出血、小儿腹痛、惊吓、溺水、痰阻呼吸困难等。蜘蛛或蚂蟥吮吸法是用活的大蜘蛛或蚂蟥放在病人伤口处,让其吮吸出毒液,此法多用于毒蛇、毒虫咬伤症。

(11)蜂针。又称“蜂毒疗法”。原始的蜂针疗法是用蜜蜂的针赘直接点刺病痛部位,但蜂毒较大,易发生中毒反应。现在应用的是经过两代近亲繁殖培育的蜜蜂针赘,具有镇痛、活血通络化瘀作用,常用于治偏瘫、面瘫、类风湿性关节炎,顽固性偏头痛、带状疱疹、软组织损伤等病症。

(12)切开术。又称“开刀法”。切开手术法是对生长在皮肉内的脓疱、疔疮(有脓肿的疮),用剃刀在火上烤过后,把疮划破,让脓液排出来,然后敷药收口。贵州省从江县小黄乡侗医潘文贤家,曾进行过切开下腹部膀胱取石术治疗膀胱结石。

(13)化水。医生对着一碗生水,用右手食指和中指在水面上空画符,依据不同病症所需画不同的符,并默默念口诀,然后将此水喷洒至病人患病处。具有止血止痛、安胎、催产、定志、化鱼刺、退热等作用。侗医常用于治疗创伤性出血、骨折、滑胎、一般难产、癫狂、鱼刺梗喉、蛇咬伤、发高烧等。这种疗法是侗族祖先们创造于古代,有心理暗示疗法或类似气功疗法之功效,但其治病的原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14)温熨。又称“暖脚”、“暖腹”。这种简便的方法长期流行于侗族民间,其方法有:①大人在手掌心中放一点桐油置火上烤热,然后用手覆盖于小儿肚脐或腹部,双脚板底;②用煎鸡蛋敷于小儿肚脐上,此疗法多用于治疗小儿受寒、受凉、咳嗽、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③药物打粗粉装入布装中,放在锅里蒸热(也有用炒热之法),趁热敷于小腹部或腰背部和关节,这种疗法多用于治疗妇女因寒湿引起的痛经,阳气虚腹痛以及寒湿毒气引起的慢性腰腿痛、关节疼痛;④桐籽、生萝卜烤熨法,取桐籽一个,去掉一头的外壳,放火上烤热出油,趁热在病痛部位反复涂熨,多用于治疗手脚开裂口(皲裂,又叫“卷口”);用生萝卜切成节,放在火上烤热,直接在患病部位反复熨烫,用于治疗未破溃的冻疮。

四、预防疾病

侗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活动中,以及与自然灾害和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对疾病有所认识。侗族医生先辈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在不断总结积累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也逐渐对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情变化等有所认识,对一些传染病的传染途径有所了解。所以在生活和医疗实践中总结提出了预防疾病的一些知识和方法。

(一)天人相应,人气合一,顺应自然

侗医在长期艰苦的生活历程中,通过与疾病的斗争实践,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应的,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侗族古歌唱道:“古闷冬庚系韭梭,得地长庚系冷垠。”意为“天上生人是股气,地下养人是水和土”。这里古人明确指出了人所需要的空气、饮食等都是来源于自然界。说明侗族人民在很久以前就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界密切关联的科学原理。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人体对自然界的影响,也必将相应地作出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反映。例如自然界一年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季之分,而且有风、霜、雪、雨变化之别,人体受其影响,随之发生生理性的调节功能来适应。如果人不能适应这些自然界因素的突变,就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生疾病,或使病情加重和恶化。因此,侗医提出要顺应自然界四时变化,适时增减衣被。已故百岁侗族吴定元医师说:“人跟天地走,气随自然流,天变人也变,莫同自然斗,不可倒着走,灾难要临头。”吴医师清楚地告诫人们,人的生存与自然界变化是密切相关的,要随着自然界变化而随时调整生活节律,如气候变热则减衣服,天气变凉寒则逐渐增加衣被等。总之,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行事,切不可与自然界变化相逆,否则就会发生疾病。

(二)人和环境和谐相宜

侗医在医疗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地理环境及居住条件的好坏,与人体的健康紧密相关。已故侗医王元坤在其《家传秘录》中说:“居家之兴衰,与其住地之风水相关,如居其阴山,则无阳气;若居其高处,五行金水匮乏不利也……居家择向宜当阳,四周山清水秀之地吉也。”王医师所云,绝非封建迷信色彩,而是根据其在几十年的医疗实践观察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言。他所说的“风水”,实际指的是地理条件和环境;“阴山”是指住在深山低谷,阳光照射量不足,显得压抑或较为闭塞的地方;“阳气”是说日光照射充分,地势较为开阔,空气新鲜,能给人一种美感之意。因此,侗族人民在选择宅基地时,比较讲究,绝大多数侗民都选择在后背及两侧有青山,正面有田坝或河流,朝向开阔,视野宽广,阳光照射量充足,附近有泉水或溪流的地方修建房屋。居住在这种有山有水有树的优美环境中,无疑对人体的健康是非常有益的。故侗族民间中流传着“门前有河水,好洗身上泥,屋后有青山,生活像神仙”的谚语。

侗族聚居区,寒湿气较重,所以侗族人民在建房造屋时,非常注重防寒防潮。所建的房宅,正面朝向阳面,使日光照射时间长,达到散寒之目的;寝室内多半做成木楼板,墙壁上方做木格窗,保持空气流通,房屋四周均开挖有排水,南部方言区房屋以吊脚楼为主,大多数修建成二三层楼房,人居其楼上,楼底堆放柴草或杂物。这种建房形式有利于避湿防潮,对预防寒湿性疾病的发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侗族这种防病方法与祖国医学《素问·调经论》所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以及与《素问·四气调种大论》所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预防医学思想是极相符合的。

(三)饮食科学,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侗族医学对饮食、起居、劳逸非常重视。提倡平时饮食要注意方法,不可暴饮暴食,过食生冷及膏粱厚味,要讲究粗细粮食搭配,荤素饮食结合,不吃腐败霉变食物等科学方法。侗医有“犯酒、犯肉、犯谷……”之说。“犯”,意为“过”或“过量”,超出常规。其意为,酒性热可除寒,饮用适度能调养人体,舒筋活血,如饮用过量可伤神志伤身体;肉类虽为补血补身之物,食用过多反而易伤胃肠及伤血损身;粮食养万物,亦不可过饱,过饱伤身,如尽食精粮,对身体也有不利。

侗医认为人与自然为一体,在日常生活中就得根据自然界四时季节气候调整自身的起居生活,这样才能顺应自然,身体方能健康而不致病。侗族民间谚语中有“早睡早起,身体不虚,冷不贪睡,热不贪水”之说,百岁侗医吴定元说:“贪睡会伤肉,熬夜会伤神气,久坐伤骨,久走伤筋,久劳伤身”等,所以侗医提倡,人们要注意劳逸结合,吃住行走,居卧劳作都要适度,不可太过或不极,否则容易损伤身体,导致疾病发生。这种思想是符合养生科学道理的。

(四)调节情志,身心健康

侗族俗语“饭养身,歌养心,情养智”,侗医强调人们要注意调节情志,平素不能遇喜太过,动则怒气冲天,或过分忧思悲切、惊恐。因忧思伤脾胃,过喜伤心;怒则伤肝;悲切伤肺;惊恐伤肾。提倡参加跳芦笙、踩歌堂、打三棋、唱山歌和酒歌、看侗戏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以期达到调节人之情志,使脏器功能正常,身体健康之目的。因此,侗族聚居区的村村寨寨都设有芦笙堂、踩歌堂等娱乐场所,许多地方还利用农闲季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的吹芦笙、斗牛、斗鸟、唱歌等大型比赛活动。到了春节期间,还组织演侗戏,玩花灯,玩龙灯活动。这些文体娱乐活动,不仅能增强民族团结,而且非常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对预防疾病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群体预防,疾病难传

侗医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摸索总结出了各地侗族群体的预防措施,对有些具有传染性疾病的危害性有所认识,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办法。例如,侗医发现油桐树的花可以杀灭蛹蛆,便告诉人们在油桐树开花季节,拣来从油桐树上自然掉落的花朵,撒于居家附近的粪堆上和茅厕内,即有杀灭蛹蛆之功能。在一个村寨内统一集中投放油桐花杀蛹蛆,起到杀灭,群防之效。有许多地方的侗族村寨,还在傍晚全寨统一布点燃烧用大蒿菜、杂草、化香树叶、桉树叶等,有条件的地方还适当撒些雄黄于燃料中,用这种方法驱蚊虫防病,有相当好的效果。侗族地区每年到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自制菖蒲艾叶(大蒿菜)“消毒”药液,洒于房屋四周,以预防毒蛇、蜈蚣等毒虫伤害人体。这些方法多少年来一直沿用至今而且效果较好。

侗医认识到麻风病(俗称“大马蜂”病)、肺结核(侗医称为“猫鬼病”)等病有传染性,会传染给健康人。因此,患这种病死亡的人的尸体,要抬到村寨很远的荒野处,用干柴草将其烧为灰,然后再挖深坑埋葬。

此外,侗医对某些传染性强,流行广泛的疾病也逐渐认识。如“麻疹”侗医称为“做油麻”,“疟疾”称为“打摆子”,“肝硬化腹水”称为“水臌病”。当人们发现这些疾病时要采取隔离措施,不要接近病人,否则易被传染。侗医提出的这些群体防病的朴素方法与现代预防医学倡导和使用的方法是基本一致的,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同时也证明了侗医在很久以前就创立了群防群治的疾病预防体系。

(六)保护水源,讲究卫生

侗族人民在选择居住地时,大多数依山傍水而建,在房屋周围都要求有树木山水。现在各地区的侗族村寨中,有的仍然保留着已有千百年历史的参天古树,侗族同胞称这些古树为“风水树”或“护寨树”,在乡规民约中明文规定“这些古树无论在何时,任何人都不准随意砍伐。”侗医认为,村寨周围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有利于保护水土流失,土坎就不会被雨水冲崩,井水、溪河水就不会干涸。这些观点及认识说明了侗族人民对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视的,这种保护自然环境的方法比当今科学家提出的人类要回归大自然,保护环境生态平衡的观点还要早。

侗医不仅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同时也重视对饮用水源的选择和保护。强调人的饮用水必须是泉水或井水,而且要注意保护好水源。因此,在侗寨中的水井绝大多数都是用方石或条石砌筑整齐,其上方用石板或树木盖好覆上土,以防树叶和不洁净之物坠入井中污染水源。一般饮用水井在上方,非饮用水池在井水池之下方或侧边低于饮水井处。有的地方还在井水池旁边立有告示石碑,碑上刻有掘井人的姓氏、时间及保护水井卫生的乡规民约昭示后人。只有永久保护水源的卫生,方能保护人们身体健康,六畜兴旺。

侗医十分重视个人卫生,认为人之所病,多有因生活无常度,或过劳,酒色伤身,或为纵欲放荡,或为不洁等原因所致。因此,强调人们在生活中要讲卫生,养成勤洗衣被,勤洗澡的良好习惯。侗族民间谚语就有衣服“不怕笑补,就怕笑脏”之说;侗家人有“解凉”(洗澡)的良好习惯和传统习俗,家家户户都有供洗衣被和洗澡用的大木盆。侗家姑娘结婚时,娘家都要做大木盆、小脚盆做嫁妆陪送,其意为告诉女儿到了婆家要讲卫生,勤洗衣服勤洗澡,不要让别人取笑自己不讲卫生。侗族这种良好传统卫生习俗自古有之,一直沿用至今而不衰。锦屏县九寨社区还保留着传统的洗澡节。

侗医还告诫人们不可恣意妄为,以图一时之欢而“犯男人”、“犯女人”(意为房事过多)而造成“色痨”之灾。反对淫欲过度,保持身体健康。在个人卫生方面,已故百岁侗族医师吴定元强调“妇女洗身(月经期间)不可同房,男人酒醉不可同房;无论男女劳累过后不可纵欲,以防伤身,既害人又害己”。已故侗族医师王元坤也指出,“青少年患腰痛,其因有三,一是为显力量大于人,过于负重而伤筋;二是因酒色过度而伤肾;三是因过度劳作而伤形所致”,“故青少年筋骨气血尚未满实(青少年尚未发育成熟),不可蛮力以致伤身;更不可酒色纵欲伤其气血之形”。上述侗族医师所言,都是告诉人们要根据身体发育及生理、心理状况行事,不能超越身体的生理条件和自然规律去生活和工作,要讲卫生,讲科学,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而发生疾病。

(七)无病早防,有病早治

提倡无病早预防,有病早治疗是侗医预防医学思想的中心内容。侗医不但重视疾病的治疗,而且更重视无病先防预。根据侗族民间传统的防治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方法方药。如外擦草烟油防蚂蟥、虫蚁伤害;进入冬季常用辣椒、生姜煎水洗手洗脚,防手足发生冻疮;夏天常用饮用米醋和生大蒜防肠道疾病。

侗医常用“背药包”的方法预防小儿感冒,促进脾胃消化功能,增加儿童体质,提高儿童的抗病能力。“背药包”在侗族民间流传甚广,其历史源远流长,这种药包不仅有预防作用,而且还有较好治疗疾病的功能。有的侗医根据内病外治法的原理,采用新鲜藤本药物做成药镯给病人佩戴于手上,其预防和治疗作用都非常好。有的侗医常用桐油热熨法以预防和治疗幼儿腹泻及伤风,其方法是用桐油涂于掌心再置火上烤热,趁热覆盖在幼儿的肚脐上或脚掌,如法反复热熨直至幼儿的肚脐上或脚掌发热为度,连续数天,亦可达到预防治疗幼儿伤风、腹泻等病之目的。

此外,侗医还提倡有病早治疗,防止病情加重或发生病变。如被毒蛇毒虫、犬兽所伤,则尽快切开伤口挤出毒液,或用大蜘蛛、蚂蟥置于伤口上吸吮毒液,或用竹筒拔罐,放瓦针等不同方法,及早排出毒液,防止毒邪传至身体其他部位而发生病变,加重病情。这种无病早预防,有病早治疗的认识,反映了侗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科学思想。

侗族文化大观